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优秀范文
  3. 导游词

西藏甘丹寺导游词

关于塔尔寺的导游词300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现在我们来到了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的塔尔寺。

塔尔寺占地六百余亩,它的数十座殿塔在幽深的莲花山坳里依山势起伏,交相辉映。

雄距全寺中心的大金瓦殿,金顶辉煌,规模宏伟,富丽堂皇,是塔尔寺的主建筑。

它与明柱素洁、气象壮严的大经堂,以及各具特色、错落排列的弥勒佛殿、金刚殿、释迦殿、文殊殿、长寿殿,以及四大扎仓等,吸取了青海同仁热贡木刻艺术的精华和甘肃河州砖,雕艺术的特点,并采用了青海居民建筑布置的方式,及藏族固有的传统风格,成为形式独特、布局严谨、汉藏相结合的宏大艺术建筑群。

寺内宝塔林立,古树参天,景色十分壮丽。

所在的这个镇在藏语里称为“鲁沙尔”,汉语地名是“湟中”,意思是地处湟水的中游。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是发源于古印度佛教传入西藏地区之后形成的一个佛教支派,由于藏传佛教寺庙中取得佛学学位的僧人在藏语中称为“喇嘛”,所以喇嘛教这个称呼就传开了。

“格鲁”是藏语译音,意思是“善规”。

佛教自7世纪传入西藏到最后形成藏传佛教,经历了几百年风风雨雨的变迁和改革。

格鲁派是15世纪才出现的藏传佛教的一支派别,因它的教规对僧人要求十分严格,故得名“善规”,又因该派僧人在做法事时戴黄色的帽子,所以更多的人称它为黄教。

虽然黄教在藏传佛教中出现最晚,但是由于管理最严,深得信徒崇敬,因此规模越来越大,在藏族地区信徒居其他教派之首。

黄教寺庙更是随处可见,其中最着名的6座是西藏的色拉寺、甘丹寺、哲蚌寺、扎什伦布寺,甘肃的拉卜楞寺以及我们现在参观的塔尔寺。

塔尔寺的着名完全在于它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

描写西藏高原景色美丽的句子有哪些

西藏的雪顿节 在西一个很特殊的节日——雪顿节。

”在藏语中是酸奶的意思,“顿”的意思;两者合起来便是吃酸奶的日子。

在雪顿节中有隆重的藏戏演出和晒佛仪式,故又称“藏戏节”和“展佛节”在雪顿节那天,火红的一抹朝霞从东方飘出时,一副巨大无比的缎制释迦摩尼佛像将挂在高高的悬崖上。

太阳还未升起,天上一片浅青色。

数以万计的佛教信徒们聚集在展佛崖下。

僧人们吹出洪亮有力的号角声。

洪亮的号角声传到哪里,那里就开始煨桑;煨桑这是一向藏族特有的宗教祈愿习俗,据说迎请神灵前首先要焚香净化周围环境,消除不净和秽气,而普通人生活之处随时都有污染,是一种污垢,一种不净。

燃桑是净化行为,每个污点、鬼、魔和秽物都会由此而排除,具有净化环境、消除邪气、秽气和净化之功效。

随着这烟缓缓升起,几百位身披红色袈裟的僧人两个一排,抬着卷成捆的绸缎佛像,从神宫中鱼贯而出。

他们步伐一致,像高耸的悬崖走去,好似一条红色的巨龙。

聚集在一旁的香客们立刻挤上前去,献哈达、用额头顶礼佛像。

当卷成长龙的缎子佛像搬上山崖时,好些喇嘛已在山崖上磕头迎接。

四位僧人乐师登上山崖,举起唢呐吹起乐曲,一旁的喇嘛开始在唢呐声中虔诚的诵经了。

在诵经声和唢呐声中佛像徐徐放落,逐渐展现出释迦摩尼佛的容颜。

藏戏演出是雪顿节不可错过的重点之一。

从雪顿节的第二天开始,布达拉宫对面的龙王潭公园内,藏戏节目会不停歇的地从上午十一点一直倡导暮色来临。

因为时间有限这是在藏曲中提取出的精华部分。

否着会一直唱上三五天。

藏戏表演是和其他戏剧不同的,藏戏演出时佩戴着面具。

藏戏的面具品种多样。

在戏剧结束时管理喇嘛都的财政人员会给演员们送东西,照例是成袋的青稞、酥油、茶叶等。

前来看戏的商人百姓会用哈达包裹钱币,当戏剧演到预定的时间,群众们会将哈达抛向舞台,钱币就会如雨点般的落在演员头上身上。

雪顿节是吃酸奶的节日,节日和吃酸奶和惊险酸奶的传统是在长期的历史沉淀中形成的佛教的的戒律多大三百多条,最严格的戒律莫过于杀害生命——从路边的花草昆虫到拥有智慧的人类,都不能杀害。

