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优秀范文
  3. 导游词

陶寺遗址导游词

各风景名胜区导游词是什么

枣庄,地处鲁南苏北交界之地,京杭运河之畔接临沂,西泽,唐代时成村落,因村落遍植枣树,而得其名,自古即为人杰地灵之地,历史名人名家辈出。

封邑千里,食客三千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孟尝君,自荐的毛遂,凿壁借光的匡横以及墨子、滕文公、疏广、疏受、指挥台儿庄的李宗仁等等,都与枣庄有不解之缘。

枣庄历史悠久,却鲜为人知。

深埋于枣庄地下的7300年的新石器,倾诉着这方水土之上人类生息繁衍的足迹,上古时的曾国、滕国、薛国故城,无不讲述着古老动人的传说,台儿庄遗址、李宗仁史料馆,讲述着这座城市在民族危难时期所付出的巨大牺牲;而以“山”、“水”、“果”为主题的旅游开发,则以全新的姿态,展示着枣庄形象和魅力。

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山体绵延,山峰错落林立,植被葱郁,巢云观、君山望海、落凤崖、抱犊崮顶、十八罗汉洞、黄龙洞等众多景点,与纵横山间涧底的飞瀑流泉,组成一幅幅别样的水墨山水画,而分布于各景点的古老大殿、摩崖石刻以及新开辟的攀岩、探险等活动,更使得以 “山”为主题的旅游内容变得更加丰富。

京杭大运河流经枣庄,将两岸原生态的湿地风光、古老村镇、红色革命据点串联起来,形成以“水”为特色的运河风情游。

微山湖波光鳞鳞,湖鲜美味飘香;古镇店铺林立,衙门、兵署、钱铺、酒楼、戏院、会馆,一派明清古镇风貌;柳琴戏、运河琴书、鱼灯秧歌、鲁南花鼓、运河号子等,传唱着浓浓的运河两岸原汁原味的风俗风情;芦苇荡漾,随风起伏,土琵琶曲调悠扬,把铁道游击队的英雄故事娓娓述说…… 枣庄的长红枣、山亭梨、峄城石榴闻名天下。

峄城万亩石榴园,不仅是峄城石榴的主要产地,更是融生态农业与林业旅游于一体,成为枣庄“果”主题旅游特色。

榴花盛开时节,处处繁花似锦,人海如潮,那榴花红的如丹霞,白的如瑞雪;那枝干形似虬龙,千姿百态,奇崛苍劲;榴花落时,硕果累累,挂满枝头,如搂着果实成熟的芬芳;石榴园内青檀寺、一望亭、园中园、权妃墓、三近书院、观天亭、龙池榴花仙子、茗香社、三香居、降云邸等众多景点,和那一个个动人的民间传说,使得这片万亩榴园,更具迷人的风姿和韵味。

唐崖土司城导游词是什么

遗址位于咸丰县尖山乡唐崖河畔,土司城始建于元至六年(公元1346年),明天启初年(公元1621年)进行扩建,辟3街18巷36院,内有帅府、官言堂、书院、存钱库、左右营房、跑马场,花园和万兽园等,共占地1500余亩。

在土司城内外还修建有大寺堂、桓候庙、玄武庙等寺院。

  唐崖土司城遗址位于咸丰县尖山乡现改名(唐崖镇)唐崖河畔,土司城始建于元至六年(公元1346年),明天启初年(公元1621年)进行扩建,辟3街18巷36院,内有帅府、官言堂、书院、存钱库、左右营房、跑马场,花园和万兽园等,共占地1500余亩。

在土司城内外还修建有大寺堂、桓候庙、玄武庙等寺院。

清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废唐崖司。

现在土司城遗城保存最为完整的石牌坊,是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修建的,正面刻着荆南雄镇,反面刻着楚蜀屏翰,两面镌有土王出巡、渔南耕读、云吞雨雾、哪咤闹海、槐荫送子等浮雕图案。

牌楼正面的唐崖河畔,存有石棺、石马各两尊,石人仪态庄重肃穆[1] 。

  400余年雨蚀风化,木质建筑于20世纪70年代失去最后轮廓,但条石铺设的街苍、土石垒砌的城墙仍清晰可见。

  唐崖司村,面临唐崖河,背靠玄武山,距县城30公里。

唐崖土司系著名“九溪十八峒”土司之一,咸丰县四大土司之最。

所辖范围方圆近二百里,城址内随处可见残缺砖瓦,以及残陶、瓷器碎片,文化层最厚处可达1米左右,现城址中还保存着土司时代的重要文物遗迹,如石牌坊、石人石马、土王坟以及城墙、街巷等。

1992年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唐崖土司,覃姓,世代居宦,相沿一十八代,历位460余年。

元时建制,功授宣慰使司;明洪武四年(1371年)因过降为长官司,永乐二年升授安抚司,并颁授活龙、苍蒲二副司。

天启年间,覃鼎奉命征讨,战功卓著,蒙四川右布政使朱燮元提奏,授宣慰使职,朝廷赐皇令二道、牌坊一座,上书“荆南雄镇”、“楚蜀屏翰”八个大字,清康熙十八年又降为长官司,直至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为止。

    唐崖土司城始建于元代初期,明朝达到鼎盛时期,拥有三街十八巷三十六院,建有衙署、宫言堂、大小衙门、存钱库、牢房、阅书院、靶场、箭道、左右营房、万兽园,等还有8大寺院36箍井。

