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优秀范文
  3. 导游词

甘肃渭河源导游词

黄河的古往今来导游解说词

【河流】黄河(Yellow River)——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

若把祖国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鸡,黄河便是雄鸡心脏的动脉。

黄河流程达5464千米,流域面积达到752442平方公里,上千条支流与溪川犹如无数毛细血管,源源不断地为祖国大地输送着活力与生机。

[编辑本段]

【基本信息】 长度5464 千米,源头海拔4675米,平均流量 17

【第74句】:5 立方米\\\/秒,流域面积 752442平方公里,源头在青海省,注入渤海,上、中游分界点:旧孟津。

发源地:巴颜喀拉山的约古宗列曲是黄河的源头。

【相关文化】 150万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现今山西省黄河边的芮城县境内出现,其后,10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和30万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黄河岸边取鱼狩猎,生活繁衍,继续为黄河文明的诞生默默耕耘。

7万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万年前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晚期智人,奏响了古老黄河文明的序曲。

距今10000~7000年的细石器文化遗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3700~2700年的青铜器文化遗址和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铁器文化遗址等几乎遍布黄河流域。

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

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创造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他们拉开了黄河文明发展的序幕。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些帝王统领着中华民族把古代黄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顶峰。

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唐诗、宋词、元曲是黄河文明中闪闪发光的瑰宝,发明创造和科学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全人类的进步。

[编辑本段]

【自然特征】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全长5464公里, 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米。

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汇集有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

两岸缺乏湖泊,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很小,流入黄河的河流很少。

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00米,较窄处只有300米,水深一般为

【第2句】:5米,有的地方深度只有

【第1句】:2~

【第1句】:3米。

黄河[编辑本段]

【地理环境】 从河源至贵德多系山岭及草地高原,属青藏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峰超过4000米,源头河谷地海拔4200米;贵德自孟津江段是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为吕梁西坡,南为渭河谷地,北与鄂尔多斯高原相接,西至兰州谷地;黄土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地形起伏不平,坡陡沟深,沟壑地面坡度15~20度,沟谷面积占40~50%,沟道密度3~5公里\\\/平方公里,切割深度100米以上;孟津以下进入地势低平的华北平原,海拔不超过50米,进入下游后河道平坦,平均比降只有0.12%,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淤积,河床高出地面4~5米;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地面冲积出扇状的古河床和古自然堤,成为缓岗与洼地相间分布的倾斜平原,洼地比较开阔平展。

钟楼导游词,(100字以下)

尊敬的各位游客:  大家好

很高兴和大家见面,大家就叫我常导吧。

接下来就和我一起参观西安钟楼吧

  钟楼位于西安市中心,东南西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

看,在我们眼前的两层建筑就是钟楼,它由基座、楼身和楼顶三部分组成。

钟楼高36米,是古色古香的砖瓦结构,四角挑檐翘起,凌空欲飞,楼顶有各色玻璃瓦鲜艳夺目,美丽极了。

钟楼四周鲜花环绕,增添了欢乐的节日气氛。

  基座是由巨大的城砖筑成,沿着基座北面的楼梯而上,我们便来到钟楼楼身观光台,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口青色的明代大钟,重五吨,里面能容纳五六个人,钟面上雕刻着精美的八卦图案,浑厚洪亮的钟声好像闷雷滚动,告诉周边的人们新一天的到来;如今,钟声祈祷老人的长寿、可以让小孩健康快乐……一跨入展厅大门,就看见三排钟从小到大的排列着,其中的一排钟形状大小一模一样,但一排和一排形状不同;周围还有许多美丽的水墨画和刚劲有力的书法,钟和书画向我们展现了明代人的技艺高超。

站在钟楼上极目远眺,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今天,我很高兴为大家服务。

鼓楼和钟楼遥相呼应,使古城西安更加美丽,下次有机会再带大家一起参观西安鼓楼。

博尔塔拉州的交通如何?

