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名言

先秦文学名言警句

【第1句】: 先秦的名句

先秦诸子散文名句选粹《论语》名句摘抄【第1句】: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第2句】: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第3句】: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第4句】: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第5句】: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第6句】: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第7句】: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第8句】: 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第9句】: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越抬头看,越觉得高远;赵用劲钻研,越觉得深邃)。

【第10句】: 以朋友交,言而有信。

【第11句】: 言必信,行必果。

【第12句】: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第13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第14句】: 巧言令色,鲜矣仁。

【第15句】: 无友不知己者;过则勿惮改。

【第16句】: 吾曰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第17句】: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

【第18句】: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第19句】: 朝闻道,夕死可矣。

【第20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第21句】: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第22句】: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第23句】: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第24句】: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第25句】: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第26句】: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第27句】: 我欲仁,斯仁至矣。

【第28句】: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第29句】: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第30句】: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年龄)【第31句】: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第32句】: 小人之过也必文。

(掩饰)【第33句】: 民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第34句】: 君子恶(憎恨)居下流,天下之恶(坏事)皆归焉。

【第35句】: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第36句】: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是不值得与之谈论“道”的)【第37句】: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第38句】: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第39句】: 颜回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

【第40句】: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第41句】: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第42句】: 子曰:君子之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第43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第44句】: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45句】: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君子贞而不谅。有教无类道不同,不相为谋。

辞达而已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小不忍,则乱大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第46句】: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闪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第47句】: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第48句】: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第48句】:子曰:君了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第49句】:子曰:君子不器。

【第50句】: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第51句】: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中庸》选:【第52句】: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孔子)【第53句】: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第54句】: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第55句】:言前定,则不。

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第56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孟子》名句摘录【第40句】: 闻过则喜,闻善则拜。

【第41句】: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第42句】: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第43句】: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第44句】: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第45句】: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第46句】: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第47句】: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第48句】: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人应有同情心和羞耻心)【第50句】: 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51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第52句】: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夫人敢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谓也。

【第53句】: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第54句】: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第55句】: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第56句】: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此。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帮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荀子》名言【第49句】: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

【第50句】: 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第51句】: 时用则存,不用则亡。

【第52句】: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第53句】: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第54句】: 流丸止于瓯臾(洼地),流言止于知(智)者。

【第55句】: 非(批评)我而当(恰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赋《礼记》名。

【第2句】: 先秦诸子散文 中哪些名句必背

【第1句】: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第2句】: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第3句】: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第4句】: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第5句】: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第6句】: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第7句】: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第8句】: 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第9句】: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越抬头看,越觉得高远;赵用劲钻研,越觉得深邃)。

【第10句】: 以朋友交,言而有信。

【第11句】: 言必信,行必果。

【第12句】: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第13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第14句】: 巧言令色,鲜矣仁。

【第15句】: 无友不知己者;过则勿惮改。

【第16句】: 吾曰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第17句】: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

【第18句】: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第19句】: 朝闻道,夕死可矣。

【第20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第21句】: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第22句】: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第23句】: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第24句】: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第25句】: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第26句】: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第27句】: 我欲仁,斯仁至矣。

【第28句】: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第29句】: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第30句】: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年龄)【第31句】: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第32句】: 小人之过也必文。

(掩饰)【第33句】: 民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第34句】: 君子恶(憎恨)居下流,天下之恶(坏事)皆归焉。

【第35句】: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第36句】: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是不值得与之谈论“道”的)【第37句】: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第38句】: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第39句】: 颜回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

【第40句】: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第41句】: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第42句】: 子曰:君子之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第43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第44句】: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45句】: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君子贞而不谅。

有教无类道不同,不相为谋。辞达而已矣。

君子忧道不忧贫。小不忍,则乱大谋。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第46句】: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闪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第47句】: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第48句】: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第48句】:子曰:君了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第49句】:子曰:君子不器。

【第50句】: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第51句】: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中庸》选:【第52句】: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孔子)【第53句】: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第54句】: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第55句】:言前定,则不。事前定,则不困。

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第56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孟子》名句摘录【第40句】: 闻过则喜,闻善则拜。

【第41句】: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第42句】: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第43句】: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第44句】: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第45句】: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第46句】: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第47句】: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第48句】: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人应有同情心和羞耻心)【第50句】: 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51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第52句】: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

自取之也。夫人敢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第53句】: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第54句】: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第55句】: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第56句】: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此。

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帮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荀子》名言【第49句】: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

【第50句】: 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第51句】: 时用则存,不用则亡。

【第52句】: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第53句】: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第54句】: 流丸止于瓯臾(洼地),流言止于知(智)者。

【第55句】: 非(批评)我而当(恰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赋 《礼记》名言【第56句】: 瑕不掩瑜,瑜不掩瑕。

