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诗句

归园田居(其一)名句默写 名篇名句默写(1)《归园田居》(其一)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园田和自由的向往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经典语录

(1)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2)采之欲遗谁;还顾忘旧乡。
(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4)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5)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名篇名句默写。(1)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 (2)仰观宇宙

(1)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2)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4)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万里悲秋常作客  
(6)别有幽愁暗恨生;相逢何必曾相识  
(7)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  
(8)其黄而陨;自我徂尔

归园田居重点句子

【第1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第2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第3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第4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第三册重点句子背诵

参考资料:http://hi.baidu.com/%CD%E6%BF%E1%D2%BB%BA%C5/blog/item/397d4cfc59df0c85b801a0 【第48句】:html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哪几句重要

  主旨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

  作者:陶渊明 (魏晋)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赏析:

  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所谓“适俗韵”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吧,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内中无限感慨,无限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下面四句是两种生活之间的过渡。虽是“误入尘网”,却是情性未移。“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从上文转接下来,语气顺畅,毫无阻隔。因为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又是对仗句式,便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再从这里转接下文:“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就显得自然妥贴,丝毫不着痕迹了。“守拙”回应“少无适俗韵”——因为不懂得钻营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无须勉强混迹于俗世;“归园田”回应“性本爱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开始所写的冲突,在这里得到了解决。

  从冲突中摆脱出来,心中欢喜,情绪开张,以下八句,便以欣欣之笔,咏唱居所一带的风光。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其实,幻想的桃源也好,现实的乡村也好,都是表现着陶渊明的一种理想:合理的社会,应当是没有竞争、没有虚伪、没有外加的礼仪束缚,人人自耕自食的社会。这种社会当然不可能实现;陶渊明笔下的乡村,也有意忽略了生活艰难和残酷的一面。但作为诗的构造,却给人以美的安慰。——文学常常起着这样的作用。

  这一段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方(同“旁”)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前四句构成一个近景。但陶渊明要描写出和平安宁的意境,单这近景还不足显示。所以接着把笔移向远处的景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四句近景转到两句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读到这里,人们或许会觉得还缺少点什么。是的,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诗人并没有忘记这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就活起来了。这二句套用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而稍加变化。但诗人绝无用典炫博的意思,不过是信手拈来。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隐隐之中,是否也渗透了《老子》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那也难说。单从诗境本身来看,这二笔是不可缺少的。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不会让你感到喧嚣和烦躁。以此比较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那种为人传诵的所谓“以动写静”的笔法,未免太强调、太吃力。

  从写景转下来,是这样两句:“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不过,最令人愉快的,倒不在这悠闲,而在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全诗便以这样两句收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但这一呼应与点题,丝毫不觉勉强。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这样的结尾,既是用笔精细,又是顺理成章。

  自来评陶诗者,多强调其自然简淡的风格,至有“陶渊明直是倾倒所有,借书于手,初不自知为语言文字”,“渊明所谓不烦绳削而自合”之类的说法。其实,诗总是诗,“自然”的艺术仍然是艺术,甚至是一种不易求得的艺术。真正随意倾吐、毫不修磨,也许称得上“自然”,但绝非“自然”的艺术。从这诗来看,在谋篇布局、逐层推进,乃至每个细节的刻画方面,都非草率从事,实是精心构思、斟字酌句、反覆锤炼的结晶。只是有一种真实的情感始终贯穿在诗歌中,并呈现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总之,这是经过艺术追求、艺术努力而达到的自然。

你的认可是我解答的动力,请采纳。

归园田居采(其三)的千古名句?

