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云刘慈欣读后感汇合96句-经典语录
好久没写读后感,过去一段时间因为觉得杂书读了太多,立定心思要看回小说,所以再次看起了一直还没看完的《堂吉诃德》。不得不说,读长篇小说有时候确实就像一场长跑,一不小心停下来就跑不回去了,对于日常的工作节奏而言很容易半途而弃。于是又开始看一些短篇,在这其中觉得刘慈欣的这两篇短篇小说还是值得一聊的。
两篇小说是有关联性的,对于我,是先看了《诗云》再看《吞食者》,读后觉得这个顺序比较合理。因为看《诗云》会引起对《吞食者》的好奇。
两本小说讲的都是人类文明和外星其他文明的碰撞,听起来好像是俗套的科幻题材,但是大刘的脑洞的高度又怎么可以是一般的科幻作品比得上的呢?一直觉得,好的科幻总是一次次在拓宽想象力的过程中,通过脑洞给人带来无比的浪漫和苍茫的感受。也可以说,其实是一种对于“宏大”、“崇高”的审美,让人一次次感受人类的渺小。
回到过去的语文学习中,这样的审美是怎么慢慢培养起来的呢?印象有两次最清晰,一次是初中的时候学《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次是高中学《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又看过海,爬过山,穿越过青藏铁路、美国西部一望无际的公路和沙漠和新疆荒凉的戈壁滩,一次次惊叹,原来这个世界可以这么大。
在时间历史的感叹和空间的大气之间,一次次明确,发现原来自己或者说乃至人类,真的挺渺小的,看似挺悲哀的,但同时又会觉得内心被扩大了,有一种类似于在空空的山谷中吹风的舒适感。正如《旅行的艺术》里面所写的。
宇宙的力量可以移山倒海,而人类不过是小小的玩偶,从壮阔的山河中去了解自身的局限,是十分有效的,否则我们就有可能在日常生活的流变中,感到焦虑和愤怒。不只是自然违抗我们,就连生活本身也是不堪忍受的重压。然而自然界中广阔的空间却最充满善意和敬意地提示了我们所有超越我们的事物。如果我们用更长的时间与他们相伴,他们会帮助我们心服口服地接受那些无法理解而又令人苦恼的事情,并接受我们最终将化为尘土这一事实。
阿兰德波顿《旅行的艺术》
也正如康德曾经说过,“崇高是一切与之相比都是小的那个东西。”
好,所以这和科幻有什么关系呢?有的,成长过程之后一次次的经历,慢慢提高着我对崇高体验的阈值,慢慢人就不容易被震撼了。这时大自然已经慢慢无法满足我对于崇高审美的贪婪了,我想要通过艺术和不断攀登去感受,又被拘束在城市里,这时候就需要更大的幻想来填充了,好的科幻就是这个好的选择。觉得大自然还太小?没关系,我们从宇宙的角度来想这个问题。觉得对于时间想象力不够?没关系,故事里转眼百年千年万年。
从这个角度而言,我爱《诗云》多于《吞食者》。
《吞食者》的主题相对简单些,是关于人类的发展和资源之间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精彩的地方在于情节的铺垫、反转和结局对于人类人性的温情。
而《诗云》的主题,关于艺术和技术,简单来讲探讨的是一个问题——“技术的尽头能不能超越和吞噬掉艺术的价值”。这个问题,对于这个时代,难道不是很有趣吗?而大刘讲的这个故事讲得特别的浪漫。
我想,在现有的想象力框架,确实无法想象技术能用如何的方式超脱艺术的创造给人带来的感知。也许回归到最本质的问题,如果技术能彻底解构灵魂,把灵魂也用唯物的方式解释清楚,那也许有希望吞噬掉艺术。
总之,一直觉得科幻小说的阅读,在审美的体验上存在“捷径”,题材天然具有想象力本身的美感。而能用短篇把这种美感传递到位,又是一件很考验作者笔力的事情。而《诗云》就是这样美妙的作品,和大刘其他作品比,丝毫不比《流浪地球》差。
其中的精妙之处,花四五十分钟看就完了,看完就知道,这并非其他艺术形式可以传达,唯有文字。
前几日,我闲暇无聊,便读了刘慈欣写的小说集《2018》。去年,我读了他写的《三体》三部曲,深为震憾。我以前读过两本科幻小说,是迈克尔·克莱顿写的《侏罗纪公园》和《神秘之球》。虽然读起来也不错,但气势远不如《三体》恢宏。《三体》是长篇巨著,是基于一些物理假说构筑延伸的一个庞大复杂的故事体系,而《2018》带给我则是另一种感受。每篇篇幅虽短,但想象力丝毫不逊,也有各种曲折矛盾,让人脑洞大开。不同于一些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的狗血故事,他的小说,开始让人难以捉摸,然后渐渐明晰,高潮之处终于让人恍然大悟又惊心动魄。结尾简略却令人深思,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
刘慈欣的小说有许多都反映了人类文明在宇宙尺度下的渺小,在高科技地外文明面前的脆弱。他的作品并不是那种一些科幻片中英雄带领人们通过顽强抵抗得以战胜外星人的理想主义。在刘慈欣的笔下,一个文明的诞生与覆灭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事。不过,他不是机械地描述这一过程,而是结合社会、文化生动地反映出危机来临时人们的反映。在危机面前,社会中许多潜在的矛盾都会爆发出来,并猛烈冲击现有的秩序。这其中所蕴含的关于社会学、心理学的道理,正是作者沉思的,也是值得读者思考的。
即便人类渺小,但大刘笔下对人类文明还是充满希望的'。比如在《2018》的第一篇《2018年》中,提到"时代总是越来越好的",这其实就是对发展的肯定和对未来的寄托。《诗云》中,即使是掌握着宇宙顶级科技的文明,也难以创作出超越李白的诗篇。这其实就是对人类文明和智慧的肯定,单纯的技术并不能取代一切。《地火》则现实地表达了作者对煤矿工业变革的期望。《超新星纪元》反映了孩子们肩负着重任,他们不仅是祖国的花朵,更是人类文明的未来。
具体篇目我就不加细说了,里面的每一篇都可以引申出许多话题,引发很多思考。好的科幻小说不是胡思乱想,凭空捏造,而是作者长期思考的结晶。正如《2018》的序言中将刘慈欣评价为"第五位面壁者".他的小说其实就是他对现实社会,对人类文明,对宇宙审美的沉思结晶。他的科幻作品不仅可以给广大读者带来科学的滋养,也能带来心灵的启迪,而且能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shiju/show-175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