读书开拓视野的名言警句
【第1句】: 与多看书能开阔视野有关的名言警句
答: 关于书籍的名人名言 【第1句】: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生的伴侣,最诚挚的朋友。
——高尔基 【第2句】: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刘向 【第3句】: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莎士比亚 【第4句】: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但丁 【第5句】: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
——章学诚 【第6句】:善于想,善于问,善于做的人,其收效则常大而且快。 ——谢觉哉 【第7句】: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世界,好的社会。
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 ——波罗果夫 【第8句】:无论掌握哪一种知识,对智力都是有用的,它会把无用的东西抛开而把好的东西保留住。
——达 · 芬奇 【第9句】:读书使人心明眼亮。 —— 伏尔泰 【第10句】:一个家庭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子。
—— 约翰森 【第11句】:勤奋就是成功之母 ——茅以升 【第12句】: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培根 【第13句】: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上一级,就更脱离畜生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书籍 ——高尔基 【第14句】:人是活的,书是死的。
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
——郭沫若 【第15句】: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 ——赫尔岑 【第16句】: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
——鲁迅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 ●仅次于选择益友,就是选择好书。
——考尔德 ●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
——别林斯基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菲尔丁 ●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优婉的安慰者。
——伊萨克·巴罗 ●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 ——高尔基《论青年》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蒲松龄:《阿宝》 ●杀人只是杀死了一个理性的动物,破坏了一个上帝的象;而禁止好书则是扼杀了理性本身,破坏了瞳仁中的上帝圣像。
——密尔顿《论出版自由》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张潮 ●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
——苏轼 ●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
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朱熹 ●如果你想从阅读中获得值得你永远铭记在心的知识,你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研读那些无疑是富有天才的作家们的作品,不断从他们那里取得养料。
——塞涅卡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弗·培根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列夫·托尔斯泰 ●倘要完全的书,天下可读的书怕要绝无,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 ——鲁迅 ●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高尔基 ●和书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 ——罗曼·罗兰 ●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高尔基 ●读一部书有两个动机:一个是你喜爱它,另一个是你可以夸耀它。 ——罗素 ●好书读得越多越让人感到无知。
——萧伯纳 ●读杰出的书籍,有如和过去最杰出的人物促膝交谈。 ——笛卡尔 ●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为自己筑起一个避难所,几乎可以避免生命中所有的灾难。
——毛姆。
【第2句】: 有关"开阔视野"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第1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第2句】: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第3句】: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第4句】: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第5句】: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第6句】: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第7句】: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第8句】: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第9句】: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第10句】: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第11句】: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第12句】: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第13句】: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第14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第15句】: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第3句】: 关于“开阔视野”的名言有哪些
【第1句】: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 【第2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第3句】: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苏轼 【第4句】: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第5句】:贤妻良母型。
