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中苏轼语录 苏东坡传中的散文和诗词-经典语录
【第1句】:东坡四年黄州住,
何事无言及李淇。
却似西川杜工部,
海棠虽好不吟诗。
【第2句】: 白发苍颜,正是维摩境界空,方丈散花何碍?朱唇著点,更夏文生采。这些个
千生万生,只在好事心肠,著人情态。闲跑下敛云凝黛。明朝端午,待学纫兰为佩。
【第3句】: 玉骨哪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花丛,倒挂绿毛么凤。素面常嫌粉
污,洗妆不退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第4句】:某垂老投荒,无
复生还之望。春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做棺,次便做墓。仍
留手疏与诸子,死即葬于海外,生不契棺,死不扶瞑,此亦东坡之家风也。
【第5句】: 岭南天气卑湿,地气蒸褥,而海南为甚。夏秋之交,物无不腐坏者。人非金石,
其何能久?然信耳颇有老人百余岁者,八九十者不论也。乃知寿夭无定,习而安之,
则冰蚕火鼠皆可以生。吾甚湛然无思,寓此觉于物表。使折胶之寒无所施其冽,流
金之暑无所措其毒。百余岁岂足道哉!被愚老人者初不知此,如蚕鼠生于其中,兀
然受之而已。一呼之温,一吸之凉,相续无有间断,虽长生可也
【第6句】: 征帆挂西风,别泪滴清颖。
留连知无益,借此须臾景。
我生三度别,此别尤酸冷。
念子似元君,木油刚且静。
寡词真吉人,介石乃机警。
至今天下士,去莫如子猛。
嗟我久病狂,意行无坎井。
有如醉且坠,幸未伤辄醒。
【第7句】: 近别不改容,远别涕沾胸。
用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
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
始我来宛丘,牵衣舞儿童。
便知有此恨,留我过秋风。
秋风亦已过,别恨终无穷。
问我何年归,我言岁在东。
离合既循环,忧喜迭相攻。
悟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
多忧发早白,不见六一翁。
【第8句】: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第9句】:水光潋艳晴偏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
【第10句】: 除日当早归,官事乃见留。
执笔对之泣,念此系中国。
小人营报粮,堕网不知羞。
我之恋薄禄,因循失归休。
不须论贤愚,均是为食谋。
谁能暂从遣,团默愧前修。
【第11句】:平生所惭今不耻,坐对疲氓更鞭塞。道逢阳虎呼与言,心知其非口诺唯。居高忘下真何益,气节消缩今无几。
【第12句】:睡眼忽惊展,繁灯闹河塘,
市人拍手笑,状如失林鸳,
始悟山野姿,异趣难自强,
人生安为笑,吾策殊未良。
【第13句】:船头研鲜细缕缕,船尾炊玉香浮浮。同官衙僚属同游时,大家欢天喜地之中
【第14句】: 西湖天下泉,游者无愚贤。
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
嗟我本狂直,早为世所捐。
独专山水乐,付与宁非天。
三百六十寺,幽寻送穷年。
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传。
至今清夜梦,耳目余芳鲜。
君持使者节,风采烁云烟。
清流与碧峨,安背为君妍。
胡不屏骑从,暂借僧榻眠。
读我壁问诗,清凉洗烦煎。
策杖无道路,直造意所便。
应逢古渔父,苇问自寅缘。
问道若有得,买鱼勿论钱。
【第15句】:羞归应为负花期,已是成阴结子时,
与物寡情怜我老,遣春无恨赖君诗,
玉台不见朝酣酒,金缕犹歌空折枝,
已经很用心的找了
《苏东坡传》中的好词好句摘抄
·苏堤和西湖之与杭州,正如美女花容月貌上的双眸。我常想,倘若西湖之是空空的一片水--没有苏堤那秀美的修眉和虹彩般的仙岛,一画龙点睛增其神韵,那西湖该望之如何?几百年来的中国游客,春季到来之时,向西湖蜂拥而至,度蜜月者,在湖上泛舟垂钓,或在垂杨之下的堤上散步,以消磨时光。有名的西湖十景包括东岸上的柳浪闻莺;另一景是在湖上的小岛上,由苏东坡兴建的,叫“三潭印月”。的确是,湖的四周没一个角落不使游客觉得美丽出奇而感到荡气回肠的,晴天也好,在与众也好。
苏东坡不仅仅是一个诗人、画家或是百姓挚友的伟人,他思想清澈,写作优美,作为勇敢,决不为功名利禄动摇,也不因世俗之见而违背自己的意向
·苏东坡正在思索人生的劳苦,忽然瞥见一只苍鹰在天空盘旋的那么悠然自在,似乎丝毫不为明天费一些心思,于是自己盘算,为了功名利禄而是文明的生活受到桎梏镣铐的枷锁,是否值得?在高空飘逸飞翔的苍鹰正好是人类精神解脱后的象征。
·此一巨大的扁圆石头,呈苔绿色,背上满是晶莹的小水珠。青蛙尾尽处为一石洞,其中发出清脆的潺湲之声。
苏东坡传中,能够体现苏东坡性格的语句(要语句,不要诗句,谢谢),5句就好,谢谢
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性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家
《苏东坡传》写一篇读书感悟、《我看苏轼》800字
一0五七年 与弟弟子由同榜中进士