【第1句】:应该是归园田居(其三),

名句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意思是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第2句】:全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第3句】:注释

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第4句】:评价

“但使愿无违”是全诗的归结和主旨。“愿”,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坚持人生的理想,以真诚的态度、自然的方式,完成这一短暂的生命。

归去来兮考试常出现默写句子

《归去来兮辞》赏析

李白有两句名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用这两句话来赞美《归去来兮辞》再恰当不过了。

汉魏六朝,文风绮靡。陶渊明的出现无异于在花团锦簇中伸出一枝青枝绿叶,又好像在珠光宝气浓妆艳抹的贵妇人中走来一位不加修饰的清纯少女。返璞归真,崇尚自然,这既是陶渊明生活的准则,也是他创作的准则。然而,仅仅认识到这一点还很不够。陶渊明不是像一般人那样观山川以悦目,他是把田园自然风光作为自己的精神归宿,是在看透了官场的腐败黑暗之后转向大自然而获得的一种觉悟。这种觉悟是用人格生命换来的,因而他格外珍视。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这句话表面看似乎是在安慰自己,实际上是在反省自己。他在《归园田居》诗中写到:“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是多么沉重的语言!这是何等沉重的心情!“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犹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表面看诗人是在谴责自己走错了路,实际是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对社会黑暗的批判。在这样一种心情驱使下,诗人归心似箭,让船儿快快地行,恨不得天快一点亮起来,看见自己的家门,欢喜之情无法言表,连奔带跑,回到家中。这种心理描写,其语言虽不像小说那样细腻罢了,但它更能给读者以想像的空间。与官场相比,田园风光是这样的令人清爽。“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天真烂漫的小孩让诗人看到了纯洁和质朴。我们可以想像:童仆在说什么,稚子的童音又在说什么,还有那没出场的爱妻,她大概一句话也不说,而是斜倚柴扉望着丈夫,或是系着围裙,双手沾满了面粉,深情地冲丈夫微笑呢!这是多么动人的场景!接下来,诗人写身处庭院房舍的悠然之情。这里有小径、松菊、酒盏、壶觞、庭柯,无违心事,有悠然情,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官场如何黑暗?诗中无一句交代,但田园的美好,不正暗示出了官场的可憎吗?这是一种“暗比”,文字上没有对比,但诗人心中时时在对比。“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这其实不是在写云和鸟,而是诗人心灵的表露。宋人叶梦得评说:“非胸中实有此境,不能为此言也。”

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则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题未定草》)透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沉重。

《归去来兮辞》的写景是实写还是虚写?钱钟书先生说:“《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述、直录,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以耘耔’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像,不言而可喻矣。”(参见钱钟书《管锥编》1225~1226,中华书局,1979)如此说来,本文第一大写作特色就是想像。作者写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像之景,心中之景。那么,写心中之景与眼前之景有什么不同吗?眼前之景,为目之所见,先有其景后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写真;心中之景,为创造之景,随心之所好,随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则未必符其实,抒情表意而已。

本文语言十分精美。诗句以六字句为主,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韵律悠扬。句中趁以“之”、“以”、“而”等字,舒缓雅致。有时用叠音词,音乐感很强。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多用对偶句,或正对,或反对,都恰到好处。描写和抒情、议论相结合,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有景,有情,有理,有趣。

语文人生 ·最后说明一点,就是陶渊明虽然归隐田园,且不论他这种做法是积极还是消极,但他毕竟不同于劳动人民。他写《归园田居》也罢,写《归去来兮辞》也罢,实际上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现象,归隐田园的也并非他一人。然而他的归隐造就了一个文学家,形成了一种文学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光照千秋。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此话虽过,但可以见出它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这里设计两种自读方案,供选用。

方案一:涵咏—想象—背诵。该设计以想象、联想为中心,通过涵咏(缓慢的吟诵)展开想象和联想,最后达到当堂成颂。具体如下。

先一边缓缓地吟诵、细细地品味,一边展开想象与联想,在脑海中浮现出灵动的画面:晨光朦胧,微风吹拂,诗人长发飘逸,衣袂翻飞,伫立在一叶扁舟上。此刻的他,心里也如这飘荡的小舟,既惆怅,又欢快——想起以往的三次出仕,皆因“口腹自役”,有违性情,有失气节,不免怅然;但面对自由的江天,想到终于知迷而返,冲出“樊笼”,便又欣然开怀。现在的他归心似箭,不停地向行人问路。终于看到自己的家门了,他激动不已,竟忘了自己的年龄,撩起长袍,欢快地奔跑起来。书童和幼儿们早已高兴地迎候在家门。诗人左手拉、右手牵地带着他们进了屋。屋里馨意融融,妻子早已备好饭菜、斟满美酒。诗人端起酒杯,美美地喝起来,边喝边观赏着庭树、菊花、南窗、园门,心里美滋滋的……这样边读边想,便能逐渐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同乐同叹,同悲同喜。

