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杨贵妃的墓写导游词
求咸阳杨贵妃墓和昭陵的导游词
杨贵妃,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阳市)人,后迁至蒲州永乐县(今山西芮城)。
小名玉环。
其父杨玄湖。
玉环早年丧母,其叔父将其养九她通晓音律,能歌善舞,原为唐玄宗李隆基十八于寿王李瑁妃。
公元736年届惠妃死。
唐玄宗将其召入宫中,为女官。
在初次见玄宗时穿道士服。
故号太真。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封为贵妃,受到玄宗宠爱,父、兄、姐妹皆因之显贵.堂兄杨国忠被封为宰相,操纵朝政,势倾天下,使唐政府政治腐败,国势渐微,天宝十五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陷洛阳,破潼关,京师震动。
玄宗带杨贵妃逃往四川。
途经马坡,以右彪武军大将军陈玄礼为首的随军将士,以杨贵妃和杨国忠倡乱误国,愤而杀死杨国忠,逼玄宗将杨贵妃缢死。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对这一事件有生动细致的描写:“九重城翩烟尘生,干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杨贵妃死后即葬于马坡。
据文献记载,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王朝军队收复长安,玄宗回来,曾密令人将杨贵妃迁葬。
因此该墓究竟是原来的墓还是迁葬后的墓,或者是杨贵妃的衣冠冢,尚无确征。
现在的贵妃墓为一半坡上的小陵园,大门顶额横书“杨氏贵妃之墓”园内正面一座三间的仿古式献殿,过献殿即是墓冢,高3米,封土四周砌以青砖。
传说妇女用贵妃墓上的土搽脸,可去掉脸上的黑斑,使面部肌肉细腻白嫩。
因此,其墓土被称为“贵妃粉”,远近妇女争相以土搽脸,连外地游人也要带包墓上回去,于是墓堆越来越小,守墓人不断给墓堆添上,但不久又被人取光。
为了保护坟墓,只好用青砖将其包砌。
这样,人们就再也无法从墓上取上了。
墓前有一碑楼,上刻:“唐玄宗贵妃杨氏墓”。
游人至此读咏周围回廊上的古人诗作,可以明史,可以抒怀,当别有一番情趣。
现在,在贵妃墓后的半坡上,修了一亭,亭边用洁白的汉白玉 雕了一尊高近3米的贵妃站像。
她表情凝重,目光向着坡下。
似乎在想着什么
杨贵妃墓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唐杨贵妃墓是唐玄宗的贵妃杨玉环的墓葬,在兴平市西北12千米的马嵬坡。
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贵妃为弘农华阴人,后迁蒲州永乐县(今山西芮城),小字玉环,晓音律,善歌舞,有倾国之貌。
原为玄宗十八子寿王瑁妃。
后被玄宗召入宫中为女官,号太真。
天宝四年,进册为贵妃。
父兄均骤贵,势倾天下。
天宝十五年(756年),安禄山反,京师危急,唐玄宗携杨贵妃仓皇逃走,路径马嵬坡,以右彪武军大将军陈玄礼为首的随从将士,以贵妃与其兄杨国忠倡乱,愤而杀死宰相杨国忠,并胁迫唐玄宗将杨贵妃缢死。
贵妃死时年38年。
杨贵妃墓为一陵园,大门顶额横书唐杨氏贵妃之墓七字。
进门正面是一座三间仿古式献殿,穿过献殿,就是墓冢。
墓高约3米,封土周围砌以青砖。
围绕墓的周围有三面回廊,上嵌大小不等的石碑,刻有历代名人游后的题咏。
近年来,当地政府对贵妃墓进行了修葺,新修了围墙、碑廊、献殿和亭子,并在墓园后添立了一尊6米高的杨贵妃大理石雕像。
贵妃墓现已成为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 ------------------------------------------------ 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位于礼泉县城东北20多公里处。
陵园规模宏大,总面积2万余公顷,被誉为“天下名陵”和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园。
地上地下遗存了大量的文物。
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我们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
来到昭陵,一定要给大家先讲讲李世民这位伟大的唐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在中国历史上被公认为垂范千秋的皇帝楷模,他有勇有谋,帮助父亲李渊打下江山,于公元627年由高祖李渊禅位登上皇帝的宝座,在位23年。
