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名言

名医叶天士语录 历代名医名言

【第1句】:天人合一

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2.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3.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第4句】: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5.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

【第2句】:养生保健

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

3.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素问·上古天真论》)

4.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5.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明·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

6.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第3句】:防病治未病

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汉·张机《金匮要略》)

3.上工治未病。(《难经·七十七难》)

4.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5.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6.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

【第4句】:医德医风

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2.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3.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4.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5.未医彼病,先医我心。(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6.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7.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

【第5句】:医术学习

【第1句】: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汉·张机《伤寒杂病论序》)

【第2句】: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汉·张机《金匮要略》)

【第3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序》)

【第4句】: 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明·陈实功《外科正宗·痈疽治法论第二》)

【第5句】: 至重惟人命,最难确是医。(明·龚信《古今医鉴·謦医箴》)

【第6句】: 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清·刘一仁《医学传心录·病因赋》)

【第7句】: 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清·吴塘《温病条辨·自序》)

【第8句】: 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矣。(清·赵濂《医门补要·自序》)

【第9句】: 医之良,在工巧神圣;医之功,在望闻问切;医之学,在脉药方症。(清·陈清淳《蜀中医纂·习医规格》)

【第10句】:《素问》,载道之书也,词简而义深。(元·朱震亨《格致余论》)

【第11句】: 不通仲景之书,不足以言医。(舒诏《伤寒集注》自序)

【第12句】: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礼记》)

【第13句】: 脾胃为病,最详东垣(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

【第14句】: 不为良相,必为良医。(邵登瀛《四时病机》绍諴序)

【第15句】: 医之为书,非《素问》无以立论,非《本草》无以主方。(元·朱震亨《格至余论》自序)

【第6句】:阴阳五行

1.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

6.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 孤阴不长,独阳不成。(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火集》)

10.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元·朱震亨《局方发挥》)

11.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2. 阴中有阴,阳中有阴。(《素问·金匮真言论》)

13.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

【第7句】:藏象学说

【第1句】: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黄元御《素灵微蕴·原胃解》)

【第2句】: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

【第3句】: 脾胃为水谷之海。(明·龚信《古今医鉴·泄泻》)。

【第4句】: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喘促》)。

【第5句】: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第6句】: 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

【第7句】: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第8句】: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第9句】: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第10句】: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第11句】: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第12句】: 脾胃者,仓廪之宫,五味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第13句】: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第14句】: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第15句】: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第16句】: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第17句】: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灵兰秘典论》)

【第18句】: 肝受血而能视。(《素问·五藏生成篇》)

【第19句】: 肝体阴而用阳。(清·唐宗海《血证论·滑氏补肝散》

【第20句】: 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灵枢·五味第五十六》)

【第21句】: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素问·五藏别论》)

【第22句】: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素问·五藏别论》)

【第23句】: 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素问·五藏别论》)

【第24句】: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素问·五藏别论》)

【第25句】: 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素问·五藏别论》)

【第26句】: 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素问·宜明五气篇》)

【第27句】: 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素问·五脏生成篇》)

【第28句】: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灵枢·脉度》)

【第29句】: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素问·六节脏象论》)

【第30句】: 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灵枢·口问》)

【第31句】: 肝气通于目,肝的则目能辨五色矣。(《灵枢·脉度》)

【第32句】: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素问·六节脏象论》)

【第33句】: 脾喜燥恶湿,喜温恶寒。(张山雷《脏腑药式补正·脾部》)

【第34句】: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素问·厥论》)

【第35句】: 肺为水之上源。(清·汪昂《医方集解·清暑之剂》)

【第36句】: 肺为脏腑之华盖。(清·陈念祖《医学三字经·咳嗽》)

【第37句】: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素问·六节脏象论》)

【第38句】: 肾开窍于二阴。(《素问·金匮真言论》)

【第39句】: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六节脏象论》)

【第40句】: 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素问·脉要精微论》)

【第41句】: 脑为髓之海。(《灵枢·海论》)

【第42句】: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灵枢·营卫生会》)

【第43句】: 胃乃六腑之本。(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病机赋》)

【第44句】: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以成七窍之用,故头为精明之府。(明·张介宾《类经·疾病类》)

【第45句】: 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素问·五脏别论》)

【第46句】: 胃之为腑,体阳而用阴。(清·吴瑭《温病条辨·中焦篇》)

【第47句】: 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清·叶桂《外感温热篇》)

【第48句】: 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宋·杨士瀛《仁斋指方论·声音方论》)

【第49句】: 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清·石寿棠《医原·闻声须察阴阳·论》)

【第50句】: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素问·太阴阳明论》)

【第8句】:精神气血

【第1句】: 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素问·脉要精微论》)

【第2句】: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

【第3句】: 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本神》)

【第4句】: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灵枢·大惑论》)

【第5句】: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灵枢·营卫生会》)

【第6句】: 发为血之余,血虚则发落。(丁甘仁《丁甘仁医案·衄血》)

【第7句】: 气属阳而无形,血属阴而有形。(明·张介宾《类经·经络类》)

【第8句】: 气主煦之,血主濡之。(《难经·二十二难》)

【第9句】: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灵枢·本脏》)