现存的遗址东西长770米,南北宽750米,总面积5775平方米。

整体建筑分政治、宗教、军事、文化、经济、综合、娱乐和墓葬八大组成部分。

关于临洮遗迹的导游词

临洮,古称狄道,兰州南大门,自古为西北名邑、陇右重镇、古丝绸之路要道,是黄河上游古文化发祥地之一,有“彩陶之乡”、“兰州的卫星城“、”兰州的后花园”的称号。

【第1句】: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距今5000年-4000年。

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1923年-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青海一带调查,其助手们在1924年发现马家窑遗址并进行了发掘。

1957年开始,甘肃省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发现了马家窑类型叠压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之上的地层关系。

马家窑文化和马家窑类型均由该遗址而得名。

【第2句】:辛店文化辛店文化是商周文化在甘肃、青海地区的一种表现,距今约3600年——2600年。

临洮县辛店镇的辛店遗址,是辛店文化的命名地,除丰富的辛店文化遗存外,还有马家窑文化遗存,它包括辛店镇石郭家行政村的石家坪、郭家沟遗址和辛店行政村的骆驼崖遗址等。

辛店文化的陶器,几乎全都是夹砂粗陶,彩陶器很多。

【第3句】:齐家文化齐家文化以发现于洮河西岸的广河齐家坪而得名,其时代约为公元前1890年—公元前1620年,是父系氏族文化的代表。

此期彩陶文化的发展进入了晚期。

齐家文化彩陶以泥质和砂质的橙黄陶器为主,也有部分灰陶。

器形多属壶罐类,壶有小口鼓腹和高领折肩篮纹壶,罐有双耳罐和双大耳罐,以双大耳罐和侈口高颈深腹双耳罐最富代表性。

【第4句】:寺洼文化寺洼文化,因1924年首先在临洮县衙下集镇寺洼山村发现而命名,此遗址又名庙坪鸦沟遗址。

寺洼山遗址内除寺洼文化外,还有丰富的马家窑文化遗存。

寺洼文化的墓葬,同时还发现过铜器,其年代距今约为3300年—2500年。

寺洼文化的器形,以罐最多,罐器都是灰砂粗陶。

陶器表面磨光,颈部都有对称的双耳,高肩,马鞍形口沿,平底,表面多为红褐色,间有褐色斑点,一般不具纹饰,有的仅在耳和颈部有附加的泥条堆纹,作曲线状或指压纹。

山西好风光的读后感六百字左右

我愿思绪如风,任其飘远到祖国壮丽的河山,秀丽的山川,领略今朝的大好风光。

然而,那故乡的大海,那独有的风景,是我脑海中永恒的记忆。

故乡清晨的海是活的,层层白浪迎风而起,伴随着跳跃的阳光,在追逐,在嬉戏。

海风轻轻地拍打着堤岸和奇形怪状的礁石,绽出朵朵雪白的浪花。

浪花拍打着礁石的声音,好似大海欢乐的笑声。

海面上漂浮着几只渔船,岸边的海水亲切地拍打着金色的沙滩,发出“哗,哗,哗”的声音,好像要将沙滩拥入自己的怀抱。

海风轻轻拂过脸颊,带着淡淡的咸味,清新而又凉爽。

我保准你只要一吹到海风,就会把烦恼抛到九霄云外。

傍晚,我漫步在海边,远眺大海。

海天相接之处燃烧着玫瑰色的霞光,落日的余晖,给大海铺上了一层红纱。

温柔的风轻拂海面,海水泛着涟漪,涌着碎波,那是大海迷人的笑脸。

“哗-哗-哗”涛声阵阵,那是大海优美的歌声。

啊!好一幅壮观的大海晚景图!我被这故乡大海的迷人景色所征服,浓郁的乡土气息所熏陶,我爱故乡的大海,因为这里风景独美!

建水文庙导游词350个字

各位游客大家好,一路辛苦了,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相聚建水。

有句俗话说“十年修得同船渡”,那我们今天就来个“十年修得同车行”。

我代表我们建水旅行社再次欢迎您们的到来。

说到这大家还是不知道我是谁吧

我就是你们今天的导游。

我姓杨,叫杨前红,你们可以叫我小杨或者小红,我的朋友常对我说:“前红,前红,与众不同”,那在今天的游览中我会竭诚为大家服务,相信我今天的服务定会给大家带来与众不同的感觉。

在今天的游览过程中,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建议,也可以提出,我有做得不足的地方请大家多多包涵。

我身边这位是我们的刘师傅,他有很长的驾龄,虽说云南山路十八弯,但再怎么弯我们的刘师傅也会带我们走向光明。

各位朋友,我们今天游览的主要是建水文庙,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经过八个比较重要的景点,历时比较长,所以请大家带好水。

然后带上一个好心情跟我走。

各位朋友想必大家都初来建水,对建水也不太了解吧,那下面我就先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建水。

