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导游词
水煮鱼的导游词六百字
团圆的日子里,桌上摆这么一盆麻辣鲜香极其诱惑的水煮鱼,满目的辣椒红亮养眼。
“鱼”跟“余”字音相同,有年年有余之寓意,家中粮食、财富有剩余,红红火火、家财兴旺。
导游词的结束语
三义庙 纪念桃园三结义,原位于成都提督街,康熙初年建,1997年,因城建需要,整体迁建于武侯祠内,建筑构件、匾联等均采用原物。
现三义庙由拜殿、大殿和两廊组成。
大殿内塑有刘、关、张的泥塑像。
如果说武侯祠原塑像造型更多参考历史的话,三义庙塑像造型则主要表现了文学与民俗。
大殿正中、刘备塑像前,悬挂着一方“神圣同臻”大匾,上款为“道光乙巳年艾月吉旦”,下款为“靴鞋行众姓弟子立”。
刘备幼年丧父,家境清贫,曾经“贩履”。
《三国志·先主传》说: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
《三国演义》中,袁术曾大骂刘备为“织席编履之夫”,曹操骂刘备为“卖履小儿” 。
对此,诸葛亮还曾专门进行过驳斥,说:“昔高祖皇帝,起身乃泗上亭长,而终有天下。
织席贩履,又何足为辱乎
”我国古籍中有关“贩履”、有名有姓的,就数刘备最早,他又富有影响。
明清时期,民间行会兴起,如木工尊鲁班为祖师爷一样,制鞋、修鞋、贩鞋等一切与鞋有关的行业,都尊刘备为祖师爷。
清代成都靴鞋业行会每年到武侯祠或三义庙开会,拜祭刘备,协调关系,洽谈生意、制订条款,调解纠纷等。
据有关资料,当时成都靴鞋业行会的主要据点在成都南门一带。
时至今日,成都武侯区制鞋业发达,“西部鞋都”崛起,与此传统不无影响。
关羽是我国古代忠义的最高典范,元明时期被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尊为财神。
海外华人神龛上,几乎都供奉了关羽神像;关帝庙则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人聚居地。
张飞,明清时期被屠宰行业尊为祖师爷。
拜殿内东西两侧各有一大四小五通石刻画像,据明崇祯本《三国水浒全传》插图刻成。
刘备三顾茅庐中,是在第几次才见到诸葛亮的
第三次 三顾茅庐的真实性, 诸葛亮《出师表》可以为证
【拼音】sān gù máo lú
【解释】顾:拜访;茅庐:草屋。
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示例】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
★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近义词】 礼贤下士
【反义词】 拒人千里
【灯谜】 刘备请孔明
【典故】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樊市)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
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之句。
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
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小故事大道理100字
【第1句】:南阳诸葛庐在三国时期南阳郡邓县隆中,据襄阳西二十里。
当时属南阳郡,所以诸葛亮说躬耕于南阳。
今天隆中属襄阳市。
【第2句】:最早记载诸葛亮所在地的是东晋的史书《汉晋春秋》,后来被收入裴松之注《三国志》。
此后1800年来的史书都采用这一说法!包括北朝《荆州图副》北朝郦道元《水经注》南朝刘宋《荆州记》南朝萧梁《南雍州记》唐《元和郡县图志》唐《襄沔记》北宋《太平寰宇记》北宋《册府元龟》北宋《资治通鉴》南宋《诸葛亮传》南宋《通鉴纪事本末》南宋《续后汉书》南宋《舆地记胜》元代郝经《续后汉书.诸葛亮列传》《大明一统志》明宣宗朱瞻基《历代臣鉴•诸葛亮》清代《读史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等等。
【第3句】:现代中国政府国务院认为诸葛亮躬耕于今襄阳的隆中。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是1995年12月经中国国务院批准正式立项,由周光召任总编辑委员会主任主持编辑的煌煌巨制。
其中说“诸葛亮“词条说:“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往依荆州刘表。