【第10句】: 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素问·调经论》)

【第11句】: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素问·生气通天论》)

【第12句】: 阳随乎阴,血随乎气,故治血必先理气,血脱必先益气。(明·赵献可《医贯·血证论》)

【第9句】:病因学

【第1句】: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第2句】: 风者,百病之始也。(《素问·生气通天论》)

【第3句】: 风者善行而数变。(《素问·风论》)

【第4句】: 暑必挟湿,二者皆伤气分。(《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叶天士医案》)

【第5句】: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

【第6句】: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素问·生气通天论》)

【第7句】: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第8句】: 悲则气消。(《素问·举痛论》)

【第9句】: 惊则气乱。(清·何梦瑶《医碥·气》)

【第10句】: 恐则气下。(《素问·举痛论》)

【第11句】: 怒则气上。(《素问·举痛论》)

【第12句】: 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

【第13句】: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第14句】: 喜则气缓。(《素问·举痛论》)

【第15句】: 安谷则昌,绝谷则亡。(金·李杲《脾胃论·仲景引内经所说脾胃》)

【第16句】: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素问·宣明五气篇》)

【第17句】: 百病多由痰作祟。(清·汪昂《汤头歌诀·除痰之剂》)

【第10句】:病机学

【第1句】: 气常有余,血常不足。(元·朱震亨《脉因证治·杂证》)

【第2句】: 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汉·张机《伤寒论》)

【第3句】: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第4句】: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第5句】: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第6句】: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第7句】: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第8句】: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第9句】: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第10句】: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

【第11句】: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素问·痹论》)

【第12句】: 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第13句】: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素问·至真要大论》)

【第14句】: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素问·至真要大论》)

【第15句】: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第16句】: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素问·至真要大论》)

【第17句】: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第18句】: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第19句】: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第20句】: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素问·至真要大论》)

【第21句】: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第22句】: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第23句】: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第24句】: 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素问·至真要大论》)

【第25句】: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第26句】: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素问·调经论》)

【第27句】: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第28句】: 气有余便是火。(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火》)

【第29句】: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第30句】: 寒则气收。(《素问·举痛论》)

【第31句】: 热胜则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第11句】:经络针灸

【第1句】: 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第2句】: 头者,诸阳之会。(宋·陈言《三因极-病证方论·头痛证论》)

【第3句】: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明徐凤《针灸大全·四总穴歌》)

【第4句】: 治痿者,独取阳明。(《素问·痿论》)

【第12句】:四诊方法

【第1句】: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第2句】: 有诸内者,形诸外。(元·朱震亨《丹溪心法·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第3句】: 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曰按,曰寻。(元·滑寿《诊家枢要·诊脉之道》)

【第4句】: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宋·崔袁彦《脉诀》)

【第5句】: 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汉·张机《伤寒论·辨脉法》)

【第6句】: 脉贵有神。(清·顾松园《顾氏医镜·先哲格言》)

【第7句】: 脉有要诀,胃、神、根,三字而已……此乃诊家大法。(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脉法金针》)

【第8句】: 真寒之脉,必迟弱无神;真热之脉,必滑实有力。(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寒热篇》)

【第13句】:辨证要点

【第1句】: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第2句】: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

【第3句】: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

【第4句】: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素问·至真要大论》)

【第5句】: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素问·至真要大论》)

【第6句】: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至真要大论》)

【第7句】: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第8句】: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素问·至真要大论》)

【第9句】: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

【第10句】: 有一份恶寒,即有一份表证。(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表里寒热》)

【第11句】: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汉·张机《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第12句】: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汉·张机《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第13句】: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呕,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14句】: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15句】: 阳明病,外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汉·张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16句】: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汉·张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17句】: 脾病身痛体重。(《素问·标本病传论》)

【第14句】:治则治法

【第1句】: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第2句】: 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第3句】: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第4句】: 其高者,因而越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第5句】: 其下者,引而竭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第6句】: 中满者,泻之于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第7句】: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第8句】: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第9句】: 其慓悍者,按而收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第10句】: 其实者,散而泻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第11句】: 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素问·疟论》)

【第12句】: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第13句】: 温者清之,清者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第14句】: 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第15句】: 燥者润之,急者缓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第16句】: 坚者耎之,脆者坚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第17句】: 衰者补之,强者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第18句】: 踈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素问·至真要大论》)

【第25句】: 微者逆之,甚者从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第26句】: 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第27句】: 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滞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第28句】: 急者缓之,散者收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第29句】: 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第30句】: 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素问·至真要大论》)

【第31句】: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32句】: 治病必求其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第33句】: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

【第34句】: 盛者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灵枢·经脉》)

【第35句】: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素问·至真要大论》)

【第36句】: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明·张介宾《类经·标本类》)

【第37句】: 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第38句】: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第39句】: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第40句】: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第41句】: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第42句】: 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清·唐宗海《血证论·吐血》)

【第43句】: 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第44句】: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素问·生气通天论》)

【第45句】: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第46句】: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寒,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第47句】: 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明·龚迁贤《寿世保元·医说》)

【第15句】:药物方剂

【第1句】: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素问·至真要大论》)