朋友们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建水。

建水历史悠久,文化深厚,风光秀丽,精品荟萃,民风淳朴,素有“文献名邦”、“滇南雏鲁”和“诗书郡”的美誉。

是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名胜区。

这里主要居住的少数民族以哈尼族、苗族和彝族为主,另外还有傣族,回族等。

建水民族风情绚丽多彩。

有汉族的祭孔乐舞和洞经音乐,哈尼族的芒鼓舞和长街宴,彝族的花灯,烟盒舞和火把节,还有苗族的采花山及傣族的歌舞和风俗习惯等。

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构成了建水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风情景观。

建水还拥有丰富的旅游文化古迹,如儒学经院有文庙、崇正书院、焕文书院、学政考棚等;宗教寺院有指林寺、燃灯寺清真寺和云龙山寺等;人居宅院有朱家花园、张家花园、土司衙署等;遗址类有燕子洞古人穴居遗址、碗窑古窑址等;地下岩溶景观类的有燕子洞溶洞群,还有其他一些旅游资源如双龙桥、朝阳桥、小桂湖、龙岔河古墓葬群建水老井等;还有一些文化民村民镇如临安镇、曲江镇、官厅镇和团山村等。

说到这不知各位朋友有没有人会说“我介绍的都是些玩的,那吃的和特产呢

”别急下面我就带大家进入建水美食天堂和购物天堂。

建水美食有很多一说到建水大家想到的肯定是建水烧烤,但除了烧烤建水还有很多出名的美食如汽锅鸡、临安烧豆腐、传统名宴“三叠水”草芽还有燕窝及燕窝制品。

另外建水最出名的特产就是建水紫陶了,建水紫陶因质地细腻,清新光洁,透气性好“色如钢,音如磐,明如镜,光鉴照人”被称为“陶中一秀”。

也是送礼的好选择。

们一起走进这座文化大观园,感受一下“文献名邦”的深邃内涵吧

文庙又称孔庙是中国古代用于祭祀孔子和推广儒家教化而兴建的重要礼制性建筑,几乎遍布全国各地。

据史料记载,明代全国就有府、州、县三级文庙约1560所,清代则增至1800多所。

建水文庙始建于元朝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经历代50多次扩建增修,占地面积已达114亩,其建筑规模、建筑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都仅次于山东孔子家乡的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全国大型文庙中名列前茅。

建水文庙历经700余年能得以比较完好的保存下来,为人们研究我国古代尊孔崇儒的历史,研究传统的建筑艺术创造了极其宝贵的条件。

现已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水文庙分为六进空间,主要建筑有包括一池(泮池)、一坛(杏坛)、一圃(射圃)、二殿(大成殿、崇圣殿)、二庑(东庑、西庑)、二堂(东明伦堂、西明伦堂)、三阁(尊经阁、奎文阁、魁星阁)、四门(棂星门、大成门、金声门、玉振门)、五亭(静一亭、思乐亭、斋宿亭、西碑亭、东碑亭)、六祠(仓圣祠、忠义孝悌祠、名宦祠、崇圣祠、寄贤祠、乡贤祠)、八坊(太和元气坊、洙泗渊源坊、礼门坊、义路坊、道冠古今坊、德配天地坊、圣域由兹坊、贤关近仰坊)。

整个建筑宏伟壮丽,结构严谨,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为建水这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享誉全国的文化殿堂吧,各位朋友请抬头看文庙大门“太和元气”坊,。

它高9米是文庙的单体大门,是一座石木结构,三门五开间式的牌坊,整座牌坊采用雕刻造型装饰,姿态生动的六狮,二象拖着檐梁吊柱,是力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门头上的“太和元气”四个贴金大字,意为“天地浩然之气”是赞美孔子思想得天地之正气如同天地生育万物。

这也说明文庙不仅是祭祀孔子的地方,也是办学的地方,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大道之行,不择地至,大道兴而圣教兴,以道兴教”的含义,也透出了中国传统哲学气息。

次间木栅栏门的门头板上,刻有清雍正年间重修此坊时临安府主要军政官员的名字,左为文职官员,右为武职官员。

石砌须弥座夹杆石上雕刻除了有狮象之外还有有龙,这是建水文庙不同于其它文庙的石作特色之一。

这就是一进。

好了我们往里走,各位朋友请看这个姿态庄严,文化气息逼人的立在我们面前的便是孔子铜像。

它高3米,重675公斤,基座高

【第1句】:5米是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博士在1999年来建水参观考察后,慷慨捐资铸造,于2000年12月3日落成。

各位朋友,你们看到前面的荷花池了吗

这就是有名的泮池。

你们也知道我们云南有十八怪吧

其实我们建水也有十八怪“建水十八怪”,其中有一怪就是“半亩方塘也叫海”。

这半亩方塘讲的就是文庙的泮池,说是半庙,其实建水文庙的泮池有45亩之大,列全国第一。

全国的文庙都有泮池,独建水文庙称泮池为“学海”,取“学海无涯”句。

所谓泮池,就是个大水池,呈半圆形,上有拱桥连通。

古有在学府前建泮池能振兴学业之说,所以其多用于孔庙、文庙、学宫等建筑中。

为什么会有泮池,历史上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周代天子宫前设池为圆形,而诸侯只能用其一半,以示区别,故称为“泮池”。