夏天人们户外活动一多难免会拍死一些小昆虫,所以每年夏天六月份到七月末喇嘛们只能在寺院闭门修炼。

喇嘛们成天呆在寺院内吃素食,营养既不够生活有单调。

这让信徒们很过意不去,夏天牧草繁多正视奶牛长膘只是,信徒们将牛奶做成酸奶,这样既不杀生又孝敬了喇嘛活佛们,所以这中做法便传开了。

据说在十一世纪时,佛教为了鼓励人们献酸奶所以做了这样的加持:凡是献酸奶的人家,畜牲不得传染病,不走失,野兽也不吃。

这话在群众中传开,所以献酸奶的人和更加踊跃。

改前稿 .............................................................................................................. 西藏的雪顿节 在西藏有一个很特节日——雪顿节。

“雪”在藏语中是酸奶的意思,“顿”是吃的意思;两者合起来便是吃酸奶的日子。

在雪顿节中有隆重的藏戏演出和晒佛仪式,故又称“藏戏节”和“展佛节”在雪顿节那天,火红的一抹朝霞从东方飘出时,一副巨大无比的缎制释迦摩尼佛激将挂在高高的悬崖上。

太阳还未升起,天上一片浅青色。

数以万计的佛教信徒们聚集在展佛崖下。

僧人们吹出洪亮有力的号角声。

洪亮的号角声传到哪里,那里就开始煨桑;煨桑这是一向藏族特有的宗教祈愿习俗,据说迎请神灵前首先要焚香净化周围环境,消除不净和秽气,而普通人生活之处随时都有污染,是一种污垢,一种不净。

燃桑是净化行为,每个污点、鬼、魔和秽物都会由此而排除,具有净化环境、消除邪气、秽气和净化之功效。

随着这烟缓缓升起,几百位身披红色袈裟的僧人两个一排,抬着卷成捆的绸缎佛像,从神宫中鱼贯而出。

他们步伐一致,像高耸的悬崖走去,好似一条红色的巨龙。

聚集在一旁的香客们立刻挤上前去,献哈达、用额头顶礼佛像。

当卷成长龙的缎子佛像搬上山崖时,好些喇嘛已在山崖上磕头迎接。

四位僧人乐师登上山崖,举起唢呐吹起乐曲,一旁的喇嘛开始在唢呐声中虔诚的诵经了。

在诵经声和唢呐声中佛像徐徐放落,逐渐展现出释迦摩尼佛的容颜。

藏戏演出是雪顿节不可错过的重点之一。

从雪顿节的第二天开始,布达拉宫对面的龙王潭公园内,藏戏节目会不停歇的地从上午十一点一直倡导暮色来临。

因为时间有限这是在藏曲中提取出的精华部分。

否着会一直唱上三五天。

藏戏表演是和其他戏剧不同的,藏戏演出时佩戴着面具。

藏戏的面具品种多样。

在戏剧结束时管理喇嘛都的财政人员会给演员们送东西,照例是成袋的青稞、酥油、茶叶等。

前来看戏的商人百姓会用哈达包裹钱币,当戏剧演到预定的时间,群众们会将哈达抛向舞台,钱币就会如雨点般的落在演员头上身上。

雪顿节是吃酸奶的节日,节日和吃酸奶和惊险酸奶的传统是在长期的历史沉淀中形成的佛教的的戒律多大三百多条,最严格的戒律莫过于杀害生命——从路边的花草昆虫到拥有智慧的人类,都不能杀害。

夏天人们户外活动一多难免会拍死一些小昆虫,所以每年夏天六月份到七月末喇嘛们只能在寺院闭门修炼。

喇嘛们成天呆在寺院内吃素食,营养既不够生活有单调。

这让信徒们很过意不去,夏天牧草繁多正视奶牛长膘只是,信徒们将牛奶做成酸奶,这样既不杀生又孝敬了喇嘛活佛们,所以这中做法便传开了。

据说在十一世纪时,佛教为了鼓励人们献酸奶所以做了这样的加持:凡是献酸奶的人家,畜牲敬爱那个不得传染病,不走失,野兽也不吃。

这话在群众中传开,所以献酸奶的人和更加踊跃。

藏历六月底七月初,是西藏传统的雪顿节。

在藏语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顿”是“吃”、“宴”的意思,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就是吃酸奶子的节日,因此又叫“酸奶节”。

