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书法名言警句
【第1句】: 关于书法名句大全
▲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
——扬雄《法言》▲把笔深浅,在于去纸远近,远者浮泛虚薄,近则瘟锋体重。唐.卢携《临池诀》▲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依笔,则有力。
黄庭坚《论书》▲所谓法则,恹压.钩揭.抵拒.导送是也。五代.李煜《书述》▲右军用笔内恹,正锋居多,故法度森严而入神;子敬用笔外拓,侧锋居半,故精神散朗而入妙。
明.丰坊《书诀》▲执笔在乎便稳,用笔在于轻健:轻则须沉,便则须涩,谓藏锋也。清.冯武《书法正传》▲字有藏锋出锋之异,粲然盈褚,欲其手尾相应,上下相接为佳。
宋.姜夔《续书谱》▲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病且未去,能何有焉。唐.徐浩《论书》 ▲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矣。
唐.韦续《墨薮》▲所谓千古不易者,指笔之肌理言之,非指笔之面目言之也。清.周星莲《临池管见》▲学有规矩,字有体法;不然则笔意不精,字亦失乎格度矣。
一字之法,贵在结构:一笔之法妙在起止。结构之道,尤在乎笔法之精妙也。
佚名《永字八法》▲将能此笔正用,侧用,顺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擒得定,纵得出,遒得紧,拓得开,浑身都是解数,全仗笔尖笔毫末锋芒指使,乃为合拍。清.周星莲《临池管见》▲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
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悻致。清.包世臣《艺舟双辑》▲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
宋.姜夔《续书谱》▲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古人作纂,分,真,行,草书,用笔无二,必以正锋为主,间用侧锋取妍。
分书以下,正锋居八,侧锋居二,纂则一毫不可测也。明.丰坊《书诀》▲古人一点一画,皆使锋转笔以成之,非至起至掣曳之处乃用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361326236使转;古人一牵一连,皆旋转,正心着纸,无一黍米倒塌处。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字划承接处,第一要轻捷,不着笔墨痕迹,如羚羊挂角。学者工夫精熟,自能心灵手敏。
然便捷须精熟,转折须暗过,方知折钗股之妙。暗过处,又要留处行,行处留,乃得真快。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数画之转接欲折,一画之自转贵圆;同一转也,若误用之,必有病,分别行之,则合法耳。清.笪重光《书筏》▲锋既着纸,即宜转换:于画下行者,管转向上;画上行者,管转向下;画左行者,管转向右。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要使笔锋行字画中,如入骨既立,虽丰瘠不同,各自成体。宋.李弥孙《筠溪集》▲书之大要,可一言而尽之。
曰:笔方势圆。方者,折法也,点画波撇起止处是也,方出指,字之骨也;圆者,用笔盘旋空中,作势是也,圆出臂腕,字之筋也。
清.朱履贞《学书捷要》▲圆以规以象天,方以矩以向地。方圆互用,犹阴阳互藏。
所以用笔贵圆,字形贵方。圆乃神圆,不可滞也;方乃通方,不可执也。
明.项穆《书法雅言》▲古人作书,落笔一圆便圆到底,落笔一方便方到底,各成一种章法。《兰亭》用圆,《圣教》用方,二贴为百代书法楷模,所谓规矩方圆之至也。
▲以转束言之,则内方而外圆;以笔质言之,则骨方而肉圆。此是一定之理。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柔润则肥瘦皆圆,硬燥则长短皆扁。是故曲直在性情而达于形质,圆扁在形质而本于性情。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圆笔使转用提,而以顿挫出之。方笔使转用顿,而以提契出之。
圆笔用佼,方笔用翻,圆笔不佼则痿,方笔不翻则滞。近代.康有为《广艺舟双辑》▲用笔尖如落锋势,无一毫如尖锋势,意况生举,爽爽若神,为一字,须数体俱入。
晋.王羲之《论书》▲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
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起有分合缓急,收有虚实顺逆,对有反正平串,接有远近曲直。清.刘熙载《艺概》▲用笔要沉着,沉着则笔不浮;又要虚灵,虚灵则笔不板。
解此用笔,自有逐渐改观之效。笔要巧拙互用,巧则灵度,拙则诨古,合而参之,落笔自无轻挑浑浊之病矣。
清.秦祖永《桐阴画诀》▲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疾涩二法,书妙尽矣。
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笔贵绕左,书尚迟涩,此君臣之道也。唐.林蕴《拔镫序》▲作书用笔过快,则无顿挫,过迟则不劲利。
清.梁献《学书论》▲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
清.刘熙载《论用笔》▲下笔而刚决不滞,挥翰墨而厚实深沉。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山舟曰:笔要软,软则遒;笔头要长,长则灵;墨要饱,饱则腴;落笔要快,快则意出。
清.梁同书《频罗奄论书》▲笔法过于刻露,每易伤韵。运笔锋须要取逆势,不可顺拖也,即无生气,又见稚弱。
清.秦祖永《桐阴画诀》▲人但知笔墨有气韵,不知气韵全在手中。清.笪重光《画。
【第2句】: 书法名言警句、格言、古事
●书肇于自然(汉·蔡邕)
●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唐·张怀谨)
●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唐·张彦远)
●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
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唐·张怀谨)
●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虽至贵不能抑其高,
虽妙算不能量其力(唐·张怀谨)
●字不可重笔,话不可乱传
●写字如画狗,越描越丑
●字怕练,马怕骑
●字无百日功
●拳要打,字要练
●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宋·米芾)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唐·孙过庭)
●笔秃千管,墨磨万锭(宋·苏轼)
●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晋·卫恒)