另一种是:天子之学为“辟雍”,诸侯之学称“泮宫”;辟雍有水环绕,泮宫之水只能半之,故称为“泮池”。

古时曾把学校称为泮宫,校内的水池叫泮池。

不过泮池这个称谓太高雅,也不顺口,所以人们还是习惯于叫它学海,既表示学校里的海,又寓意为学无止境

秦兵马俑导游词30字

各位游客,我们看见的是陕西的兵马俑,兵马俑是当代最重要古发一,兵马俑坑在秦始皇陵东侧约1公里半,先后发一、二、三号三个坑。

一号坑是当地农民打井时发现的,后经钻探先后发现二、三号坑。

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宽612米总面积达14260平方米。

在这个坑内埋有约6000个真人大小的陶俑,目前已清理出的有1000多个。

咱们走进博物馆的大厅,只见在地下5米深的地方,整齐地排列着上千个像真人大小的武士全身呈古铜色,高

【第1句】:8至

【第1句】:97米,一个个威武雄壮,真是气象森严,令人望而生畏。

还有如真马大小的陶马 32匹。

陶马4匹一组,拖着木质战车。

广汉三星堆导游词,一定要写

三星堆导游词    第一展馆 三星伴月——灿烂的古蜀文明    观众朋友:    您好,欢迎您到三星堆参观游览

    三星堆遗址距今约5000年~2800年,总面积12平方公里,是目前四川境内发现面积最广,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将古蜀历史的渊源从春秋战国时期向前推进了约2000年;雄辩地证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体的。

    三星堆遗址总面积为12平方公里,其中心区域是一座由东、西、南三面城墙包围着的古城,北面是鸭子河,城区面积近4平方公里。

3000多年前如此宏大规模的城市,在全国范围内都很少见,据考证这里曾经是古蜀国的国都所在地。

狭义的三星堆特指遗址内的三个黄土堆,它与北面犹如一弯新月的月亮湾,隔着古老的马牧河南北相望,“三星伴月”由此得名,并在很早以前就成为一处著名的人文景观。

1929年的春天,当地农民燕(yan1)道成在自家院子附近挖水沟时偶然发现了400余件具有浓郁古蜀地方特色的玉石器,引起了中外考古学家的高度重视。

从30年代开始,几代考古学人便在此发幽探微。

1986年7月至9月,两个大型商代祭祀坑的相继发掘,上千件精美文物横空出世,广汉三星堆从此名扬天下。

    第一单元 雄踞西南—古蜀2000年沧桑史    古史传说记载,蜀人的远祖出自黄帝,古蜀国有五代蜀王。

第一代蜀王叫蚕丛,他最大的功绩是教民种桑养蚕;第二代蜀王名叫柏灌,关于他的具体记载几乎没有,只知道“柏灌”是一种水鸟;第三代蜀王叫鱼凫。

“凫”就是鱼鹰,三星堆发现了大量鸟的造型,其中鱼鹰的形象最多,一般认为,与三星堆关系最为密切的便是鱼凫王。

第四代蜀王叫杜宇,杜宇就是杜鹃鸟。

相传他“教民务农”,倍受爱戴,但却无力治理蜀地的水患,而来自川东荆楚地区的开明氏,由于治理了水患,受到人民的拥戴,取代了杜宇而成为第五代蜀王。

推测蚕丛、柏灌、鱼凫三代是从夏朝至商末周初,杜宇估计是从商末周初至春秋中叶,开明氏则是从春秋中叶至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

   三星堆文化从距今5000年到2800年,延续了2000多年。

从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上看,三星堆文化分为四期。

  三星堆一期文化距今约5000~4000年。

这个时期的陶器以宽沿平底器、镂孔圈足器等为主,制作方法多为手制,生产工具以石制的斧、锛、凿为主,器型小,同时出现了玉璧、玉圭(guī)、玉环等小型礼仪用品。

    遗址内发现了许多建筑遗迹,这些建筑多为干栏式建筑,其优点是材料易得,而且防风防潮性能良好。

房屋面积一般为二、三十平方米,最大的一处建筑面积达200平方米左右,估计是公共性质的建筑。

   考古学意义上的三星堆文化是以三星堆遗址二至三期文化为代表,大约距今4000年至3200年,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商时代,这是三星堆文化最繁荣的时期,一般认为属于古蜀史传说中的鱼凫王时期。

在这个阶段极具地方特色的高柄豆、小平底罐、鸟头把(ba4)勺等陶器大量出现,并形成了蜀地陶器的基本组合。

    从二期开始,三星堆进入了文明时代。

人们修建了城墙,东、西、南三面城墙。

面积近4 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市也已建成,城内布局合理、结构严谨。

按不同的功能、需要分为居民生活区、作坊区、祭祀区、墓葬区、宫殿区等。

    三星堆古蜀国并没有因为“蜀道难”而与其他地区不相往来,遗址中出土的玉戈、玉璋(zhāng)、陶盉(hé)、铜牌饰、铜尊等与江苏、河南、安徽等地出土的器物极为相似;在四川彭县竹瓦街发现了商末周初属于中原的铜觯(zhì)和铜尊,很可能是蜀国的军队参加了灭商的斗争周王赏赐给蜀王的战利品;中原甲骨文中也不乏有“征蜀”、“伐蜀”、“蜀射三百”等记载……种种迹象都向我们说明了古代蜀国是充满开放精神的。