对语言涵咏品味得渐熟后,便脱离书本,试着背诵,直至能当堂成诵。

方案二:范读—理脉—背诵。该设计以理清脉络线索为中心,在范读中理清脉络,再根据清晰的脉络背诵全文。具体如下。

首先范读。范读者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同学或老师。范读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诗与文不一样,诗中每停顿一处即为一句,不管是逗号还是句号。本诗除去开头一句“归去来兮”独立处理外,共有60句。每四句为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每节读后可作稍长停顿,这样读下来,全篇层次自然就清晰了。(2)六字句是全篇的主要形式,按三拍读,比如:舟/飘飘/而吹衣。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个别的五字句也同样,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还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则都当整句来读,末字适当地延长时间。(3)朗读时节奏要整齐,音韵要铿锵,要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

在范读过程中理清全篇的脉络线索。本诗的叙事线索是: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抒情线索则是: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然后根据脉络线索试背,直至能当堂成诵。

二.备课资料

【第1句】: 南朝梁代萧统《陶渊明传》(节录)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岁终令遣郡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第2句】: 历代名家评陶渊明(选录)

萧统:渊明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才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敦能如此乎?(《陶渊明集序》)

苏轼: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陶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有九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然吾之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mǐn(此字打不出,单人旁加“黾”字)俯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其病而不早自知,半世出仕,以犯大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晚节范其万一也。(《东坡诗话录》)

朱熹: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东坡乃篇篇句句依韵而和之,虽其高才似不费力,然已失其自然之趣矣。(《朱子文集》)

姜夔:陶渊明天资既高,趣诣又远,故其诗散而庄,澹而腴,断不容作邯郸步也。(《白石道人诗说》)

刘熙载:陶渊明大要出于《论语》……谢才颜学,谢奇颜法,陶则兼而有之,大而化之,故其品为尤上。(《艺概》)

梁启超:檀道济说他(陶渊明)“奈何自苦如此”。他到底苦不苦呢?他不惟不苦,而且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一个人。他最能领略自然之美,最能感觉人生的妙味。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以看得出来。(《饮冰室合集·陶渊明》)

(摘自《魏晋南北朝诗精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第3句】: 陶渊明的艺术影响

自从南朝文人鲍照、江淹作了学陶体的诗歌以后,历代“拟陶”“和陶”相沿成风,人们对他追慕不已。兹语录几则如下。

李白:“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杜甫:“焉得思如陶谢手。”白居易:“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陆游:“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清代沈德潜则谓:“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丞(维)有其清腴,孟山人(浩然)有其闲远,储太祝(光羲)有其朴实,韦左司(应物)有其冲和,柳仪曹(宗元)有其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

( 录自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三.扩展阅读

【第1句】:下面是陶渊明的《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诗后问题。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①。被褐欣自得,屡空常宴如②。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③。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④。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馀⑤。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⑥。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⑦。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⑧?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⑨。

[注] *始作,开始就任。镇军参军,即镇军将军的参军。曲阿,今江苏省丹阳县。①弱龄,年轻时。寄事外,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世事之外。②被褐,穿着粗麻做的衣服。欣自得,欣然自得,自己觉得很高兴。屡空,盛食物的器具经常空着。宴如,安乐的样子。这两句指他出仕前家里生活虽然贫穷,但精神却很愉快。③这两句说,偶然碰上了出仕的机会,只得委屈车马息于仕途。④这两句说,我独自乘着小船远远地走了,怀念家乡的思绪是那样曲折连绵。⑤登降,指经过高高低低的道路。⑥这两句说,我看厌了路途上的异乡景物,心里想念的是山水田园中的旧居。⑦这两句说,我仰望在云中自由飞翔的鸟儿,俯视在水中自由游玩的鱼儿,心中不由得感到惭愧。⑧这两句说,我的纯真自然的隐居思想早就在心里,谁说已被出仕的形体所羁缚呢?⑨班生,班固。这两句说,姑且听其自然而生活吧,我最终要回到仁者的住所隐居。

[阅读提示]

(1)作者在《归去来兮辞》中说:“富贵非吾愿。”本段则用哪些话表明他安贫乐道、不愿出仕的特有天性?