●婉若银钩,源若惊鸾(晋·索靖)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晋书)
●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南北朝·萧衍)
●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南北朝·萧衍)
●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南北朝·袁昂)
●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唐·张怀声)
●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唐·李嗣真)
●笔下龙蛇似有神(唐·张怀谨)
●挥毫落笔如云烟(唐·杜甫)
●时时只见龙蛇走(唐·李白)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唐·韩渥)
【第3句】: 关于汉字的名人名言
关于汉字的名人名言有:【第1句】:茶是一种人生。
按中国汉字的书写方式,茶,是人,处在草木之间。茶,是人类面对自然的态度,也是面对内心的态度。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第2句】:一个个汉字站出来,在思想的跑道上,铿锵地疾走。 谁最后成了一枚干净方正的汉字,矗立不到且不朽?——谢正龙《白纸黑字》【第3句】:“别人忘记的。
我们会铭记。别人抛弃的,我们会捡起。
是不是异类或者会不会被人耻笑,这些我不在乎。我知道有些东西是不能丢的。
譬如中医、譬如汉字、譬如那延续数千年生生不息的华夏精神和民族骨气。我们是龙的子孙,我们为此而骄傲。
以前是,以后也应该如此。——柳下挥《天才医生》【第4句】:汉语汉字是世界上最形象、最生动、最丰富、最深刻、最幽默、最风趣、最滑稽、最智慧的语言文字,人类社会的任何语言文字是无法和汉语汉字相媲美的。
——叶千华《情怀集》【第5句】:我们不要忘记汉字里有一个字是非常非常应该去反省的,就是“忙”这个字。 如果太忙,心灵一定会死亡。
——蒋勋《品味四讲》【第6句】:汉字是艺术的文字,每个字都像一座山,当中有着丰富的蕴含。——上强村民《宋词三百首》【第7句】:汉字据说是所有语言中最难接近语言本身的文字。
——马原《虚构》【第8句】:你让“荆轲”这两个普通的汉字——成了一座千古祭奠的美学碑名。成了秦夜里最亮最傲的一颗星。
——王开岭《精神明亮的人》【第9句】:我们都知道汉语是一种单音节语言。对声母与韵母一次性结合的语言进行音的分解是没有意义的,也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同音字无限多,就会失去文字作为一种表记手段的意义。
——白川静《汉字的世界》【第10句】:我认为中国人有时间的最好往自己的大脑里注入一点新文化,与中国文化做为一种对照也可以,用中文可读的书有限,还尽是被删节的,中国文化只是世界文化的一小小部分,以汉字来认识世界存在诸多不便,因汉字在世界上不流行,汉字之美犹如一朵深谷小花,但边儿上可能就是一堆狗屎,你读读环球报之——石康《石康微博》。
【第4句】: 书法15字名言警句
【第1句】:时时只见龙蛇走。——李白
【第2句】: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第3句】: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苏轼《书论》
【第4句】: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张怀谨
【第5句】: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韩渥
【第6句】:且其浩浩落落之怀,一皆寓于笔墨之际,所谓品高,韵自胜焉。——张沅《石涛画文案》
【第7句】: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
【第5句】: 有什么关于书法的名言
▲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
——扬雄《法言》 ▲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清.松年《颐园画论》 ▲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
——清.王妤 ▲且其浩浩落落之怀,一皆寓于笔墨之际,所谓品高,韵自胜焉。—— 张沅《石涛画文案》 ▲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故当熟之于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于身。
德而熟之于身,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书法三味》 ▲学书者有两观:曰观物,曰观我。
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清.刘熙载《艺概》 ▲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
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唐.张彦远《法书要录》 ▲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
——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闲圣道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
——清.刘熙载《艺概》 ▲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
——明.项穆《书法雅言》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 ——柳公权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
——清.刘熙载《艺概》 ▲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得志不如得道。)
——唐.孙过庭《书谱》 ▲书法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凡善书画者,未有不品学兼长,居官更讲政绩声名,所以后世贵重。——清.松年《颐园论画》 ▲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
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清.刘熙载《艺概》 ▲手与神运,艺从心得。
其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自得,以终其身。——宋.朱文长《续书断》 ▲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