    三星堆遗址四期文化是早蜀文化由盛转衰时期,大致相当于商末周初,距今3200~2800年左右。

    四期的陶器以小平底罐和尖底器为主。

在这个时期,某种因素使宏大的三星堆古城被突然废弃,三星堆文明中断了在本地的发展进程。

2001年初,随着成都金沙遗址的发现,古蜀国的踪迹才显清晰。

金沙遗址的时代约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晚于三星堆遗址,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学者们认为,自广汉三星堆之后,古蜀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向南迁移到了成都,古蜀文化至此转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第二单元 物华天府—三星堆的农业与商贸    目前在遗址内出土了大量形体硕大的陶盆、陶缸、陶罐等,有可能是装粮食的容器,它们器型多、体量大,反映了当时农作物生产的多样性。

家畜饲养,是农业兴旺发达的标尺之一,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家养动物遗骨及猪、羊、马、鸡等动物造型较多,可以想见当时家禽饲养业具有一定的规模,农副产品也很丰富。

    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酒器,说明粮食除了满足日常生活外,已经有了剩余部分用于酿酒,在这些酒器中,以陶盉和瓶形杯最具特色。

    古蜀地处内陆,在三星堆祭祀坑中却出土了近5000枚海贝。

按一般的解释,海贝是文明社会初期从事商品交换的原始货币,可见古蜀国与周边地区商贸往来的频繁。

二号祭祀坑中还出土了4枚仿海贝而成的铜贝,这种铜贝在全国范围内都很少见到,它是否是我国最早的一种金属货币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大量的考古资料证明早在三、四千年前蜀地与周边地区甚至更远的地方就有了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

据考证,先秦时期就已经开通了以成都平原为起点,连接古代中国与南亚、中亚、西亚以及东南亚的 “南方丝绸之路”。

虽然我们无法知道古代蜀人在崎岖的山道上究竟走了多久,但是我们能体会到的是古蜀人坚忍不拔的精神与毅力。

正是这种精神与毅力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蜀文明,也打开了中国通往世界的窗口。

    第三单元 化土成器—三星堆陶器    陶器取材容易,制作简便,具有不透水,而且可以经受高温烧烤,因此成为各个农业民族的生活用品。

三星堆古蜀国的制陶业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境界。

    三星堆出土了数量巨大的小平底和尖底的罐、钵、杯、盏等,它们是蜀地陶器的典型器物。

这种尖底器,底部小到呈圆锥状,根本放不稳,遗址中出土了一种类似器座的器物,估计是和尖底器搭配使用的。

    三星堆出土的陶盖纽造型惟妙惟肖、生动可爱,从造型上讲,有莲蓬状的,鸡冠花状的,有的还像清真寺的屋顶,盖的部分是轮制而成的,纽的部分则用手工捏塑,充分显示了三星堆无名工匠们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技艺  三星堆的陶器以朴实无华的特质,再现了古蜀人日常生活的生动画卷,并对三星堆遗址年代的测定及三星堆文化的分期起到了巨大作用。

    第四单元 以玉通神—三星堆玉石器    玉石器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自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我国的制玉业就很发达,这一时期以良渚文化玉石器为代表,至商代则以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石器最为著名,而三星堆蔚为壮观的玉石器群,又把人们的眼光吸引到神秘的三星堆古蜀国。

    古人认为“美石为玉”,这几块出自遗址北面鸭子河的石料都是古人用来制作玉石器的原料。

三星堆玉石器的石料大部分来自四川茂县、汶川至都江堰一带。

  三星堆成组成套精美绝伦的玉石器充分说明了能工巧匠们高超的技艺、极大的耐心与毅力,商代古蜀国已经拥有一定规模的玉石器加工作坊。

  三星堆工艺精湛、种类繁多的玉石礼器足以证明三星堆古蜀国至迟在商代晚期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宗教祭祀制度。

    第五单元 烈火熔金—三星堆冶炼    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器是在距今4000年前后夏代的文物,而中国青铜文化最为辉煌的时期是商周时期,三星堆的青铜器正属于这个时期中国西南青铜文化的典型代表。

    我们在出土的青铜器的器壁内侧发现了残留的泥芯,即内范,这一点足以证明三星堆青铜器是采用范铸法浇铸成型的。

  三星堆遗址中出土金器100多件,它们大多属金银二元合金,金的含量一般在85%左右,另外的15%大多为银。

三星堆金器的铸造过程大致为:采用原始方法淘洗沙金,再使用熔融法冶炼成合金,经过人工锤打和碾压而成金带、金皮、金箔等,运用了模压、粘贴、雕刻、镂空等技术。

  遗址中还出土了数目众多、形式各异的青铜眼形器。

这种菱形的眼睛颇为引人注目,它们有的由四部分组成,有的由两部分组成,也有完整成型的,从这些数字几何等分上可以看出古蜀先民对数学和几何学已有一定的认识。

这些眼形器,均有穿孔,应是绑附或钉挂在其他物体上使用的,其用途应与宗教祭祀活动有关。

    第六单元 通天神树—古蜀人智慧和精神的象征    三星堆的二号祭祀坑中国共产党出土了大大小小8棵青铜神树。

一号神树,虽顶部残断,高度仍达

【第3句】:95米,这是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发现形体最大的古代单件青铜器。

从现代美学角度看,神树造型合理,布局严谨,比例适宜,对称中有变化,对比中求统一,虽然由多段多节组合而成,并采用了套铸、铆(mǎo)铸、嵌铸等工艺,但仍是一体浑然,称青铜铸造的精品。