这位皇帝即位后任人唯贤、广开言路、虚心纳课,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顺应民心和历史发展的政策,开创了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吏治清明、思想文化日益繁荣、民族关系友好和睦的一代盛世,因而声名远播,创造了我国历史上盛极一时的“贞观之治”。
公元636年,文德皇后长孙氏病故。
太宗遵其 “因山而葬”、“俭薄送终”的遗嘱,选距长安约80公里的九峻山为陵址,定名昭陵,安葬了文德皇后,此后继续营建。
九唆山海拔1888米,山势突兀,地处烃河之阴,渭河之阳,南隔关中平原,与太白、终南等山峰遥相对峙。
东西两侧,层峦起伏,气势磅磷,蔚为壮观。
九峻山主峰颇为神奇:从南面观之,形似圆锥;从西南面望之,形若覆斗,很像日本的富士山;从东面看之,形同笔架,号称“笔架山”。
公元铀9年,唐太宗病故,与文德皇后合葬后封固陵墓,陵墓修建工程至此竣工。
陵墓地宫坐北朝南,建在南面山腰的峭壁间。
从唐贞观十年 (636年)唐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人葬到唐开元二十九年 (741年),昭陵陵园建设持续105年之久。
昭陵是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陪葬最多的一座。
同时它还开创了中国封建帝王“依山为陵”的先河,也可以说是唐代“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因山为陵,就是选择自然山峰,从旁边凿洞为蜒 (音响n,墓道)道,在山峰的底部修造地下宫殿。
据有关资料记述,昭陵从蜒道至墓室深约230米,前后安置五道石门。
地宫宽敞富丽,几乎与长安城的宫殿差不多。
蜒道两侧设东西两厢,厢内放置石柜,柜内有装殉葬品的铁匣。
陵山上还为护陵人员修建了游殿和房舍等。
为了解决来往不便的困难,又沿山崖修了栈道。
经过1000多年的沧桑变换,昭陵的地面建筑早已荡然无存,现仅存儿处废墟,如朱雀门、献殿、祭坛、司马门、皇城等。
据记载,皇城建筑曾经遭到火焚,公元798年重修房屋378间。
昭陵陵园方圆的公里,共有陪葬墓167座,其中以魏徵、李靖、李勋 (徐慰功)的墓与众不同;太宗李世民的灵寝位于陵园最北端,像皇宫在长安城北部一样,居高临下,气势壮观雄伟,为以前帝王陵园所无法比拟。
因山势陡峭,来往不便,于是顺山旁架设栈道,绕山3仍米,才能到达墓门。
后来为了围固山陵;将栈道拆除,与外界隔绝。
陵山有内外两重垣墙围绕,外城遗址已难考证,方形的内城依山婉蜒,墙四隅建有角楼,正中各开一间:南“朱雀”,北“玄武”,东“青龙”,西“白虎”。
陵园内主要建筑是献殿和寝宫。
献殿位于朱雀门内,正对山陵,存放李世民生前使用器物,是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
1992 年在献殿遗址曾发现一件残缺鹅吻,高
【第1句】:5米,宽0.65米,底长1米,重约150公斤,可见原建筑规模之宏伟壮观。
寝宫建筑在陵山垣墙外的西南角,去陵十八里,封内一百二十里,是供太宗灵魂起居的场所,为守陵官员、宫人所住。
诗人杜甫在《重经昭陵》中写道:“灵寝盘空曲,帝子守翠微。
再窥松柏路,还见五云飞。
”可见,当时昭陵不但险峻,而且已是松柏成阴。
昭陵的营造工程是由唐代著名美术家阎立德设计的,在规模和布局上都有独特的风格。
驰名中外的“昭陵六骏”就是唐太宗在公元636年埋葬文德皇后长孙氏以后,诏令雕刻列置于昭陵北麓祭坛内的。
六骏是六匹曾随李世民南征北战,为唐王朝的统一战争立过战功的骏马。
石刻骏马姿态各异,但都矫键雄强,生气勃勃。
“昭陵六骏”石刻吸取了佛教艺术的浮雕法,以熟练的技巧、简洁的手法刻画真实的事物,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可惜这几件艺术珍品在19世纪刀年代遭到破坏,其中有两件被盗运到国外,瑚存美国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件在盗运时被发现,运回西安,今陈列在西安碑林石刻艺术博物馆内。
在盗运过程中,这六件石刻都被打成数块,马身上原刻有射中的箭,现已模糊不清;太宗所题赞词和马的名称也都看不见了。
所幸还有北宋游师雄立的昭陵六骏碑,以线刻手法记录了六骏浮雕的细部、名称、毛色特点、战功及太宗赞六马的全文。
这里是与六骏石刻一同列置在祭坛的十四国君长石刻像。
这些石像早年也被毁,现仅存四座像的题名像座。
石像的形象没有具体记录,有些资料只说是“逾常形”,可知比普通真人的形体高大、魁伟。
唐代盛行在墓前立碑和在墓室内放置墓志石的风气。
昭陵大部分墓前有碑,几乎每座墓内都有墓志石。
