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村景颇族导游词
景颇族的特色节日
景颇族,世居少数民族之一,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
主要聚居在各县的山区,少数居住在的芒马、古浪、岗房以及耿马、澜沧等县。
传统节日有目瑙节、撒种节、、 、 采花节、 能仙节。
目瑙节 “”,意为“大伙跳舞”。
景颇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一般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以后的九天内择双日举行,节期三至五天不等。
目脑作为一种大型的群众性歌舞活动,其由来已久,历史上,每逢丰年,出征、凯旋、婚姻嫁娶、敬祭鬼神等重要活动,均要跳“目脑”。
每逢目脑节日,村村寨寨的景颇人身着节日盛装,纷纷从四面八方涌入目脑广场。
广场上人山人海,气氛热烈欢快而不失庄严古朴的特色。
广场中央高竖着四根长约4米的目脑柱,亦称雌雄柱,中间两根为阴,外面两根为阳,上面皆绘有精美而富有象征意义的图案:右边柱上往往绘以花纹,象征团结奋进;左边常画回纹构成若干个四方形,并涂以不同颜色,表示景颇族的迁徙路线;中间两根柱子之间,交叉着两把长刀,为景颇民族骁勇强悍、坚强刚毅性格的具体标志。
目脑柱的左侧立着一个方形架子,上层是吹唢呐的座位;前面挂着一个两米长的大皮鼓和一面直径一米多的大芒锣,供跳舞时伴奏用。
广场四周用竹篱笆围起,目的是为了防止野鬼的侵入和牲畜的干扰。
舞蹈开始时,鼓乐齐鸣,人们由两位德高望重且又熟悉目脑舞路线的老人身穿大龙袍,头戴饰有孔雀、野鸡羽毛和野猪牙齿的目脑帽,手持长刀领头,后面跟着背铜炮和持长刀的队伍,妇女们拿着扇子或彩帕跟在最后,欢歌雀舞,热闹非凡。
参舞者少则百多人,多则几千人,从清晨到日暮,以日暮到清晨,通宵达旦地尽情歌舞,其间舞者跳累时可自动退场憩息片刻,而后又继续登场舞蹈。
撒种节和 撒种节和,是盈江、梁河、陇等县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日和八月十五日举行。
相传在远古时代,阿昌族人民中有个年逾古稀的老婆婆,每逢八月中旬收获季节,她总是不厌某烦小心翼翼地将各种谷物良种选留下来,转送给各村寨的人民。
由于帮助大家提高了耕种技术,她受到人们深沉的爱戴和尊重。
一年的八月,老婆婆突然在收获前逝去,为了弥补老人未能穿新、尝新而逝的最大遗憾,人们在她灵前敬献香喷喷的饭菜和新衣。
以后,每年八月十五日,阿昌族家家户户都用新收获的粮、菜、瓜果做饭,这样就形成了尝新节。
来年春天人们又将她留下的种子撒到地里,形成了每年三月十五日的撒种节。
新米节 新米节景颇族有趣的庆丰收节日。
每年农历八九月间,当田里稻谷成熟时,家家户户都要欢渡“新米节”。
新米节的前一天,主人家就开始准备。
他们背着插满鲜花的篮子,然后拣起一捆成熟的糯谷,背回家中,摆在鬼门旁边。
然后,便向各家发出热情的邀约,请他们在第二天作客。
第二天,男女老少和魔头欢欢喜喜地来到主人家,主人取出水酒迎接来客。
主宾互致问候完毕,就要准备新米节的饭食了。
妇女和小姑娘炒谷子、舂扁米、做粑粑、煮新米饭,上山采野菜。
小伙们欢歌结伴,下河捉鱼。
按景颇族的传统规矩,新米节这天不能杀鸡宰猪。
宴饮开始之前,主人要行祈祷仪式。
他把粑粑、扁米、水酒、干鱼、干老鼠排好祈祝,向鬼表白心愿,盼望人畜平安,风调雨顺,祛灾除祸。
如能如愿,将来一定杀牛供祭。
在新米节的仪式上,由年高德重的长者讲述谷子的来源。
据说在很久以前,景颇族种植谷子,但谷魂却上了天,地上的谷子长得不好,家狗见状日夜吠叫,终于把谷魂叫到了地上,从此,景颇族种植的谷子茁壮丰茂。
因此,景颇族对狗另眼相看。
