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古典园林导游词
急求鼓浪屿的导游词 100字左右
鼓浪屿位于福建厦门市。
是国家5A级旅游景点,原名圆沙洲、圆洲仔,后来在明代改名为鼓浪屿。
鼓浪屿也被称为“钢琴之岛”,“音乐之乡”。
鼓浪屿风景区的主要景点有:鼓浪洞天,英雄园,钢琴博物馆,日光岩寺,郑成功纪念馆等等。
厦门不仅因它的美丽风景出名,也因它的文化出名。
这是一个很值得去观光的地方。
鼓浪屿导游词
正月初三的早上,天气格外晴朗。
我和爸爸妈妈还有胖姨姨,一同去平和的三平寺进香,顺便也欣赏一下那里美丽的风光。
三平寺是闽南著名的千年古刹。
它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那里山清水秀、林海绵绵,风光旖旎,是人们游览、避暑的好去处。
听说除夕之夜,三平寺更是被挤得水泄不通。
有年轻的善男信女,还有古稀之年的老人,他们成群结队到此过除夕,使得这里香火更加旺盛,热闹非凡,的确别有一番景致。
一路上,群山环绕,树木茂盛,车上我们说说笑笑,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快乐,欢笑声不断从车中传出。
从车窗外望去,啊,云雾缭绕着山间,好似仙人居住一般。
山间的路蜿蜒曲折,忽高忽低,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来到了三平寺。
三平寺的山门高大雄伟,气势非凡,让人看了就有威严之感,再往里一看,呀
三平寺里是人山人海,在这里进香的人络绎不绝,门口早被围得水泄不通了,“啪、啪、啪啪
”我们还未到大殿,鞭炮声就此起彼伏。
我们好不容易才“挤”到了大殿,大殿更是烟雾缭绕,每个人把香火都举得高高的,生怕烫到别人,烟雾呛得我直掉“金豆豆”。
啊
三平寺进香的人可真是多呀
大家都是趁着新年这个好日子来祭拜三平寺的祖师公,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阖家平安的呢
大家知道吗
关于三平寺祖师公,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呢
祖师公俗名叫杨义中,正月初六出生在福建省福清县,从出生起就跟着父亲在福建生活。
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勤奋好学,诗文过目不忘。
长大后,因躲避唐朝李炎“废佛汰僧”的风潮,率领众僧尼,艰难徒步,爬山涉水,来到平和九层岩避居。
看见这里青山绿水,风景秀丽,是个传教的好地方,于是,就在这里兴建了三平寺院。
他不仅帮助当地村民看病,还教他们种田提高生产力,大大改善了村民们的生活。
后来,他去世后,当地村民为了感念他的功德,把他尊称为“三平寺祖师公”,并刻了一尊他的雕像,供后人瞻仰。
看着坐在大殿中央的祖师像,我也学着大人的样子虔诚地拜着,突然,心里想起前不久四川受灾的人们,愿三平寺祖师公保佑他们早日重建一个美好的家园。
出来时,看见人还是非常多,并且有许多人正在虎泉边洗手、洗脸。
于是,我们也走了过去,来到虎泉下,我们一边洗手一边喝着甘甜的泉水,心里别提有多甜多开心了
在回家的路上,我心想:我要好好学习,将来一定要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求四年级的观察导游词的作文只要一面半以上
踩线是指新景点,旅行社组织导游等相关人员去走一遍,熟悉路线,看要注意哪方面的问题。
然后推出这条旅游线路。
踩线生,就不是旅游方面的了,通常学校或其他组织在录取时先定一个分数线,然后根据这个分数线划定录取资格,比如划定500分为录取线,对于刚好达到500分的学生,就称为踩线生。
鼓浪屿的由来
题目:普通话--现代文明内容: 一
【第1句】: 普通话——情感的纽带,沟通的桥梁。
【第2句】: 心相印,语相通,和谐共处乐融融。
【第3句】: 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大力推广普通话。
【第4句】: 讲普通话,标标准准;写规范字,堂堂正正。
【第5句】: 普通话,给你美丽的人生增添一份精彩
【第6句】: 学说普通话,推广靠大家。
【第7句】: 请说普通话,书写规范字;使用文明语,争做文明人。
【第8句】: 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好学生。
【第9句】: 规范语言文字,弘扬民族文化。
【第10句】: 推广普通话,责任你我他。
【第11句】: 面向现代化,推广普通话。
【第12句】: 说普通话,从我做起。
【第13句】: 说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
【第14句】: 普通话是您出行的第一名片。
【第15句】: 说好普通话,方便、文明又高雅。
【第16句】: 爱国旗,唱国歌;说普通话,用规范字。
【第17句】: 说好普通话,热爱我中华;普及普通话,世界看中华。
【第18句】: 人人都讲普通话,处处盛开文明花。
二 意义:
【第1句】:更好的交流
【第2句】:便于信息的传播