【第2句】: 补汤宜用熟,泻药不嫌生。(明·傅仁宇《审视瑶函·用药生熟各宜论》)

【第3句】: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素问·宣明五气篇》)

【第4句】: 半夏有三禁,渴家汗家血家是也。(明·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春温夏热病大法》)

【第5句】: 附子无姜不热。(清·黄宫绣《本草求真·干姜》)

【第6句】: 石膏非大剂则无效。(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伤寒兼有伏热证》)

【第7句】: 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丹参》)

【第16句】:临床疾病

【第1句】: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素问·咳论》)

【第2句】: 治咳嗽者,治痰为先;治痰者,下气为上。(金·张元素《活法机要·咳嗽证》)

【第3句】: 喘病之因,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喘》)

【第4句】: 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明·虞抟《医学正传·哮喘》)

【第5句】: 无痰不作眩。(元·朱震亨《丹溪必法·头眩》)

【第6句】: 无虚不能作眩,当以治虚为主。(明·张介宾《景岳全书·眩晕》)

【第7句】: 诸有水肿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汉·张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

【第8句】: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汉·张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第9句】: 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痰饮》)

【第10句】: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痰饮》)

【第11句】: 盗汗为阴虚,自汗为阳虚。(清·江涵暾《笔花医镜·盗汗自汗》)

【第12句】: 胃不和则卧不安。(《素问·逆调论》)

【第13句】: 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清·吴谦等《医宗金鉴·乌梅丸集注》)

名医名句

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

——清 王清任《医林改错》

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

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岳美中

风为百病之长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

——程杏轩《医述•药略》

必先岁时,勿伐天和

气聚则塞,气散则通

是痛之休作由气聚散也

故治疝必先治气

--金翼匮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 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 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

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 ,久卧伤气。

人受天地之气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朱丹溪〈格致余论〉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

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

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十问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清•陈修园《医生实在易•问证诗》

凡医者之于病人,必事事体贴,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药无误

医之为道,全在身考。

——清•徐灵胎《慎疾刍言•用药》

暴眩为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陈修园"医学实在易")

土虚木必摇(尤在泾"静香楼医案")

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

痰浊弥漫于中宫,多因脾弱.(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内经"至真要大论")

无虚不能作眩(张介宾"景岳全书")

无痰则不作眩("丹溪心法")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天人和一。

见病医病,医家大忌!

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现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

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

——明•周慎斋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

——清•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

病经议明,则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素问•至真要大论》

张景岳注云:“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

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

——清•周杓元《温证指归•望色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张仲景

舌以候元气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

——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脉舌》

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总论》

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

——清•章虚谷《医门棒喝》

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素问•标本病传论》

张景岳注云:“病浅者可以兼治,故曰并行。病甚者难容杂乱,故曰独行。”

寸尺弱,勿汗

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

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汗法》

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

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汗论》

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

——《景岳全书•寒热》

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医学心悟•三消》

内之证或不及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

——现代•明坚《医林掇英•外病求内在之根源》

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治病法论》

治外感如将,贵在猛峻;治内伤如相,贵在圆通

症者征也,瘕者假也。

征者成形而坚定不移者是也;

假者无形而可聚可散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症瘕类》

症瘕与积聚异名同病。

症者,有形可征,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

瘕者,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病属气分。

积•聚

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

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积聚》

积血聚气

积者,推之不移,成于五脏,多属血病;

聚者,推之则移,成于六腑,多属气病。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积聚》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心肾•虚寒虚热

取心者不必齐以热,

取肾者不必齐以寒;

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

强肾之阴,热之犹可。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表•里

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

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

外感法仲景,

内伤法东垣;

热病用河间,

杂病用丹溪。

——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

胆热移脑为鼻渊;

肝热转肺为鼻痔。

——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

心肾•虚寒虚热

取心者不必齐以热,

取肾者不必齐以寒;

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

强肾之阴,热之犹可。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表•里

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

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

外感法仲景,

内伤法东垣;

热病用河间,

杂病用丹溪。

——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

胆热移脑为鼻渊;

肝热转肺为鼻痔。

——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

----四总穴歌

凡血枯经闭者,当求生血之源,源在胃也;

而呕血吐血者,当求动血之源,源在脏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右脉不足,补气药多于补血药;

左脉不足,补血药多于补气药。

——明•汪石山《石山医案•营卫气血论》引朱丹溪语

诸见血,身热脉大者难治,是火邪盛也;

身凉脉静者易治,是正气复也。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吐血》

凡治血证,须知其要;

而血动不由,惟火惟气耳。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善祛瘀之故。

——清•唐容川《知证论•吐血》

朱丹溪: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气实者气必喘粗,声音壮厉;

血实者血必凝聚,多痛且坚。

——清•徐灵胎《杂病源•虚实》

学医从《伤寒》入手,始则难,继而大易,从杂症入手,始则易,继而大难。

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

——清•唐容川《血证论》

血不利则为水。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

安谷则昌,绝谷则亡。

——明•李宗梓《医案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引语

后天资生,纳谷为宝。

——张锡纯

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

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

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肿胀》

别阴阳于疑似之间,

辨标本于隐微之际;

有无之殊者,求其有无之所以殊;