新米节这天,要先给狗吃饭,其次才是牛,然后才给老人吃。
新米节这天,人们一边饮酒谈笑,一面和主要总结农事,讨论下种的适当时机。
泡田水的使用。
栽秧的技艺,旱地播种的方法和时限,开荒的设计。
轮种的学问等。
新米节是一个庆贺丰收的节日,也是一个促进农业技术交流的节日。
采花节 景颇语称“思鲜鲜”或“吉达”、“宁打”等,一般在春节期间举行。
届时,同寨或邻寨的青年男女相约在一起,带着粑粑丝、米饭、鸡蛋等食物,一同上山找一适合玩耍的地方,大家唱歌跳舞,说笑嬉闹,举行打“炀碟”等各种游戏。
情侣们则谈情说爱、互赠礼物,其余男女老少,则每人出些酒肉等食物,共同煮食。
老者唱歌给年轻人听,歌词多为吉利之语。
饭后,大家唱歌跳舞,一同玩乐。
晚上青年男女彼此相约,在公房和其它地方唱歌吟调,尽情娱乐,直到深夜。
能仙节 是景颇族青年男女为主的聚会、唱歌跳舞的节日。
一般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十日举行。
这个季节正值春回大地,万物生长,辛劳一年的青年男女利用这一农闲的好时节,依照传统在依山傍水的平坦地方举行能仙节。
节日里,男女青年穿上节日的盛装,佩带各种的装饰品,聚集在一起,进行民歌、射击、打弹弓、刀舞等比赛。
傣族 景颇族 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资料
傣族,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
傣族人民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孟连傣族拉祜(hù)族佤族自治县和临沧地区,散居于云南的大部分地方。
傣族通常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
根据2006年全国人口普查,中国傣族人口有126万,绝大多数的傣族都信仰[1]。
国内科考资料表明:傣族与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关,傣族先民出自我国云南西南傣族聚居区,东南亚各国傣族都来源于此。
中国傣族与缅甸的掸(傣)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和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为同一民族。
总人口6000万以上。
历史上傣族以云南南部、泰国北部和缅甸东部为核心建有傣族国家——妙香国。
后经历史演变,这个国家已不复存在,傣族散居于我国西南一带和各个国家。
在印度的东北亦有一部分傣族. 景颇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各县的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芒马、岗房以及耿马、澜沧等县。
景颇族有景颇和载瓦两种方言,彼此通话困难。
景颇语属藏缅语族景颇语支。
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景颇语文。
景颇族有丰富、优美的口头文学流传,包括反映民族起源、迁徙历史的叙事长诗及神话、故事、寓言、谚语、谜语等。
景颇族主要从事农业。
景颇地区盛产珍贵的木材和各种药材。
经济作物有橡胶、油桐、茶叶、咖啡等。
景颇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
习俗 景颇族家庭中尚保留幼子继承制,幼子地位高于长子,长子婚后另立门户,幼子却留在家中赡养父母,财产也主要由幼子继承。
景颇族坦诚好客,一直保留着“吃白饭”的待客习惯。
即在日常交往中,无论走到那一寨、那一家,都可坐下来吃饭,并可以不付任何报酬。
