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顶洞人导游词
关于山顶洞人的导游词
山顶洞人,属晚期智人,距今约1万8千年前。
1930年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洞中曾发现多具北京猿人化石,但在山的最顶端石钟乳洞,即山顶洞中,考古学上称“山顶洞人”,英文名称:“Uppercaveman”。
山顶洞人已很进步,体质形态已经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他们生活的时代已经进入了母系氏族公社的时期,已经掌握了刮挖、磨光、钻孔等技术,并且会用骨针和骨锥缝制衣服,围着兽皮做的裙子,并且已懂得人工取火,掌握了制火技术。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解:
【第1句】:发现地点;
【第2句】:体质特征;
【第3句】:文化遗物;
【第4句】:洞穴年代;
【第5句】:藏品信息;
【第6句】:世界文化遗产。
希望以上回答可以给你带来帮助
北京猿人遗址导游词
i0i[o9]9o9bgutyrtzeerheh
周口店猿人遗址的导游词
好,在这次旅游中,大家可以叫我“张导”今天,大家参观北京猿人遗址。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坐落在北京城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下,是一座古人类遗址。
1936贾兰坡先生在这里发现了三个山顶洞人头盖骨化石。
60年代末,这里又发现了距今10万年的新人洞,第一年代初,展示了北京猿人头盖骨的模型,古人类用火的遗迹。
现已北京猿人化石共出土头盖骨6具,头骨碎片
【第12句】:件下颌骨
【第15句】:件牙齿157枚,北京人的平均脑量达1088毫升(现代人脑量为1400毫升,但北京的寿命较短,据统计
【第62句】:8%死于14随迁,超出50岁的不足
【第4句】:5%。
他是古人类遗址,不能单纯的说是自然景观,或是人造景观,他是古人类活动的遗迹…… 好了,下面大家自由参观一个小时后,大家在这里不见不散,大家记住不要破坏环境哟
有没有四川成都概况导游词
活着
世界文化遗产导游词,《世界遗产名录》,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复习资料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1—4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第1句】: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第2句】: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第3句】: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1句】: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第2句】: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5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1---- 第1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应用,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2---- 板书设计: 第1课 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发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时间:
【第1句】: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课过程]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导入新课: 一、 我国最早的人类 元谋人 距今170万年 中国最早的人类 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民间故事,询问学生:谁能讲一讲民间故事女娲造人的传说,以此导入。
可问学生:西方的传说。
展示多媒体图片:阅读教材第一段,同学们得到了哪些历史信息
材料中提到了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证据
鼓动学生争先回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集体回答还是单人回答。
简单介绍考古的一些知识,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二、 北京人 发现时间:1929年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万年 体貌特征:手脚分工明显、残留猿的某些特征 生活状况:群居生活 生产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三、 山顶洞人: 时间:
【第1句】: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三个远古居民的代表。
巩固练习:(见课件) 作业:(见课件)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和思考题:读课文找一找北京人发现的时间、地点、生存年代、体貌特征。
学生共同回答时间、地点、年代,分组讨论根据头部复原图得出的体貌特征。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图和阅读要求:北京人过怎样的生活
为什么
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
提示可以按时间顺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顺序。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问:读第5页小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多媒体展示: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
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读第5页最后一段,找出山顶洞人的生存年代和体貌特征。
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图和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图,比较两种居民的差别。
读第6页第一、二段,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生活复原图及其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
分析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问题:动脑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
在山顶洞人人的洞穴中发现海蚶壳说明了什么问题
你是怎样看的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以此为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在展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共同回答。
多媒体展示:设计的练习题,可以采取分组抢答的形式。
多媒体展示,鼓励学生自己动手。
----4----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第2句】: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第3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应用,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5----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
(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6----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
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