(2)既然天性如此,他为什么还要出仕?请引用《归去来兮辞》中的原话及前面“备课资料”中萧统的《陶渊明传》中的原话作答。

(3)同样是在行路途中,诗人出仕和归隐时的心情却完全不同,请分别引用本文和课文的原话作答。

(4)从这首诗中,已经可以看出作者后来归隐的必然性。请找出这些表明心迹的句子。

[参考解说]

(1)“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被褐欣自得,屡空常宴如。”(2)“既自以心为形役”“亲老家贫”(3)“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馀。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舟遥遥以轻yáng(此字打不出,“飚”字中的“焱”换作“扬”的左半部分即是),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4)“暂与园田疏。”“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第2句】:下面是张衡的《归田赋》,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回答文后问题。

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①;徒临川以羡鱼②,俟河清乎未期③;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④。谅天道之微昧⑤,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⑥,与世事乎长辞。

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仓庚哀鸣⑦;交颈颉颃⑧,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

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⑨。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沉之 shāliú 。(这两个字电脑上打不出,写法分别是:鱼+少 鱼+留)

于时曜灵俄景⑩,系以望舒⑾。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而忘劬⑿;感老氏⒀之遗诫,将回驾乎蓬庐。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⒁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苟纵心于物外,安之荣辱之所如?

[注] ①没有高明的谋略来辅佐当代的君王。②意为空有理想而无法实现。③意为等黄河变清(政治清明)不可预期。④蔡子是蔡泽,战国游士,久不得志,请唐举给他看相,后发奋,入秦为相。⑤谅,的确。微昧,幽隐难知。⑥埃尘,指污浊的现世。遐逝,远离。⑦王睢、仓庚,都是鸟名。⑧颉颃,上下翻飞。⑨这两句比喻归隐之后,适得其所,就像龙虎归于大泽山丘,得以从容吟啸,自由自在。而乃,于是。⑩曜灵,太阳。俄,斜。景通影。⑾望舒,月亮。⑿劬,劳累。⒀老氏,老子。⒁周孔,周公和孔子。

[阅读提示]

唐代李善注云:“《归田赋》者,张衡仕不得志,欲归于田,因作此赋。”它是赋史上第一篇抒写田园隐逸之乐的名作。 请你写一则200~300字的小短文,就《归去来兮辞》与《归田赋》的文体语言、思想内容(或其它你认为可比之处)的异与同作一深入的比较分析。

[参考解说]

文体语言上,两者都由诗演变而来,句式比较整齐,韵律比较和谐。但前者是辞,后者是赋。前者更接近诗,后者则进一步散文化了,长短句增多,是有韵的散文。

思想内容上,两者都描述了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景象,表达了自己的神往。同时都抒发了对官场黑暗的厌恶之情。但前者是真正逃离了“樊笼”,回到了自然;而后者只是抒发了“归田”的殷切愿望而已,他希望远离污浊险恶的官场,投身于大自然明丽幽静的环境,但他实际上并未能真正归隐。尽管他把归隐生活想象与描述得十分幽雅闲适,但只是在表明自己的一种高洁志趣而已。因此,相比较而言,陶渊明的心情舒坦得多、悠然得多,他已彻底回归自然,放弃杂念了。而张衡的心情则矛盾得多,惆怅得多。而且他仍然不能忘怀对理想的政治模式的探究,仍流露出他对社会、对民生的深切关注

参考资料:http://www.ruiwen.com/news/61 【第39句】:htm http://www.pep.com.cn/200410/ca5473 【第16句】:htm

名篇名句默写(6分)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  ...


(1)羁鸟恋旧林,守拙归园田
(2)悟言一室之内,放浪形骸之外
(3)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4)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
(5)箫鼓追随春社近,拄杖无时夜叩门
(6)不知天上宫阙,又恐琼楼玉宇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shiju/show-77727.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