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吕梁交城导游词
卦山导游词400字左右
卦山因群峰环列形同卦象而得名,位于吕梁山东麓,距太原约67公里,满山的松柏树千姿百态,终年常青,有许多神秘的民间传说,被道家视为天然道场,文化积蕴深厚。
有创建于唐贞观元年(627年)的天宁寺、铸铁碑、昆卢阁、唐槐等景点。
是融自然风光和千年古刹为一体的三晋旅游景点。
宋代书画家米芾将它跻身于三山五岳的行列,称誉为“第一山”。
天宁寺创建于唐贞观元年(627年),是卦山诸多寺庙中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
相传中国佛教华严宗初祖法顺(亦称杜顺)(557-640)曾在此山讲经说法而建寺,又因为有太原节度使李说夫妇的捐助扩建而成为唐代华严宗巨刹。
明清时代,又增建了圣母庙、卦山书院、朱公祠等,殿堂楼阁,鳞次栉比,成为规模宏伟的古建筑群。
卦山山峰耸峙,层峦迭嶂,古柏苍翠,千姿百态,衬托出古宁寺幽雅风姿。
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创建,后经历代扩建与重修。
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遗构。
山门内两廊有古唐碑、明铁碑、历代重修碑,书法或苍劲挺拔,或饱满稳健,功力颇深。
卦山天宁寺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西省德育基地。
每年大年三十,交城附近的老百姓便会寻踪而至,去聆听寺内零点的钟声响起。
当宏亮的钟声伴随着风过松林的涛声,在山间此起彼伏地传递时,早早赶来的人们便会纷纷烧上新年的第一炷香,在送走既往的一年的同时,祈祷新的一年里全家幸福平安。
大年初一这一天,天宁寺全天开放,迎接从四面八方涌来的善男信女与观光者,跑步上山参拜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山上山下热闹非凡。
有一处非常肃穆,幽静之所,这里墓塔林立,是卦山历代高僧圆寂之后的安息之所。
在此远眺,整个卦山全貌一览无余,只见卦山漫山遍野的松柏,躯干扭曲,树身南倾,万株皆同,为什么这里的松柏如此之多又如此神奇呢
这里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相传,上天之神,把一聚宝盆赐与了一个终年辛劳的牧童,但是被贪婪的财主得知,千方百计地想据为已有,牧童怕聚宝盆落人财主之手,贻害百姓,便把它埋在了卦山之中,并以扭曲的树干为标志,但消息还是让贪婪的财主知道了,财主决定第二大进山盗宝,町是,一夜之间,漫山的古柏躯干尽皆扭曲,树叶同向南指,财主难辨真伪,盗宝未成,只好悻悻而归。
从此,漫山遍野扭曲的松柏便成为“卦山一绝”。
日记写交城挂山400字
卦山,位于交城县城北3公里处。
因山的形状酷似八卦而得名,是融自然风光和千年古刹为一体的著名旅游景点。
它以山形卦象、古柏参天、寺宇巍峨、华严道场而早在唐代就闻名遐迩。
宋代著名书画家米芾将它跻身于三山五岳的行列,称誉为“第一山”。
古柏为卦山的一大奇观,其树形怪异,趣味横生,别有风韵。
诸如龙爪柏、牛头柏、孔雀柏、绣球柏、母子连根柏等,让人叹为观止。
八峰耸峙之间还有一座华严宗古刹卦——天宁万寿禅寺,书法大家米芾欣然在山门上写下第一山的横匾,成为天宁夺的镇寺之宝。
山下原是秦晋交通的驿道,再佐以风光景致和佛教氛围,天宁寺的香火千年来自然也久盛不衰。
1交城卦山山西交城卦山旅游风景区是融自然风光和千年古刹为一体的三晋著名旅游景点。
位于交城县城北3公里处,因山的形状酷似八卦而得名卦山.卦山旅游风景区以山形卦象、古柏参天、寺宇巍峨、华严道场而早在唐代就闻名遐迩。
宋代著名书画家米芾将它跻身于三山五岳的行列,称誉为“第一山”。
近年来,来交城卦山旅游的游客逐年增多。
古柏为卦山的一大奇观,其树形怪异,趣味横生,别有风韵。
诸如龙爪柏、牛头柏、孔雀柏、绣球柏、母子连根柏等,让人叹为观止。
清代,曾有人将“黄山之松、卦山之柏、云栖之竹”列为华夏树木奇观。
盎然,古往今来流传有许多神秘美妙的神话传说。
卦山天宁寺创建于唐贞观元年(627年),是卦山风景区诸多寺庙中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
相传中国佛教华严宗初祖法顺(亦称杜顺)(557-640)曾在此山讲经说法而建寺,又因为有太原节度使李说夫妇的捐助扩建而成为唐代华严宗巨刹。
明清时代,又增建了圣母庙、卦山书院、朱公祠等,殿堂楼阁,鳞次栉比,成为规模宏伟的古建筑群。
卦山天宁寺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西省德育基地。
千佛阁内有元代铸佛像三尊,后被毁。
阁内四壁置两层木阁,每阁各有坐佛一尊。
虚堂在千佛阁后,斗拱支檐,飞翼起翘,五脊六兽,雄伟壮观。
堂右有明铸铁钟,可声闻十里。
大佛殿居寺院正面,殿内释伽牟尼像高踞佛台上。
往后登一百九十八级石阶,可达重檐三层毗卢阁,在此俯视远眺,地藏殿、藏经楼、卦山书院、朱公祠、奶奶庙等历历在目。
布局层次分明,殿阁错落有致。
再上为石佛堂,建造精巧,别具匠心。
附近关帝庙、三教堂、文星阁等建筑,有宋代米芾和清初傅山书写的匾额。