大部分碑石现都保存在昭陵博物馆内。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太宗又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因此昭陵被誉为 “天下名陵”。
1961年,国务院公布昭陵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我们到的这里就是唐朝三朝元老李勋墓。
李勃(594-699年),原姓徐,名世勃,字憋功。
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人。
唐初大将,诸葛亮式的人物,能掐会算,曾运筹惟握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他17岁时,参加隋末的瓦岗农民起义军,与秦琼、罗士信不同,6勃可是瓦岗军元老级的人物,因功封东海郡公。
瓦岗军失败后随李密旧部归唐,任右武侯大将军,封曹国公。
赐姓李,因避唐太宗讳,单名勋。
他曾奉事李渊、李世民、李治三代皇帝,在很多战役中建有大功,深得唐太宗赏识。
在他生病时,唐太宗曾经亲自为他剪须和煎药。
李勃死后,唐高宗为他修建了陵墓。
他的墓家由3个高约6丈的锥形土堆组成,土堆下部合在一起,上部形成倒“品”字形的3个山头,象征阴山、铁山和乌德键山,意思是为表彰他生前破突撅之战功。
这座墓前有一遍石碑,高
【第5句】:6米,碑座为
【第1句】:2米巨龟形,碑首雕刻6条龙。
碑文由唐高宗李治亲自撰书。
武则天称帝时,李勋的孙子徐敬业起兵讨伐。
李颠不但被剥夺官爵,他的坟墓也曾经被挖开,棺材被劈碎。
武则天死后,唐中宗为李勃追复官爵,并重新安葬。
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昭雪平反后重新修复的李勃墓。
墓前有石人1对,左侧有石羊、右侧有石虎各3对。
墓内出土的一顶三梁进德冠,是目前发现的唯一唐帽。
还有一幅《歌舞图》,也是研究唐代舞蹈的极为珍贵的资料。
在其他很多陪葬墓中也出土了神态各异的胡桶和骆驼桶,这些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初唐时期 “丝绸之路”的盛况,体现着初唐时期中国各民族的大融合。
50多年来,从昭陵及其陪葬墓里发现和出土了大量碑石和墓志铭。
这些碑石不仅是研究我国书法艺术的宝贵实物资料,也是研究唐代历史的稀有文字资料。
因为这些碑石和墓志的内容除对死者歌功颂德外,对其官品职务、重要功绩及立功年代也有较详细的记载,这些都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重大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
昭陵碑石形体高大,雕刻精细,均为初唐著名书法家书写的名人墓碑。
另有唐高宗李治御制御书的《李勃碑》、孔颖达碑座的刻字,尉迟敬德墓志盖的“飞白书”等都是稀世珍品。
初唐盛行楷书,最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储遂良、虞世南和薛棱,号称 “初唐四大家”。
在这里可以看到他们的典范佳作。
例如,猪遂良所书的房玄龄碑,书法秀逸柔婉,笔力丰满;欧阳询所书的温彦博碑,字体疏朗,笔力道劲,是欧阳询传世的最后一件作品。
美中不足的是,这些碑石均有破损。
这批艺术瑰宝在20世纪20年代曾遭令人痛心的破坏。
当时军阀混战,碑石无人过问,一些不法书商勾结地方官吏,将碑石拓片出售,价格高达2000两银子。
为了进一步抬高价格,他仰拓片后把碑上关键的字,如时间、人名、地名砸毁,让后人再拓不出完整碑文。
后来的拓碑者也如法炮制,以致有的碑石甚至被砸成儿段。
昭陵及其陪葬墓出土文物中数量最多的是陶桶。
这种彩绘釉陶桶的制作工艺也很独特:它以瓷土作胎,焙烧成型后,施以铅釉,然后再经烧制便成釉桶。
昭陵出土的这种彩绘釉陶桶造型美观,姿态多样,神情生动。
多种多样的发型和服饰反映了当时的物质文明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例如披翻领长大衣的男立桶,着翻领袍的女站桶和头戴翻沿帽、足登小蛮靴的骑马女桶等。
还有头戴翻沿帽、敞胸襟、满脸络绸胡、深目高鼻的陶桶,很明显,这些都是西域人的形象。
携带水葫芦及野鸡、野兔的骆驼,则表现商旅们在“丝绸之路”上长途跋涉的情景。
彩绘釉陶桶仅流行于初唐,是这一时期特有的,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急求咸阳茂陵和杨贵妃墓导游词
杨贵妃,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阳市)人,后迁至蒲州永乐县(今山西芮城)。
小名玉环。
其父杨玄湖。
玉环早年丧母,其叔父将其养九她通晓音律,能歌善舞,原为唐玄宗李隆基十八于寿王李瑁妃。
