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桥作文1000字(精选3篇)
第一章家乡的桥
我的家乡需要在府河上建一座桥!
这个消息如同开坛酒香,很快就传遍了府江两岸,人们沉浸在惊喜和兴奋之中。桥!这座方便家乡人民、促进府河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终于有了消息。
我家乡的府河是建水河的一条支流。建水河在云梦镇支流。它的一支支流向东南流,经过云梦与汉川的界线长江口,经过王家湾船箱,汇入汉北河,这就是我家乡的府河。长江港至王家湾船箱之间10公里的府河段,以前没有桥梁,只有渡口。我美好的童年记忆都与这条河和河里的船有关。
在河边长大的孩子没有不会游泳、不会划船的。夏天,我们在柔软的沙滩上盖起房子,我们跳进清澈的河水里,我们划着小船上街……当我们探亲回来时,我们站在河对岸大声喊叫。 过河!一位老人从对岸的小茅屋里走了出来,慢慢地划着小木船来接我们。当我们回来时,如果我们认为老人行动迟缓,他就会亲自上阵。两条明显的水线从船尾分开,形成了张开的胡须,船像一头老水牛一样呼呼地向前。
那时,家乡还没有公交车,河上的船是我们进城的交通工具。坐船,上可到云梦、随州,下可到汉川、汉口等更远的地方。在船上,我们可以欣赏沿途美丽的自然风光,听到一些外面世界的轶事。我们心中不能忘记的是关于桃人桥的美丽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镇上来了一位修桥的道士。他想趁鸡鸣之前在府河上架起一百座桥。如果建造成功,百桥将永远坚不可摧。一天晚上,道士在道桥镇上架起了一座从上游到下游的桥。眼看着第一百座桥即将竣工,突然,远处传来一声公鸡啼鸣,天边出现了白色的鱼肚,所有的桥瞬间消失了。消失了。虽然百桥最后一座没有建成,但道士的诚意感动了府河两岸的人们。为了纪念这位道士,人们把府河畔的一座小镇命名为道人桥镇(今道桥镇)。
这个美丽的传说让我至今仍不满足。道桥镇最后一座桥为何未能成功修建?过去,建水的水主要通过府河。每年五月,上游山洪都会冲刷下来。河水泛滥,水流湍急。架起一座横跨府河的桥梁并不容易。我想,很可能是因为洪水的原因,道士没能建造最后一座桥。一定不是鸡叫让道士失败了。
1958年,府河改道,随着两条人工河的开通,原本像山中少女的府河在家乡人民的梳理下,像一位美丽端庄的少女一样脱落,上下卷曲。
当我徘徊在其他地方时,我不禁感叹桥梁的发展给当地人民带来的便利。陆地上的立交桥、铁路桥、河流上的公路桥等,都缩短了地方之间的距离,加速了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和繁荣。
没有桥的府河给了我很多童年美好的回忆,但我仍然渴望家乡什么时候有一座桥。改革开放后,府河上游公路桥梁、铁路桥梁相继建成通车。但我家乡的府河上至今还没有一座桥。
如今,道桥镇要在过去道士没能修桥的地方修一座桥。当我听到这个消息时我很兴奋。向往的来了,向往的终于来了,梦中的桥!我家乡的桥要修了。
2007年冬天,道桥镇抚河大桥奠基时,抚河两岸的人们走上堤岸,见证了欢乐的奠基仪式。他们祈祷大桥建设顺利,期待大桥早日竣工。
载歌载舞,噼里啪啦的鞭声,给碧海蓝天带来了人们的欢乐。
第二章家乡的桥
我的家乡在1963年之前属于河北省吴桥县,后来以河为界划入山东省。这条河就是碱性河,也叫新女碱性河。起初,河上没有桥,人们只能乘船出行。后来又建了一座木桥。洪水过后,木桥被冲毁,人们又重新使用船只。直到1979年才建成现在的水泥钢结构桥。
我奶奶家在河北,所以过河的事她很关心。我妈妈年轻的时候,主要是坐船回娘家。当时河水浑浊,河床宽阔。坐在小木船上,感觉被风雨摇晃着。妈妈说,哥哥小时候,他一上船就很兴奋,但她自己却经常感到头晕、浑身发抖。这座桥的建设对她的母亲来说似乎更加紧迫,所以桥建成后,她的母亲就在桥头烧香,保佑家人过桥时平安。
桥墩是圆形水泥柱,简洁、古朴、坚固。小时候,夏天几乎每天中午我都会去河里泡。河流由南向北蜿蜒流入大海。我们在桥下游泳。以桥墩为基地,我们从桥墩跳进河里,逆流而行。向前游,然后全身放松,浮在水面上,顺流而下。大家看到一个桥墩,就冲过去,拥抱桥墩。重复此过程。累了就爬上桥墩,坐在桥墩上小憩。一年夏天,我的朋友们晒黑了,并练出了出色的游泳技巧。直到今天,我还在泳池里吃老本。