对于任何一个不相识的人,主人都必须招待饭菜。
民间普遍认为:让客人饿着肚子走,是最不体面的事。
无论婚嫁、过节集会,走亲串戚,景颇族人都要提一只篮子,内装水酒、熟鸡蛋、糯米饭团,民间称“送礼篮”,主人接过礼篮后,要向随从的客人一一敬酒,最后才能自己喝,并清点礼物,然后再把篮子还给客人,以表示礼物如数收到。
很多地区平时进餐仍然沿袭无论男女长幼均把饭菜分份进餐,无需桌椅、餐具,饭菜都用芭蕉叶包好,进食时人手一份。
忌把叶包反。
无论喝酒喝汤,都是就地砍一截竹筒,筒口斜削一刀,随用随去。
食俗 景颇族闲时一日三餐,忙时一日两餐。
主食大米,喜食干饭和竹筒饭。
所种植的蔬菜大都是不需精耕细作的瓜、豆、青采、洋芋(土豆)等,辅以竹笋、水芹、野蒜等。
肉食以猪肉和鸡肉居多,农闲时进行渔猎,如捕猎野猪、麂子、山羊、野牛、野鸡、鸟雀,捕捞鱼蟹、田螺。
景颇族饮酒多是自制的低度酒,称水酒,成年男女更喜烧酒。
景颇族喝酒十分注重礼节,熟人相遇互相敬酒,不是接过来就喝,而是先倒回对方的酒筒里一点再喝。
大家共饮一杯酒时,每个人喝一口后都用手揩一下自己喝过的地方,再转给别人,如有老人在场,先让老人喝。
典型食品主要有:竹筒烤鱼、撒皮、舂鳝鱼、砂锅炖竹鼠。
节庆 “目瑙纵歌”,是云南省德宏景颇族群众性的歌舞活动,也是景颇族人民祝颂吉祥幸福、欢度丰收的传统节日。
“目脑”是景颇语的音译,意即“大伙跳舞”,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为期2-3天,每逢“目脑纵歌”节,仪式往往从清晨到夜晚,甚至通宵狂欢。
每次目脑都要杀牛祭祀,然后牛肉大家分食,并伴以歌舞活动,参加者多时成千上万。
此外,还要祭“能尚”宸庙,祭“能尚”每年两次。
一次在春播,祭品比较隆重,届时要杀牛、猪、鸡等,以庆贺丰收。
景颇也过“吃新谷”节,“吃新谷”都选在农历八月的一个龙日,届时把新谷炒干、舂成米,与老米合在一起做饭,以喻老米、新米接续不断。
吃新饭时,要把饭菜和酒洒到地里一部分,献给地鬼,然后全家共餐。
阿昌族热情好客,尊老爱幼,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
有客来家小憩,主人要好酒好茶招待,吃饭礼让上座,如客人年轻,辈分小可推辞坐边座或下方坐;遇敬酒倒茶,忌不礼让就接受。
阿昌族待客有劝饭习俗,无论会喝酒、喝茶否,忌讳客人不接受;遇劝饭时,无论已饱否都应伸双手捧碗相接;双手接递或起身行礼,视为恭敬。
通常劝饭是象征性的,通过劝饭讲情说意,乃至唱劝饭山歌抒情,表示欢迎客人才是真正的缘由。
阿昌族解除婚约婚誓,须退回盟誓的相片及头发。
忌烧毁相片、头发,否则认为照片及头发烧毁后,人会大病乃至会疯。
阿昌族同姓忌婚配。
有招婿入门习俗,上门男子须改名随女方姓。
婚礼举行3天。
在婚礼中新娘、新郎逐桌去敬糖茶,客人喝毕放少许钱币于杯中。
阿昌族男女青年结婚的婚宴上,首先要请新娘的舅舅坐在上首,并摆上一盘用猪脑拌制的凉菜,酒宴后舅舅要送新娘一条约
【第4句】:5千克的带猪尾巴的后腿,称为外家肉,表示新娘要永远不忘娘家的养育之恩。
阿昌族历史上曾有抢婚和逃婚和习俗。
抢婚一般由以下两种原因引起:一是男女深恋,但女方父母不同意,两人只好商定由男方来抢婚,造成既成事实后,迫使女方父母同意;二是订下婚约后姑娘反悔,男方不甘心,只好强抢,迫使姑娘就范。
逃婚一般发生在双方父母都不同意的情况下,恋人只好双双逃走,以此争取婚姻的自由。
上述习俗由于时代的变迁和观念的变化,现已基本绝迹。
阿昌族结婚按长幼顺序进行,如长子未婚,次子和次女也不能结婚,姐姐未嫁,妹妹和弟弟也不能先于姐姐结婚。
如弟妹先于哥姐结婚,则要举行跨越礼和给哥姐一些钱,以对哥姐表示道歉和尊敬。
阿昌族的小伙子在娶亲的时候,要请两个手脚麻利,动作敏捷的陪郎帮着撑雨伞。