【第3句】:***:推广普通话的意义 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语言。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大力推广、积极普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有利于克服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普通话的需求日益迫切,推广普及普通话,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有利于促进人员交流、商品流通和建立统一的市场。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国家,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增进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语言文字能力是文化素质的基本内容,推广普及普通话是各级各类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推广普及普通活有利于贯彻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有利于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加强。
信息技术水平是衡量国家科技水平的标志之一。
语言是最主要的信息载体,语言文字规范化是提高水平的先决条件。
推广普及普通话和推行有利于推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三 推广普通话宣传口号 (1) 积极普及民族共同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2) 四海同音,万众一心 (3) 树立语言规范意识,提高民族文化素质 (4) 我是中国娃,爱说普通话 (5)普通话: 情感的纽带,沟通的桥梁 (6) 沟通——从普通话开始 (7) 普通话,使你我靠得更近 (8) 普通话同青春携手,文明语和时尚并肩 (9) 文明语深入男女老少心,普通话融汇东西南北情 普通话的历史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普通话”这个词早在清末就出现了。
1902年,学者吴汝纶去日本考察,日本人曾向他建议中国应该推行国语教育来统一语言。
在谈话中就曾提到“普通话”这一名称。
1904年,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留学日本时,曾与留日学生组织了一个“演说联系会”,拟定了一份简章,在这份简章中就出现了“普通话”的名称。
1906年,研究切音字的学者朱文熊在一书中把汉语分为“国文”(文言文)、“普通话”和“俗语”(方言),他不仅提出了“普通话”的名称,而且明确地给“普通话”下了定义:“各省通行之话。
” “普通话”的定义,解放以前的几十年一直是不明确的,也存在不同看法。
后,1955年10月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期间,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名称正式定为“普通话”,并同时确定了它的定义,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1955年10月26日,发表题为《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而努力 》的社论,文中提到:“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把普通话的定义增补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 这个定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明确规定了普通话的标准,使得普通话的定义更为科学、更为周密了。
其中,“普通话”二字的涵义是“普遍”和“共通”的意思。
口诀: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普通话,真奇妙,心相印,话相通.平翘音,要分清,外乡人,别担心.普通话,友谊桥,全在你我嘴里边.人人都说普通话,四海一家语相连.规范字,从小练,志须定,心要静.仔细看,认真写,有节奏,求呼应.用笔灵,讲造型,意境深,明气韵.既悦目,又赏心,一笔一画皆生命.普通话,规范字,奔向社会喜多多.牢记要领,持之以恒,勤学苦练,与时俱进! 作文: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普通话,真奇妙,心相印,话相通.平翘音,要分清,外乡人,别担心.普通话,友谊桥,全在你我嘴里边.人人都说普通话,四海一家语相连.规范字,从小练,志须定,心要静.仔细看,认真写,有节奏,求呼应.用笔灵,讲造型,意境深,明气韵.既悦目,又赏心,一笔一画皆生命.普通话,规范字,奔向社会喜多多.牢记要领,持之以恒,勤学苦练,与时俱进! 作文:人人说好普通话,人人用好规范字同学们,我们正处于二十一世纪,这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它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需要国家语言文字的统一和规范。