寺外东向墓塔林立,庄重秀丽,另是一番情趣。
欢迎各地游客来交城卦山旅游。
最近很火的一句话,不问归期是什么意思。
我在爱你的路上,永远没有回头的一天,只会随着风,永远走下去。
龙氏族谱字辈
我是四川中江龙氏族,祖宗是从湖南邵阳龙都近来辈字有魁,天源永正帮,实光增子耀,万代守荣昌,仁才尉起太月长,近得修业学字方,甲弟联开红金玉,文星五位佐朝纲,我是云字辈,这里有二百多户姓龙,就不知道龙源四都在那
从山西交城县怎么去绵山
去绵山旅游最好是跟旅游团去
自己去太麻烦了
而且多花钱
没有直接到绵山的车,得包车上去
跟旅游团去吧 安全 而且省钱
山西友谊国际旅行社旗舰店 绵山一日游 150元 可以参考下
山西有哪些景点
山西有哪些景点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第一批)、山西省临县碛口镇 (第二批)、山西省襄汾县汾城镇 (第三批)、山西省平定县娘子关镇 (第三批)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山西省临县碛口镇西湾村(第一批)、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 (第二批)、山西省介休市龙凤镇 张壁村 (第二批)、山西省沁水县土沃乡西文兴村 (第二批)、山西省平遥县岳壁乡梁村 (第三批)、山西省高平市原村乡良户村 (第三批)、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郭峪村 (第三批)、山西省阳泉市郊区义井镇小河村 (第三批)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五台山、恒山、黄河壶口瀑布、北武当山、五老峰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历山、交城庞泉沟、宁武芦芽山、阳城莽河、五鹿山
【国家地质公园】黄河壶口瀑布、宁武万年冰洞、五台山、壶关太行山大峡谷
【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 山西省图书馆、山西博物院 祝你旅途愉快
5A级景区: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麓,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三大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明的艺术宝库。
因石窟建在武周山麓,而其最高处名云冈,故取名为云冈石窟。
现存洞窟53个,石雕造像5万1千余尊。
大佛最高者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
武周山南崖,东西伸展一公里,云冈石窟的佛龛,象蜂窝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嵌贴在云冈半腰。
这里石佛聚会,石人、石马、石刻,浮雕群集,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雕群之一。
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公元453年(北魏兴安二年),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
大部分完成于公元495年,历时40余年,加上其余小窟,先后近50年时间。
参加开凿人数,多达四万余人,连当时的狮子国(斯里兰卡)的佛教徒,也参与了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创作。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的东北部,属太行山系的北端。
跨忻州地区的五台县、繁峙县、代县、原平县、定襄县,周五百余里。
中心地区台怀镇,距五台县城90公里,忻州市160公里,山西省会太原市240公里。
4A级景区 乔家大院地处美丽而富饶的山西晋中盆地,位于祁县城东北12公里处的乔家堡村,距省会太原50公里,与祁县著名的中华周易宫、延寿寺、九沟风景区、渠家大院、明清街巷、长裕川等景点形成一日游格局。
晋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
晋祠原为纪念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武王次子、晋国开国侯而建。
创建年代已不可考。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就有关于晋祠的记载,可见当时已经颇为出名了。
黄河壶口瀑布 位于吉县城西45公里、距临汾市165公里处的晋陕峡谷黄河河床中,为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因其气势雄浑而享誉中外。
此地两岸夹山,河底石岩上冲刷成一巨沟,宽达30米,深约50米,滚滚黄水奔流至此,倒悬倾注,若奔马直入河沟,波浪翻滚,惊涛怒吼,震声数里可闻。