桥下的河滩是我和朋友的游乐场,夏天的时候,桥下特别凉爽。我们放下草篮,在阴凉处做游戏。这些游戏不像今天城里孩子们玩的那么复杂。我们经常玩的游戏有三个,捉迷藏、赢草和讲故事。无需谈论捉迷藏。赢草。每个人都掏出一把草,扔出镰刀来决定胜负。用拇指和食指握住镰刀头,旋转并扔出。一点在地上,两点在地上。刀头插入地面,刀柄接触地面,与地面形成三角形,三点。刀头插入地面,刀柄悬浮在空中。刀头与地面的角度在九十度以内。 5分,如果角度达到90度以上且180度以内,则8分;刀背埋入地下,刀柄直立,十分。讲故事与今天不同。准确的应该叫编故事,因为以前听过的东西谁也说不出来,必须编新的,几个人轮流讲。说得好的人成为我们的明星,说得不好的人只能成为听众。那时的故事都是关于抗日战争的。故事越是曲折离奇,越是吸引人。日本鬼子死得越惨,故事就越成功。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时有记录的话,一定会产生更多的抗战故事。如果我的朋友再多学几年,说不定文坛上就会多出几颗耀眼的明星。
桥面宽五六米,两侧有水泥栏杆。当时农村还没有柏油路,所以这座桥就成了村民最喜欢的路。地势平坦,坚硬,不怕雨淋。每年初秋,碱河都会发生洪水。现在我们知道是上游泄洪造成的。当水位仅高出桥面两三米时,村民们就拿着长钩、耙子站在桥面上,向上游打捞浮水。桥下的东西有木头、蔬菜、西瓜、蒲苇等,这个时候我一直不敢上桥,一是因为妈妈不允许,二是因为站在桥上看水,我感觉桥移动的速度非常快,仿佛就要被水冲走一样,极其可怕。
起初,过桥的主要是行人和电车,后来是自行车和畜力车。走在桥上,远远望去,一片悠然闲适的气息,有点像世外桃源。后来土地承包改革开放后,农村闲置劳动力外出务工赚钱,买了拖拉机、机动三轮车、农用车。桥上变得热闹起来,人头攒动。桥栏杆不断被汽车撞坏,桥面也显得拥挤不堪。不堪重负,裂痕出现。我回家过年,在河堤上散步。当我看到这座桥时,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老人,用他伤痕累累的身体支撑在河上,承载着村民们从穷到富、从弱到强、从朴素到陌生的故事。脚步历尽沧桑,无悔。
令人欣慰的是,这座已有30年历史的桥虽然有些陈旧破败,但依然屹立不倒。与现在不同的是,在建的桥梁可能会塌陷,新修好的路面也被压得污迹斑斑。走在桥上,脚步接触着粗糙的桥面,双手抚摸着光滑的桥栏杆,就像走进了一栋早已被拆除的老房子,心里倍感温暖。
第3章故乡的桥
我的家乡是一个一百多人的村庄,就在大路上,南北走向,街道式的建筑。我家住在村北山顶,比较开阔独立的地方,坐北朝南。冷天北风小,热天南风大。我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这让村里的人都羡慕不已。门前有百余亩稻田,从翠绿到橙色,是麻雀、燕子嬉戏的理想场所。白鹭、天鹅等珍稀鸟类偶尔也会来访。春去秋来,你总能欣赏到大雁在蓝天上排列的美丽景色。稻田尽头,山色昏暗,树木茂盛。
清晨,金鸡啼鸣,黎明升起,山水缭绕,云雾缭绕,炊烟袅袅在村落里。这时,我多半会睡眼惺忪地提着一桶水,走在田间蜿蜒的石板路上,到离家300米外的一口井去打水。井旁有一座小溪桥,两棵大柳树并排生长。因为它们生长在水边,所以叶子特别多。远远望去,像一缕静静飘浮的炊烟,又像一对披着轻纱的好姐妹。他们手牵着手并肩而立。风平浪静时,它们优雅地站立。风来的时候,它们显得亭亭玉立。舞蹈。
好在井就在桥这边,挑水的时候不要过桥。那时我还年轻,大桶不能装得太满。但为了得到大人的夸奖,也为了给自己“挣面子”,我每次都尽量把碗盛满。一从井里打水,就要上三级台阶。登上这三级台阶,就像登上泰山一样。我的腿在颤抖,我的脸红了,脖子粗了。拎了一担水回家后,我气喘吁吁。这时,父母总会心疼地说:“轻点,别压坏了身体。”
我家对面的村庄,最南端有一条小河,我们当地人称之为“岗子”。一座古老的双孔石拱桥将这个不古老的村庄与外界逻辑连接起来。据老人们介绍,这座石拱桥是当时村里三位寡妇捐款修建的。 “因为他们前世做了恶事,所以这一世就死了。”为了所谓的“赎罪”,他们辛苦劳作,省吃俭用,积蓄多年,才修建了这座桥。二十年前,这里是一条南北要道,就像今天的京广铁路一样繁忙。桥的一端生长着一棵树龄近百年的古樟树。由于附近的道路上没有凉亭,桥就成了路人休息的好地方,也是村民休息纳凉的好地方。夏天的每个中午,总会有一群朋友来到桥上。首先他们有说有笑、玩耍,然后开始跳水游戏。大家脱掉衣服裤子,露出浑圆的屁股,无耻地排成一排,纷纷跳下桥,看谁的姿势最美,谁掀起的浪花最小。然后游泳比赛、打水仗又开始了……
现在偶尔回去,我一定会去散步,看看那座桥。河还是那条河,桥还是那座桥,只是行人少了一些。随着水泥路四通八达,人们出行也逐渐习惯了开车出行。还有,小时候像我们一样潜水的孩子们,现在已经不在桥上了。唯有古樟树渐渐刻上了岁月的年轮,带着遗憾静静地站在桥头……
今天,小编精心整理了3篇精选的家乡桥梁千字作文,以供大家参考。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zhaichao/show-505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