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知识、经济飞跃发展的时代;是信息化、国际化的时代;是科技、人文相融合的时代。
说普通话,用规范字,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是提高国民素质,营造改革开放环境的前提条件;也是提升国家形象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
二十一世纪,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都面临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
尤其在今天,我们面对的是具有新视野、新思想、新观念、新思维的群体。
在学习交流中、工作、业务联系中、结社聚友中、人与人之间的来往接触中,都离不开讲普通话和运用规范字。
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你们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我们的大家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推广普通话、运用规范字的重要场所。
教师也理所当然地成为说普通话、用规范字的先行者。
我校已走在了推广普通话的前列。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人生的哲理。
”我校推广普通话活动正常开展,成绩喜人。
瞧
每天早晨书声朗朗,读的是那么地清晰标准,读得是那么的富有感情,人人都自觉地担当起“推普员”的工作。
同学,请你讲普通话好吗
因为每个孩子都把说好普通话作为自己的责任。
听
是谁在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哦,原来是学校一、二年级的小朋友正在进行校园小导游的比赛。
字正腔圆的发音,流畅生动的表达,配上活泼可爱的动作,不时引来评委老师们的阵阵掌声。
三至五年级的同学们也正在角逐,故事大王也是精彩纷呈。
我校的师生们已养成了在校内外坚持说普通话的习惯。
流利、发音准确的普通话也得到了学生、家长的好评和称赞。
使用规范字,是国家法律的规定,也是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
教师不仅要通过教学,教会学生使用规范字,还应该通过传授知识培养学生从小养成书写规范字的良好习惯。
教师在中书写一手漂亮的规范字,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为学生书写规范字起到表率作用。
美观规范的字体还能满足学生的欣赏欲望。
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也能自觉养成写规范字的良好习惯,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我校老师规范字体的板书,也为同学们坚持写规范字作出了榜样。
学生每天的练字不仅陶冶了孩子的性情,而且也培养了孩子一手好字,一种追求完美的认真的态度,整个学校学生的书写水平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使用普通话和规范字,是国家语言文字发展的必然,是中华厚重文化发展的呈现,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又一重任。
作为中华子孙,我们必须肩负起这一新的历史使命,推广普通话,使用规范字,为新时代、新经济的发展铸造新的辉煌
我们该怎样推广普通话前不久,、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纪念国务院《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和《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发布50周年。
自1956年国家推行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以来,全国绝大多数非文盲人口已习惯写简化字,目前已有半数以上人口能使用普通话进行交际。
50年是一个特殊的时间概念。
对人的一生而言,50年很漫长;对历史发展长河来说,50年很短暂。
辩证地看,一方面,我国幅员辽阔,人口居世界之最,民族语言、地方方言众多。
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有半数以上人口、也就是至少近7亿人口可以用普通话交际,表明贯彻国务院的决议和指示成绩斐然。
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交往、地区交往、国际交往迅速增加。
国民中只有半数多一点的人可以用彼此都能听懂的语言交流,表明推广普通话依然任重道远。
加快推广普通话,首先还要统一认识和思想。
这不是官话、套话。