因为雪顿节期间有隆重热烈的藏戏演出和规模盛大的晒佛仪式,所以有人也称之为“藏戏节”、“展佛节”。

传统的雪顿节以展佛为序幕,以演藏戏看藏戏、群众游园为主要内容,同时还有精彩的赛牦牛和马术表演等。

节日活动的中心在拉萨西郊的罗布林卡。

这里从前是西藏地方政教首领达赖喇嘛的夏日园林。

节日来临,罗布林卡以及周围的树林里,一夜之间便会涌现一座色彩鲜艳的帐篷城市,还形成几条热闹繁华的节日市街,几乎整个拉萨城都搬进了这片绿色天地,所有的人都在歌声舞蹈中过着野外生活,深沉热烈的歌声伴着高原特有的乐器.雪顿节起源于公元11世纪中叶,那时雪顿节是一种纯宗教活动。

民间相传,佛教的戒律有三百多条,最忌讳的是杀生害命。

由于夏季天气变暖,草木滋长,百虫惊蛰,万物复苏,其间僧人外出活动难免踩杀生命,有违“不杀生”之戒律。

因此,格鲁派的戒律中规定藏历四月至六月期间,喇嘛们只能在寺院待着,关门静静地修炼,称为“雅勒”,意即“夏日安居”,直到六月底方可开禁。

待到解制开禁之日,僧人纷纷出寺下山,世俗老百姓为了犒劳僧人,备酿酸奶,为他们举行郊游野宴,并在欢庆会上表演藏戏。

这就是雪顿节的由来。

到17世纪下半叶和18世纪初,清朝皇帝册封了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和五世班禅罗桑益西,赐给金册、金印、这样西藏“政教合一”的制度得到加强。

据记载,参加雪顿节演出活动的是扎西雪巴、迥巴、降嘎尔、香巴、觉木隆、塔仲、伦珠岗、郎则娃、宾顿巴、若捏嘎、希荣仲孜、贡布卓巴共十二个藏戏团体。

因此这个有三百余年历史的民族传统节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个藏戏节藏戏渗入到雪顿节的初期,是宗教活动和文娱活动相结合的开始,但范围仍局限在寺庙内。

先是以哲蚌寺为活动中心,故人称为“哲蚌雪顿节”。

五世达赖从哲蚌寺移居布达拉宫后,每年六月三十日的雪顿节,也总是先在哲蚌寺内进行藏戏会演,第二天到布达拉宫为达赖演出。

十八世纪初罗布林卡建成后,成为达赖夏宫,于是雪顿节的活动又从布达拉宫移至罗布林卡内,并开始允许市民群众入园观看藏戏。

这以后,雪顿节的活动更加完整,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节日仪式。

在西藏民主改革前,每年藏历六月二十九,各地藏剧团一早到布达拉宫向地方政府主管藏戏的“孜洽列空”报到,并进行简单的仪式表演。

然后赶到罗布林卡向达赖致意,当晚返回哲蚌寺。

第二天(六月三十日)为哲蚌雪顿节,演出一天藏戏。

七月一日,由拉萨、日喀贝、穷吉、雅隆、堆龙德庆、尼木等地的五个剧团,六个“扎西雪巴”戏班子,一个牦牛舞班子和一个“卓巴” 舞即打鼓舞在罗布林卡联合演出。

七月二日至五日,再由江孜,昂仁,南木林,拉萨等四个地方剧团轮流各演一天广场戏,雪顿节五天中,噶厦政府放假,全体官员要集中到罗布林卡陪达赖看戏,每天中午噶厦设宴招待全体官员,席间要吃酸奶子。

1959年,西藏进行民主改革后,雪顿节的内容更加丰富。

节日期间,拉萨市附近的藏族人民三五成群,老少相携,背着各色包袱,手提青稞酒桶,涌入罗布林卡内。

节日时,除本地西藏藏戏剧团外,还有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的藏戏剧团来到圣城拉萨切磋戏艺。

