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修身的名言警句
【第1句】: 孔子说的名言名句有哪些
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孔子民无信不立。
——孔子礼之于人,犹酒之有襞也。 ——孔子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孔子 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孔子家语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孔子家语》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 失去信用等于碎了的镜子,不可能 ——孔子家语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孔子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孔子 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之至亲也。 ——孔子 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孔子 美功不伐,贵位不喜。 ——《孔子家语·弟子行》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孔子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孔子 鞭扑之自子,不从父之教。
——《孔子家语》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孔子 与朋友交,严而有信。
——孔子 虚则欹,中则正,满则震。 ——《孔子家语·三恕》 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孔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君子之道四焉,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
——孔子 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孔子家语》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 ——孔子家语。
【第2句】: 孔子说的名言名句有哪些
【第1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
【第2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第3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4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第5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第6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第7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第8句】: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第9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第10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第11句】: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第3句】: 孔子说的名句
【第1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2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第3句】:“由,悔女(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智)也。”
【第4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5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6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第7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8句】:“小不忍则乱大谋。”
【第9句】: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第10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第11句】:“温故而知新,不亦乐乎。”
【第4句】: 孔子说的关于诚实的名言警句
【第1句】: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办事没有尽心尽力吗?与朋友交往没有做到诚实守信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经常复习吗?” 【第2句】: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大国,要严肃认真地处理政事,讲究信用,节省财用,爱护臣下,根据农事的忙闲合理使用民力。” 【第3句】: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年轻弟子,在家孝顺父母,出门敬重兄长,言语谨慎守信博爱众人,亲近仁人。
做到这些后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文化典籍。” 【第4句】: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对待妻子,能看重其品德而不看重其容貌;侍奉父母,能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献出生命;与朋友交往,说话守信用。
(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经过学习,我必定说他学习过了。” 【第5句】: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
过,则勿惮改。”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不会有威严;从事学习,学业就不会巩固。
要把忠诚和信实作为(待人处事的)主导思想。不跟与自己不同道的人做朋友。
犯了错误,要不怕改正。” 【第6句】: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有子说:“诺言符合义的原则,才可以实践诺言。恭敬符合礼的原则,才可 以免遭耻辱。
依靠自己的亲族,也就可靠了。” -------以上出自《学而篇》 【第7句】: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为政篇》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他怎么做人哩!(就像)大车少了輗,小车少了軏,车子还怎么能走呢?” 【第8句】: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述而篇》 (译文)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古代文献,行为规范,对人忠心,诚实守信。
【第9句】: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颜渊篇》 (译文)子张问怎样提高道德,辨清昏惑。
孔子说:“注重忠信,遵从道义,就能提高道德。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活着,厌恶他,就巴望他死掉。
既希望他活着,又巴望他死掉,这样(好恶无常)便是昏惑。(《诗经》上说:)‘肯定不会困此得到好处,只会收到相反的结果。
’” 【第10句】: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子路篇》 (译文)孔子说:“说话一定兑现,做事一定果决。这是(不懂变通的)固执的小人呀!不过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第11句】: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卫灵公篇》 (译文)子张问怎样(使自己)行得通。孔子说:“说话真诚守信,做事厚道谨慎,那么即使到了落后野蛮的国家也能行得通。
如果说话不真诚守信,做事不厚道谨慎,那么即使在本乡本土,难道能行得通吗?站着时,似乎就看见忠信笃敬几个字在自己面前,坐车时,似乎就看见这几个字刻在车辕的横木上,做到这样就处处行得通了。”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自己的衣带上。
【第12句】: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季氏篇》 (译文)孔子说:“三种朋友是有益的,三种朋友是有害的。
同正直的人交友,同守信用的人交友,同见闻多的人交友,就有益。同阿谀奉承的人交友,同表面友善的人交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友,就有害了。”
【第13句】: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阳货篇》 (译文)子张问孔子,怎样做可以称仁。
孔子说:“能将五种品德施行于天下,就可以称仁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
孔子说:“恭敬,宽厚,信实,勤勉,(给人)恩惠。恭敬就不会招来侮辱,宽厚就能得到众人拥护,信实就会得到别人任用,勤勉就会有成绩,(给人)恩惠就足以使唤人。”
【第5句】: 孔子的名言名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
孔子眼中的“学”内涵是很丰富的。看来并不是单指“作文”,首要的其实是“做人”,有了“做人”的基础,“作文”情真意切自是不难。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论语·为政》
求学需先立志,即先解决动机问题,才能使学习有内在驱动力,不致半途而废。
(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论语·公冶长》
教育中的人文不一定是要像政治课那样说教的,于“文”中渗透,方是正法。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在这里,孔子已认识到学习的内驱力不仅与动机有关,还与意志和情感有关,并且按内驱力大小把学习的心理境界分成三个层次:想学、好学、乐学。其中“乐学”是最高层次,可以产生最大的内驱力。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孔子发现,“愤”和“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必然要出现的两种心理状态。并指出,学生处于这两种状态的时刻就是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的最佳时机。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高高在上的权威并不是唯一的老师,当然也就不是唯一的真理。真理可以随处存在,所以学习中要抱着所有的人都是老师,都有可学习处的想法,但又要清醒地认识到质疑的必要性。
(7)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论语·述而》
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与学生的坦诚相待。正因为孔子对他的学生有着无限热爱之情,才使得他在教学过程中不知疲倦,真诚无私,因而赢得了学生的信赖和尊敬。
(8)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论语·泰伯》
道德精神的培育,工作能力的锻炼,知识内蕴的充实,学术精神的涵泳,都必须依靠一种锲而不舍的自持力。
(9)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论语·子罕》
要想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教师的魅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有了教师魅力的引领,学生的学习自然会“欲罢不能”,何患不“自主”?