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在全国各地交往的非本地人员愈来愈多,本地人与非本地人之间的交流也会与日俱增,只有推广和使用普通话,才能更有利地进行沟通和交流,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这对所有地区的所有人也都有益处。
推广普通话与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地方方言并不矛盾。
很多旅居国外多年的侨胞,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母语,他们在家庭中用汉语普通话、潮州话、闽南话交流,但这并不影响他们通过英语或所在国语言融入当地社会。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在一定范围、区域内整理、研究并保护方言,在家庭内使用方言;但在所有公开的场合,要使用官方用语——普通话。
而在少数民族聚集区,则可以继续双语并行,在保护少数民族语言的同时,大力推广汉语普通话。
加快推广普通话,各级政府部门应该率先垂范。
早在5年前,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做为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行政机关,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带头依法行事,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
政府部门使用普通话办公,不仅是给民众和社会一个示范效应,也有利于提高政府部门自身的行政效率和工作水平。
几年前,笔者的一位同事到上海市某区政府职能部门挂职锻炼。
开了一下午的会,只听懂了十分钟,还是与会人员为了照顾他。
平时,那些当地同事之间也用当地方言交流,他总是插不上嘴。
可想而知,这样的挂职,得到的锻炼一定会大打折扣。
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在各地各级政府部门工作的非本地人员会愈来愈多,而政府部门之间及政府与其他部门之间的交流也会与日俱增。
如果政府公务人员都把普通话做为办公场所使用的唯一语言,且都达到规定的标准,那么,开会、交流和决策的效率和效果也会得到改进。
加快推广普通话,应加大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推广力度。
如餐饮、商业、宾馆旅馆、园林景区、公共交通等行业,从业人员来自五湖四海,服务对象来自四面八方。
单一的地方语言,已经完全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
只有以普通话为工具和纽带,才能使服务者做好服务工作,被服务者得到应该得到的服务,才能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前不久,杭州市有关部门把杭州话做为出租汽车行业从业人员的录用条件,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质疑。
显然,如果照此办理,方言特色更加明显的广州、上海、重庆等城市,乃至拉萨、乌鲁木齐等少数民族城市,也可以以语言为理由,对外来人设立准入条件
如此,又何谈提高服务质量,何谈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
反之,在服务行业大力推广普通话,不仅有利于做好服务工作,而且有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促进普通话的推广应用,提高普通话的普及程度。
口号: 推广普通话宣传口号 (1)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2) 积极普及民族共同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3) 爱国旗,唱国歌,说普通话 (4) 四海同音,万众一心 (5) 普通话:神州音,华夏情 (6) 普及普通话,四海是一家 (7) 面向现代化,推广普通话 (8) 积极普及普通话,齐心协力奔小康 (9) 树立语言规范意识,提高民族文化素质 (10) 推广普通话,公务员要带头 (11) 新闻媒体要成为推广普通话的榜样 (12) 普通话是我们的校园语言 (13) 我是中国娃,爱说普通话 (14) 普通话: 情感的纽带,沟通的桥梁 (15) 说普通话,迎四方宾客;用文明语,送一片真情 (16) 沟通——从普通话开始 (17) 说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 (18) 说普通话,从我做起 (19) 说好普通话,朋友遍天下 (20) 普通话,使你我靠得更近 (21) 普通话——时代的需求,时尚的追求 (22) 普通话——让生活更精彩,让社会更温馨 (23) 普通话同青春携手,文明语和时尚并肩 (24) 文明语深入男女老少心,普通话融汇东西南北情 (25) 心相印,语相通,共奔小康乐融融 (26) 实现顺畅交流,构建和谐社会 图片: 严禁抄袭,抄袭必定举报.