虚实之异者,责其虚实之所以异。

__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审查病机无失气宜论》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

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吐,在心则悸,在头则眩,

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

——清•林佩琴《类证治裁•痰饮论治》

肥人气虚多痰,瘦人血虚多火。

——清•程芝田《医法心传•医宜通变论》

百病多因痰作崇。

——清•汪昂《汤头歌诀•礞石滚痰丸》

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

怪病是痰,十居***。

——清•裴一中《言医》引朱丹溪语

湿邪为病,缓而难知。

——清•吴刊安《伤寒指掌•湿症合参》

不明脏腑经络,伸手动手遍错

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擨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

张子和《儒门事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

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欲知病之难易,先知病之深浅。欲知病之深浅,先知病之部位。

宝辉《医医小草》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 【第1句】: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

喻昌《寓意草》

谚云十个医,十个法,此言不然,病者只有一个病,自当只有一个法。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凡治病治遗使邪有出路。宜下出者,不泄之不得下也。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

周学海《读医随笔》

考古人用药,有攻病保躬两途,攻病则或凉或温,当取其偏,保躬则适其寒温,宜用其平。

程杏轩《杏轩医案》

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先秦 扁鹊 见《医述》--------

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唐 孙思邈--------

不读本草,焉知药性?专泥药性,决不识病;假饶识病,未必得法,识病得法,工中之甲。

--------金 张子和《儒门事亲 卷十四治病》--------

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取则焉。

--------元 朱震亨《局方发挥》--------

医不贵于能愈病,而贵于能愈难病;病不贵于能言医,而贵于能延真医。

--------明 张景岳《景岳全书》--------

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

--------清 刘仕廉《医学集成》--------

医是讲学不是市道,故商贾贸迁之术无一书之传,而医家言则汗牛充栋。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内经》无论真不真,总是秦汉间书,得其词组,即是治法;《伤寒论》无问全不全,苟能用其法以治今人病,即此亦已足矣。后学能识病,全赖此数书。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学医当学眼光,眼光到处,自有的对之方,此有说不尽之妙,倘拘拘于格理,便呆钝不灵。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大约功夫到时,眼光中无相同之病。看一百人病,便有一百人方,不得苟同,始为有味。若功夫未到,便觉大略相同。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凡看病须要格分寸。谅病之分寸,而定药之分寸,格成一方,看去增减一味不得。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凡少年人看病,心中必谓天下无死症,如有死者,总由我功夫不到,一遇难处,遂打起精神,与他格算,必须万全而后止。学医者,不可无此种兴会。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凡临证,须审病人情状,酌配方药。但记每方治某病便非。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大凡名家亦有偏处。当日雨田先生善用凉药,非无用温处,用至七分止矣;性天先生善用温药,非无用凉处,用至七分而止。两家对待,各具至理。雨田先生曰:一分热邪不除,便为不了之病,易戕正气。性天先生曰:一分阳气不亏,不受阴邪为病。当时两家论治最好看,然亦须有学问去领会,无学问者安能识此奥旨,而两家亦终不相通。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用古人之法,审其用法之时,得其立法之心。学无常师,择善而从。

--------明 孙一奎《赤水玄珠》--------

临病人于饿顷便处汤剂何敏捷乃尔,要惟有定识于平时,乃克有定方于片刻。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学医一道,既不能离开书本,也不能专靠书本,既要凭些经验阅历,也要懂得经籍要义。

--------近代 冉雪峰--------

凡阳虚多寒者,宜补以甘温,而清润之品非所定;

阴虚多热者,宜补以甘凉,而辛燥之类不可用。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滋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

——《灵枢•终始篇》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清•叶天士

阴虚之甚者,先回其阳,继而渐加补阴之药,是无阴则阳无以化也;

阴虚之甚者,先补其阴,继而渐加补阳之药,是无阳则阴无以生也。

——清•王三尊《医权初编》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

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脱》华岫云按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阴症似乎阳,清之必毙;

阳症似乎阴,温之必亡。

——清•顾松园《顾松园医镜•格言汇篡》

五味入口,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辛与气俱行,故辛入心而与汗俱出;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怋.推此,则知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之所起所在也.------------- <<针灸大成>>

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

鲁迅

李汉彪师傅传草药辨认秘诀

草木中空善治风,对枝对叶能治红.

叶边有刺皆消肿,叶中有酱拨毒功.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素问•咳论》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灵枢•营卫生会篇》

中医辩证

辨舌质可验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深浅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

病不应脉,当思其病;脉不应病,当思其脉;药

不应病,当思其药。

--------清.杭世骏--------

证虽重而门类明白者,不须诊脉亦可议方,证虽

轻而题目未定者,必须仔细察脉。

--------明.李榳《医学入门》--------

湿病在表,一身尽痛;湿病在裏,一身不痛。

--------明.汪昂《医方集解》--------

热在上焦,咽乾口糜;热在中焦,心烦口渴;热

在下焦,便秘溺赤。

--------明.李榳《医学入门》--------

凡病气重,则小便必涩;病气苏,则便溺渐通。

--------清.程杏轩《医述》--------

卫虚则外寒而栗,营虚则内热而咳;营虚则咳伤

肺而唾腥;卫虚则寒入脾而吐涎沫。

-------《医述》--------

逢节发病,必非议补之时。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脉病人不病则病重,人病脉不病则病轻。

--------清.王孟英《王氏医案译注》--------

治病必先辨症,辨症须辨兼症,徐洄溪谓有一症

不具,即需审慎者,固难为见病治病、知常不知

变者道也。

--------清.费绳甫《孟河费氏医案》--------

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2.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3.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4.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第5句】:未医彼病,先医我心。(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6.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第7句】: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

古代名医的趣味故事

【第1句】:李时珍用药趣谈

有一天,明朝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先后为两个病情相同的病人开方,待病人走后,他的学生不解地问老师:“刚才两个人都是发烧怕冷,为什么你对那个老人用药轻,而对那个小孩用药量反而重呢?”

