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关集体名言警句
【第1句】: 谁有关于反映团队精神的孔子名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第2句】: 集体力量大的名言警句
【第1句】:为了达到伟大的目标和团结,为此所必需的千百万大军应当时刻牢记主要的东西,不因那些无谓的吹毛求疵而迷失方向。恩格斯
【第2句】:只要千百万劳动者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跟随本阶级的优秀人物前进,胜利也就有了保证。列宁
【第3句】:人民是土壤,它含有一切事物发展所必需的生命汁液;而个人则是土壤上的花朵与果实。别林斯基
【第4句】:个人离开社会不可能得到幸福,正如植物离开土地而被扔到荒漠不可能生存一样。列夫·托尔斯泰
【第5句】:一切使人团结的是善与美,一切使人分裂的是恶与丑。列夫·托尔斯泰
【第6句】:人的巨大的力量就在这里——觉得自己是在友好的集体里面。奥斯特洛夫斯基
【第7句】:要永远觉得祖国的土地是稳固地在你脚下,要与集体一起生活,要记住,是集体教育了你。哪一天你若和集体脱离,那便是末路的开始。奥斯特洛夫斯基
【第8句】:不管一个人多么有才能,但是集体常常比他更聪明和更有力。奥斯特洛夫斯基
【第9句】:凡是经过考验的朋友,就应该把他们紧紧地团结在你的周围。莎士比亚
【第10句】:个人如果单靠自己,如果置身于集体的关系之外,置身于任何团结民众的伟大思想的范围之外,就会变成怠惰的、保守的、与生活发展相敌对的人。高尔基
【第11句】:只有美的交流,才能使社会团结,因为它关系到一切人都共同拥有的东西。席勒
【第12句】: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任何强大的敌人,任何困难的环境,都会向我们投降。毛泽东
【第13句】:不但要团结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而且要善于团结那些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还要善于团结那些反对自己并且已被实践证明是犯了错误的人。毛泽东
【第14句】:青春没有亮光,就像一片沃土,没长庄稼,或者还长满了荒草。吴运铎
【第15句】: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马克思、恩格斯
【第16句】: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能易于接受道德的熏陶。谁要是没有受到过善良的教育,没有感受过与人为善的那种欢乐,谁就不感觉到自己是真实而美好的事物的坚强勇敢的卫士,他就不可能成为集体的志同道合者。——苏霍姆林斯基
【第3句】: 有关孔子的简介及名言名句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一)人物事略 尽善尽美 孔子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是非常重视的,它赞美古代乐舞《韶》及《九辩》完善的艺术形式。
《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评价《韶》乐尽善尽美。
而对周朝乐舞《大武》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以高度赞扬外,对其表现周武王伐纣灭商的战争功绩的内容却给予批评:“《大武》,尽美未尽善也。”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
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信任,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白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君子固穷 孔子到达陈国,寄居在司城贞子(陈国大夫)家,居住了三年。楚国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便使人聘请孔子,准备把有户籍的民社方圆七百里之地封给孔子。
孔子前往拜见回礼,从陈地往蔡地迁徙被围困,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
但孔子仍“讲诵弦歌不绝”(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闲就胡作非为了)。”
告诫君子任何艰难的时候,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也应该维护自己的操守和道德。 逝者如斯夫 孔子伫畅埂扳忌殖涣帮惟爆隶立于尼山脚下,望着滚滚辽河,触景生情,禁不住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于司空见惯的流水绿波之中发现了深奥的道理,懊丧的情绪也如水般流去了。
后来庄子在《庄子?知北游》中也有类似感叹:“人生天地间,如白驹之过隙,忽忽而过。”喻时间流逝得非常快,这也是“白驹过隙”的来历。
苛政猛于虎 孔子路过泰山,见有一位妇女在坟莹旁痛哭哀号,于是询问。妇女回答说:“我的公爹被老虎吃了!”孔子让子路问道:“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呢?”妇人回答道:“因为这里没有苛捐杂税的暴政。”
孔子对随从的弟子们说:“苛政对人的危害,有甚于猛虎啊!” 待价而沽 孔子游说诸侯,想得到重用,却四处碰壁,十分感伤,常暗中自怨自艾。某日,子贡得一美玉,来问孔子,是要收藏,还是找个识货的卖掉。
孔子大声叹道:“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意为:卖掉吧,卖掉吧,我正等着识货的人哩。比喻等待有了赏识自己的人才会出来效劳出力。
【第4句】: 孔子的名言名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
孔子眼中的“学”内涵是很丰富的。看来并不是单指“作文”,首要的其实是“做人”,有了“做人”的基础,“作文”情真意切自是不难。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论语·为政》
求学需先立志,即先解决动机问题,才能使学习有内在驱动力,不致半途而废。
(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论语·公冶长》
教育中的人文不一定是要像政治课那样说教的,于“文”中渗透,方是正法。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在这里,孔子已认识到学习的内驱力不仅与动机有关,还与意志和情感有关,并且按内驱力大小把学习的心理境界分成三个层次:想学、好学、乐学。其中“乐学”是最高层次,可以产生最大的内驱力。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孔子发现,“愤”和“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必然要出现的两种心理状态。并指出,学生处于这两种状态的时刻就是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的最佳时机。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高高在上的权威并不是唯一的老师,当然也就不是唯一的真理。真理可以随处存在,所以学习中要抱着所有的人都是老师,都有可学习处的想法,但又要清醒地认识到质疑的必要性。
(7)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论语·述而》
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与学生的坦诚相待。正因为孔子对他的学生有着无限热爱之情,才使得他在教学过程中不知疲倦,真诚无私,因而赢得了学生的信赖和尊敬。
(8)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论语·泰伯》
道德精神的培育,工作能力的锻炼,知识内蕴的充实,学术精神的涵泳,都必须依靠一种锲而不舍的自持力。
(9)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论语·子罕》
要想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教师的魅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有了教师魅力的引领,学生的学习自然会“欲罢不能”,何患不“自主”?