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唐.虞世南《笔髓论》 ▲览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折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
——东汉.赵壹《非草书》 ▲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
——元.陈绎曾《翰林要诀》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
——苏轼《书论》 ▲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 ——清.刘熙栽《艺概》 ▲夫书者,英杰之馀事,文章之急务也。
虽其为道,贤不肖皆可学,然贤能之常多,不肖者能之常少也,岂以不肖者能之而贤者遽弃之不事哉!——宋.朱文长《续书断》 ▲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著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
——明.项穆《书法雅言》 ▲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明.项穆《书法雅言》 ▲ 试以人品喻之,谋猷谙练,学识宏深,必称黄发之彦。
词气清亮,举动利便,恒数俊髦之英。老乃书之筋力,少则书之姿颜。
筋力尚强健,姿颜贵美悦,会之则并善,折之则两乖。融而通焉,书其几矣。
若其规模宏远,意思窈窕,抑扬旋折,恬旷雍容,元老无少,难乎名状,如天仙玉女,不能辨其春秋,此乘之上也。初视虽少,强观实老,丰采秀润,符束巍峨,引拂轻飏,气度凛毅,世所谓少年老成,乘之次也。
--明.项穆《书法雅言》 ▲ 夫人之性情,刚柔禀殊,手之运用,乖合互形。谨守者,拘敛杂怀,纵逸者,度越典则;速者,惊急无缊;迟重者,怯郁不飞;简峻者,挺掘鲜道;严密者,紧实寡逸;温润者,妍媚多节;标险者,雕绘太苛;雄伟者,固愧容夷;婉畅者,又渐端厚;庄质者,盖嫌鲁朴;流丽者,复过浮华;纤茂者,尚多散缓;爽健者,涉兹剽勇;稳熟者,缺彼新奇。
--明.项穆《书法雅言》 ▲余谓笔墨之间,本足觇人气象,书法亦然。……诸登善,颜常山,柳谏议文章妙今古,忠义贯日月,其书严正之气溢于楷墨……太白书新鲜活泼,呼吸清淑,摆脱凡尘,飘飘乎有仙气。
……凡此皆字如其人,自然流露者。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
质直者则挺劲不遭,刚狠者又倔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赛钝,轻琐者染于俗吏。——唐.孙过庭《书谱》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识安仁拜路尘。--元遗山 二 .临摹入门 循序渐进 ▲初学不外临摹。
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唯初学者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皆须。
【第6句】: 关于书法写的很好的名言文案
【第1句】: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
——刘熙栽《艺概》 【第2句】:言心声也,书心画也。——西汉学者扬雄 【第3句】: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
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刘熙载《艺概》 【第4句】: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
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唐代诗人韩偓《草书屏风》 【第5句】: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
——孙过庭《书谱》 【第6句】: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柳公权 【第7句】:龙威虎振,剑拔弩张。
——袁昂 【第8句】: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唐代诗人杜甫《醉歌行》 【第9句】:老夫之书,本无法也。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黄庭坚《山谷文集》 【第10句】: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张彦远 【第11句】:心正则笔正。
——北宋文学家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 【第12句】: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第13句】:体象卓然,殊今异古。
落落珠玉,飘飘缨组。仓颉之嗣。
小篆之祖。以名称书,遗迹石鼓。
——唐代书法家张怀瓘《书断》 【第14句】:笔下龙蛇似有神。——张怀谨 【第15句】: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
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张怀谨 关于书法的优美文案(热门篇) 【第1句】:字之纵横,犹屋之楹梁,宜平直,不宜倾欹。
【第2句】:笔须凌空,固也。然学者误会斯语,每走入空滑一路去。
必曰气空笔实,方能无弊。 【第3句】:唐代书法家张怀瓘。
【第4句】:离形得似,书家上乘。然此中消息甚微,不可死在句下。
【第5句】: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 【第6句】:逆笔起,最得势。
褚河南书,都逆起,隶法也。 【第7句】: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
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 【第8句】:手与神运,艺从心得。
其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自得,以终其身。 【第9句】:云鹤游天,群鸿戏海。
【第10句】: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 【第11句】:体象卓然,殊今异古。
落落珠玉,飘飘缨组。仓颉之嗣。
小篆之祖。以名称书,遗迹石鼓。
【第12句】:凡善书画者,未有不品学兼长,居官更讲政绩声名,所以后世贵重。
【第7句】: 练书法的名句,俗语