福建土楼的介绍。
福建最有特色的民居当推楼”。
风异的土楼民宅散布在闽西定、武平、上杭及闽西南的、平和、华安、漳浦等地。
其造型、装饰和建造工艺世所罕见,土楼,俗称“生土楼”。
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
它是以生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掺上细沙、石灰、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过反复揉、舂、压建造而成。
楼顶覆以火烧瓦盖,经久不损。
土楼高可达四五层,供三代或四代人同楼聚居。
这种以生土为墙的土木构架民宅,其造型在中国传统民居的品类中,是花样较多的一种。
有圆、方、半圆、椭圆、交椅、五角、八卦、五凤、桃形及不规则形等许多种类,又以圆、方、交椅形和五凤楼最为常见。
方型楼,永定称“四方楼”,南靖称“四角楼”,其起源最早,至今保存最完整、最封闭、最坚固。
这种土楼高约16米,可达5层,每层相隔约3米左右,墙壁下厚上薄,底层墙厚1米以上,越往高墙愈窄,顶层厚仅0.8米。
楼房占地面积可达上千平方米,5层楼总建筑面积在3000平方米上下,每层楼有房间20多间,门厅各1间,整座楼共有房间100间左右。
楼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均有楼梯通向上层。
一座楼可居住二三十户百口人以上。
其代表有南靖梅林乡璞山村的“和贵楼”,武平的“大夫第”,永定湖雷乡下寨村的“馥馨楼”等。
永定的“馥馨楼”,又称“大楼厦”、“火烧楼”,始建于唐大历四年(769年),已有1200多年历史,楼内居民已传至27代。
永定古竹乡的“五实楼”是方楼结构中的特殊类型,其走廊设计在夹墙之中,节省很多木料,有很强的隐蔽性。
圆型楼,又称“圆楼”、“土圆楼”,永定客家人称其为“寨”。
环形圆柱状的圆楼是福建土楼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
永定、南靖、平和、上杭、华安均以此类土楼为主。
相传圆楼是1300多年前唐将军陈元光平闽时,由军事营寨发展而来的。
圆楼外观庞大巍峨,直径达50~70米者比比皆是。
闽西永定县古竹乡高北村的“承启楼”圆寨,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3年),直径73米,是由同圆心的大圆环和小圆环、三环相套而成的巨大古堡,每环之间以环井形天井间隔,外圈周长达229米,底层土墙厚达
【第1句】:5米。
最外环高4层,中环为2层,第3环为平房,中央圆心点上是一座八卦形的八角祖堂,全楼共有400个房间,总面积为5376平方米,曾住过80户600多人。
闽南平和县芦溪乡芦峰村的“平作厥宁”圆寨,楼体圆直径达77米,为世界上已知的、仍住人的、最大直径的圆土楼民宅。
主楼高4层,约
【第14句】:5米高,每层有77个开间,现仍住有77户250余人,均为叶姓同宗一族。
它始建于清康熙初年,工程前后历时40年,最盛时住过700多人。
普通圆楼占地面积多在1000平方米以上。
一般来说,永定圆楼多为3层、南靖圆楼常达4~5层。
高约十二三米,每层房屋30间左右,梯道2~4条(依楼大小而定)。
不少圆楼另建一座占地二三十平方米的小圆楼;作为祭祖和娱乐场所,风格别致;通常小圆楼也可住20多户100口人。
圆楼建筑风格在土墙厚度上与方楼相近,不同的是楼内各层房间规格比方楼更为统一规范。
圆楼还克服了方楼的一些缺点。
如方楼四角屋光线暗、通风差、紧临木楼梯、噪音大,而圆楼消灭了角间,构件尺寸统一,施工相对简单,屋顶也更为简化。
其房间朝向与方楼相比,好坏差别不明显,有利于宗族内部的分配。
此外,用同样周长围成的圆形面积是方形面积的
【第1句】:273倍,因此,圆楼比方楼有更大的内院空间。
因无间角,对大木料的需要也相应减少,且抗风抗震防火的性能更高。