这是男性书写中关于完美母亲形象的最普遍的典型,它不仅寄予男性期待视野中对母亲形象的理想,同时也是对一个完整家庭结构中女性角色的设置——贤妻良母本身就已经暗示了父与子的在场。而与妻子、母亲的贤良对应的正是父亲与儿子的权威。
—— 王虹艳【第6句】:虽然男性统治女性的观念早已远离了社会的视野和关注,但是它的力量无所不在,它的影响一直达到国家的最高层的领导机构。 —— 李银河【第7句】:我知道扶植底层作者是一项困难的事情。
今天的农村、工矿以及城镇街道,滋长文学萌芽的水土已严重流失,人们都在为生存和利益而奔波,精神文化生活日渐萎缩。在广大的农村,有文化的青年大批涌向城市打工,坚守土地的已越来越少。
对于底层作者来说,由于基础的薄弱、视野的狭窄和环境的闭塞等原因,走文学之路变得格外艰难。 —— 段崇轩【第8句】:叙事方法和手法,从表面看只是作家的一种审美追求和表现手段,但实际上是作家的思想视野、文化立场、思维方式以及艺术趣味的综合体现。
短篇小说叙事方法的保守、单调,折射出的依然是作家思想的匮乏和激情的衰减。 —— 段崇轩【第9句】:小说的发展需要研究性批评的指引,需要精英意识和学理意识,这一点是无庸讳言的。
影视也需要这种意识的导航,因为它是在小说的基础上进行的二次创作,正如小说平庸批评本身也很难有所作为一样,平庸的小说也很难让影视有所作为,甚至很难进入影视的视野。 —— 付艳霞【第10句】:在讨论文学的想象力问题时将先锋和寻根文学纳入视野是后来的事情,在这两种文学出现之初,评论界更多的是不懂、怀疑、猜测和寻找评论的理论支持,没有人想到这样的文学是没有想象力的,直到新写实小说出现。
—— 付艳霞【第11句】:进步,意味着目标不断前移,阶段不断更新,它的视野总是不断变化的。 —— 雨果【第12句】:必须具备国际视野,有征服世界的欲望。
奥巴马才符合我的征婚标准。(谈择偶) —— 凤姐【第13句】:读书范围尽可以宽泛一些。
很多知识都是相通的,非专业内的书籍,往往更能突然触发你的灵感,让你尽情享受视野开阔后的愉悦和欣喜。 —— 时寒冰【第14句】: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轼 【第15句】: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第4句】: 关于“开阔视野”的名言有哪些
【第1句】: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战国末期赵国·荀子《荀子·儒效》
白话译文: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行。
【第2句】: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汉代·刘向《说苑·政理》
白话译文:听到别人说的不让自己亲自看见的,看见的东西不如亲自操作一遍,亲自操作一遍不如用心分析一遍。
【第3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论语·卫灵公》
白话译文: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第4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南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白话译文: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实践,方能学有所成。
【第5句】: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论语·卫灵公》
白话译文: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为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儒效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说苑·政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冬夜读书示子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_卫灵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人行,必有我师
【第5句】: 请写一组与读书学习的名言,以增加自己的积累,拓宽自己的视野
【第1句】: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臧克家 【第2句】:读书破万卷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337623464,下笔如有神。——杜甫【第3句】: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
——狄德罗【第4句】: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清)王豫【第5句】:读书对于智慧,就象体操对于身体一样。
——(英国)谚语【第6句】: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清)袁牧【第7句】: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李苦禅【第8句】:没有比读书更好的娱乐更持久的满足了。——(英国)谚语【第9句】:进学致和,行方思远。
——字严【第10句】:学,就像一只钻头,去开掘知识的深井。问,就像一把钥匙,去启开疑团的大门。
【第11句】:壮士腰间三尺剑;男儿腹中五车书。——《对联集锦》【第12句】:学问对人们要求最大的紧张和最大的热情。
——巴甫洛夫【第13句】:学习并不等于就是摹仿某些东西,而是掌握技巧和方法。——高尔基【第14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第15句】:学生如果把先生当作一个范本,而不是一个敌手,他就永远不能青出于蓝。——别林斯基【第16句】: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毛泽东【第17句】: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第18句】:书是世界宝贵财富,是国家和历史的优秀遗产。
——梭罗【第19句】:书籍使人们成为宇宙的主人。——巴甫连柯【第20句】:书籍是人类思想的宝库。
——乌申斯基【第21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孔子【第22句】:没有书籍的屋子,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西塞罗【第23句】:好读书,不求甚解。
——陶渊明【第24句】:书籍犹如朋友,必须慎重选择。——黑德斯【第25句】: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
——莎士比亚【第26句】: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第27句】:学风四戒:戒满,满则无求;戒骄,骄则无知;戒惰,惰则无进;戒浮,浮则无深。
——报摘【第28句】: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论语》【第29句】: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
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高尔基【第30句】:不动笔墨不读书。