【第1句】: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扬雄《法言》句【第2句】: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蔡邕《九势》句【第3句】: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蔡邕《九势》句【第4句】:凡落笔结宇,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蔡邕《九势》句【第5句】: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蔡邕《笔论》句【第6句】: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
——蔡邕《笔论》句【第7句】: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非凡庸所知,见万象皆类之。——钟繇笔法句【第8句】: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
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可为强哉?若人颜有美恶,岂可学以相若耶?——赵壹非草书句【第9句】: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卫铄《笔阵图》句【第10句】: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王羲之书论句【第11句】:王僧虔书如王、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奕奕皆有一种风流气骨。
——萧衍古今书优劣评句【第12句】: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王僧虔笔意赞句【第13句】:心不厌精,手不忘熟。
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亦犹弘羊之心,预乎无际;庖丁之目,不见全牛。——孙过庭书谱句【第14句】: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孙过庭书谱句【第15句】: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
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性情,形其哀乐。
——孙过庭书谱句【第16句】: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何必易雕宫于穴,反玉辂于椎轮者乎! ——孙过庭书谱句【第17句】:文则数语,方见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
——张怀瓘文字论句【第18句】:气势生乎流便,精魄出于锋茫。——张怀瓘文字论句【第19句】:深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
若精意玄鉴,则物无遗照,何有不通。——张怀瓘文字论句【第20句】:夫执笔在乎便稳,用笔在乎轻健,故轻则须沉,便则须涩,谓藏锋也。
——韩方明授笔要说句【第21句】:素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
真卿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陆羽怀素别传句【第22句】: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它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韩愈送高闲上人序句【第23句】: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
——书小史载柳公权句【第24句】: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然能得此乐者甚稀,其不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稀也。
——欧阳文忠公集句【第25句】:作字要熟,熟则神气完实而有余。——欧阳文忠公集句【第26句】: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
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苏轼题二王书句【第27句】: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
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东坡集句【第28句】:故仆书尽意作之似蔡君谟,稍得意似杨风子,更放似言法华。
——苏东坡论书句【第29句】: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
貌妍容有颦,璧美何妨椭。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苏东坡次韵子由论书诗【第30句】:书必有神气骨肉血, 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东坡集句【第31句】:古之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
——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句【第32句】: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东坡集句【第33句】:今时学兰亭者,不师其意笔意,便作行势,正如羡西子捧心而不自寤其丑也。
——山谷题跋句【第34句】: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倚笔,则有力。
——黄庭坚论书句【第35句】:凡学字时,先当双钩,用两指相叠,蹙笔压无名指。高提笔,令腕随已意左右。
——黄庭坚论书句【第36句】: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也。——黄庭坚论书句【第37句】: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
若其灵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山谷文集句【第38句】:凡书害姿媚是其小疵,轻佻是其大病,直须落笔一一端正。
至于放笔自然成行,则虽草而笔意端正。最忌用意装饰,便不成书。
——黄庭坚《山谷文集》句【第39句】:凡书要拙多于巧。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妇子妆梳,百种点缀,终无烈妇态也。
——黄庭坚论书句【第40句】:用笔不知擒纵,故字中无笔耳。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非深解宗趣,岂易言哉。
——山谷文集句【第41句】: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片时废书也。——米芾海岳名言句【第42句】:学书须得趣,他好俱忘,乃入妙。
别为一好萦之,便不工也。——米芾海岳名言句【第43句】:学书贵弄翰,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
