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观后感600字
【第1篇】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已经困扰我很长时间了。直到看了电影《钱学森》,我才终于明白,——活着一定要“发光”!
原来我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并不熟悉。看了这个视频,钱学森先生才真正走进了我的生活。我刚刚得知老师有这样一个往事:他被美国关押了5年,只是因为钱学森老师知道了新中国成立,想回国报效国家,而他却被美国关押了5年。有才华的。美国曾想利用名利留住钱——先生,聘请钱学森先生为终身教授。钱学森老师只想回到祖国的怀抱。直到经过多方努力,老师才回到了他的梦想国度。
“无论如何,我一定要回到祖国,为祖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钱学森老师的事迹让我很感动。一个人可以爱国到这种程度。老师的行为启发了我:只要你活着,就要为祖国人民服务,为祖国做出贡献!
钱学森老师回国后,甚至做出了革命性的创新。第一颗原子弹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的进步。沙漠中的巨响震惊了全国人民……老师为我们国家的科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贡献。他不愧为中国“导弹之父”!他不知道自己为此付出了多少努力!看到这里,我的思绪起伏不定……
文天祥有句古话:“自古无死者,忠心必被历史铭记”。这是一个愿意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人;岳飞,有着“饿了就吃匈奴肉,渴了就喝匈奴血”的志向,是一位忠心报国的将军;陆游,一个“明知死后万事皆空,却绝不会见九州同悲”的心系天下的诗人……今天,我们敬爱的老师钱学森毅然放弃了自己的金钱,在美国的地位、名誉要用一生的研究成果报效祖国!
“钱学森”——是我们全中国人的骄傲!老师的爱国精神不仅被全体中国人民所铭记,就连很多外国科学家听到他的名字也都肃然起敬!是他唤起了我们内心深处最真挚、最真挚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他给了我最深的震撼,是他让我明白了生命的真谛:——,活着就要造福祖国人民!无论多么困难,我们都要为祖国人民“发光发热”!因此,我也下定决心,要做一个像钱学森老师一样的中国人!
【第2篇】
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人物。正是他们的努力,才给我们带来了今天的美好生活。钱学森——是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我们永远怀念的名字。
今天中午,我们观看了电影《钱学森》,再次走进了这位伟人的动荡岁月。他是世界力学大师冯卡门的学生。他1911年出生于上海,为了更好的报效祖国,1935年留学美国。看完电影,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震撼。我为钱学森波澜壮阔的一生所震惊,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奋起直追的精神所震撼。
对国家的深厚热爱决定了钱学森的人生方向,也造就了钱学森伟大的一生。如果钱学森没有坚持报效祖国的决心,而是留在美国,他可能仍然是世界知名的科学家,但他永远不会成为如此伟大的钱学森—— 报效祖国的行动需要一个人的行动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钱学森最令人敬佩的地方。
钱学森在美国的导师曾问他:你回国后能做什么?现在中国的航天事业没有基础。回去就相当于回到了农耕时代。钱学森坚定地说:祖国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哪怕只是回去种苹果!所以最终,有着强烈回国愿望的钱学森回到了当时一贫如洗的中国。
面对新中国技术、人才、产业等方面的差距,钱学森带领科研人员从仿制入手,在现有技术和条件的基础上逐步研究和改进,为中国导弹奠定了基础。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随后,他带领科研人员克服天候、地理等困难,完成了两弹对接,并在罗布泊靶场成功试射了新中国第一枚核导弹!
整部电影中,钱学森脸上都挂着自信、坚定的笑容,让我感动。一个科学家仅仅做好科学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展现科学的魅力和人格之美。
【第3篇】
《钱学森》这部电影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家庭和睦是事业的基础!
钱学森和江英真心相爱,真诚相待。他们一起远赴美国,选择回到中国奉献青春。
在美国软禁五年,并没有削弱钱学森和江英回归祖国的强烈意愿。在这些灰暗的日子里,钱学森和江英一起演奏古典室内乐,消除孤独和无聊,走向钱学森夫妇的情感共鸣。这是一种力量,代表着这对不屈夫妇的意志。一种性格。他们从这首音乐中学到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信心和动力。
40多年来,每当蒋英登台演出或指挥学生毕业演出时,她总喜欢邀请钱学森来听、看、评。钱学森还喜欢邀请自己认识的科技人员来干活,让大家都乐在其中。有时钱学森工作忙,江英就会录下来放给他听。如果有好的交响乐团音乐会,蒋英总会邀请钱学森参加,把这位科学家、“火箭迷”带入音乐艺术的海洋。他们的结婚“信物”——黑色三角钢琴在蒋英的一番苦苦挣扎下,终于随他们一起回到了祖国。这架三角钢琴也因此成为钱学森和江英坎坷经历和幸福的见证。
每当听到江英的歌声,钱学森总是感到一种美妙的祝福。因此,他呼吁:让科学与艺术联姻,就会创造奇迹!
受官场一些陋习影响,当今中国的一些学者也学“裸官”,将亲人留在国外。这些人不可能有完美的家庭生活经历,也不可能有真诚的家庭生活。信仰,更不可能为国家、民族承担责任。这些因素的共同影响就是“裸学者”很难学好。
所以,每一个真心致力于人民幸福事业的人,首先要维护一个幸福的家庭。
【第4篇】
看完《钱学森》,我感到胸中一股正气。同时我也问自己,如果我是钱学森,我是否可以像他一样为了祖国放弃美国优质的生活和研究条件,回来过着清贫的生活,去中国生活当核场完全耗尽时制造两枚炸弹?尤其是后者,钱学森只有先进的大脑,但他的双手却因中国缺乏核背景而受到限制。面对惨淡的现实,他该是多么的无力和无助呢?就像电影中一样,当他面对听不懂他讲课的中国技术人员时,脸上的表情是震惊和极度失望。不过,他并没有像对待留学生那样傲慢地置之不理。振作起来,再说一遍。
对于钱学森的毅然回国以及回国后的不眠之夜,我感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和理想主义情绪。我也感到无力和无助:这个时代还有人像钱学森一样有高尚的情操和强烈的爱国责任感吗?奉献者?
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今世界,人们对国家的责任感正在逐渐弱化,只有在面临重大灾难后才可能显现出来;同时,由于不再出现“唇亡齿寒”的情况,人们对自己的定位往往不再与国家一致。命运是相连的。作为一个年轻人,我想:如果有知识的年轻人不再渴望报效国家、回馈社会,而是看到国家和社会的缺点而不愿改变或无力改变,反而会敬佩环境更加发达,外面的世界更加美丽。如果人们都涌出国门过日子,那么我们国家不仅会用资源为外国培育半成品,而且还会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我想每一个看过这部电影的年轻人都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带着自私的想法生活,也思考一下自己是否能够将自己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融为一体,哪怕只是一点点,但依然是一种奖励和一种回报。为我们生长的土地注入活力。
脑海中浮现一句话:“孩子,你有没有想过,你今天拥有自由和幸福,是因为在你之前,有人抗议过、奋斗过、争取过、牺牲过。”如果我们认识到现在依然美好、安定的生活,都是前辈为国家付出的努力甚至牺牲的结果。也许我们可以少一点自私,多一点以自我为中心,为这个国家做一些不算惊天动地但仍能促进进步的事情。
本文由小编发布,不代表青树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qingshulin.com/duhougan/700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