  在中国的古代神话宝库中有很多关于神树的传说,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东方的扶桑、中央的建木和西方的若木,通过比较研究,学者们认为三星堆的神树综合了扶桑、建木、若木的特点和功能,是这三棵神树的复合体。

    在我国西南地区汉代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摇钱树,它们在造型和内涵上与三星堆的神树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继承了三星堆“神树”通天通神的思想。

在我国其它地方出土的树形灯盏同样是树崇拜的思想的一种表现。

    第二展馆 三星永耀——神秘的青铜王国    序展的主体展品是“人面鸟身”像。

它的原型来自三星堆出土的小铜树树枝上端的造型。

三星堆出土文物中,有大量的鸟形器物及鸟形图案纹饰。

而古代文献记载的几代蜀王,如柏灌、鱼凫、杜宇等都与鸟有密切关系。

所以,陈列一这个人首鸟身造像作为典型器物置于开端,藉以表现万物又灵、人神互通的古蜀时代特征。

    第一单元:众神之国—神秘的原始宗教    1986年两个大型商代祭祀坑的发掘,是三星堆考古半个多世纪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发掘,被誉为是“二十世纪最激动人心的考古发现之一”。

    一号坑为长方形,口大底小。

坑底长

【第4句】:01米,宽

【第2句】:8米,深

【第1句】:46~

【第1句】:64米,出土时坑口三面有左、中、右三条宽约1米的坑道,呈对称布局向外延伸,推测坑与坑道是同时建成的。

坑内共出土各类文物400余件。

三星堆非常著名的金杖就出自此坑。

    仅一个月后,在一号坑东南方约30米处,又发现了二号坑。

二号坑也呈长方形,坑口大于坑底,坑底长5米,宽2~

【第2句】:1米,深

【第1句】:4~

【第1句】:68米。

不包括数千枚海贝,二号坑共出土文物800件左右,其中有令世人瞩目的几件大型青铜器,包括宽

【第1句】:38米的青铜纵目面具、高达

【第2句】:62米的青铜立人像及

【第3句】:95米高的青铜神树等。

    这些惊世骇俗的稀世珍宝不可能是私人拥有的器物,而是国家宗庙里才能拥有的礼器、神像。

但这些器物全部都被古人砸碎、焚烧后按一定的先后顺序买入坑中的,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大部分学者认为两坑是“祭祀坑”。

因为:两坑朝向的一致性和一号坑坑道的存在以及坑内物品的有序摆放,说明两坑不是随意、偶然的产物,而很可能是古蜀国某种祭祀活动留下来的遗存,坑内的物品都是祭品。

砸碎、焚烧和掩埋很可能是当时祭祀的方式。

至于祭祀的原因可能关系到国家社稷的存亡,比如改朝换代、政权的更替等重大事件。

    三星堆的青铜器以青铜雕像群最为大宗,且最富研究价值。

三星堆的青铜雕像群是一批受人顶礼膜拜的权威、偶像,既象征着天神、地祇、祖先神等,也代表着国王及巫师一类世俗领袖或精神领袖,表现出古蜀国人神合一、政教合一的社会形态和群体关系。

它们的出土填补了中国商代青铜人物雕塑的及中国早期关于偶像崇拜的空白。

    三星堆两坑共出土了50多件人头像,这些人头像面容清瘦,表情凝重,耳朵上有穿孔,估计是用来佩戴耳环的。

    这件面具高

【第64句】:5厘米,宽138厘米,宽嘴巴,大耳朵,耳部斜向伸展,极为夸张,额头正中有一方孔,可能原来安装有装饰物。

这件面具最奇特的是:双眼呈柱状外凸达16厘米,被人们俗称为“千里眼、顺风耳”。

这样的造型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也许您不禁要问:它是谁

学术界一般认为它和传说中第一代蜀王——蚕从有关。

古籍《华阳国志》记载“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

有学者认为“目纵”很可能指的就是眼睛突出。

古人可能有意夸大了祖先的特征,似乎是利用夸张的五官来表现祖先有超人的能力。

    在上古时期,生产力及生产水平低下,物质生活对于一般人来讲十分贫乏,人类完全是靠天吃饭,在思维观念方面,也处于较为原始的状态。

先民们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灵,而且非常注重与神的交流,而交流的方式就是通过巫师举行祭祀活动,达到连接天地。

沟通人神的目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模拟的祭祀场景,主体是上方的青铜神坛。

神坛原件高53厘米,这是放大6倍的仿制品。

神坛分三层,底层是圆座和两头平行站立、一正一反的怪兽,当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第二层是圆座和四个面朝外站立的人,手中抱握的杖状物上端已残断,估计是龙蛇之类的东西。

最上一层是四山相连的山形座和呈方斗形的建筑,顶部四角有立鸟,方斗上方中央铸有人面鸟身像。

一般认为神坛上、中、下三层正是古人天、地、人“三界观”最为形象的实物表现。

    三星堆是一个神权色彩及其浓厚的国家,可以说,举行和参加宗教仪式是当时人类社会活动中的头等大事。

所以我们特地模拟了古人祭祀的场景,意在营造一种神秘的色彩,让大家一同感受一下浓厚的古蜀王国祭祀文化的气息

    第二单元:千载蜀魂—奇绝的文物精华    第一组:天之骄子—戴冠青铜纵目面具    出自二号祭祀坑,在额正中的方孔中补铸有高达68厘米的夔龙形额饰,这件面具的耳和鼻采用嵌铸法铸造,我们可以从面具的背后清楚的看到嵌铸痕迹。