李时珍笑了笑说:“那个老人已是风烛残年,他反复说自己病重难好,回去后必定会多喝药汁,药量轻些反倒合适,而那小孩年幼无知,刚才看他烦躁啼哭,等到大人喂药时想必哭哭闹闹、撒撒泼泼,能喂进多少呢?所以药量自然要大些。

【第2句】:扁鹊与牛黄

牛黄,是一味名贵的中药。相传,牛黄是我国古代医学家扁鹊在无意中发现的。一天,扁鹊正在桌上整理煅制好的金礞石。此时,邻居阳宝杀了一头病牛,发现牛胆囊中有些像石头洋的东西,不知是阿物,于是提着胆囊来向扁鹊请教。

扁鹊剖开胆囊取出两枚“石头”放在桌上、仔细地琢磨。回家不久的阳宝又惊叫着跑来说其父亲一口气上不来,在炕上抽搐不停。

扁鹊急忙去阳宝家,只见阳宝的老父亲双眼上翻,喉中噜噜有声。扁鹊看罢,立即吩咐阳宝快到桌上把金礞石拿来研成末,给阳宝父亲灌下。须臾,阳宝的父亲就止住抽搐,气息也平静了。

扁鹊回家时却发现桌上的两枚牛““石头”不见了。细寻之下,原来阳宝在慌乱中错把牛黄当金礞石拿去了。扁鹊思忖:“难道这种石头真的有豁痰定惊的功效?”遂于次日,有意用其配药,给阳宝的父亲送去服之。

不日,病奇迹般的好了。扁鹊就将这种黄牛胆内的深黄色之物命名为“牛黄”。 从此,名贵而奇效的中药“牛黄”便诞生了。

【第3句】:钱乙

钱乙是宋代著名的儿科医生,他著有《小儿药证直诀》,人们尊称他为“儿科之圣”。钱乙做过一段时间的翰林医官。一天,宋神宗的皇太子突然生病,请了不少名医诊治,毫无起色,病情越来越重,最后开始抽筋。皇帝见状十分着急。

这时,有人向皇帝推荐钱乙。于是,钱乙被召进宫内。皇帝见他身材瘦小,貌不出众,有些小看他,但既然召来,只好让他为儿子诊病。钱乙从容不迫地诊视一番,要过纸笔,写了一贴“黄土汤”的药方。

心存疑虑的宋神宗接过处方一看,见上面有一味药竟是黄土,不禁勃然大怒道:“你真放肆!难道黄土也能入药吗?”

钱乙胸有成竹地回答说:“据我判断,太子的病在肾,肾属北方之水,按中医五行原理,土能克水,所以此症当用黄土。”

宋种宗见他说得头头是道,心中的疑虑已去几分。正好这时太子又开始抽筋,皇后在一旁催促道:“钱乙在京城里颇有名气,他的诊断很准确,皇上勿虑。”

于是,皇帝命人从灶中取出一块焙烧过很久的黄土,用布包上放入药中一起煎汁。太子服下—帖后,抽筋便很快止住。用完两剂,病竟痊愈如初。这时,宋神宗才真正信服钱乙的技术,把他从翰林医官提升为有很高荣誉的太医丞。

【第4句】:程钟龄施计治“足痿”

程钟龄是清代著名医家,他临证经验丰富,别人久治不愈的疾病,经他治疗常能奇迹般地康复,名噪康熙、雍正年间。有—富翁,身患足痿,欲行必以手持物方可缓慢移步,服过许多药皆无效。

他久慕程钟龄的大名,让人抬了去求治。程钟龄见他六脉调和,得知病人遍服中药无效,断定这是心病,非药物所能治,决定施计治疗。他替病人收拾了一间房子,安顿病人住下。

程钟龄预先在病人住的房间里摆上许多古玩,并特意在病人坐凳旁放置一瓷瓶。他向病人介绍说:“这是我的古董收藏室,所藏之物皆属珍品。”他一一告诉病人它们的价值。

最后,他指着瓷瓶说:“这是我的传世之宝,十分稀罕,千金难求。”实际上,包括瓷瓶在内的所有东西都是赝品,只是病人属于外行,被蒙在鼓里罢了。

病人在屋里闷坐了两天,见程钟龄既不处方,也不寒喧问暖,甚至回避见他,憋得心慌。第三天,他决定出去走走。因离开重物难以迈步,他只好就近抱着瓷瓶小心冀冀地起身。

岂知程钟龄在旁边窥视已久,待病人举步欲走时,程钟龄突然出现,猛喝道:“你好大的胆!竟敢偷走我家的宝瓶!“病人一惊,手一软,“当”的一声,瓷瓶从手中滑落到地上,摔得粉碎。