其形如巨壶沸腾,故名。
黄河浪涛激起一团团雾烟云随着水雾的升高,烟云由黄变灰、由灰变蓝,景色奇丽,有“水底生烟”之说。
壶口瀑布不仅有“水底冒烟”,“彩桥通天”奇景,更有“旱地行船”之说。
上游船只到此,必须离水登陆,经人抬或车运绕过壶口(即所谓“旱地行船”)方可入水续航,千百年来,概莫能变。
普救寺 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永济县境内的峨眉塬头。
南向紧邻古蒲州城址,东连西厢村。
寺址高耸,松柏满垣,西临黄河湾,水势汹涌澎湃;东近中条山,犹如屏障峙立,视线广阔而开朗。
塬头之下一条宽阔的坡底长街,是当年通向长安的古驿道。
这里是我国历史名剧《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
寺内有座方形砖塔,原名舍利塔,俗称莺莺塔。
这座塔同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河南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内的“石琴”,并称为我国现存的四大回音建筑;和缅甸掸邦的摇头塔、匈牙利索尔诺克的音乐塔、摩洛哥马拉克斯的香塔、法国巴黎的钟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六大奇塔。
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是中国清朝康熙大帝的老师、《康熙字典》的总裁官、文渊阁大学士光禄大夫陈廷敬的故居,位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枕山临水、城墙雄伟、雉堞林立,房屋则朴实典雅、错落有致,是一座别具特色的城堡式建筑群。
灵石王家大院旅游景区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 12 公里处的静升镇。
距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 35 公里、介休绵山 4 公里、十八罗汉头像海外回归故里资寿寺 2 公里,是山西省近年来以“名城、名山、名院、名寺”为优势,推出的一条精品旅游线路。
同蒲铁路、 108 国道纵贯县境,新开通的大运高速公路灵石出口距王家大院 2 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介休市绵山风景名胜区 绵山,又称介山,在介休城东南20公里处,属太岳山脉,居介休、灵石、沁源三县交界处,绵延50余公里,海拔2O72米。
绵山山势陡峭,多悬崖绝壁,苍松翠柏,自然景色非常优美,是省级风景名胜区。
浑源恒山旅游区 恒山别名常山,位于浑源县城南10公里处,距大同市62公里。
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五岳,扬名国内外。
解州关帝庙旅游区 解州古称解梁,是三国蜀汉名将关羽的故乡,位于运城市西南15公里的解州镇,镇西有全国现存最大的关帝庙,俗称解州关帝庙,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 洪洞县城北面贾村西侧,明时有广济寺,寺的左旁有一株汉代种植的大槐树,枝繁叶茂,树身数围高大数丈,荫遮数亩苍劲挺拔。
大运路纵衷穿其东,交通十分方便。
明朝政府屡迁山西之民于外地,而迁民追多的洪洞与附近地区的移民就在这里集中出走。
被迁的移民起程时恋恋不舍,频频回首,古大槐树便成了当时移民门离别时记忆最深的标志。
时至今日,在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苏等地,依然广泛流传着两句民谚:“问我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 汉代古槐,早已不存在了,第二代古槐也干枯了,第三代古槐正在茁壮成长,枝繁叶茂,如同当年的汉代古槐一样挺拔。
为了纪念古槐,1911年在汉代古槐处建立了一座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别有风格的碑亭。
描写人物服饰的四字词语或成语
从那天开始,我学会了感情用事,知道了该如何挥洒眼泪。
从那天开始,我知道了,我身上还有很重的担子,我知道了,我不该颓废。
从那天开始,我能体会到爸妈两鬓的白发是为我而生,我是他们的唯一,而我只是一个担子。
莲花落是怎样形成的,他有什么特色
莲花落,亦称莲花乐、莲花闹,是绍兴地方的一种曲艺。
因演唱中间有“哩哩莲花落”之类的帮唱过门,故名。
或说由唐时“散花乐”变为“莲花乐”再变为“莲花落”。
因其演唱生动活泼,唱词通俗易懂,唱腔朴实流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莲花落为群众喜闻乐见。
莲花落曲艺渊源,据有关资料记载,宋元时期已经流行,佛典《续传灯录》第23《俞道婆》载:“一日闻丐唱《莲花乐》云:"不因柳毅传书信,何因得到洞庭源。
"忽大悟。
”可见最初是丐者卖艺所演唱。
绍兴莲花落相传始于清光绪年间,时有下三府(今杭、嘉、湖一带)绰号长手指甲之张姓艺人来绍兴卖唱,并收徒定居于绍兴。