一0六一年 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相当于副太守)
一0六四年,入京任职史馆(中间因父亡守丧两年三个月),负责修撰史书
一0七一年一至六月,任告院开封府推官
同年十一月,任杭州通判
一0七四年,任密州太守
一0七七年,任徐州太守
一0七九年,任湖州太守
一0七九年八月至十二月,受弹劾入狱
一0八0年,贬任黄州团练副使
一0八五年六月至十月,重蒙起用,任登州太守
同年十二月,回京任中书舍人
一0八六年,以翰林学士知制诰(拟制诏书)
一0八九年,任杭州太守
一0九一年一至八月,任吏部尚书
同年八月至次年三月,任颖州太守
一0九二年三至八月,任扬州太守
同年九至十月,任兵部尚书
十一月至次年八月,任礼部尚书
一0九三年,任定州太守
一0九四年,贬任英州太守,南行途中,三次降级,改派惠州充建昌军司马。
一0九七年,贬往海南,谪居儋州
一一0一年,徽宗即位,太后摄政,苏轼蒙赦北返
一一0一年七月二十八日,于常州病逝,享年六十四岁。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在宦海可谓三起二落。考中进士那年,在入榜的388人中名列第二,而且是因为主考官欧阳修的误会(以为这么精彩的答卷出自他的朋友曾巩)和避嫌,否则当列榜首。苏轼在担任凤翔推官三年后依例解职,英宗本欲破格拔擢为翰林,为宰相韩琦所阻,韩琦倒不是不喜欢苏轼,只是认为年轻人应该多一些历练。而英宗更是早就把苏轼视为未来宰相的人选。至少从一0五七年到一0七九年这段时间苏轼的仕途还算是一帆风顺的。
一0七九年苏轼受了四个月的牢狱之灾,史称“乌台诗案”。表面上是文字狱,弹劾他的官员在他的文章诗词中找出大逆不道的语句,加以指控。更深层的原因是苏轼加入了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反对王安石的新政。而苏轼作为文坛新星,其影响力日增,因此要加以镇压。因与苏轼通信或为他出版诗集,很多人受到牵连,包括预驸马王诜。在黄州期间,苏轼在一片东坡上耕田务农,从此自号“东坡居士”,他的四篇公认的最佳作品也在此时问世,即:《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承天寺夜游》。
一0八五年到一0九三年这段时期是苏东坡仕途的第二春,虽然一直担任“省部级干部”,但不管在中央还是在地方,都是在重要部门担任领导岗位,政绩上颇有建树,可算是官运亨通。
一0九四年开始的第二次被贬,罪魁是哲宗及新任宰相章椁(应该是竖心旁,打不出那个字)。此人虽然可算是苏轼的故交,但绝对是王安石一派,跟司马光、苏轼的政治立场对立。此次风波共有830名官员受波及,史称“元佑党人案”。苏轼是第一个被拿来开刀的,想来是因为他在政坛和文坛的地位都同样的高,对手不得不重视。
一一0一年获赦后,当时的朝野一致认为苏轼将再度得到重用,可惜东坡遽然仙逝。
我的结论:东坡先生一生漂泊,但更多时候还是自由自在,而不完全是身不由己;东坡先生的仕途颇有坎坷,但得意之时还是比失意的时候多,并非几乎没受到重用;东坡先生两次受贬,起因都是王安石一党的迫害,跟司马光一点关系也没有。
苏东坡传 精彩语段
君子之交淡如水:水没有刺激的味道,但人永远不会对它生厌。真诚的友谊永远不会太表白的,真正的朋友彼此不需要通信,因为既是对彼此的友情深信不疑,谁也不需要通信。一年分别后,再度相遇,友情如故。君子之交淡如水:水没有刺激的味道,但人永远不会对它生厌。真诚的友谊永远不会太表白的,真正的朋友彼此不需要通信,因为既是对彼此的友情深信不疑,谁也不需要通信。一年分别后,再度相遇,友情如故。
----------------------林语堂《苏东坡传》
林语堂版绝对是写苏东坡的经典,但并不怎么好看。更多的原因是苏东坡毕竟是个当官的,兼职啥诗人词人画家书法家,他的一生也不过就是在升官与贬谪中浮浮沉沉,比起那些白烂穿越小说和TVB剧确实不算精彩。但这一句让我懂得了真正的友谊,也不会再为离别太过儿女情长。
林语堂对苏东坡的评价,来自《苏东坡传》原文
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并不精于自谋,但却富有赤心为民的精神。
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他虽生性倔强、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过也有时口不择言,过于心直口快;他多才多艺、好奇深思,虽深沉而不免于轻浮,处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林语堂
扩展资料
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是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名气的骨干,他的风格文章之美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
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不可能多见的。而苏东坡正是此等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苏东坡传
读《苏东坡传》概括苏东坡人物形象