出土时,面具的眼、眉有黛色,口唇涂有朱砂。

其造型之精美使它在各类形象中颇显突出。

    第二组:神形古异—青铜人身形器    二号坑出土,通高

【第46句】:2厘米,形状颇似一个无头无手的人像,用途难测。

他身上满饰图案,倒过来看是两组共五只很像猫头鹰的鸟类造型,鸟的尖喙经变形夸张处理,既尖且长,这件文物该怎样放置,又作何用途,目前尚未确定。

    第三组:日照中天—青铜太阳轮    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了6件青铜轮形器,这是其中的一件,直径85厘米左右,学术界一般认为这是古人塑造的太阳太阳和太阳神的崇拜是人类早期共同的文化心理。

在世界各地的早期岩画和文物中,有关太阳的图案或其纹饰多得不胜枚举,而这件以青铜的实物形态来表现太阳的却是很少见的,这些太阳轮上均有小孔,估计是要把他们钉挂起来,作为太阳的象征接受人们顶礼膜拜的。

    第四组:群巫之长—青铜大立人    出自二号祭祀坑,分人像和底座两部分,通高

【第2句】:62米,其中底座高0.9米,人像高

【第1句】:72米。

这座人像表现得应当是一位领袖的形象,他头上戴着高冠,脚上戴镯。

身穿三层衣服,最里的也是最长的衣服两摆下垂,如同今天燕尾服。

衣服上还有龙纹,可能就是最早的“龙袍”。

人像胸前佩带方格纹带饰,当是“法带”一类显示权威的标志。

人像的手势极为夸张,呈抱握状,两只手不在一条中轴线上,究竟是特定的手势

还是拿着什么东西

拿的是一件物品

还是两手各拿一件

目前有着不同的猜测,还很难确定。

学者估计青铜大立人像应当是一个集神权、王权为一身、最具权威的领袖人物”。

    第五组:金面使者—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    金面罩是用金皮捶拓而成,依头像造型,贴在青铜人头像。

三星堆二号坑共出土戴金面罩人头像4件,大小形状与普通人头像相当,但由于戴了金面罩,使这几件人头像在数十件人头像中颇显尊贵。

金面罩象征的是地位还是代表不同的肤色,学术界尚无定论。

早在商代,蜀人就知道以黄金为尊,并将其用于祭祀活动了。

    第六组:凤鸟翔云—青铜鸟    三星堆的出土文物中,以集群形式展现的动物造型,最引人瞩目的就是阵容强大的凤鸟一族。

    鸟和鸟形饰一般是一些大型器物的附件或装饰物。

鸟与蜀族有极大的关系,几代都以鸟为名,鸟崇拜之风在古蜀可谓兴盛。

鸟崇拜的实质是太阳及太阳神崇拜。

在早期的农业社会,崇拜太阳就是祈求丰收。

    第七组:龙蛇腾飞—青铜龙、蛇    这件爬龙柱形器出自一号祭祀坑,高41厘米,龙的前爪爬在器顶上,身尾贴于器壁,后爪紧抓器壁两侧,尾巴上卷,从头部的犄角和胡子来看,酷似山羊。

龙本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一种能上天入地、呼风唤雨的神异动物,这件龙柱形器做工精美,可见在古蜀人的眼中也是地位崇高,颇具神威的灵物。

    青铜蛇三角形的脑袋微微上昂,长着一双勾云纹的眼睛,身上有菱形纹和鳞甲,背部有残断的羽翅。

蛇颈部和腹部又环纽,估计原来蛇原来是挂在某种物体上作为神物受人顶礼膜拜的。

    第八组:雄杰灵怪—青铜鸟脚人像、顶尊人像、大象头冠人像    鸟脚人像 残高

【第81句】:2厘米,分为两部分,下部鸟高50厘米,上部人身残高

【第31句】:2厘米,人像穿紧身短裙,上部的人腿粗硕健壮,鸟爪强劲有力的钳住下面的鸟头,鸟的造型极为抽象,大大的眼睛,弯弯的勾喙,从颈部变成蛇、龙等动物的尾巴,估计这件器物的上半身散落在其他的地方而没有埋入坑中。

这件器物反映的可能也是一个“人神合体”的形象。

    大象头冠人像 二号祭祀坑出土,残高40厘米,人像下部残断,遗憾的是与前面介绍的鸟脚人像接不上。

人像头上的冠饰很像大象的头部,两侧高耸着耳朵,中间卷曲的是象鼻子,象口有小圆孔,可能是原来安装附件的,口部两侧有太阳纹,人像的手势与大立人像的非常相似,但是两手的位置要错开些,右手的小拇指翘着,这种手势会不会是某种作法的姿势呢

    顶尊跪坐人像 通高15厘米,人像上身赤裸,下身穿一短裙,头顶一带盖圆钮双手上举的护尊,跪在一个山形座上。

它十分形象地展示了古代以尊为礼器进行祭祀的具体用法。

    第九组:天鸡唤日—青铜雄鸡    出自二号祭祀坑,高

【第40句】:3厘米其造型风格颇为写实,与三星堆众多抽象艺术的作品形成了鲜明对比,是三星堆青铜文物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件铜鸡不是一般的家禽,可能正是古人心目中呼唤日出、呼唤光明的“天鸡“的形象。