公元736年届惠妃死。
唐玄宗将其召入宫中,为女官。
在初次见玄宗时穿道士服。
故号太真。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封为贵妃,受到玄宗宠爱,父、兄、姐妹皆因之显贵.堂兄杨国忠被封为宰相,操纵朝政,势倾天下,使唐政府政治腐败,国势渐微,天宝十五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陷洛阳,破潼关,京师震动。
玄宗带杨贵妃逃往四川。
途经马坡,以右彪武军大将军陈玄礼为首的随军将士,以杨贵妃和杨国忠倡乱误国,愤而杀死杨国忠,逼玄宗将杨贵妃缢死。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对这一事件有生动细致的描写:“九重城翩烟尘生,干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杨贵妃死后即葬于马坡。
据文献记载,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王朝军队收复长安,玄宗回来,曾密令人将杨贵妃迁葬。
因此该墓究竟是原来的墓还是迁葬后的墓,或者是杨贵妃的衣冠冢,尚无确征。
现在的贵妃墓为一半坡上的小陵园,大门顶额横书“杨氏贵妃之墓”园内正面一座三间的仿古式献殿,过献殿即是墓冢,高3米,封土四周砌以青砖。
传说妇女用贵妃墓上的土搽脸,可去掉脸上的黑斑,使面部肌肉细腻白嫩。
因此,其墓土被称为“贵妃粉”,远近妇女争相以土搽脸,连外地游人也要带包墓上回去,于是墓堆越来越小,守墓人不断给墓堆添上,但不久又被人取光。
为了保护坟墓,只好用青砖将其包砌。
这样,人们就再也无法从墓上取上了。
墓前有一碑楼,上刻:“唐玄宗贵妃杨氏墓”。
游人至此读咏周围回廊上的古人诗作,可以明史,可以抒怀,当别有一番情趣。
现在,在贵妃墓后的半坡上,修了一亭,亭边用洁白的汉白玉 雕了一尊高近3米的贵妃站像。
她表情凝重,目光向着坡下。
似乎在想着什么
杨贵妃墓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唐杨贵妃墓是唐玄宗的贵妃杨玉环的墓葬,在兴平市西北12千米的马嵬坡。
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贵妃为弘农华阴人,后迁蒲州永乐县(今山西芮城),小字玉环,晓音律,善歌舞,有倾国之貌。
原为玄宗十八子寿王瑁妃。
后被玄宗召入宫中为女官,号太真。
天宝四年,进册为贵妃。
父兄均骤贵,势倾天下。
天宝十五年(756年),安禄山反,京师危急,唐玄宗携杨贵妃仓皇逃走,路径马嵬坡,以右彪武军大将军陈玄礼为首的随从将士,以贵妃与其兄杨国忠倡乱,愤而杀死宰相杨国忠,并胁迫唐玄宗将杨贵妃缢死。
贵妃死时年38年。
杨贵妃墓为一陵园,大门顶额横书唐杨氏贵妃之墓七字。
进门正面是一座三间仿古式献殿,穿过献殿,就是墓冢。
墓高约3米,封土周围砌以青砖。
围绕墓的周围有三面回廊,上嵌大小不等的石碑,刻有历代名人游后的题咏。
近年来,当地政府对贵妃墓进行了修葺,新修了围墙、碑廊、献殿和亭子,并在墓园后添立了一尊6米高的杨贵妃大理石雕像。
贵妃墓现已成为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 ------------------------------------------------ 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位于礼泉县城东北20多公里处。
陵园规模宏大,总面积2万余公顷,被誉为“天下名陵”和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园。
地上地下遗存了大量的文物。
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我们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
来到昭陵,一定要给大家先讲讲李世民这位伟大的唐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在中国历史上被公认为垂范千秋的皇帝楷模,他有勇有谋,帮助父亲李渊打下江山,于公元627年由高祖李渊禅位登上皇帝的宝座,在位23年。
这位皇帝即位后任人唯贤、广开言路、虚心纳课,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顺应民心和历史发展的政策,开创了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吏治清明、思想文化日益繁荣、民族关系友好和睦的一代盛世,因而声名远播,创造了我国历史上盛极一时的“贞观之治”。
公元636年,文德皇后长孙氏病故。