【第57句】: 虽有。

【第3句】: 先秦文学经典文案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2,不迁怒,不贰过。——《论语*庸也》

3,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8,敏于是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1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11,三思而后行。——《论语*公冶长》

12,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

1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14,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15,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16,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

17,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1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1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求仁。——《论语*卫灵公》

2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2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22,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论语》

23,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24,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2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2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2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28,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尽心上》

29,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

30,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之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第4句】: 先秦散文中的一些精选文案

【第1句】: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第2句】: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第3句】: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第4句】: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第5句】: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第6句】: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第7句】: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第8句】: 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第9句】: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越抬头看,越觉得高远;赵用劲钻研,越觉得深邃)。

【第10句】: 以朋友交,言而有信。

【第11句】: 言必信,行必果。

【第12句】: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第13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第14句】: 巧言令色,鲜矣仁。

【第15句】: 无友不知己者;过则勿惮改。

【第16句】: 吾曰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第17句】: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

【第18句】: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第19句】: 朝闻道,夕死可矣。

【第20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第21句】: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第22句】: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第23句】: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第24句】: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第25句】: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第26句】: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第27句】: 我欲仁,斯仁至矣。

【第28句】: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第29句】: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第30句】: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年龄)【第31句】: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第32句】: 小人之过也必文。

(掩饰)【第33句】: 民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第34句】: 君子恶(憎恨)居下流,天下之恶(坏事)皆归焉。

【第35句】: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第36句】: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是不值得与之谈论“道”的)【第37句】: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第38句】: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第39句】: 颜回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

【第40句】: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第41句】: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第42句】: 子曰:君子之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第43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第44句】: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45句】: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君子贞而不谅。

有教无类道不同,不相为谋。辞达而已矣。

君子忧道不忧贫。小不忍,则乱大谋。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第46句】: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闪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第47句】: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第48句】: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第48句】:子曰:君了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第49句】:子曰:君子不器。

【第50句】: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第51句】: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中庸》选:【第52句】: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孔子)【第53句】: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第54句】: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第55句】:言前定,则不。事前定,则不困。

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第56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孟子》名句摘录【第40句】: 闻过则喜,闻善则拜。

【第41句】: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第42句】: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第43句】: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第44句】: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第45句】: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第46句】: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第47句】: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第48句】: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人应有同情心和羞耻心)【第50句】: 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51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第52句】: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

自取之也。夫人敢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第53句】: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第54句】: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第55句】: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第56句】: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此。

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帮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荀子》名言【第49句】: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

【第50句】: 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第51句】: 时用则存,不用则亡。

【第52句】: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第53句】: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第54句】: 流丸止于瓯臾(洼地),流言止于知(智)者。

【第55句】: 非(批评)我而当(恰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赋《礼记》名言【第56句】: 瑕不掩瑜,瑜不掩瑕。

【第57句】: 虽有。

【第5句】: 先秦诸子百家名句

诸子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管子、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术流派的代表家。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法家、道家、儒家、墨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许多学派纷呈,众多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中国术语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或百家争鸣时期。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左传·隐公三年》

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大体》

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尽数》

太多了,写这些吧

【第6句】: 谁有先秦两汉的名言警句

满招损,谦得益。

《尚书》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离骚》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尚书》 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周易〉 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屈原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论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 不怨天,不尤人。 〈孟子〉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孟子〉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楚辞〉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李斯〈谏逐客书〉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礼记》 富润屋,德润身。

《礼记》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荀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礼记》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孟子》 士可杀不可辱。

《孟子》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 《孟子》 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善天下。

《孟子》 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 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诗言志,歌永言。 《尚书》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论语》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幼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礼记》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礼记》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吕氏春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礼记》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周易》 顺天则昌,逆天则亡。

《孟子》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后汉书》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古诗》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 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后汉书》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刘向《说苑。

【第7句】: 求先秦经典名句的赏析、读后感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又《汉书·匡衡传》记载匡衡疏云:“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

孔子论《诗》,一般都是以《关雎》为始。……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

他们的着眼点是迂腐的,但对诗的本义的概括却基本正确。问题在于它所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婚姻。

这关系到我们对《风》的理解。朱熹《诗集传》“序”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又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说:“《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朱熹是从诗义方面论述的,郑樵则从声调方面进行解释。

我们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认为《风》是一种用地方声调歌唱的表达男女爱情的歌谣。尽管朱熹对《关雎》主题的解释并不如此,但从《关雎》的具体表现看,它确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情的追求。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此后,人们评《关雎》,皆“折中于夫子”(《史记·孔子世家》)。但《关雎》究竟如何呢? 这首诗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

郑玄从文义上将后二章又各分为两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现在用郑玄的分法。

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

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

“流”,《毛传》训为“求”,不确。因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处不当再有“求”义。