《苏东坡传》中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文豪苏轼在今人眼中是怎样的形象呢?——他也许是西子湖畔吟咏“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雅客,也许是执铁板赋颂“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士;他可能是高居庙堂之上为民请命的“父母官”,也可能是隐居黄州卓尔不群的“东坡居士”……总之,苏轼,或苏东坡不是一个能“一言以蔽之”的简单人物。苏东坡于北宋历史上承担着两个重要身份,也就兼具了两种相辅相成之人格——以“正人君子”之人格肩负政治家之身份;以“文人雅士”之人格肩负文坛领袖之身份。而“东坡”之称,实为苏轼谪居黄州后始用,作为一个已经历过乌台诗案等一系列激烈的党争政争的他,斯时早已褪去英年得志时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咄咄逼人之气,而多了一份成熟,恬淡,智者般的大智若愚。东坡时代是苏东坡真正成熟的时代,作者以“东坡”之号为苏子作传,既是一种形式上的尊敬,也是一种原发于内心倾慕和肯定,对苏子无论是政治人格还是文学人格上成熟、深刻和睿智表现出极大的赞许。书中讲述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一位佛教徒、一位巨儒、一位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世间》,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内容简介:
《苏东坡传》内容简介:过去童子时读古文,所读传记文字,都是短篇,如《史记》的《刺客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最长的也不过《项羽本纪》。唐代传奇如《虬髯客传》、《长恨歌传》则是小说,去真正史实太远。唐宋以至清代古文的传记文仍是短的散文。中国传记文章之长至排印成册者,似乎是开始于现代,但为数不多,其中《苏东坡传》(111e Gay Genius)这类文学创作之出现,与过去之历演义小说不能说毫无关系,但所受的直接影响,还是来自西方的传记文学。以中国历史之长、史料之富,写名人传记的背景和基础,可算极为有利。像林语堂先生这两本名人传记写得实在好,但可惜我们所拥有的这类书实嫌太少。是否我们的学者作家能接着再写出几本来?真令人延伫望之。
主人公简介:
苏东坡传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他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祐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参考资料
360问答:https://baike.so.com/doc/5415422-56535 【第67句】:html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的好词好句有哪些?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灵魂之自在确与身体之自在有关联,人若不能控制身心,便不能控制灵魂。
他恨邪恶之事,对身为邪恶之人,他并不记挂于心中,只是不喜爱此等人而已,因为恨别人,是自己无能的表现,苏东坡并非不才之人,因而他从不恨人。
苏东坡是大事聪明,小事糊涂,但构成人生的往往是许多小事,大事则少而经久不见。
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观。
延缓年老展长青春的第一条规矩,是避免一切情绪上的烦扰。
苏东坡若回到民间,那他就犹如在水中的海豹;在陆地上拖着鳍和尾巴走的海豹,只能算是半个海豹。
生命是某种东西刹那之间的表现,是永恒的精神在刹那之间存在躯壳之中的形式。
说他是火性并无不当,因为他的一生都是精力旺盛的,简单说来,他的气质,他的生活,就犹如跳动飞舞的火焰,不管到何处,都能给人生命温暖,但同时也会把东西毁灭。
苏东坡说:“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这是孟子对孔夫子参政态度的概要结语。
苏东坡能够到处快乐满足,就是因为他持这种幽默的看法。后来他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
西湖的诗情画意,非苏东坡的诗思不足以极其妙;苏东坡的诗思,非遇西湖的诗情画意不足以尽其才,一个城市,能得诗人发现其生活上复杂的地方性,并不容易;而诗人能在寥寥四行诗句中表现如此地的精粹、气象、美丽,也颇不简单。
苏东坡去世后,另一个人,姓洪,接他的职位;他对自己的文采颇自期许,他问当年侍候苏东坡的老仆,他比苏东坡如何?老仆回答说:“苏东坡写得并不见得比大人美,不过他永远不用查书。”
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中国的农民和生意人都落入王安石新政的陷阱里了,他们只有两条路走:一是遇歉年,忍饥挨饿;一是遇丰年,锒铛入狱。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shiju/show-79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