太宗遵其 “因山而葬”、“俭薄送终”的遗嘱,选距长安约80公里的九峻山为陵址,定名昭陵,安葬了文德皇后,此后继续营建。
九唆山海拔1888米,山势突兀,地处烃河之阴,渭河之阳,南隔关中平原,与太白、终南等山峰遥相对峙。
东西两侧,层峦起伏,气势磅磷,蔚为壮观。
九峻山主峰颇为神奇:从南面观之,形似圆锥;从西南面望之,形若覆斗,很像日本的富士山;从东面看之,形同笔架,号称“笔架山”。
公元铀9年,唐太宗病故,与文德皇后合葬后封固陵墓,陵墓修建工程至此竣工。
陵墓地宫坐北朝南,建在南面山腰的峭壁间。
从唐贞观十年 (636年)唐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人葬到唐开元二十九年 (741年),昭陵陵园建设持续105年之久。
昭陵是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陪葬最多的一座。
同时它还开创了中国封建帝王“依山为陵”的先河,也可以说是唐代“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因山为陵,就是选择自然山峰,从旁边凿洞为蜒 (音响n,墓道)道,在山峰的底部修造地下宫殿。
据有关资料记述,昭陵从蜒道至墓室深约230米,前后安置五道石门。
地宫宽敞富丽,几乎与长安城的宫殿差不多。
蜒道两侧设东西两厢,厢内放置石柜,柜内有装殉葬品的铁匣。
陵山上还为护陵人员修建了游殿和房舍等。
为了解决来往不便的困难,又沿山崖修了栈道。
经过1000多年的沧桑变换,昭陵的地面建筑早已荡然无存,现仅存儿处废墟,如朱雀门、献殿、祭坛、司马门、皇城等。
据记载,皇城建筑曾经遭到火焚,公元798年重修房屋378间。
昭陵陵园方圆的公里,共有陪葬墓167座,其中以魏徵、李靖、李勋 (徐慰功)的墓与众不同;太宗李世民的灵寝位于陵园最北端,像皇宫在长安城北部一样,居高临下,气势壮观雄伟,为以前帝王陵园所无法比拟。
因山势陡峭,来往不便,于是顺山旁架设栈道,绕山3仍米,才能到达墓门。
后来为了围固山陵;将栈道拆除,与外界隔绝。
陵山有内外两重垣墙围绕,外城遗址已难考证,方形的内城依山婉蜒,墙四隅建有角楼,正中各开一间:南“朱雀”,北“玄武”,东“青龙”,西“白虎”。
陵园内主要建筑是献殿和寝宫。
献殿位于朱雀门内,正对山陵,存放李世民生前使用器物,是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
1992 年在献殿遗址曾发现一件残缺鹅吻,高
【第1句】:5米,宽0.65米,底长1米,重约150公斤,可见原建筑规模之宏伟壮观。
寝宫建筑在陵山垣墙外的西南角,去陵十八里,封内一百二十里,是供太宗灵魂起居的场所,为守陵官员、宫人所住。
诗人杜甫在《重经昭陵》中写道:“灵寝盘空曲,帝子守翠微。
再窥松柏路,还见五云飞。
”可见,当时昭陵不但险峻,而且已是松柏成阴。
昭陵的营造工程是由唐代著名美术家阎立德设计的,在规模和布局上都有独特的风格。
驰名中外的“昭陵六骏”就是唐太宗在公元636年埋葬文德皇后长孙氏以后,诏令雕刻列置于昭陵北麓祭坛内的。
六骏是六匹曾随李世民南征北战,为唐王朝的统一战争立过战功的骏马。
石刻骏马姿态各异,但都矫键雄强,生气勃勃。
“昭陵六骏”石刻吸取了佛教艺术的浮雕法,以熟练的技巧、简洁的手法刻画真实的事物,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可惜这几件艺术珍品在19世纪刀年代遭到破坏,其中有两件被盗运到国外,瑚存美国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件在盗运时被发现,运回西安,今陈列在西安碑林石刻艺术博物馆内。
在盗运过程中,这六件石刻都被打成数块,马身上原刻有射中的箭,现已模糊不清;太宗所题赞词和马的名称也都看不见了。
所幸还有北宋游师雄立的昭陵六骏碑,以线刻手法记录了六骏浮雕的细部、名称、毛色特点、战功及太宗赞六马的全文。
这里是与六骏石刻一同列置在祭坛的十四国君长石刻像。
这些石像早年也被毁,现仅存四座像的题名像座。
石像的形象没有具体记录,有些资料只说是“逾常形”,可知比普通真人的形体高大、魁伟。
唐代盛行在墓前立碑和在墓室内放置墓志石的风气。
昭陵大部分墓前有碑,几乎每座墓内都有墓志石。
大部分碑石现都保存在昭陵博物馆内。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太宗又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因此昭陵被誉为 “天下名陵”。
1961年,国务院公布昭陵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我们到的这里就是唐朝三朝元老李勋墓。
李勃(594-699年),原姓徐,名世勃,字憋功。