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四)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
为什么
(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第2句】: 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7---- (五)推荐作业
【第1句】: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第2句】: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附: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第1句】:时间---距今7千年
【第2句】: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第3句】: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第4句】: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第1句】: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第2句】: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第3句】: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第4句】: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第1句】: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第2句】:地点---山东大汶口
【第3句】: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8---- 第3课 华夏之祖 [教学目标]
【第1句】: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阅读历史知识的能力及归纳概括的能力等。
【第2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方法:采用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难点: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
“禅让制”的含义 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 让学生列举大量的远古传说,展现黄帝对对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揭示“黄帝是人文初祖”。
[教学资源] 结合本课主题自制幻灯片若干张教学挂图等。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9----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历史的民族,我们向来有炎黄子孙的称谓,那么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哪些人吗
我们为什么称他为“人文之祖”
让学生在回顾上节课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教师导入时提出的问题。
讲授新课 一、炎黄战蚩尤 出示问题:
【第1句】:“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
【第2句】:华夏祖是怎样形成的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简要的总结。
教师出示孙中山的一段话要求学生齐声朗读,并有其中内容过渡到下一目 认识“黄帝像”,对“黄帝”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阅读教材中的小字内容小组 讨论“涿鹿之战”的双方、过程及其结果;在此基础上思考华夏祖的形成。
二、黄帝----“人文初祖” 观察教材中的插图提出设问:“后人为什么称黄帝是‘人文初祖’
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谈,要求各组推选代表回答。
各个小组根据及其课本中的文字内容,小组相互合作 三、尧、舜、禹的“禅让 出示问题:你能说说尧、舜、禹的故事吗
除了课本上的外你还知道哪些
你能根据课本内容说说“禅让”的含义吗
教师设问:“谈一谈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
”教师简要总结说明 各个小组推选代表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或文学作品中搜集到的材料相互交流,相互讲述,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
举出实例说明(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
大禹治水的故事)。
----10---- 课堂小结: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点出只因为炎黄对中华文明的演进作出了重大贡献,所以我们称他为 “人文之祖。
课堂检测: 课外延伸:远古传说和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课外作业:从你得到的寻找历史的途径中选择一个最有趣的事例,讲给同学听。
让学生自我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及其所得看书整理笔记。
【第1句】: P16页的练一练
【第2句】: 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建立的时间( )名称( )思考回答 记录在预习本上要求:课后通过查找有关的资料,精心筛选、整理,记忆,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
板书设计: 尧舜禹 炎黄战蚩尤 华夏族形成 禅让制 黄帝的贡献 人文初祖 夏朝 禹时 ----11---- 第4课 活动课 寻找历史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中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
【第1句】: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第2句】: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第3句】: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1句】:批判地继承古代历史任务的道德、精神;
【第2句】: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要求]
【第1句】: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2句】: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第3句】:不同观点的交锋要以理服人,要讲究辩论的技巧。
[课时]1课时 [课型]活动课 ----12----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多媒体资料 [授课过程] 介绍老师去旅游暑假,我们有的同学常外出旅游,旅行社都会为游客精心设计旅游线路。
如果老师外出旅游,你们能否设计一条最佳的旅游线路呢
那么,请你们开始行动吧
【找一找】 利用节假日,搜集自己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的有关资料,设计出“XX地名胜古迹一日游”的线路,带着老师去旅游。
【讲一讲】 每组选出一名学生担任“导游”,可一边讲解,一边展示搜集的图片、拍的照片、录制的录像或制作的网页,让老师及全体同学一起来了解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
【议一议】 让学生就“如何保护好家乡或居住地的名胜古迹”展开讨论,自由发言,提出合理建议。
【评一评】 由学生投票评选出“家乡一日游”或“X X地一日游” 的最佳设计线路。
最后,由教师来评议出最佳线路设计和最佳导游。
----13---- 讲 评 课 讲评第一单元测试题 [教学目的]
【第1句】: 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矫正错误,查缺补漏,巩固提高;