因为当新郎要进姑娘家的堂屋时,新娘寨子的年轻姑娘们都要从廊檐两旁向他泼清水,如果新郎被淋湿了,就会被人看不起;如果新郎滴水未沾,连陪郎也会得意骄傲。
据说,这伞是保护新郎免遭伤害的工具。
在很久以前,有个阿昌族的小妹妹叫腊咪,在她六七岁时父母双亡,靠着哥哥过日子。
十六岁时,两个哥哥分家,她便跟大哥在一起生活。
有一天,外寨一家叫腊纳的来向腊咪的哥哥提亲。
因为要娶腊咪的这个小伙子平时娇生惯养,脾气不好,甚至连开销都不会算。
为了能娶到腊咪,腊纳家的财礼给得十分丰厚,兄弟俩一算,除了办嫁妆外还能剩下一些用,也就爽快地答应了。
腊咪看不上这个小伙子,她喜欢一个叫腊舍的年轻人。
一次对歌后,俩人交换了定情物,并约定了下次见面的日子。
腊咪的两个哥哥知道腊舍把妹妹拐走了,而且腊舍家也送齐了财礼,心里很不情愿。
两个嫂子见腊咪找了这样一个标致能干的小伙子也很嫉妒,就火上浇油,于是兄弟俩就想害死腊舍。
认亲的那天,天还很早,腊舍就到了腊咪的寨子。
但腊咪的两个哥哥不让他进门,说腊舍是晚上把人领走的,天黑了才能让他进家门。
好容易等到天黑下来,腊舍的伙伴放着鞭炮,吹着唢呐,热热闹闹地进了腊咪家,腊舍高高兴兴地走上坷头,正想拱手作揖,突然几盆冷水从廊檐两旁劈头盖脑地泼下来,只见眼前闪来两条白光,腊舍一声惨叫就倒下了。
腊咪听到这个消息后便把自己勒死了。
后来,人们为了保障新郎的人身安全,就在新郎到达新娘家门口时撑起伞来遮住新郎,叫做:伞护新郎保全身。
因此,这种特殊用处的伞实际是阿昌族新郎的护身符。
德昂族 De’ang nationality 中国的少数民族。
(见彩图)自称达昂。
又分若买、凉、布雷等支系,汉语统称崩龙。
198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改称为德昂族。
散居于云南省五县一镇及保山、临沧、思茅地区所辖各县。
潞西县三合山和镇康县军弄等地是德昂族的聚居区。
人口为12295人(1982)。
使用德昂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操布雷、若买、纳盎3种方言。
无文字。
族源 崩龙称谓,最早见于清王昶。
汉晋时的濮人、隋唐时的茫蛮、扑子蛮、望苴子蛮是今德昂、佤、布朗等族的先民。
他们先后臣服于汉、晋等王朝及唐宋时期之南诏、大理国。
元以后,他们的先民又沦为傣族土司的属民。
反帝反封建斗争 19世纪初,德昂族人民反抗芒市傣族土司的压迫和统治,提出“官家不公平,杀死官家解不平”的口号,联合傣族人民爆发了持续数年的大规模武装起义,最后由于芒市土司得到清政府和汉族地主的支持,起义被镇压下去了。
近代以来,德昂族与景颇族等族人民曾共同抗击英帝国主义对中国云南西部地区的侵略。
时期,日本侵略军从缅甸侵入中国的德宏地区,当时沦陷区的德昂族人民参加了汉、傣等族人民组织的一支二千余人的游击队,用铜炮枪、长刀及弩弓,同日本侵略军进行了多次斗争。
胜利后,德昂族人民各村组织自卫队,反抗国民党统治。
解放军进入云南后,德昂族人民积极协助解放军歼灭逃窜之国民党军队,迎来了德昂族的解放。
社会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德昂族属傣族封建土司统治,头人多世袭或由土司任免。
头人称达岗(汉族称为总伙头),相当于乡长,管辖数村。
每村设达吉岗一人(汉族称为伙头),并设达朴隆、达基格等头人,协助达吉岗处理村内一切事务,为土司摊派款项和贡物。
属景颇族山官(见景颇族山官制)直接管辖的德昂族,还要向山官缴纳一定数量的保头税、官工、官谷等,同时,要向国民党政府缴纳苛捐杂税。
德昂族的家庭,在20世纪初,还保留着父系大家庭公社的特征:每个大家庭由三至四代有血缘关系的若干小家庭组成,共居一长房,过着集体劳动、共同消费的生活。
随后,由于土地私有制的逐渐确立,个体经济的发展,外来商品货币的冲击,高利贷、雇工和实物地租的出现,促使大家庭日趋瓦解,而建立起个体小家庭。