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人。
唐初大将,诸葛亮式的人物,能掐会算,曾运筹惟握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他17岁时,参加隋末的瓦岗农民起义军,与秦琼、罗士信不同,6勃可是瓦岗军元老级的人物,因功封东海郡公。
瓦岗军失败后随李密旧部归唐,任右武侯大将军,封曹国公。
赐姓李,因避唐太宗讳,单名勋。
他曾奉事李渊、李世民、李治三代皇帝,在很多战役中建有大功,深得唐太宗赏识。
在他生病时,唐太宗曾经亲自为他剪须和煎药。
李勃死后,唐高宗为他修建了陵墓。
他的墓家由3个高约6丈的锥形土堆组成,土堆下部合在一起,上部形成倒“品”字形的3个山头,象征阴山、铁山和乌德键山,意思是为表彰他生前破突撅之战功。
这座墓前有一遍石碑,高
【第5句】:6米,碑座为
【第1句】:2米巨龟形,碑首雕刻6条龙。
碑文由唐高宗李治亲自撰书。
武则天称帝时,李勋的孙子徐敬业起兵讨伐。
李颠不但被剥夺官爵,他的坟墓也曾经被挖开,棺材被劈碎。
武则天死后,唐中宗为李勃追复官爵,并重新安葬。
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昭雪平反后重新修复的李勃墓。
墓前有石人1对,左侧有石羊、右侧有石虎各3对。
墓内出土的一顶三梁进德冠,是目前发现的唯一唐帽。
还有一幅《歌舞图》,也是研究唐代舞蹈的极为珍贵的资料。
在其他很多陪葬墓中也出土了神态各异的胡桶和骆驼桶,这些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初唐时期 “丝绸之路”的盛况,体现着初唐时期中国各民族的大融合。
50多年来,从昭陵及其陪葬墓里发现和出土了大量碑石和墓志铭。
这些碑石不仅是研究我国书法艺术的宝贵实物资料,也是研究唐代历史的稀有文字资料。
因为这些碑石和墓志的内容除对死者歌功颂德外,对其官品职务、重要功绩及立功年代也有较详细的记载,这些都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重大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
昭陵碑石形体高大,雕刻精细,均为初唐著名书法家书写的名人墓碑。
另有唐高宗李治御制御书的《李勃碑》、孔颖达碑座的刻字,尉迟敬德墓志盖的“飞白书”等都是稀世珍品。
初唐盛行楷书,最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储遂良、虞世南和薛棱,号称 “初唐四大家”。
在这里可以看到他们的典范佳作。
例如,猪遂良所书的房玄龄碑,书法秀逸柔婉,笔力丰满;欧阳询所书的温彦博碑,字体疏朗,笔力道劲,是欧阳询传世的最后一件作品。
美中不足的是,这些碑石均有破损。
这批艺术瑰宝在20世纪20年代曾遭令人痛心的破坏。
当时军阀混战,碑石无人过问,一些不法书商勾结地方官吏,将碑石拓片出售,价格高达2000两银子。
为了进一步抬高价格,他仰拓片后把碑上关键的字,如时间、人名、地名砸毁,让后人再拓不出完整碑文。
后来的拓碑者也如法炮制,以致有的碑石甚至被砸成儿段。
昭陵及其陪葬墓出土文物中数量最多的是陶桶。
这种彩绘釉陶桶的制作工艺也很独特:它以瓷土作胎,焙烧成型后,施以铅釉,然后再经烧制便成釉桶。
昭陵出土的这种彩绘釉陶桶造型美观,姿态多样,神情生动。
多种多样的发型和服饰反映了当时的物质文明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例如披翻领长大衣的男立桶,着翻领袍的女站桶和头戴翻沿帽、足登小蛮靴的骑马女桶等。
还有头戴翻沿帽、敞胸襟、满脸络绸胡、深目高鼻的陶桶,很明显,这些都是西域人的形象。
携带水葫芦及野鸡、野兔的骆驼,则表现商旅们在“丝绸之路”上长途跋涉的情景。
彩绘釉陶桶仅流行于初唐,是这一时期特有的,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孔墓的导游词
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是世界上延时最长、规模最大的一处家族墓地。
孔林位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占地3000亩。
中国古典建筑有四大类型,宫殿、园林、陵墓、寺庙。
孔府孔庙集中体现了宫殿、园寺庙的特点,而孔林则是陵墓和园林均而有之。
孔庙,孔府显示了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和大家族的庄严。
而孔林则体现了孔子及其后裔过世后的荣耀。
自孔子于妻合葬,人植树为孔林之始。
经过两千多年70多带的不断的延续拓展,逐渐形成了面积广大的孔氏家族专用墓地孔林。