(1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论语·宪问》
告诫其弟子,首先要充实自己,要有真才实学,才能谈得上遇到伯乐。
(11)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问》
古时候的人大多为了完善自己而学,今天的人求学大多是为了沽名钓誉。所以学习者要努力加强修省躬行的自觉性,才可以得到真正的学问。
(12)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他曾经废寝忘食地去冥思苦想,以期得到什么彻悟或顿悟,结果一无所获。因此,孔子得出结论:与其空想,不如老老实实地去学习。
(13)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
一个人有仁、有知、有信、有直、有勇、能刚当然非常好,但如果不好学,都是有致命的短处。这里强调了知识修养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倡导积极学习,主动探求知识。
(14)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
【第5句】: 孔子名言名句有哪些
人生态度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子谓于产。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撰”去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做人格言 不学礼,无以立。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则匆惮改。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论学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不学诗,无以言。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有教无类。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政治格言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
【第6句】: 有关孔子的简介及名言名句
孔子(前551-前479),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 生”。
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鲁国。
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
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
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
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
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声名遐迩。
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
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赋军权。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
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受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
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
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
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早有防范,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加强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提出“堕三都”的计划,并通过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实施。
由于孔子利用了三桓与其家臣的矛盾,季孙氏、叔孙氏同意各自毁掉了费邑与后邑。但孟孙氏被家臣公敛处父所煽动而反对堕成邑。
定公围之不克。孔子计划受挫。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
孔子政治抑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求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
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
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
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
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岁。
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
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卫出公欲用孔子。
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
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
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
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生态度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
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
【第7句】: 孔子 的有关团结的名言
【第1句】: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tLQ中国儿童资源网 【释义】孔子说:“一个人的质朴要是超过他的文采,就未免有些粗野;文采要是超过他的质朴,又未免有些浮华。
只有文采和质朴结合的匀称均衡,那才称得上大雅君子。”tLQ中国儿童资源网 【第2句】: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tLQ中国儿童资源网 【释义】孔子说:“君子团结人而不搞勾结拉拢,小人只搞勾结拉拢而不团结人。”tLQ中国儿童资源网 【第3句】: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为政》tLQ中国儿童资源网 【释义】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誉,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
这就好比大车、小车缺乏了关键部件套不住牲口一样,那怎么能驾车走路呢?”tLQ中国儿童资源网 【第4句】: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tLQ中国儿童资源网 【释义】孔子说:“人能够问心无愧地活在世上,是因为他正值;不正值的人也能活在世上,那是因为他侥幸地避免了祸害。”
tLQ中国儿童资源网 【第5句】:子曰:“志于道,据于徳,依于仁,游于艺。”——《述而》tLQ中国儿童资源网 【释义】孔子曰:“志向在道上,根据在徳上,依靠在仁上,而在礼仪、音乐、射箭、驾车、文字、算术这六艺之中研习游乐来陶冶身心。”
tLQ中国儿童资源网 【第6句】: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tLQ中国儿童资源网 【释义】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必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同他做伙伴。”
tLQ中国儿童资源网 【第7句】: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tLQ中国儿童资源网 【释义】孔子说:“智慧的人遇事不迷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tLQ中国儿童资源网 【第8句】: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雍也》tLQ中国儿童资源网 【释义】孔子说:“聪明的人喜欢水,有仁德的人喜欢山。
聪明的人活跃,有仁德的人沉静。聪明的人生活快乐,有仁德的人容易长寿。”
tLQ中国儿童资源网 【第9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tLQ中国儿童资源网 【释义】孔子说:“见到贤人,就想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在内心自我反省有没有他那样的毛病。”
tLQ中国儿童资源网 【第10句】: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tLQ中国儿童资源网 【释义】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tLQ中国儿童资源网 【第11句】: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tLQ中国儿童资源网 【释义】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人争执高下,合群而不拉帮结派。”
tLQ中国儿童资源网 【第12句】: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卫灵公》tLQ中国儿童资源网 大意:孔子说:“花言巧语会败坏道德。遇到小事不能忍耐,就会扰乱了大事。”
tLQ中国儿童资源网 【第13句】: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tLQ中国儿童资源网 【释义】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戒:青少年时期,血气还未养成,要警惕不可迷恋女色;到了壮年时期,血气正在旺盛,要警惕不可争强好胜;等到年纪变老,血气已经衰退,要警惕不可贪得无厌。”
tLQ中国儿童资源网 【第14句】: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tLQ中国儿童资源网 【释义】孔子说:“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再用礼仪加以自我约束,就不致于产生叛离之心了。”
tLQ中国儿童资源网 【第15句】: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tLQ中国儿童资源网 【释义】孔子说:“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苛刻要求别人。”
tLQ中国儿童资源网 慎言敏行篇tLQ中国儿童资源网 16。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里仁》tLQ中国儿童资源网 【释义】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勤快。”tLQ中国儿童资源网 【第17句】: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里仁》tLQ中国儿童资源网 【释义】孔子说:“古时候的人言论不肯轻易出口,是因为他们认为单单说得出而自身做不到是可耻的。” 展开。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mingyan/show-382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