【第2句】: 抓住共性问题进行点评,从实际出发,培养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类型]讲评课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人类主要生产生活、情况 [教学过程]
【第1句】: 组织教学。
【第2句】: 总评:本次测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 在作选择题时,个别学生审题不清; 2) 在作填空题时,有少数学生写错别字。
3) 有些学生在回答问答题时,答案不全。
采取补救措施: 1) 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 2) 加强对学生“写”的训练;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第3句】: 点评: 分析试卷,按选择、填空、问答的顺序有重点的讲解。
在选择题中,重点讲解第
【第1句】:
【第3句】:8 、
【第11句】:15题 在填空题中重点讲解第
【第1句】:
【第4句】:5题。
(其他详见附页---单元测试题)
【第4句】: 留出时间让学生改错、巩固
【第5句】: 练习(使用微机) 1)元谋人发现的时间_____;地点:_____;地位:_____;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______。
2)、北京人发现的时间______;发现地点_____;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间是______ ;生活位置:_____流域; 3)“人文初祖”是_____;___发明了文字。
【第6句】:作业:整理试卷,巩固所学内容。
----15----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5—11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第1句】: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第2句】: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第3句】: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1句】: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第2句】: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的夏、商、西周主要制度、兴衰过程。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7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的夏、商、西周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16---- 第五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 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 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17---- [教具]地图册、我国夏、商、西周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思路] 课前导学 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二、教学渗透 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
【第1句】: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
“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
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
【第2句】:学习新课 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
再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第1句】: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
【第2句】:都城:阳城
【第3句】:建立人:禹
【第4句】: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第5句】: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第1句】: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第2句】: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暴君),酷刑“炮烙” ----18----
【第3句】: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暴动,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第3句】:课堂小结:多媒体显示历史坐标图,对本节课内容作一个概括总结。
【第4句】:开发思维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
就“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人民的反抗。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分组讨论。
同学们还可绘制漫画,讲故事,写诗以及一切可以表现自己观点的形式都可以用来为自己服务,在形式问题上可以大胆探索,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5句】:自我测验 利用选择题和材料题两种题型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作一个了解。
所以,选择题主要是基础知识的再现,材料题是一个知识拓展题。
向学生提供了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处境,加深对讨论问题的理解。
这部分采用抢答的方式,使学生有兴趣参与进来,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附:板书设计 一、夏朝
【第1句】: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
【第2句】:都城:阳城
【第3句】:建立人:禹
【第4句】: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第5句】: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第6句】: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第1句】: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第2句】: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
【第3句】: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四、 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暴动,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山西好风光的读后感六百字左右
我愿思绪如风,任其飘远到祖国壮丽的河山,秀丽的山川,领略今朝的大好风光。
然而,那故乡的大海,那独有的风景,是我脑海中永恒的记忆。
故乡清晨的海是活的,层层白浪迎风而起,伴随着跳跃的阳光,在追逐,在嬉戏。
海风轻轻地拍打着堤岸和奇形怪状的礁石,绽出朵朵雪白的浪花。
浪花拍打着礁石的声音,好似大海欢乐的笑声。
海面上漂浮着几只渔船,岸边的海水亲切地拍打着金色的沙滩,发出“哗,哗,哗”的声音,好像要将沙滩拥入自己的怀抱。
海风轻轻拂过脸颊,带着淡淡的咸味,清新而又凉爽。
我保准你只要一吹到海风,就会把烦恼抛到九霄云外。
傍晚,我漫步在海边,远眺大海。
海天相接之处燃烧着玫瑰色的霞光,落日的余晖,给大海铺上了一层红纱。
温柔的风轻拂海面,海水泛着涟漪,涌着碎波,那是大海迷人的笑脸。
“哗-哗-哗”涛声阵阵,那是大海优美的歌声。
啊!好一幅壮观的大海晚景图!我被这故乡大海的迷人景色所征服,浓郁的乡土气息所熏陶,我爱故乡的大海,因为这里风景独美!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48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