神道:出去府城的北门,有条大道往前走直通古陵,所以大家称之孔林神道。
在古人的观念当中,神道是孔子接受祭祀时,神灵寄出的通道。
整个神道青石铺路,神道两边整齐排列着古柏,直到孔林的门前。
它们形态各异,始终忠实的毅力在神道两旁。
洙水桥:在我身后的就是洙水桥,而在洙水桥下流经的就是洙水河。
因为洙水河流经孔子的墓前,所以于圣脉攸关。
被后世誉为圣水。
洙水本是古代的一条河流,跟泗水共称为“洙泗”后来成为孟子发祥地的盖成。
古洙水河早已经没有了,河上有桥三座,都是平桥中间的一座拱桥在孔子墓前,所以叫做洙水桥。
孔子墓甬道:甬道有四对巨型石雕,名曰:华表、文豹、角(lu4)端、翁仲。
华表又称“望柱”,是进“天门”的标志。
文豹形象似豹,腋下喷火,温顺善良。
角(lu4)端传说日行一万八千里,通四方语言,明外方幽远之事。
文豹、角端都是想象中的怪兽。
翁仲,传说为秦代大将,威震边塞,后为对称,雕文、武两像,用以守墓。
甬道尽头大殿是祭祀孔子设香坛的享殿。
解放战争时,朱德总司令曾在此召开过军事会议,所以又成为革命历史文物。
孔伋墓:孔子的孙子孔伋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孔子在世时,孔伋尚年幼。
孔子死后,孔伋拜曾子为师。
曾子,姓曾,名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继承了孔子学说的真谛,并传授给孔伋。
曾子著有<<大学>>等书。
据记载<<论语> >也是以曾子的教学讲义为蓝本,由他的门人弟子编辑而成。
孔伋潜心研究孔子学说,著成<<中庸>>一书。
孔伋的学生又把孔子思想学说传给孟子,孟子上承孔子之学,著成<<孟子>>一书。
以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古称“四书”,是儒学经典著作。
由此可见孔伋是儒家思想学派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
孔鲤墓:孔子的儿子孔鲤,一生无大作为,年50岁先孔子去世。
但因系“圣人”之子,故被宋徽宗封为“泗水侯”。
孔子墓:孔子墓像一个隆起的马背,称“马鬣封”,是一种特殊尊贵的筑墓形式。
孔子墓旁边是其儿子孔鲤墓,和孙孔伋墓。
这种墓葬布局为“携子抱孙”。
墓前石碑篆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 是明正统八年黄养正书。
孔子于公元前479年去世,当时鲁国国君称他为“尼父”。
这是有别于封号的最尊贵的称号。
孔子有封号始于公元元年,汉平帝追封孔子为公爵,称“褒成宣尼公”。
此后帝王纷纷给孔子封号,至唐开元二十七年唐玄宗李隆基给孔子谥号“文宣”,始称“文宣王”。
到元武帝于大德十一年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后又称“至圣先师”、“大成至圣先师”等等。
历代王朝都为孔子的封号选择了最高的赞誉之词,可见孔子思想学说,对历代统治是何等重要。
子贡庐墓处:孔子墓西三间房屋为子贡庐墓处。
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是孔子得意门生之一,也是孔子弟子中善于经商的学生。
孔子死后,众弟子为孔子守,独有子贡在此守墓六年。
后人为纪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
至圣林坊:从神道一路走来,走到牌坊边呢,就到了孔林中的至圣林了。
这里原名宣盛林。
在清朝的时候和孔庙一同改名为至圣林,此坊建于明朝,经多次重修,到现在仍然保持明代早期的建筑特点。
彩画精细,显得十分精美。
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80年复制。
二门:二门市周围不接成华的一个楼门上匾额写的《恩赐重光》是明代皇帝所颁,因此也叫做重光门。
按照请定制,只有在帝王大典,迎接圣旨,或者迎接皇帝的时候,才可以在13响礼炮的过程中将此门打开。
两旁的廊坊是仿照封建王朝“六部”所建的“六厅”. 各位朋友,雄伟壮阔的“三孔”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广泛而深刻的内容,在这里,我们将会直接感受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数千年历史中神圣而稳固的地位,从而去思考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是怎样凝聚,怎样发展的,在这里,你不得不为曲阜骄傲,你不得不为孔子骄傲,你不得不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骄傲。
“三孔”的游览就到这里了,欢迎大家再次光临,再见!