(1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论语·宪问》
告诫其弟子,首先要充实自己,要有真才实学,才能谈得上遇到伯乐。
(11)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问》
古时候的人大多为了完善自己而学,今天的人求学大多是为了沽名钓誉。所以学习者要努力加强修省躬行的自觉性,才可以得到真正的学问。
(12)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他曾经废寝忘食地去冥思苦想,以期得到什么彻悟或顿悟,结果一无所获。因此,孔子得出结论:与其空想,不如老老实实地去学习。
(13)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
一个人有仁、有知、有信、有直、有勇、能刚当然非常好,但如果不好学,都是有致命的短处。这里强调了知识修养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倡导积极学习,主动探求知识。
(14)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
【第6句】: 孔子的名言名句有那些
孔子名言75 正心修身篇 【第1句】: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释义】孔子说:“一个人的质朴要是超过他的文采,就未免有些粗野;文采要是超过他的质朴,又未免有些浮华。
只有文采和质朴结合的匀称均衡,那才称得上大雅君子。” 【第2句】: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 【释义】 孔子说:“君子团结人而不搞勾结拉拢,小人只搞勾结拉拢而不团结人。” 【第3句】: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为政》 【释义】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誉,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
这就好比大车、小车缺乏了关键部件套不住牲口一样,那怎么能驾车走路呢?” 【第4句】: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 【释义】孔子说:“人能够问心无愧地活在世上,是因为他正值;不正值的人也能活在世上,那是因为他侥幸地避免了祸害。”
【第5句】:子曰:“志于道,据于徳,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释义】孔子曰:“志向在道上,根据在徳上,依靠在仁上,而在礼仪、音乐、射箭、驾车、文字、算术这六艺之中研习游乐来陶冶身心。”
【第6句】: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 【释义】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必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同他做伙伴。”
【第7句】: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释义】孔子说:“智慧的人遇事不迷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第8句】: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雍也》 【释义】孔子说:“聪明的人喜欢水,有仁德的人喜欢山。
聪明的人活跃,有仁德的人沉静。聪明的人生活快乐,有仁德的人容易长寿。”
【第9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释义】孔子说:“见到贤人,就想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在内心自我反省有没有他那样的毛病。”
【第10句】: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释义】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第11句】: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人争执高下,合群而不拉帮结派。”
【第12句】: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卫灵公》 大意:孔子说:“花言巧语会败坏道德。遇到小事不能忍耐,就会扰乱了大事。”
【第13句】: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释义】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戒:青少年时期,血气还未养成,要警惕不可迷恋女色;到了壮年时期,血气正在旺盛,要警惕不可争强好胜;等到年纪变老,血气已经衰退,要警惕不可贪得无厌。”
【第14句】: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 【释义】孔子说:“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再用礼仪加以自我约束,就不致于产生叛离之心了。”
【第15句】: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苛刻要求别人。”
慎言敏行篇 【第16句】: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释义】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勤快。”
【第17句】: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 【释义】孔子说:“古时候的人言论不肯轻易出口,是因为他们认为单单说得出而自身做不到是可耻的。”
【第18句】: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释义】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第19句】: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宪问》 2007-9-20 18:34 回复 相里忠祥 2位粉丝 2楼 【释义】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那么说话和行动都要正直;国家政治黑暗,难么行为要正直,而说话要谨慎随和。”
【第20句】: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
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子罕》 【释义】孔子说:“听到合乎原则的话,能不接受吗?而接收之后能改正错误才可贵。
听到顺从自己的话,能不高兴吗?而高兴之后能分析鉴别才可贵。而盲目高兴,不加分析;或表面接受,实际不改,对这种人我实在没有办法啊。”
【第21句】:子曰:“其言之不祚,则为之也难。”——《宪问》 【释义】孔子说:“他的话大言不惭,要他做起来就很难了。”
【第22句】:子曰:“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卫灵公》 【释义】孔。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mingyan/show-20708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