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的华安县沙建乡宝山村的“升平楼”,是闽南唯一的外墙全部用条石砌成的三层圆楼。
也是单元式结构。
因不忌风雨,出檐较小,状似石磨。
这座石圆楼是福建土圆楼族中的独特支系,但其抗震性能犹不及土楼。
在南靖等地,还有一种叫“交椅楼”的生土楼,其建筑形式与方形楼大致相同。
但前排房稍低,为平房或2层楼,左右两边稍高,为2层或3层楼,酷似座椅的“扶手”,后排房最高,可达3层以上,宛如座椅的靠背,整座楼仿佛一把“交椅”,故俗称“交椅楼”。
其特点是土墙前低后高,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冬暖夏凉。
房间数达五六十间,居住15户约六七十人。
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的南靖县书洋乡石桥村的“长源楼”是其代表。
在土楼建筑中,圆楼和方楼通常是单独起建的,但在一些地方由于历史的原因也形成了圆楼与方楼结合的土楼群。
南靖县书洋乡田螺坑黄氏家族,开基数百年来先后建有5个一体相联的圆、方土楼组合。
从空中俯看,一座方楼雄踞中央,四座圆楼围绕四角。
恍若一朵怒放的硕大梅花,点缀于绿野平畴之上,错落有致,美不胜收。
该楼群初建时仅为一座方楼,黄氏祖先取楼名为“和昌楼”,后因人丁渐旺,分别在方楼四周建起4座圆土楼,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拱卫着“和昌楼”,使之既似山寨,又如城堡,夺人心魄的宏大构思,令人俯仰皆叹!此外,在永定古竹乡高北村也有以圆楼为主,方、圆楼错杂而筑的土楼群。
这种巧妙的构思,奇特的组合,令海内外的建筑专家赞不绝口。
圆楼或方楼的底层均作厨房、饭厅,有的也作牛栏、猪圈。
底楼对外绝不开窗。
2层楼为放置谷物和农具的杂物间,对外也罕有开窗。
3层以上为卧室。
楼上楼下的房间及每一单间均一样大,一般为10米2左右,显得狭小,仅容一床一橱一桌,反映出客家家族不重卧室而以厅为主要活动空间的习惯。
大多土楼内的走廊为敞廊,大家共用,每个房间的门与窗都开向走廊。
也有一些土楼内部以八卦式单元切割或从一楼到顶楼每一间均为独立单元。
各家人靠楼梯上下相连。
永定湖坑乡的“振成楼”,外圈以八卦形分成8组居室,每单元6间,每层48间,4层共192间。
每单元防火墙相隔,有拱门相通,楼下各有一间浴室。
在闽西及闽西南客家居住区,还有一种与圆、方土楼造型风格迥异的土楼民宅,俗称“五凤楼”(南靖人称“大屋厦”),这是一种府第式的土楼住宅。
五凤原为五方(东、西、南、北、中)配五色所引伸的五行意义。
以五凤名宅,表示四方与中央相应的寓意。
它像古代中原的宫殿,也近似北京故宫的形式。
突出中轴中心,在平面发展的基础上,讲究左右均衡对称,前后高低有序,布局方整有序。
最普通的五凤楼是三堂二横式,也有三堂一横、四横、六横等形式。
一座三堂三横式五凤楼的建筑内容包括:鱼塘、侧座、回屋、禾坪、下厅、中厅、后堂、两厢横屋几大部分。
在造型设计上,厅堂和天井的配置独特,厅堂皆敞,面向天井且与天井相连,厅的边沿便是天井边沿,二者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有极巧妙的空间搭配与沟通协调的综合功用。
一座三堂二横式五凤楼,共有5个天井与9个厅堂。
中轴线上有3个天井及3个厅堂,中轴线上一直就是天井与敞厅,可从大门一望到底,两横屋与中轴之间各有一天井,分别有小门厅、中厅、侧门厅。
楼内敞廊是回廊,将全楼各部分及每一房间串通。
楼的中轴线上有3个天井,两横屋的天井,均可搭起地棚,遇有红白礼仪活动,有宽阔余地,十分方便。
五凤楼通常有房30间上下,另有厨房仓杂间若干,可住十余户、百来人。
大者有60余间房,可容200多人。
五凤楼重装饰艺术,雕梁画栋,十分精致,是诸类土楼中最“豪华”的一种。
其色彩造型之美,广受行家称道。
五凤楼的代表作有永定高陂乡富岭村的“大夫第”,湖坑乡洪坑村的“福裕楼”,上洋村的“遗经楼”等。