隐居南阳隆中(今湖北襄樊西),躬耕陇亩…“该书没有”卧龙岗“
【第4句】:现代河南方面都承认诸葛亮躬耕于今襄阳西的隆中。
(1)、著名的泰斗级历史学家、河南开封人白寿彝在他的史学巨著《中国通史》中说:“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水县)人。
随叔父诸葛玄避乱荆州,住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躬耕陇亩,自比于管仲、乐毅”” 刘备觉得有道理,于是带着关羽、张飞,从驻地前往隆中拜访,没想到一连两次都吃了闭门羹,第三次才见着。
”“…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
诸葛亮分析了天下形势,…”等等。
(2)、朱绍侯,考古学家,历任河南大学历史系主任、河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教授。
曾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历史学会会长。
1992年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
在他主编的《中国古代史 》(福建人民出版社 , 19
【第80句】:01)中说:“刘备三顾隆中(湖北襄樊市西二十里)草庐,请诸葛亮出来帮他打天下。
“(3)、柏杨著名台湾作家、思想家、出生于河南开封1949年去台湾。
在他的著作《柏杨曰》中说“诸葛亮跟刘备的这一夕谈话,史学家称之为《隆中对策》,跟纪元前三世纪末韩信跟刘邦的一夕谈话——《汉中对策》,虽相隔四百年,但前后辉映。
”在《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中说:“二零七年,最初,琅琊郡人诸葛亮,寄居襄阳隆中(襄樊市西十公里),平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然而当时的人,对他并不器重”(4)、1976年5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编写的《诸葛亮小传》一书就认定南阳卧龙岗是纪念地,襄阳隆中是躬耕地。
该书第二章《躬耕南阳》指出:“隆中在襄阳城西北二十里,当时属南阳郡邓城管辖”,“诸葛亮在这里度过了十个寒暑”。
“小小的隆中实际上成了他的第二故乡,所以他自称‘躬耕于南阳’。
”(5)、1985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河南省政府组织编纂的《河南风物志》。
该书武候祠一节说:“(诸葛亮)在襄阳西隆中结茅隐居,他躬耕垄亩,攻读史籍……”“汉室后裔刘备三顾茅庐于隆中。
”“孔明遂离开隆中,佐刘备攻伐中原”“人们知道,湖北襄阳古隆中为孔明隐居躬耕之所”。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很明显,这里所说的南阳系南阳郡,并非今日之南阳市。
后人出于仰幕,于今日南阳建祠以祀。
”该书曾获河南省地方史志优秀成果一等奖。
(6)、1986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中州风物记》,该书“说南阳卧龙岗”一节中说“其实,诸葛先生真实的隐居地是在距此一百多里的襄阳隆中。
”该书作者王彪是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该书是他深入采访,博采广记的一成果。
(7)、1987年3月,南阳市委宣传部出版的《历史文化名城南阳》一书,也认定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是“诸葛亮纪念地”,是纪念性建筑,而不是故居。
还说,南阳武侯祠内的“诸葛庐”“虽系赝品”,但由于诸葛亮名气大,“故而南阳武侯祠便颇有名气了”。
(8)、1987年南阳市卧龙岗武侯祠门前出售的导游性小册子《武侯祠简介》也说:“诸葛亮隐居在南阳的隆中(今湖北襄阳附近)”,“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从此他就离开隆中辅佐刘备”。
还说:“(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后部的茅庐……等,是后人根据诸葛亮生活起居而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