先后收上虞松厦沈阿发、绍兴坡塘唐茂盛为徒。
其时,唱词信口编造,无固定内容,演唱亦无固定基调。
民国初,唐茂盛受越剧呤嗄调及宣卷调之影响,开始采用接调方法,创造出一套基本唱腔。
其演出形式亦由沿街卖唱而改为登台演出。
后逐渐形成有故事情节的段子,称为节诗。
据传,节诗只有18只半,第一节诗的唱辞各用一韵,共有18个半韵。
节诗如《娘家节诗》、《长婆节诗》、《分家节诗》、《箍桶节诗》等,内容多取材于民间生活,故事主人公多为农夫农妇或手工业者,一个节诗叙述一个情节较为简单的故事,具有滑稽、夸张、讥讽、幽默的特点,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
继而开始说唱长篇,仍以民间轶事、传说为题材,如《闹稽山》、《马家抢亲》、《天送子》等,后借鉴和吸收戏剧及其他唱说文艺本子,如《何文秀》、《百花台》、《顾鼎臣》、《游龙传》、《龙灯传》、《珍珠塔》、《后游庵》等。
近年来,绍兴莲花落表演、唱腔及音乐,皆有较大发展,在伴奏上有时加用琵琶、扬琴、二胡、笛子等乐器,还根据剧情需要,穿插演唱绍剧、越剧及部分民歌小调,并开始进行男双档演出的尝试,除发挥原说唱特点外,还表演部分。
其书目日益丰富,由绍剧改编的《血泪荡》录音,已为浙江人民广播电台保留节目。
由《娘家节诗》整理改编的《回娘家》,1982年由胡兆海在全国曲艺(南方片)会演中演出,并获创作、音乐、演出三个一等奖。
后又选为全国优秀曲目之一,参加文化部组织的演出团,到内蒙古、新疆、青海等12省、市、自治区巡回演出。
1985年以来,绍兴市连续举办3次全省绍兴莲花落调演,全市现有莲花落专业演员30余人,业余演员50余人。
绍兴莲花落一般以三人一组演出。
前期唱调为哩工尺,后期为基本调。
哩工尺以唱说者一人主唱,另二人帮唱,其中一人以板、鼓击节,均为徒歌清唱,无丝弦伴奏,按板式分为一板一眼的平板及有板无眼的走板。
20年代中期,绍兴莲花落开始以四胡伴奏,一改原来徒歌清唱、人声帮接的形式,逐步形成传承至今的基本调。
其唱说形式为,唱说者一人手执三敲板、纸扇,桌置醒木。
伴奏为敲板一人,四胡一人,或加置琵琶一人,以琵琶随托平板部分的演唱。
现在绍兴莲花落唱腔已有较大发展,除演唱基本调外,时有穿插演唱绍剧、越剧和民歌小调等,并开始尝试男女双档演出,除说唱外,还增加表演。
太原莲花落是一种说唱兼有的曲艺艺术,表演者常为一人,自说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
太原莲花落的传统曲目,多以当地人熟知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主要内容。
长篇的有《五女兴唐传》、《万花楼》和《呼延庆打擂》等;短篇的有《小两口打架》《夫妻挑水》等。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盛行的太原莲花落,在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这一颇合当地人口味的曲艺艺术,却从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莲花落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南宋,许多学者认为,莲花落原叫“落花”,是佛教劝善和募捐的一种演唱形式。
佛祖的塑像坐在莲花宝座上,莲花是佛家的花,因此叫莲花落,也叫莲花乐,或落子。
莲花落最早传入山西是在清道光年间。
那时,河南闹水灾,许多难民逃到山西文水、交城和平遥一带这些全国最富庶的地区。
他们把莲花落也带到了山西,于是晋中一带就有了唱莲花落的流浪艺人,一些当地人也加入到这个队伍,用晋中方言来演唱莲花落,被称为“晋中莲花落”,又叫做“晋中落子”,而太原莲花落就是在晋中落子的基础上转变而来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导下,省城文艺界开始挖掘传统文化。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太原曲艺联合会的年轻相声演员曹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意愿,开始主动学习莲花落。
他先后跟随文水、晋中等地的多位民间老艺人学习,并于1963年首次在晋祠庙会上给太原观众表演了他的处女作《三进太原》。
由于曹强所创作和表演的莲花落,是在认真研究晋中莲花落的基础上,从语言、唱腔、表演、句文、句式、节奏、板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创新和改革,尤其是语言上,从原来的晋中话改为了具有山西代表的太原方言,并结合了普通话语音和搜集提炼而来的民间词汇,使其语言更加的性格化、形象化、生活化,所以根据创立后的风格特点和使人快乐宗旨,把它定名为了“太原莲花落”,由此一个全新的曲种也在三晋大地上诞生了。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46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