文化和风俗习惯 德昂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男女婚前享有恋爱自由,姑娘选择对象有一定自主权,但最后要征得父母同意。
结婚时,男家要给女方一定聘礼。
若夫妻不睦,男方提出离婚,只要出几斤米、几元钱,请村寨头人祭神树后,即可通知女方回娘家。
女方提出离婚,要赔偿男方聘礼。
新中国成立后已发生变化。
德昂族民间有着绚丽多彩的刺绣和雕刻艺术,有揭露反动统治者罪恶,歌颂劳动人民的爱情等内容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
如反映男女爱情悲剧的《芦笙哀调》、《帮工调》,笛音哀婉凄恻,非常感人。
乐器受附近傣族、景颇族和佤族影响,也使用铓锣和象脚鼓。
管弦乐器有葫芦笙、笛、小三弦、小四弦等。
木鼓是本民族独特的一种头部宽、脚部窄的短鼓。
舞蹈以木鼓伴奏,称木鼓舞。
不同支系的妇女有不同的服饰,从其统裙横线条纹的颜色来识别。
她们上着开襟短衫,头缠包头,戴银器及彩色玻璃珠,束腰箍,扎裹腿。
男子着黑布圆领大面襟,缠黑色或白色包头。
少年喜带大耳坠和银项圈。
住房分竹楼和土屋两种。
竹楼亦称干栏,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
靠坝区村寨,多居土木结构的茅屋,厢房关牲畜,堆放柴草和安置脚碓。
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做摆、烧白柴等,大多带有宗教色彩。
希望采纳
景颇族的特色
目瑙节“目瑙纵歌”,景颇语意为“大伙跳舞”。
景颇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一般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以后的九天内择双日举行,节期三至五天不等。
目脑作为一种大型的群众性歌舞活动,其由来已久,历史上,每逢丰年,出征、凯旋、婚姻嫁娶、敬祭鬼神等重要活动,均要跳“目脑”。
景颇族最早居住于青藏高原,是氐羌族群的一部分,经过几次大的迁徙后才定居于今天的居住地。
“目瑙”是景颇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反映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宗教等习俗的文化现象。
竖立在目瑙广场上的“诗栋”(标牌)分阴阳(雌雄),当中所绘制的是反映景颇族的迁徙路线和其他生产、生活的图案。
举行大的“目瑙”庆典时都要先祭奠“木代”(太阳神),原因之一,“目瑙”舞来自太阳宫;之二,传说景颇族的祖先曾娶太阳女为妻,景颇人是太阳的子孙,“木代”与景颇族有渊源关系。
因此,景颇族贵族(山官)家一般都祭奠“木代”。
“董萨”(祭司)要进行“目瑙斋瓦”,用特定的形式和祭词叙述天地的形成,万物的诞生,景颇人的渊源变迁史等,内容无所不包。
这些活动,千百年来起着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作用。
景颇族的“目瑙纵歌”原来是一种融宗教和文化习俗为一体的传统庆典。
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化为各种不同类别的“目瑙”。
大致有以下几种:
【第1句】:“岁目瑙”,家庭财源茂盛,人丁兴旺时举行;
【第2句】:“布当目瑙”,征战取得胜利时举行;
【第3句】:“贡冉目瑙”,同胞兄弟分家自立门户时举行;
【第4句】:“腾肯目瑙”,新建房屋住所落成时举行;
【第5句】:“空然目瑙”贵族家娶亲办婚礼时举行;
【第6句】:“达如目瑙”,出征时举行;
【第7句】:“昔目瑙”,有名望的长者去世送葬时举行;