这下病人大惊失色,垂手痴立在那里。程钟龄见病人不靠支持物已能站立,心里十分高兴,暗自思忖:这病已去几分,应该趁热打铁。

于是,他上前握住病人的手说:“你别害怕,跟我来!“那人竟跟在程钟龄身后走出屋外,他举步平稳,行走如常,多年顽疾,一下子就治好了。

程钟龄这才告诉病人,他摔碎的东西并不是什么稀世之宝,是为了解除心理上压力、转移注意力而设的计谋。病人恍然大悟,连声赞扬程钟龄的高明医术。

【第5句】:叶天士摸脚治红眼

清代名医叶天士治病颇有高招。一次,他遇上一位两眼通红的病人,病人眼眵堆满眼角,眼泪直往下淌,不断地用手去揩,显露出十分忧虑的神情。

叶天士见状,详细地询问病情,然后郑重地告诉病人说:“依我看,你的眼病并不要紧,只需吃上几帖药便会痊愈。严重的是你的两只脚底七天后会长出恶疮。

那倒是一个麻烦事儿,弄不好有生命危险!”病人一听,大惊失色,赶忙说:“好医生,既然红眼病不关紧要,我也没心思去治它了。请你快告诉我有什么办法度过这个难关?”

叶天士思索良久,正色说道:“办法倒有一个,就怕你不能坚持。”病人拍着胸脯保证。于是叶天士向他介绍了一个奇特的治疗方案:每天用左手摸右脚底三百六十次。

再用右手摸左脚底三百六十次,一次不少。如此坚持方能度过难关。病人半信半疑,但想到这是名医的治法,便老老实实地照看做,七天后果然脚底没长出毒疮。

更令他惊异的是:红眼病竟不知不觉地痊愈了。他高兴地向叶天士道谢,叶天士哈哈大笑,向他和盘托底,说道:“实话告诉你吧,脚底长毒疮是假的,我见你忧心忡忡,是惦记着眼病。

而你的眼疾恰恰与精神因素的关系很大,于是我想出这个办法,将你的注意力分散、转移到别处。除掉心病,眼疾便慢慢好了。”病人听完,惊奇不已,连声赞叹叶天士医术高明。

求!!!叶天士拜师谦学的故事

   【第1句】:故事介绍

  叶天士拜师谦学

  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高热大汗,面赤口渴,脉象洪大,叶天士开了药方,可服后总不见效,他知道治疗母亲的病应该使用白虎汤,可总是担心母亲年岁已大,受不了这种攻伐力量强的方剂。薛雪闻得此事后,笑道:“老太太得的是这个病,本就该用白虎,药下对了,当然不会伤人,有什么可犹豫的呢?”叶天士闻言顿悟,便改用此方,果然很快就好了。于是,他亲自前往薛雪家中,拱手作揖,诚心请教,薛勇也十分感动,二人尽弃前嫌,从此成了至交密友。 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第2句】:人物简介

  叶天士,名桂,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今苏州)人。约生于清代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卒于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其高祖叶封山从安徽歙县蓝田村迁居苏州,居上津桥畔,故叶桂晚年又号上津老人。清代著名医学家,四大温病学家之一,与薛雪等齐名。

电影《医痴叶天士》叶天士对皇上说的那段文言文是什么??

 学生行医三十于载,深知医道通于天道, 

 医者有割股之心,而不可有丝毫一已之念, 

 这医术乃济世之术,医者关乎千万人之性命,

 人命关天, 若把医术当成求名求利之术,则无异于盗匪,

 学生深知医术万不可和钱财扯在一起, 只有无私无我,医术方可圆融如意,医道方可为正道 。... 

清代名医叶天士的踏薛山庄是什么回事?

叶天士,名桂,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约生于清代康熙五年(公元一六六六年),卒于乾隆十年(公元一七四五年)。晚年又号上律老人,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清代名医,四大温病学家之一,与薛雪等齐名。

传说的叶薛之争

乾隆某年,吴地瘟疫大流行,郡里设置医局救济穷人,给他们免费看病,当地的名医每天要去那里看一次病人。有一个更夫,全身浮肿、遍体黄白色,到医局去看病。名医薛生白先到医局,给他诊脉后就挥手让他走,并说:“水肿已经太厉害了,不能治了。”更夫走出医局,刚好碰到叶天士到医局来,从他坐的轿子里远远地看到了更夫,便说道:“你不是更夫吗?你这是中了驱蚊带的毒而造成的,两剂药就可以治好。”于是就给他开了处方。据说薛生白因此羞愧成怒,把自己的居处改名“扫叶庄”;又传说叶天士以牙还牙,把自己的居处改名“踏雪斋”。据他们共同的朋友沈德潜解释,薛生白确有“扫叶庄”,但其名另有其意,不是为了侮辱叶天士才那样改的。而叶天士至今也没有人发现他有“踏雪斋”。