    第十组:精气长存—青铜大鸟头    出自二号祭祀坑,高

【第40句】:3厘米,出土时在它的勾喙口缝和眼珠周围还涂有红色的朱砂,这只鸟头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弯钩状的喙。

古代传说中的蜀王柏灌、鱼凫、杜宇都以鸟命名,可见古蜀族与鸟的关系极为密切, “凫”指的是我们常见的一种水鸟鸬鹚,即鱼鹰。

不少学者认为三星堆与鱼凫王的关系最为密切,大鸟头与鱼鹰的造型十分接近,从颈部的四个圆孔来看,估计是固定在神庙建筑或者其他物体之上,作为蜀王鱼凫的象征和标志使用的。

    第三单元:三星永耀—三星堆的发掘与研究    第一组 名扬四海——三星堆在海内外的影响    1986年三星堆两个大型商代祭祀坑的发掘,上千件文物宝藏的出土,震惊世界,正如张爱萍将军题词所言“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

中外媒体争相报道这一重大考古发现。

伦敦不列颠博物馆的首席中国考古学专家杰西卡。

罗森感叹道:“这些发现看来比有名的中国兵马俑更要非同凡响……”    1993年,三星堆部分文物开始远渡重洋,走向世界,先后赴瑞士、德国、英国、丹麦、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展出,所到之处,观者如潮。

    1997年10月三星堆博物馆建成开放以后,更是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朱鎔基、李鹏、李瑞环、李岚清、曾庆红、黄菊等先后到博物馆参观,中外知名学者、国外友人来馆参观后,对三星堆的文物给予了高度评价。

    第二组 辉映学林——三星堆在学术界的地位    三星堆这一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在学术界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成为中国及世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它不仅具有考古学及历史学方面的价值,还涉及艺术、宗教、民族、神话等领域,它从物质形态和精神文化双重角度,成为探索人类早期政治组织和社会形态演进的范例,给人类文明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实物资料。

    我们相信随着研究工作的日益深入,三星堆的价值将会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三星堆在海内外的重大影响将与日俱增。

    第三组 心路历程----三星堆的发现发掘经过    1929年春的一天,广汉南兴镇月亮湾一名叫燕道诚的农民祖孙三人在自家门前不远的地方挖水沟准备引水灌溉的时候,发现了四百余件玉石器,他们将这些玉石器分散埋在住房四周,一年以后才取出一部分馈赠亲友。

    后来这些器物出现在古董市场上,又辗转流传到了华西大学博物馆,1934年春天,华西大学博物馆美籍教授葛维汉和馆员林名均率考古队前来广汉进行发掘,由于当时不稳定的社会治安使发掘工作不得不在10天后便告结束,但出土各种玉石器、陶器等600余件。

这就是历史上第一次对广汉三星堆遗址一带文化遗存的正式发掘。

郭沫若先生盛赞葛、林等为“华西科学考古的先锋队”,并认为这一工作将产生丰硕的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四川的数代考古工作者们继续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50年代,以四川考古学的奠基人、四川大学教授冯汉骥为代表的四川考古界几次到广汉三星堆一带进行考古调查,并动员燕道诚老人捐出了其珍藏了20多年的一部分玉石器。

60年代以后,三星堆考古进入新的阶段,在数次考古调查的基础上,冯汉骥先生预言道:“这一带遗址如此密集,很可能是古代蜀国的一个中心都邑。

”以后情况的发展,完全印证了他的预见。

    80年代,三星堆的考古进入大规模的连续科学发掘阶段。

1980年,四川考古界认定三星堆是一处重要遗址。

1980-1981年,“三星堆遗址”命名被正式提出并引出了“三星堆文化”的概念。

1982年-1984年,考古工作队在三星堆一带找到了大量文化堆积层,并探明遗址总面积为四平方公里。

1986年,三星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开始,令世人震惊的一、二号祭祀坑分别于7月、8月出土,至此,叩击了数十年的古蜀历史的大门终于开启,几代考古学人的梦想成为了现实。

    几代考古学人在三星堆这片土地上前赴后继的探幽发微,使这支已经淹没数千年的古代文物精华被正式发现并结出丰硕的成果。

三星堆遗址与河南安阳殷墟,成为我国考古工作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古代遗址发掘研究,持续时间最长、收获最为丰富的两大范例。

    第四组 千古之谜——三星堆及古蜀历史之谜    三星堆遗址及其出土的文物,向学术界展示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目前尽管研究者众多并且多有建树,但仍有许多重大的学术问题,悬而未决,尚待人们去上下求索。

    如:    三星堆文化究竟源自何处

    三星堆遗址居民的族属归根何处

    三星堆古蜀国的政权性质及宗教形态是怎样的

    三星堆古蜀国何以产生,又何以消亡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两坑器物的掩埋

    陶器上的符号是什么含义

    诸如这样的的问题在三星堆还有很多很多,但我们相信随着三星堆考古、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古蜀国的神秘面纱即将被撩开,三星堆的解谜也期待着您的关注与参与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26005.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