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丨《礼记》郑玄戏剧演出剧本台词
撒贝宁: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中国的礼仪涵盖了天、地、人的一切。通过礼仪之治,逐步走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孔子曾经在“礼”字中体现了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和对高尚道德的渴望。孔子向学生讲授礼,由他的弟子们撰写、传承,形成了《礼记》。
撒贝宁:东汉末年,宦官作乱,外戚专权,权贵豪杰联合,拥护自己的军队。当时,儒家经典大师郑玄住在高密县。他在难得的年纪,教弟子千余名,传播儒家经典和礼仪,济民济民。
弟子一:师父。
郑宣:在县城找个地方给大家安排一下。
弟子1:弟子,我服从。大家请跟我来吧!
东汉末年,高密县,郑玄故里
弟子2:师父,这是给少爷夫人看病的医生。
医生:硕士。
郑宣:医生您好,我儿媳妇怎么样了?
医生:公子太太胎儿情况稳定。
郑宣:那就好。
医生:师父,您为筹集粮食、赈济灾民,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您是一位关心人民的君子。你的儿子到青州去救孔融大师和百姓。您是一位尊师重礼的君子。我会尽全力保护我的母亲和儿子。安全。
郑轩:谢谢老师。
医生:师傅,我明天再来,先告辞了。
郑宣:慢慢走。
程放:师父,擦擦汗吧!
撒贝宁:年轻一代撒贝宁结识了大学士郑夫子。
程放:师父,小心点。这个人的衣着很不一样。他可能不是一个好人。
郑宣:礼尚往来就是互惠,但是来来回回是不礼貌的,来了不回去也是不礼貌的。程放,这位先生给了我一份礼遇,难道你不想让我还礼吗?
程放:师父就是这么教的。
郑宣:萨俊,你从哪里来,有什么建议?
撒贝宁:师父,晚辈是一千八百多年后的。我相信你不会相信。我知道师父有一本《戒律》,这是一封家书,写给您独生子亦恩老师。后人将其称为《解子一恩术》,书中有两句话给后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诵祖宗本义,思百家不公”。
郑宣:我的家书刚写完,还没有给任何人看过。萨俊其实也知道这件事。
撒贝宁:那是因为老师的家书流传后世,早已名声在外。
郑宣:程方。先下去休息吧!一千八百多年过去了,神奇的是,除了我的《戒律》之外,萨君还读过什么?
撒贝宁:我也读过《礼记》和您的《礼记注》。
郑玄:“礼也是原则。” 《礼记》中有很多原则值得你一生遵循。
撒贝宁:“玉不琢则不成器,人不学则不知,犹豫则一切成,不犹豫则毁。立德,齐家,治国,平天下。”
郑玄:萨君诵《礼记》,那么读《礼记》更重要的是什么?
撒贝宁:我觉得晚辈应该去实践一下,明白礼仪的本义,亲自去实践,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如果天下人都能以礼为立身之本,保持诚信,那么天下就大一统了。
郑玄:萨君是个懂礼仪的君子!
撒贝宁:谢谢老师的夸奖。 《礼记》是一本教人如何成为有礼貌的君子的百科全书,内容涵盖了从治国之道到道德修养的方方面面。老师所写的《礼记》,是诸子百家的综合指南。不统一,以便后世学子在学习《礼记》时,能够背诵圣贤的本义。
郑玄:诵圣贤本义,思百家不平。我到了中年才明白这个道理!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taici/show-499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