——米芾自述学书帖句【第44句】:壮年未能成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
【第8句】: 关于我爱汉字我爱书法的诗歌和名言警句
【第1句】:文学是人的生活的教科书。
——车尔尼雪夫斯基【第2句】: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然和思维过程。——高尔基【第3句】:文学是社会的阶级和集团意识形态——情感、意见、企图和希望之形象的表现。
——高尔基【第4句】:文学使思想充满血和肉,它比科学和哲学更能给予思想以巨大的明确性和说明性。——高尔基【第5句】:当文学变成半是商品半是艺术的时候,就会繁荣鼎盛。
——拉尔夫【第6句】: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高尔基【第7句】:社会向文学提供素材,文学向社会提供规范。
——郭沫若【第8句】: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陆游。
【第9句】: 书法类的人生哲理名句
1 字无百日功。
2 拳要打,字要练。 3 字怕练,马怕骑。
4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5 云鹤游天,群鸿戏海。
6 龙跳天门,虎卧凤阁。 7 书肇于自然。
——蔡邕 8 写字如画狗,越描越丑。 9 字不可重笔,话不可乱传。
10 时时只见龙蛇走。——李白 11 挥毫落笔如云烟。
——杜甫 12 笔下龙蛇似有神。——张怀谨 13 笔秃千管,墨磨万锭。
——苏轼 14 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袁昂 15 婉若银钩,源若惊鸾。
——索靖 16 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张怀谨 17 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
18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韩渥 19 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
——李嗣真 20 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张彦远 21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
——孙过庭 22 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孙过庭《书谱》 23 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
——王妤 24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柳公权 25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26 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米芾 27 体象卓然,殊今异古。
落落珠玉,飘飘缨组。——张怀声 28 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
——刘熙载《艺概》 29 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刘熙栽《艺概》 30 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闲圣道也。
——项穆《书法雅言》 31 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项穆《书法雅言》 32 览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折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
——赵壹《非草书》 33 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34 学书者有两观:曰观物,曰观我。
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刘熙载《艺概》 35 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
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刘熙载《艺概》 36 且其浩浩落落之怀,一皆寓于笔墨之际,所谓品高,韵自胜焉。
——张沅《石涛画文案》 37 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松年《颐园画论》 38 凡善书画者,未有不品学兼长,居官更讲政绩声名,所以后世贵重。
——松年《颐园论画》 39 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
——项穆《书法雅言》 40 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
——张怀谨 41 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
——张彦远《法书要录》 42 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
——刘熙载《艺概》 43 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张怀谨 44 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
——扬雄《法言》 45 手与神运,艺从心得。其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自得,以终其身。
——朱文长《续书断》 46 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着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
——朱和羹《临池心解》 47 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
——虞世南《笔髓论》 48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
——苏轼《书论》 49 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
——项穆《书法雅言》 50 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
——陈绎曾《翰林要诀》。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mingyan/show-206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