【第5句】:(1)、晚清开始编辑1915年完成初稿,1980年第一次印刷的《辞源》中,关于
【隆中】“山名。
在湖北襄阳县西。
汉末诸葛亮筑庐居于此。
相传刘备三顾茅庐,即此”。
(2)、1989年的《辞海》,关于
【隆中山】 “在湖北襄阳县西,临汉江。
东汉末年诸葛亮曾隐居于此。
”关于
【隆中对】“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今湖北襄阳西),建安十二年刘备三次往访。
”(3)、著名近现代历史学家郑天挺、谭其骧主持编撰的《中国历史大辞典》。
其中“诸葛亮”词条说:“字孔明。
少孤,从叔父玄往荆州依刘表,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
”“隆中”词条说:“地名。
在今湖北襄阳县西。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即此。
”“隆中对”词条说:“东汉末诸葛亮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县西),建安十二年,刘备三次往访。
”
【第6句】:“隆中对”是对刘备和诸葛亮隆中对答的最早命名。
南宋淳熙时期的文人孙应时在他的诗《读士元传》中有“向来隆中语,荆益实素期。
” 这可能是最早用“隆中”为该“对答”命名的记载。
此后,明万历时期的文人杨时伟在他的《诸葛忠武书》卷四“连吴”中说“时伟按侯‘隆中语’云: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此可为援而不可图。
”这里也将该对答命名为“隆中语”。
明末抗清名将张煌言在他的诗《书怀》中有“一剑横磨近十霜,端然搔首看天狼。
勋名几误乘槎客,意气全轻执戟郎。
圯上书传失绛灌,隆中策定起高光。
山河纵破人犹在,试把兴亡细较量。
”诗中将该“对答”命名为“隆中策”。
可见,起码早在南宋“隆中”就成为该“对答”的名称,此后历朝历代也认可用“隆中”命名该“对答。
而“隆中对”一词最早的记载可能出现在元代。
清康熙年间刑部侍郎卞永誉在他的《式古堂书画汇考》(成书于康熙二十一年即公元1682年)中提到“饶介之四体书卷…第二段书诸葛武侯隆中对”。
饶介是元代书法家,他的作品《四体书卷》其中就有“诸葛武侯隆中对”。
清康熙内阁中书、礼部侍郎高士奇(1645-1704年)在《江村销夏录》(成书于康熙三十二年即公元1693年)也提到说:“元饶介之仿四家书卷,纸本髙七寸三分长一丈余,初临右军,后更章草书诸葛武侯隆中对,与史中微有不同故全録之,又草书前出师表全篇文不録”。
这两则相同记载证明元代就有隆中对之名。
明崇祯年间的文人蒋灿在他的诗《题杜少陵像》中有 “抗志隆中对,饥驱蜀道难。
”此后“隆中对”一词就频繁被使用。
而《草庐对》之名直到清代才出现。
综上可知,1800年来,“诸葛亮躬耕于今襄阳西的隆中”就是历史一贯的共识。
【第7句】:而卧龙岗一词元代才首次凭空出现于史书,元以前没有任何史料记载。
【第8句】:卧龙岗所谓证明许多都是假的。
如所谓清代出土“晋诸葛躬耕歌碑”就是假的
所谓“黄权建武侯祠”就是编造的谎言!所谓“隋代断石幢”就连南阳本地教育家都承认和诸葛亮无关。
靠这些造假证明的躬耕地能是真的吗
广阔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空阔、开阔、辽阔等。
反义词:狭隘 、狭窄、 窄小等。
词语详解:
【第1句】:空阔[ kōng kuò ] 释义:空旷阔大。
唐 元稹 《游碧涧寺》诗:“空阔 长江 碍铁围,高低行树倚巖扉。
”
【第2句】:开阔[ kāi kuò ] 释义:形容面积或空间范围宽广。
鲁迅 《书信集·致曹聚仁》:“他如用这画法于攻打偶像,使之漫画化,就更有意义而且路也更开阔。
”
【第3句】:辽阔[ liáo kuò ] 释义:宽广博大。
晋 葛洪 《抱朴子·塞难》:“所得非所欲也,所欲非所得也,况乎天地辽阔者哉
”
【第4句】:狭隘[ xiá ài ] 释义:范围小。
邹韬奋 《贞操》:“其实贞操的意义,决非如此狭隘。
”
【第5句】:狭窄[ xiá zhǎi ] 释义:宽度小。
《三国志·魏志·李典传》:“贼无故退,疑必有伏。
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
”
【第6句】:窄小[ zhǎi xiǎo ] 释义:狭隘;狭小。
唐 白居易 《重戏赠》诗:“往往归来嫌窄小,年年为主莫无情。
”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5910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