急求咸阳茂陵和杨贵妃墓导游词
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向西南驱车200多公里,便可到达中俄罗斯高地的一座城市——图拉。
从图拉出来再走10几公里就到了著名的亚斯纳亚-波良纳庄园—俄罗斯大文豪托尔斯泰的庄园。
从托尔斯泰博物馆出来,经过他的马房,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这位伟大文豪的坟墓前。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曾称赞“他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并认为托尔斯泰的墓远远超过法国君王拿破仑墓和德国诗人歌德的墓,是“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为小石潭写一篇导游词两百字左右
【1】《小石潭记》导游词150字旅客朋友们,大家好
漫步荫凉的竹林、聆听清脆的水声,我们就到了小石潭。
来到这里的柳宗元留下了千古名篇《小石潭记》。
大家看,下面的水潭清澈透明,底部为一块石头,翻卷露出水面的像礁、像屿、像垒、像岩;水中的鱼儿像在空中游一样。
潭水来自西面曲折的小溪,朋友们,让我们静静的感觉这幽静深邃的景色吧。
【2】《小石潭记》导游词500字旅客朋友们,我们现在身处永州小石潭。
大家有没有听到那清脆的水声,这种声音就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你们感受到了吗
让我们继续向里走,我们可以看到,我们身旁有着成林的竹子,你们是否感受到环境的幽深冷寂
在这里,唐代诗人柳宗元曾经留下足迹,并写了一篇佳作------《小石潭记》。
让我们随着这清脆的水声,追随着柳宗元老先生的脚步砍伐竹子进入。
朋友们,快看,下面有一个小水潭。
看
它是多么的清澈、透明。
它以整块石头为底,石底有些部分还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大家看到这些石头的形状,有没有联想到小石礁、小岛屿、小石垒、小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朋友们啊,这里是胜地啊
连鱼都和别处不一样,看它们,像不像在和我们逗乐,我想其它地方的鱼就不能了吧······这一景观可真独特。
这么活泼的鱼却生活在这么幽静的环境中,大家觉不觉得这是一个佳境啊!让我们向西南方向望去,我们可以看到溪身就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溪水就像蛇爬行那样弯曲,这景不愧雄奇壮美!让我们一同坐在石潭,感受一下这寂静、幽深的气氛。
让我们记住这番美景,让我们深吸一口这清新的空气,让我们带着这些记忆,带着这口新鲜的空气离开这里,进入下一站。
【3】《小石潭记》导游词700字各位尊敬的旅客朋友们,早上好,今天由我带领您参观一个不着名的小石潭。
大家请看身边的这个小丘,固然小,但却是景色宜人。
四周郁郁葱葱,人烟依然很稀少。
大家随着我一起往西走。
大家请闭上眼睛,知大家有没有闻声什么
有些像佩与环相互碰撞的清脆声。
现在请随我顺着这条小路下往,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小潭就是大家刚才听到的清脆声的起源地。
大家可以看到,这小潭的潭底,是以一整块石头做成的,大家现在可以走近些,但小心脚下不要滑倒。
这小潭的潭底有些地方已经凸出来了,就像海上的岛屿,水中的平地一样。
这个小潭里大约有一百来条鱼,由于水太清澈,所以看上往似乎在空中游动,也没有什么依靠。
早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就会映在水底的石头上,有些鱼懒得一动也不动,但有时却忽然间的游走,马上又游回来,似乎在跟大家开玩笑似的。
请大家顺着小潭向西南方看往,就会看到一条小溪,这条小溪便是这潭水的来源,这小溪曲曲弯弯,有时能看见有时却不能看见,由于多年水流的冲击它的两岸早已参差不齐,像犬牙一样。
这个小潭不仅谭美,四周的景色也很美。
它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层层环绕,假如一个人来到这里,就会感觉到它独占的清静,让人心旷神怡。
在这里呆久了,就会感觉到它独占的魅力——让人抛往心中一切的杂念,感觉就像在仙境中一样,没有让人喘不过气的压力,没有让人头疼的事业,倍感轻松,心也静了下来,这里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我为大家先容了这么多,不知有没有人知道这里是哪位名人笔下的景色
对了这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
生龙寨的导游词,把旅游顺序写出来。
龙寨在陕西省商南县富水镇南三公里的金钟山上,曾经是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在商洛活动的场所之一生龙寨东边山下,如今有两个大村庄,北边叫王家庄,南边叫王家楼,各住十户人家,至今还流传着李自成与王夫人的一些遗佚事。
前几年平整土地,在湖田中间,挖得古墓一处,人们纷传这就是王夫墓。
1982年有人在生龙寨上挖药,又掘得宝剑一把,箭簇一堆,经过文物部门鉴定,认为这就是当年义军的遗物,“剑”与“簇”现存县文化馆内。
如今生龙寨风光分外旖旎,桐林满山,青竹葱笼,山花四季常开,春夏翠鸟争鸣,寨墙外那一株古松依然苍劲挺拔,它作为生龙寨的标志,九里外的富水街头就可眺见,似向游人招手,每年,前来这里寻踪凭吊李自成的游客,不绝于途。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417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