叶天士医案

  叶天士(1667-1746),名桂,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人,清代杰出的医学家,为温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叶天士生于医学世家,祖父叶时、父叶朝采都是精通医术,尤其以儿科闻名。叶桂12岁开始从父学医,14岁时,他父亲死了,于是抱着失去亲人的痛苦,再他父亲的门人朱某为老师,专学医术。叶天士聪慧过人,悟超象外,一点即通;尤其虚心好学,凡听到某位医生有专长,就向他行弟子礼拜其为师,十年之内,换了十七个老师,并且他能融会贯通,因此医术突飞猛进,名声大震。尚书沈德潜曾为他立传,说:“以是名著朝野,即下至贩夫竖子,运至邻省外服,无不知有叶天士先生,由其实至而名归也。”(《沈归愚文集·叶香岩传》)叶氏不仅精通医术,而且治学讲求宏搜博览,学究天人,精细严谨,使医术与学术相得益彰,他认为“学问无穷,读书不可轻量也。”故虽享有盛名,但却手不释卷,广采众长。嵇璜“序”曾说:“先生之名益高,从游者益众,先生固无日不读书也。”其为人“内外修备、交朋忠信……以患难相告者,倾囊助之,无所顾藉”。他为医却不喜欢以医自名,临终前对他的儿了说:“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又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刃也。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

  叶氏一生忙于诊事,在世没有亲笔著述。现传有《临证指南医案》十卷,后附《幼科心法》及《温热论治》各一卷;《叶天士医案存真》三卷。据载都是他的门人和后代整理记录的。其中《温热论治》是叶氏口传心授经验心得,为临床经验的结晶,是温病学说中一部非常重要珍贵的文献。全篇主要论述温病感受途径、传变规律、治疗大法和卫气营血辨证作为温病诊治纲领以及舌、齿、斑疹等的辨析方法及其诊断意义,并论妇人胎前产后、经水适来适断之际所患温病的证候和治疗。据传是他的门人顾景文随叶氏舟游洞庭湖时,将其口授之说记录而成。《临证指南医案》则是无锡华岫云收集叶氏晚年医案,加以分类编辑而成。分疾病八十九门,每门由其门人撰附论治一篇,门后附徐灵胎评议。卷一至卷八记载内科之杂证、时证案;卷九为妇科;卷十为儿科;书末附所用方剂索引。《幼科心法》相传为叶桂手定后,章楠改题为《三时伏气外感篇》,主要论述儿科诸病的辨证论治,尤其阐发了春时、夏令伏气外感和秋燥之证治。《叶天士医案存真》是叶氏曾孙叶万青,取家藏方案编成,卷一以杂病为主;卷二以温热病案为多;卷三为运用仲景方验案。另有门人周仲开抄录而成的《未刻本叶氏医案》等。另外,托名叶氏的医案和著述颇多,可考的有《景岳发挥》、《叶氏医衡》、《医效秘传》、《本事方释义》、《女科症治》等等。

  叶天士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是一位贡献非常卓越的医学家,他创立的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纲领,为温病学说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对杂病提出的许多新见和治法方药,至今在临床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在明清以前,论治外感热病皆宗伤寒,自吴又可出始将伤寒与温疫明确鉴别开,可惜他把温疫与广义的温病等同认识,混为一谈,因此他对温病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只起先导作用。叶氏则首次阐述了温病发生发展规律。他明确提出“温邪”是导致温病的主因,突破了传统的“伏寒化温”的认识范围,彻底摆脱了热病皆伤寒的束缚,这就从根本上划清了温病与伤寒的界限。叶氏接受吴又可邪从口鼻而入的观点,概括新感温病的受邪途径是“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其传变规律为邪如不外解,可由肺卫顺传阳明或逆传心包,这与伤寒之邪按六经传变不同。特别是“逆传心包”理论,是对温病传变规律认识的一大创见,亦是对《伤寒论》六经传变理论的一大突破,如叶氏认为神昏谵语不单单是按《伤寒论》所说由燥屎所致,更重要的是因“邪入心包”,故立法以清营清宫为主,选“三宝”和犀角、金汁、竹叶之类。因此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更重要是为温病危重急症的治疗独辟蹊径,拯救了众多垂危病人的生命。叶氏在对温病整体认识基础上,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他指出温病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其各自证候表现为:邪在卫分则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渴、脉浮数等肺卫证;邪在气分则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口渴欲饮、苔黄燥、脉滑数等里热证;邪入营分则见烦躁不安,夜甚不寐、斑疹隐现、舌质红绛等热损营阴和心神被扰证;邪在血分则见身热、吐血、衄血、便血、斑疹透露、舌质深绛等热盛动血证。提出“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传变顺序规律,并据此确立了“在卫汗之可也”,治宜辛凉透解;“到气才可清气”,治宜辛寒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治宜清营泄热,药用“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治宜凉血活血、清热解毒,药用“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的温病治疗大法。可见,叶氏的卫气营血理论,与仲景以营卫解释风寒表证病机,并作为调和营卫辛温解表的立法依据,用气血来解释部分病证的病位、病机的意义很不相同,与《内经》只提出卫气营血的概念、功能,更是理论上质的飞跃。