“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

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姚际恒《诗经通论》评云:“前后四章,章四句,辞义悉协。

今夹此四句于‘寤寐求之’之下,‘友之’、‘乐之’二章之上,承上递下,通篇精神全在此处。盖必著此四句,方使下‘友’、‘乐’二义快足满意。

若无此,则上之云‘求’,下之云‘友’、‘乐’,气势弱而不振矣。此古人文章争扼要法,其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别。”

姚氏对本章在全诗中的重要性分析最为精当。应当补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气,而且写出了生动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祯《渔洋诗话》所谓“《诗》三百篇真如画工之肖物”。

林义光《诗经通解》说:“寐始觉而辗转反侧,则身犹在床。”这种对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写,可谓“哀而不伤”者也。

第【第4句】: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

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淫”。

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兴也。”

什么是“兴”?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

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

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

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刘师培《论文杂记》云:“上古之时,……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叠韵双声之字。”

此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

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

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对《关雎》,我们应当从诗义和音乐两方面去理解。

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所写的男女爱情是作为民俗反映出来的。相传古人在仲春之月有会合男女的习俗。

《周礼·地官·媒氏》云:“媒氏(即媒官)掌万民之判(配合)。……中春(二月)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不禁止奔);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关雎》所咏未必就是这段史。

【第8句】: 先秦名言明句(好简单,不过我不明白意思)

1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出自《诗经·小雅·伐木》,嘤:鸟叫声。

鸟儿在嘤嘤的鸣叫,寻求同伴的应声。比喻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

2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巧言如簧,频之厚矣 出自《诗经·小雅·巧言》,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巧言像鼓簧,脸皮像城墙。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出自《诗经·小雅·鹤鸣》。

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磨成玉器现在大都是暗指:有助自己改正缺点或攻破难题的人或意见。4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出自《诗经·郑风·风雨》,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

它描写一个女子在风雨交加、天色阴沉、鸡鸣不已的时刻,更加强烈地思念她的丈夫。思而不见,使她痛苦、凄凉、怅惘。

正在此时,久别的丈夫突然回到了家里,自然使女子喜出望外。5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君子衣领青又青,悠悠思君伤我心。

6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出自《诗经·鄘风·相鼠》,人活着如果不重视礼仪,那么就如同死人,表明人一定要重视礼仪。7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出自《诗经·王风·黍离》。

了解我心情的人,认为我心中惆怅;不了解我心情的,还以为我呆在这儿有什么要求呢! 8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出自《诗·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这是一首情歌,“采葛”指的是一位采葛姑娘,也就是那个小伙子所喜爱的人。“采萧”、“采艾”和“采葛”的意思相同。

那个小伙子和他所爱的姑娘分手刚刚一天,他就感到无比的念,似乎“三月(三秋、三岁)”没见面了。现代成语中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句,源出于本诗。

9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出自《诗经·秦风·蒹葭》,有位丽人真可爱,站在河水那一方,形容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10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殷鍳不远,在夏后之世 出自《诗经·大雅·荡》,意思是人们办事情开头往往都不错(有初),但能够善始善终的却很少,殷商之鉴并不远,在那夏桀王朝间。

11投我之桃,报之以李. 出自《诗经·大雅·抑》,别人送我一红桃,我用李子相回报。12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出自《易经》。

认为世间的万物的变化都符合这么一个规律,不管我们从历史角度还是我们身边息息相关的一些事情来看也不能脱离这么一个规律。 1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出自《易经》,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

1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出自《战国策·齐策三》《惆易·系辞上》 意思是说同类的东西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反之就分开、现在多比喻坏人相互勾结在一起。1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选自《离骚》,长声叹息而掩面流泪,哀伤人民生活多灾多难。

16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渥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选自《离骚》,沧浪之水比喻这个社会,水的清浊隐喻时世的治乱,水清时濯衣,水浊时濯足,则是说人的行为应该随从事宜,不能执于一端。作为一名士君子,处于治世,就应该显露自己的正直本性、直言敢谏,为国为民,不惜死亡(所谓濯衣);而处于乱世,小人得势,贤人就应该“明哲保身”,而不应该显露自己的正直高尚、聪明才智(所谓濯足),不然有害无益。

17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选自《离骚》,我要与天地啊同寿,我要和日月啊同样光明18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选自《九歌·国殇》,作为祭歌,《国殇》和九歌里的其他祭神的诗不一样,因为它写的是对阵亡的战士的纪念。《国殇》写了战争的惨烈场面,写了对因国而殇的战士的赞美:“子魂魄兮为鬼雄”可谓是高度的赞美。

19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两雪霏霏 出自《诗经·小雅·采薇》,回想当初上征途,杨柳依依随风舞,如今回家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20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选自《楚辞·九歌》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弩,着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mingyan/show-422210.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