【第8句】:“柱目瑙”,祭奠“木代”神时举行……不同类别的“目瑙”都有特定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整个过程都是由“瑙双”(领舞)队和“瑙巴”(表演)队组成的舞队来表现和完成的。
关于“目脑”起源有三种传说。
第一,人类是向鸟儿学会了目脑舞,而鸟儿的目脑舞又是从太阳神那里学来的。
第二,古时景颇族居住在一个遥远而美丽的地方,人们过着幸福安乐的日子,然而有一天来了一个饮血吃人的魔王,他专靠吃小孩为生,还常常施展魔法,呼风唤雨,淹没田雨。
人们从此陷入了深重的苦难。
这时,一个名叫雷盼的景颇男子带领众人奋起反抗,经过激烈战斗,终于杀死了魔王,为民除了害。
人们欣喜若狂,纵情歌舞欢庆胜利。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祖先降魔除邪的胜利,每年都要举行歌舞活动,并把这种歌舞活动称之为“目脑”。
第三,景颇人的创世人宁贯瓦的父母对宁贯瓦说:“我俩死后,你要举行丧礼目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变成大地,你也就能变成人,繁衍人类。
”于是,宁贯瓦接受父母的旨意去太阳国学跳目脑。
在太阳国里,大家公推美丽的孔雀为目脑舞的领舞人,孔雀不负众望,带领大家翩翩起舞,并悉心教会每个习舞者。
宁贯瓦学成后,在人间也组织了目脑舞会,他划定喜玛拉雅山脚为舞场(相传即景颇族的发祥地),把目脑舞的线路刻画在目脑柱上,并规定领舞之人要戴上孔雀羽帽,以纪念孔雀的授舞之恩。
从此,目脑诞生了,并世世相传,延至今日。
每逢目脑节日,村村寨寨的景颇人身着节日盛装,纷纷从四面八方涌入目脑广场。
广场上人山人海,气氛热烈欢快而不失庄严古朴的特色。
广场中央高竖着四根长约4米的目脑柱,亦称雌雄柱,中间两根为阴,外面两根为阳,上面皆绘有精美而富有象征意义的图案:右边柱上往往绘以蕨菜花纹,象征团结奋进;左边常画回纹构成若干个四方形,并涂以不同颜色,表示景颇族的迁徙路线;中间两根柱子之间,交叉着两把长刀,为景颇民族骁勇强悍、坚强刚毅性格的具体标志。
目脑柱的左侧立着一个方形架子,上层是吹唢呐的座位;前面挂着一个两米长的大皮鼓和一面直径一米多的大芒锣,供跳舞时伴奏用。
广场四周用竹篱笆围起,目的是为了防止野鬼的侵入和牲畜的干扰。
舞蹈开始时,鼓乐齐鸣,人们由两位德高望重且又熟悉目脑舞路线的老人身穿大龙袍,头戴饰有孔雀、野鸡羽毛和野猪牙齿的目脑帽,手持长刀领头,后面跟着背铜炮和持长刀的队伍,妇女们拿着扇子或彩帕跟在最后,欢歌雀舞,热闹非凡。
参舞者少则百多人,多则几千人,从清晨到日暮,以日暮到清晨,通宵达旦地尽情歌舞,其间舞者跳累时可自动退场憩息片刻,而后又继续登场舞蹈。
传统的目脑舞,行进路线严格按照目脑柱上所示的花纹线路进行,即俗成的舞蹈规则,跳完两圈后,就要变换队形,分成两路:一路仍由领舞人带领,一部分人按照花纹的线路往前跳;另一路则变换舞姿,跳起自由的舞式,由舞蹈水平较高的人领头(多为年青的小伙子),这种舞式称为“脑巴”,在跳舞的同时,还有两对武士绕着广场周围跳,其中两人拿盾,两人持他,以示驱赶野鬼。
跳到第三天收场时,舞队中的人手持花束跳,做饭的拿起锅铲跳,管酒的抱起酒筒跳,一派尽兴方休的景象。
过去,目脑节活动都是由景颇族官家主办的,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
解放后,这一传统的民族歌舞节日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拓新。
在节日期间不仅有传统的目脑舞会还举办各类文艺演出。
同时,还有书展、土特产品交流等活动。
如今的“目脑纵歌”已成为加强民族内部团结、具有丰富民族特色,为广大景颇群众所深深喜爱的民族文艺之花。
