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为《这就是中国》台词演讲稿丨第93集:走生态文明之路
张薇薇:大约10年前,我在复旦大学演讲,讲中国模式的全球意义,但那天雾霾特别严重,早上十点天还是黑的,讲座开始了之前的朋友告诉我,今天雾霾这么严重,很多人可能会质疑中国模式。我当时就回复了。我说中国模式不是没有问题,但是一旦发现问题,纠正错误的能力是比较强的。它的纠错效率远高于西方模式,对于环境问题也是如此。那么早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不久,环境保护问题就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有人认为中国不能走“先污染、后清理”的老路,也有人认为所有西方国家都在走同样的路。这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无一例外。当然,我们当时官方的说法是第一个,就是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做法,然后找到一条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新路。但后来的实践证明,我们并没有完全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恶性循环。后来我还在思考其中的原因。也许这种历史的宿命就是,一个社会里总有那么几个人,会对一些事情看得非常清楚。问题,那么发展就必须走经济和生态共赢的道路,但往往由于种种原因,整个社会如果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甚至等到污染直接威胁到大多数人的生活质量。只有这样,大家才会顿悟,走上真正的环保之路。
那么现代化对环境的破坏是从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开始的。今天,我想大多数西方国家也承认,其工业化和工业革命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因此,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确立了一个原则,叫做“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意味着所有国家都有责任,但西方国家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但西方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并没有真正的责任。落实自己的责任。虽然欧洲国家的环保意识普遍比美国好,但众所周知,美国在特朗普时期甚至退出了《巴黎气候协定》。虽然拜登现在表示美国会重返该协议,但我认为还是需要看美国的实际行动。不久前,我记得网上流传着一段视频。那是2011年南非德班气候大会上,我们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大声谴责一些西方国家。他只是说话,却没有做任何事。他有些兴奋。他表示,“有些国家做出了承诺,但没有落实。他们没有履行或兑现承诺,也没有采取实际行动。你们带头大幅减排了吗?我们减少了排放吗?”需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你们有提供技术和技术吗?你所说的还没有实现。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发展,我们要消除贫困,我们要保护环境。我们已经做了我们需要做的一切。我们已经做到了。你为什么还没有做呢?做吗?你有什么资格在这里告诉我这些真相?”
所以就中国本身而言,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虽然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我们也确实在环境污染方面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我一直非常关心这个问题,因为它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未来,乃至世界的未来。我非常有幸参加了一些有关环境问题的国际会议,包括1995年4月在德国首都柏林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一次缔约方会议被称为COP1。后来我参加了很多联合国气候变化相关的会议。这次会议,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也是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的见证者之一。当时我有很多机会向国内外环保问题的专家请教。比如我问一个问题:中国的生态环境已经比较脆弱,那么这种生态恶化能否彻底扭转呢?我和中外专家讨论得出的结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只要中国下定决心搞环保,就一定能扭转局面,因为他们说,欧洲历史上的环境污染是比较严重的。比中国严重,但是通过努力,今天的欧洲已经成为环保方面比较成功的地方,因为伦敦的污染曾经非常严重。伦敦曾被称为“雾霾之城”,雾霾之城最大的危机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 1952年12月,伦敦曾发生过一周内因煤烟污染造成的事故造成4000多人死亡。 1953年,伦敦煤烟污染造成800多人死亡。随后欧洲一些最大的河流,比如莱茵河,一度被宣布为死河。大量生物死亡,人们无法游泳,瑞士森林里的树木也开始死亡。最终,欧洲人吸取了惨痛的经验,形成了必要的环保共识,政府和私营部门都开始更加重视环境问题,因此取得了很多成就。因此,这些专家认为,只要我们善待大自然,大自然的自愈能力是非常强的。莱茵河和泰晤士河就会这样慢慢恢复。我还问过一位与中国环保产业有过合作的德国朋友,他也是这样告诉我的。他说,德国的环保虽然好,但德国的工业革命也好,然后几百年内就会发生无数的战争。大大小小的战争摧毁了大量的森林。我们德国现在确实有很多森林,大家看到都是绿色的,但是这些森林大部分是战后造林形成的。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看,我们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国家。我们的许多森林已不再是原始森林。生态森林里没有一头狼,中国仍然是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所以我当时也想,如果我们一定要下定决心,包括我们的生物多样性,那么我们最终可能会带来很多现在无法预测的巨大好处。
(未完成)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taici/show-499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