人们除了观看藏戏外,还在树荫下搭起色彩斑斓的帐篷,在地上铺上卡垫、地毯、摆上果酒,菜肴等节日食品。

有的边谈边饮,有的边舞边唱,许多文艺团体也来表演民族歌舞,以此助兴。

商业部门把各种物资和节日食品运到罗布林卡内,摆摊设棚,供应游人。

下午各家开始串幕作客,主人向客人敬三口干一杯的“松准聂塔”酒,在劝酒时,唱起不同曲调的酒歌,各帐篷内,相互敬酒,十分热闹。

近年来,自治区各机关,单位将大型的文艺活动,学术讨论会,经验交流会安排在雪顿节期间,使雪顿节更显得意义重大。

作为节日的序幕,哲蚌寺展佛是最令人瞩目的仪式。

早上8点钟,哲蚌寺背后的半山腰上,在第一缕曙光的辉映下,伴着凝重、庄严的法号声,一幅500平方米的、用五彩丝绸织就的巨大释迦牟尼像徐徐展露出祥和的容颜……数万名信徒和深受感染的游客无不双手合十,顶礼膜拜。

哲蚌寺,是公元1416年由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四弟子降央曲结所建,占地25万平方米,是西藏最大的佛教寺院,建筑群分4500平方米的措钦大殿、堆松拉康三世佛殿、四大扎仓(经学院)、甘丹颇章大殿等,因其白色外墙建筑依山而建,从远处看来像很大的米堆,而米堆在藏语称作哲蚌,这就是哲蚌寺名称的由来。

藏戏演出为另一重头戏。

从雪顿节的第二天开始,在罗布林卡、布达拉宫对面的龙王潭公园内,藏戏每天不停歇地从上午11点直唱到暮色降临。

据说,因为时间有限,这已经是提取剧目中的精华部分,否则一出戏会唱上几天,表演者自得其乐,观赏者更是乐此不疲。

卡垫铺在草地上,亲朋好友闲适地围坐在一起,摆上一路背来的青稞酒、酥油茶,还有自己做的各种藏式点心,很多藏民一边听着藏戏,一边摇着手中的转经筒,或是捻着佛珠。

藏戏的故事,有《诺萨法王》、《文成公主》等200年来,拉萨出现了哲蚌雪顿、布达拉雪顿和罗布林卡雪顿并存的局面,其中以罗布林卡为中心。

雪顿节是藏族的重要节日,是藏族文化传承绵延的具体表现形式,过好这一节日对发挥藏族保持民族文化独特性、增强民族团结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有积极意义。

随着历史的演变,如今雪顿节已经成为集传统展佛、文艺汇演、体育竞技、招商引资、经贸洽谈、商品展销、旅游休闲为一体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盛会。

藏历六月二十九日,做一些“谐泼”,相当于现在的领导接见和开幕式,也就是各地区的藏戏团体来到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哲蚌寺。

藏历六月三十日,搞传统的“哲蚌雪顿”。

这一天正是哲蚌寺举行浴佛节,要把几十丈高的锦缎绣绘佛像大唐卡,由几百个青壮年喇嘛一字长蛇阵地抬着,宗教乐队为其伴奏,抬到寺院西北边的陡斜的后山崖上铺挂起,让数以千万的僧俗群众来瞻仰礼拜。

同时,这一天也是哲蚌寺维持政教活动正常秩序的铁棒喇嘛“格贵”每年换任的日子。

藏历七月一日,各团体相继到布达拉宫和罗布林卡规定的地方朝拜,跑演一遍“谐泼”仪式。

藏历七月二日,孜恰勒空和僧俗官员等在罗布林卡内选地搭起帐篷和围幔,摆放地毯、卡垫、食品和娱乐用具等,以准备看戏、玩乐和朝拜等活动用。

这天开始由四大蓝面具派戏班轮流正式献演。

藏历七月三日至六日,规定由迥巴、江嘎尔、香巴、觉木隆这后期新派蓝面具四大团体,轮流在罗布林卡戏台上,演出一整天自己拿手的,也是传统剧目整本戏,有《迥布顿月顿珠》、《诺桑王子》、《文成公主》、《白玛文巴》等。

这几天,是雪顿节藏戏演出高潮阶段。

藏历七月七日,扎西雪巴这一早期白面具派藏戏最大的团体,也在罗布林卡举行一天的演出活动。

主要表演白面具派的开场仪式“甲鲁温巴”和结束仪式“扎西”,以表示雪顿节主要的活动圆满结束,欢庆祝福,祈赐吉祥。

藏历七月八日至十五日,各藏戏团体纷纷到拉萨各地区演出,称为“拉萨雪顿”。

藏历七月十六日以后,觉木隆可去拉萨城区林廓以外的地方演出,外地的个别藏戏团体也有被邀去城外郊区演出的,但是,一般都开始纷纷回本地区去。

藏历八月一日开始过“色拉恰季”节,即“色拉雪顿”。

这个节日不仅拉萨有,在日喀则叫“色木钦波”,时间要晚于拉萨,规模要小于拉萨。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15533.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