“目瑙纵歌”作为一个民族的传统活动发展至今,宗教色彩和类别已日益淡化,它已成为景颇族约定俗成的传统节日,统称为“统肯(传统)目瑙”并赋予了新的内涵,其内容和形式都是展示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反映今天的新生活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撤种节和尝新节撒种节和尝新节,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梁河、陇等县阿昌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日和八月十五日举行。
相传在远古时代,阿昌族人民中有个年逾古稀的老婆婆,每逢八月中旬收获季节,她总是不厌某烦小心翼翼地将各种谷物良种选留下来。
转送给各村寨的人民.由于帮助大家提高了耕种技术,她受到人们深沉的爱戴和尊重.一年的八月,老婆婆突然在收获前逝去。
为了弥补老人未能穿新、尝新而逝的最大遗憾,人们在她灵前敬献香喷喷的饭菜和新衣。
以后,每年八月十五日,阿昌族家家户户都用新收获的粮、菜、瓜果做饭,这样就形成了尝新节。
来年春天人们又将她留下的种子撒到地里,形成了每年三月十五日的撤种节。
?新米节新米节景颇族有趣的庆丰收节日。
每年农历八九月间,当田里稻谷成熟时,家家户户都要欢渡“新米节”。
新米节的前一天,主人家就开始准备。
他们背着插满鲜花的篮子,然后拣起一捆成熟的糯谷,背回家中,摆在鬼门旁边。
然后,便向各家发出热情的邀约,请他们在第二天作客。
第二天,男女老少和魔头欢欢喜喜地来到主人家,主人取出水酒迎接来客。
主宾互致问候完毕,就要准备新米节的饭食了。
妇女和小姑娘炒谷子、舂扁米、做粑粑、煮新米饭,上山采野菜。
小伙们欢歌结伴,下河捉鱼。
按景颇族的传统规矩,新米节这天不能杀鸡宰猪。
?宴饮开始之前,主人要行祈祷仪式。
他把粑粑、扁米、水酒、干鱼、干老鼠排好祈祝,向鬼表白心愿,盼望人畜平安,风调雨顺,祛灾除祸。
如能如愿,将来一定杀牛供祭。
?在新米节的仪式上,由年高德重的长者讲述谷子的来源。
据说在很久以前,景颇族种植谷子,但谷魂却上了天,地上的谷子长得不好,家狗见状日夜吠叫,终于把谷魂叫到了地上,从此,景颇族种植的谷子茁壮丰茂。
?因此,景颇族对狗另眼相看。
新米节这天,要先给狗吃饭,其次才是牛,然后才给老人吃。
新米节这天,人们一边饮酒谈笑,一面和主要总结农事,讨论下种的适当时机。
泡田水的使用。
栽秧的技艺,旱地播种的方法和时限,开荒的设计。
轮种的学问等。
新米节是一个庆贺丰收的节日,也是一个促进农业技术交流的节日。
采花节景颇语称“思鲜鲜”或“吉达”、“宁打”等,一般在春节期间举行。
届时,同寨或邻寨的青年男女相约在一起,带着粑粑丝、米饭、鸡蛋等食物,一同上山找一适合玩耍的地方,大家唱歌跳舞,说笑嬉闹,举行打“炀碟”等各种游戏。
情侣们则谈情说爱、互赠礼物,其余男女老少,则每人出些酒肉等食物,共同煮食。
老者唱歌给年轻人听,歌词多为吉利之语。
饭后,大家唱歌跳舞,一同玩乐。
晚上青年男女彼此相约,在公房和其它地方唱歌吟调,尽情娱乐,直到深夜。
能仙节是景颇族青年男女为主的聚会、唱歌跳舞的节日。
一般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十日举行。
这个季节正值春回大地,万物生长,辛劳一年的青年男女利用这一农闲的好时节,依照传统在依山傍水的平坦地方举行能仙节。
节日里,男女青年穿上节日的盛装,佩带各种的装饰品,聚集在一起,进行民歌、射击、打弹弓、刀舞等比赛。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8548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