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唯美的句子

弱势 同情优美文案

口语交际 一次辩论会上,两名同学就乞丐乞讨现象展开了辩论,一名学生说:“乞丐是弱势群体,值得同情。

同情心,爱心,如果没有勇气没有行动,那将毫无用处。

很多人看到关于弱势群体的报道。

感到很痛心,甚至流泪。

但遇到这样的情况时。

却没有勇气去伸出自己的手。

那同情心,爱心有何用处。

辩论会上,甲说:乞丐是弱势群体,值得同情。

乙说:乞丐以乞讨为生,不劳而获,还有乞丐骗子,不值的同情。

变“话题”作文为“素材”作文一   去年冬天的一个傍晚,天色阴霾,冷风瑟瑟,空中纷纷扬扬飘着雪花,这是2004年冬天的第一场雪。

我抄起当天的《扬子晚报》草草浏览起来,有意无意之间,一行《民工“肇事”热心市民掏钱解围》的标题映入眼帘,接着看下去,内容是这样的:   昨晚10点左右,一个大约50多岁的民工背着一袋废钢筋行至长乐路与江宁路路口附近时,不小心将迎面走来的一位陈姓先生的羽绒服外套剐了一个口子。

陈先生顿时急了,这件400多元的羽绒服刚买不久,他连忙拉住民工要求赔偿,并且拨打110报警。

几分钟后,110警察赶到现场调解。

过路的市民纷纷为民工说情,此时陈先生见其真的赔不起,便作了让步,只要他赔个缝补费就行了。

可这个民工当时身上根本没有钱,只有这袋大约40斤重的废钢筋。

就在连民警都感觉调解很困难的时候,一个市民站出来问这口袋钢筋值多少钱,当民工说大概20元时,这个市民从身上掏出20元递给民工,称这口袋钢筋他买下了。

民工连忙将钱又递给陈先生。

受到感动的陈先生最终只收了民工10元钱。

  这则消息颇有意思,出于职业敏感,笔者意识到可以作为一个话题让学生进行作文练习,然而,就在即将走进教室的瞬间,突然发觉,我为什么非要把它作为话题,何不把它作为素材让学生进行再创造,写成各种文章呢

比如,如果用第一人称来写记叙文,就可以民工的身份写,以受害者陈姓男子的身份写,也可以热心解围的市民身份写,以一民警的身份写,还可以一记者的身份写,写出不同身份、不同处境的人的不同表现和感受;如果从主题角度,可立意为“热心助人”,也可立意为“关注同情弱势群体”,或者“帮助别人更要尊重别人”,或者“损害者必须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还可以升华成“宽容”的主题等等。

这样好端端生活中一个鲜亮的素材,我若把它作为话题处理,势必限制为某一个题材,岂不是点金成铁、弄巧成拙吗

  不出所料,当我把这则素材印发给学生稍加启发引导后,学生如八仙过海,各显身手,光看题目,就让人目不暇接,你看,《2004年的最后一场雪》《初雪》《都市新风》《爱是一个字》《春的序曲》《赔偿有价 爱心无价》等。

不仅如此,在文体上还超出了预先的设想,有的用日记形式来写;有的写成了少见的叙事诗,尽管诗意还不甚浓郁,但已初具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有的写成了议论文,求证出“每一个公民都有创造和谐社会的义务”这富有时代气息的崭新论断。

这次练习一扫雷同、空洞、虚假之风,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作热情,其中一个学生写一篇还不罢休,一连尝试写了三篇。

  由此,笔者自然想到,我们能否进行一次“素材作文”的试验

  二   素材作文,准确地说就是“给”素材作文,如同建房屋做服装一样,在建房前,把有关建筑材料准备好,在做衣服前,把布料等准备好,由考生根据自己的创新意识、设计水平、操作能力,建房造物,量体裁衣,搭建和拼装好理想的花园别墅或唐装礼服。

将生活中的一段故事情节,或一则简短消息等素材交给学生进行作文,体裁不限,立意自主,其体裁的开放性和立意的多元化更优于当今正红的话题作文。

  自1999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开话题作文先河以来,一直到去年,全国和十一个省市的大部分试卷大多保持这个面目。

但细细考察,我们发现,话题作文的负面效应还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文体训练淡化。

话题的开放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文教学的系统性,增大了作文训练的盲目性,致使记叙、议论混杂,体裁非驴非马。

第二,主题提炼弱化。

大多话题作文或明或暗地限定主题,有“主题先行”的嫌疑。

不管是全国的“心灵的选择”“诚信”,还是部分省份如“平凡与自豪”“语言与沟通”等,不仅违背了生活与认识的辩证的写作规律,还限制了考生作文炼意能力。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出来的是,曾被业内人士普遍看好的江苏卷作文试题——“水的灵动,山的沉稳”,明白人都意识到这话题中已经暗含主题,出题人还要在“注意”事项中提示:立意自定。

不知是幽默还是搞笑

第三,作文构思虚化。

话题作文的一般程式是,先设置一段话,一首诗,或一个寓言故事什么的,然后,拎出一个中心话题。

在实际的临场作文中,没有一个考生去品什么诗,看什么故事,大多直接抓住中心话题,不假思索,直接开笔,什么题目

中心话题就是题目。

什么构思

依葫芦画瓢就是了。

这几年的所谓满分作文中的故事新编、寓言神话等就是这么来的。

更有甚者,有的话题设置多余累赘,影

口语交际 一次辩论会上,两名同学就乞丐乞讨现象展开了辩论,一名学生说:“乞丐是弱势群体,值得

在乞讨的人员当中;确实有些装饰残疾人骗取钱财;但是还有一大部份真正的残疾人;没有生活保障,仅靠政府的彽保救济;\\\/每月仅够吃药的费用;吃饭都是问题,不乞讨生活不下去,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多少老人子女都不养老人

别说一个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如今的社会,人们的思想和爰心都淡化了

本来自己不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反而总觉得自己很象个人,评论弱势群体的真实如何

你没有爱心可以\\\/因为你自私自利\\\/但是你不帮肋别人\\\/反过来再去胡乱评论;真的是你这个人的道德有问题了

为什么由弱变强的人基本上同情心都很强烈。

一个人他从前是个弱势群体,每天行事都要提心吊胆。

过了10年

这不能一概而论,既有同情心强的创业者和富二代,也有踩着别人上位的创业者和不知天高地厚的富二代。

有一些人 ,对弱势群体或者小动物特有同情心

楚楚可怜chǔ chǔ kě lián

【解释】楚楚:植物丛生的样子,也形容痛苦的神情。

本指幼松纤弱可爱,后形容女子娇弱的样子。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松树子非不楚楚可怜,但永无栋梁之用耳。

【结构】偏正式。

【用法】含褒义。

“可怜”不要作“值得怜悯”解。

一般作谓语、定语。

【正音】怜;不能读作“línɡ”。

【辨形】怜;不能写作“玲”。

【近义词】妩媚动人

【反义词】望而生畏、令人作呕

【例句】    (1)她那~的模样;真令人同情。

    (2)她装出~的样子;来博取人们同情。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weimeijuzi/show-415823.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