——徐特立【第31句】:不下决心培养思考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的最大乐趣。——爱迪生【第32句】: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
——法布尔【第33句】:学者有自立之志,当拔出流俗,不可泛泛与世浮沉。——(清)唐斌【第34句】: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雨果【第35句】: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宋)朱熹【第36句】: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论语》【第37句】:贫寒更须读书,富贵不忘稼穑。——(清)王永彬【第38句】:我们知道的东西是有限的,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则是无穷的。
——拉普拉斯【第39句】: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元)许名奎【第40句】: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
——布尔沃【第41句】: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王夫之【第42句】:学如才识,不日进,则日退。
——(清)左宗棠【第43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第44句】:抓住自己最有兴趣的东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
——华罗庚【第45句】: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第46句】: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
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对联集锦》【第47句】:在读书上,数量并不列于首要,重要的是书的品质与所引起的思索的程度。
——富兰克林【第48句】:足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
【第49句】:藜羹麦饭冷不尝,要足平生五车书。
——(宋)陆游【第50句】:读书之于精神,恰如运动之于身体。——爱迪生。
【第6句】: 读书开阔视野的名人论证或事例
【第1句】:宋代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擅写策论(即古代政论),文章纵横捭阖,机锋雄辩,正是因为他们长年潜心读书、精通六经及诸子百家著作的结果。
【第2句】:王安石“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六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家夫女工,无所不问”,所以他的文章才能传诸后世。
【第3句】:梁启超11岁考中秀才,16岁已饱读经、史、子、集,颇知训诂词章之学,一举中的,成为举人,后又师从康有为,博览中外名著,成为维新志士,舆论界的“骄子”,一生著述在1400万字以上,“平昔眼中无书,手中无笔之日亦绝少”。
【第4句】:鲁迅、郭沫若涉猎之广、博学多才,更是人所共知。英国著名哲人培根说得好:“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第5句】:《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说得好:“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要提高写作能力,还须勤于从书刊阅读中采集,善于积累多种材料,凡材料厚实的文章,或启人深思,或拓人视野,都可看到作者勤学、积累的功力。
一. 基本概念
读书是指获取他人已预备好的符号、文字并加以辨认、理解、分析的过程,有时还伴随着朗读、鉴赏、记忆等行为。这些符号最常见的是语言文字,其他还有音符、密码、图表等也在此列;一般获取过程使用眼睛观看,也包括盲人用触觉来识别凸字等其他获取方式。
二. 基本释义
【第1句】:看着书本出声读或默读。
【第2句】:正式学习一个科目或课程,读书很用功。
三. 引证详解
【第1句】:阅读书籍;诵读书籍。
秋读图&《礼记·文王世子》:"秋学礼,执礼者诏之;冬读书,典书者诏之。"
夏丏尊叶圣陶 《文心》十四:"正是王先生的声音,原来王先生在读书。"
【第2句】:核对入椁物件的单子。
《礼记·杂记》:"荐马者哭踊,出乃包奠而读书。" 孔颖达 疏:"书,谓凡送亡者赗入椁之物书也。读之者,省录之也。"
【第3句】:宣读盟辞。
《谷梁传·僖公九年》:"葵丘之会,陈牲而不杀,读书加于牲上,壹明天子之禁。"
【第4句】:上学;学习功课。
浩然 《石山柏》:"我发觉,山里的孩子不仅聪明、记忆力强,而且对读书都是非常地新奇和认真。"
【第7句】: 读书可以使人拓宽视野的名人事例
【第1句】:张曜拜妻为师
清代咸丰年间有个武官叫张曜,因苦战有功,被提拔为河南布政使。他自幼失学,没有文化,常受朝臣歧视,御使刘毓楠说他“目不识丁”,因此改任他为总兵。张曜从此立志要好好读书,使自己能文能武。
张曜想到自己的妻子很有文化,回到家要求妻子教他念书。妻子说:要教是可以的,不过要有一个条件,就是要行拜师之礼,恭恭敬敬地学。张曜满口应承,马上穿起朝服,让妻子坐在孔子牌位前,对她行三拜九叩之礼。
从此以后,凡公余时间,都由妻子教他读经史。每当妻子一摆老师的架子,他就躬身肃立听训,不敢稍有不敬。与此同时,他还请人刻了一方“目不识丁”的印章,经常佩在身上自警。
几年之后,张曜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后来,他在山东做巡抚时,又有人参他“目不识丁”。他就上书请皇上面试。面试成绩使皇上和许多大臣都大为惊奇。张曜在山东任上,筑河堤,修道路,开厂局,精制造,做了不少利国利民之事。因为他勤奋好学,死后皇帝谥他为“勤果”。
【第2句】:凿壁借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第3句】:囊萤映雪
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
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yin),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后来,这两人都成为了很有学问的人。
【第4句】:吴下阿蒙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
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去当博士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有志之士,分别了三日后 ,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先生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
【第5句】:华罗庚猜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
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后来,华罗庚成为了中国著名的数学家,为中国的数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读书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mingyan/show-160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