  叶氏在创立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同时,还丰富和完善了辨舌验齿、辨斑疹白PEI的温病诊断方法;补充了东垣脾胃论详于脾而略于胃的不足;他对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护理等方面创见也颇多、贡献很大;他还十分善于运用古方,如程门雪说“天士用方,遍采诸家之长,不偏不依,而于仲师圣法,用之尤熟。”他的许多治法药剂,经吴鞠通整理成为广传后世的效验名方。

  叶氏生平虽无亲笔著述,但其临证医案,辞简理明、“无一字虚伪,乃能徵信于后人。”在医学教育方面,叶氏培育成不少能济世活人的名医,他的诸多反映其独到经验和深邃医理的名言,对后学仍有很大的启迪意义。叶氏以其“立德、立功、立言”的为医最高境界,而深受广大医家景仰,他的学说,在二百多年的不断发展中,形成一个重要而有特色的医学流派——“叶派”,在近代医学史上闪烁着灿烂的光彩。百余年间,私淑叶氏者很多,最著名的有吴塘、章楠、王士雄等。叶天士的儿子叶奕章、叶龙章都善医,但被父亲的名声所掩盖;他的孙子叶堂、叶坚,曾孙叶万青等3人则转习儒业。叶氏的学术不能很好地传给自己的子孙后代,但却广泛地流传在人间。

  当然,叶氏同历史上所有的伟大医学家一样,难免有其不足。如叶氏所题“踏雪斋”以与薛生白题“扫叶庄”的门匾相诋,则难避同行相嫉,门户之争之嫌;叶氏虽学验巨丰,但受他“不欲以医传世”的思想影响,生平除部分医案和简短的口述温病学说外,无亲笔著作,致使其许多的学术思想精华和临床经验失传,而有些传世的学术论点又零散残存在有限的医案中,缺少完整性理论论述;另有些学术论点又存在前后矛盾之处等。但是小疵不掩其大醇,叶氏作为一位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伟大温病学家,作为精通内科、儿科及妇科、外科、五官科的医学大师,以其卓越的医学思想、高超的医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而流芳百世。

参考资料:http://www.huanghaitao.com/Photo_Show.asp?PhotoID=61

有关于医生的名人名言吗

【第10句】:世无难治之疾,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褚澄《褚氏遗书》

   【第11句】: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陈梦雷

   【第12句】:医者人之司命,如大将提兵,必谋定而后战。——倪士奇《两都医案北案》

   【第13句】:人必有天赋之才而读破万卷,庶可以为医矣。——王秉衡《重庆堂随笔卷上论治案》

   【第14句】: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张机《伤寒论原序》

   【第15句】:大约心细则眼明,而理名则心细,多读书辨证则理明识广。——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卷一》

   【第16句】: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孙思邈《千金翼方针灸上》

   【第17句】: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王叔和《脉经序》

   【第18句】:药能活人,亦能杀人,生死关头,间不容发,可不慎欤!——刘昌祁《白喉治法要言白喉症最忌服表药》

   【第19句】:夫医诚难知,知之不精,则罪更甚于不知。——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贯众》

   【第20句】:盖医学通乎性命,知医则知立命。——赵学敏《串雅内编绪论》

   【第21句】:读书而不临证,不可以为医;临证而不读书,亦不可以为医。——陆九芝《世补斋医书李冠仙仿寓意序》

   【第22句】: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吴瑭《温病条辨自序》

   【第23句】:凡看病施治,贵乎精一。——张介宾《景岳全书论治篇》

   【第24句】:医之道最微,微则不能不深究;医之方最广,广则不能不小心。——梁拓轩《疠科全书自序》

   【第25句】:夫医学之要,莫先于明理,其次则在辩证,其次则在用药。理不明,证于何辨?证不辨,药于何用?——吴仪洛《本草从新原序》

   【第26句】:夫医官用药,如将帅之用兵。——赵宜真《秘传外科方总论》

   【第27句】:人不穷理,不可以学医;医不穷理,不可以用药。——陈士铎《洞天奥旨卷十六劝医六则》

   【第28句】:一人生死,关系一家,倘有失手,悔恨何及?——吴尚先《理渝骈文续增略言》

   【第29句】:学医总须多读书,多看各家书籍,自然腹中渊博,胸有准绳。——张畹香《张畹香医案卷上》

   【第30句】:寸尺弱,勿汗,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程钟龄

   【第31句】:盖医者人命所关,固至难极重之事,原不可令下愚之人为之也。——徐灵胎《医贯砭卷上伤寒论》

   【第32句】:学医业者,心要明天地阴阳五行之理,始晓天时之和不和,民之生病之情由也。——吴谦等《医宗金鉴运气要诀》

   【第33句】:疾有误凉而得冷,证有是非而实非。差之毫厘,损其寿命。——褚澄《褚氏遗书》

   【第34句】:夫以利济存心,则其学业必能日造乎高明;若仅为衣食计,则其知识自必终囿于庸俗。——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华序》

   【第35句】:医非博不能通,非通不能精,非精不能专。必精而专,始能由博而约。——赵晴初《存存斋医话稿序》

   【第36句】:医以济世,术贵乎精。——吴尚先《理渝外治方要略言》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mingyan/show-85876.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