土楼共有的特点是建造工期长,一般要花两三年时间才能完工,较大者甚至要积数十年、几代工匠的辛劳。
所用木材须300~500立方米。
因土墙下厚上窄,坚实牢固,“三防”(防风、防水、防震)性能好,有的还能防火(三环土墙便是3道封火墙),特别是其超凡的抗震能力令人叹服,几乎所有土楼都曾经受过程度不同的地震考验,皆安然无恙。
如建于公元1693年的永定湖坑乡的“环极楼”,300年来经历了数次地震,1918年农历四月初六的大震,仅在其正门右上方3楼到4楼之间裂一条50公分宽的裂缝,由于圆楼墙结构下面厚
【第1句】:2米,向上延伸时略向内斜,呈梯形状,向心力强。
70多年来竟神奇地自然弥合,现仅留下一道一二公分宽的裂缝。
永定“资历”最深的“馥馨楼”,近年人们为免众人从一大门出入之不便,另开一小门,请来石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用钢凿撬挖数日才开通,这种三合土墙的坚韧由此可见一斑。
土楼建筑的另一特色是结构极为规范,房间的规格大小一致。
大多数土楼均只有一个大门供出入,楼内均有天井,可储半年以上粮食,犹如一座坚固的城堡,易于防盗和防匪(旧时客家人常遭匪患,故垒筑高大土墙以防不测)。
由于墙壁较高较厚,既可防潮保暖,又可隔热纳凉,优点甚多。
客家人建土楼时,将烟囱砌入土墙内,使厨房免受黑烟污染,十分洁净。
土楼的兴建,也是旧时客家人笃信风水的表现。
迷信说法,认为路有“路煞”,溪有“溪煞”,出口处有“凹煞”。
建方楼时,他们以为其某个角会碰上“煞气”,就在楼角基石上刻上“泰山石敢当”字样以避邪,或在楼角钉上绘有八卦、写上字符的木板,用以“制煞”。
圆楼无角,据说“煞气”能滑走,所以为避“煞”,清代以后的土楼多为圆楼。
总的看来,建土楼讲求实效性是显而易见的。
土楼不仅在建筑风格上特色鲜明,大多数土楼的命名也寓意隽永、意味深长。
永定土楼或以方位命名,如“东升楼”为坐东朝西,喻意旭日从东方升起;或以主人名字命名,如“振福楼”,乃苏振福独资兴建;或为纪念先祖定名,如永定林福成的后代所建“庆福楼”、“福裕楼”、“振成楼”、“庆成楼”总不离“福”、“成”两字;或以自然环境定名。
如“望峰楼”因面朝笔架山峰而取名,“环兴楼”则因三面环水,而本身造型又是环形大圆楼而得名;或为祝愿祈祥定名,如“松竹楼”和“五十楼”,分别取“竹苍松茂”和“五风十雨皆呈瑞”之意;或为劝勉后人定名,如“经训楼”、“承启楼”;或以创业者定名,如“福侨楼”,为江氏华侨所建,意为华侨福宅,“群兴楼”因众人集资兴建,并寓群居兴旺发达之意;或以褒贬双关定名,“如升楼”,坐东朝西,喻如日之升,其后代又戏称其小如米升。
土楼作为福建客家人引为自豪的建筑形式,是福建民居中的瑰宝。
同时又揉进了人文因素,堪称“天、地、人”三方结合的缩影。
数十户、几百人同往一楼,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
因此,一部土楼史,便是一部乡村家族史。
土楼的子孙往往无须族谱便能侃侃道出家族的源流。
此外,就地取材,用最平常的土料筑成高大的楼堡,化平凡为神奇,又体现了客家人征服自然过程中匠心独运的创造。
本世纪60年代后,传统的土楼已基本歇建,如今在闽西和闽南保存有数百座形态各异的土楼,其中永定县和南靖县的数量最多,各有100多座大小土楼。
在永定,土楼麇集于湖坑、古竹等少数乡镇,仅湖坑乡就有54座;在南靖则以书洋、梅林等乡为多。
绝大多数土楼保留完好并依然住人。
与一般民居错杂共存,使庞然土楼犹如鹤立鸡群,格外引人注目。
永定县古竹乡高北村的“承启楼”频繁在影视中亮相,还载入《中国名胜辞典》,成为中国《民居》邮票组票之一。
它以独特的圆楼造型标本,使“永定土楼”的名声不胫而走,成了福建客家土楼的代名词。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85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