这个~~你还是网上自己查查吧`

求一篇描写人文景观、或自然景观、或民间艺术、或民俗风情的游记作文。

别超过1000字

九自然景观,我会想到世界闻九寨沟。

寨沟位于四川省阿贝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

九寨沟在海拔两千米以上,遍布原始森林,沟内分布一百零八个湖泊。

九寨沟纵深多公里,总面积6万多公顷,三条主沟形成 丫 形,总长达六十余公里。

由于交通不便,人们很难上去。

这里保存着具有原始风貌的自然景观,有着自己的特殊景色。

 九寨沟四季秀丽。

   春日来临,九寨沟冰雪消融,春水泛涨,山花烂漫,远山的白雪映衬着童话世界,温柔而美丽。

   夏日,九寨沟掩映在苍翠欲滴的浓荫之中,风吹拂着树梢,吹拂着你流水一样自由的心绪。

   九寨沟的秋天,是最灿烂的季节。

五彩斑斓的红叶,像天使手里的一幅画。

   冬天,九寨沟尤为宁静。

瀑布与湖泊冰清玉洁。

犹如发出沁人心扉的乐音。

   九寨沟真神奇又美丽,真不愧为“人间仙境 ”。

关于长征的资料

咸阳,陕西省地级市,位于陕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

咸阳东邻省会西安,西接国家级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西北与甘肃接壤。

辖2区1市10县,总面积10246平方公里。

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

【第97句】:24万,其中中心城市人口

【第91句】:5万,位居陕西省第三位,仅次于西安、宝鸡。

[1-2] 咸阳是秦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秦始皇定都咸阳,使这里成为“中国第一帝都”。

咸阳也是古丝绸之路的第一站,中国中原地区通往大西北的要冲。

咸阳是中国甲级对外开放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首届中国魅力城市、中国地热城、全国十佳宜居城市、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市及中华养生文化名城。

[3] 2014年国务院批复成立西咸新区为中国第七个国家级新区。

一种说法是:古代有:水之北为“阳”,山之南为“阳”,咸阳位于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

[6] “咸”字意为“皆”、“都是”等。

另外,有人根据《史记》和秦都咸阳出上的陶文,以为商秧在此置 “咸亨”、“阳里”,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将两名合一,即为咸阳。

救命啊!本人急需甘肃概况,兰州百里黄河风情线的导游解说词!请尽量在本周五9月22号前给我答复!谢

甘谷大象山是一处石窟艺术与古建筑文化完美结合的胜地,殿宇窟龛错落有致、疏朗自然,亭台楼阁、斗拱飞檐,是传统古建艺术珍品;雕塑自然、书画壁画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型艺术的独特风格,自古闻名遐迩。

石窟东距著名的天水麦积山石窟100公里,西去武山水帘石窟40公里,三处石窟由于地理位置的邻近和长期的历史背景相同,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了甘肃东部佛教石窟寺艺术的特有风格和体系。

甘谷大象山,位于天水市甘谷县境内距县城五华里处。

那里有一座正看如旗,横看似龙的山峦拔地而起,旧名文旗,现名大象山。

山上松桧丛生,丁香溢彩,亭台楼阁依山而建,雕栋画廊绿树掩映。

山中悬崖间,峭壁上有大洞窟一个,洞内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

据考证,甘谷塑佛造像可远溯北魏,先后共经历了四个朝代,300多年。

甘谷有着十分丰厚的文化积淀。

据甘谷县文化局工作人员介绍,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人面鲵鱼彩陶瓶所表现出的中华民族图腾——龙的雏形以及被列为“四大汉简”之一的甘保汉简、精美的北魏石造佛像、造像塔到华贵浪漫的唐三彩风首壶;从万民敬仰的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七十二贤之一的孔门弟子石作蜀、蜀汉大将军姜维到“行完而洁”的翰林学士巩建丰等名贯千古的陇上先贤,无一不反映甘谷文化历史的源远流长,映衬出甘谷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这里自古商贸活跃,汉唐时期为古丝绸之路商旅重镇,宋有“茶马大市”之盛名,明享“商旅之家”的美誉。

三大景观 据《甘谷史话》记载:甘谷境内的文化景点大致可分为石窟景观、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三大类,按其分布,可用“一廓两线”来概括,即:古冀文化长廓、石鼓山风景旅游线和礼辛镇古遗址旅游线。

“古冀文化长廓”主要包括以大象山为中心,沿渭河一线分布的蔡家寺、渭水峪遗址、南山寺及毛家坪遗址等多处遗址。

石鼓山风景旅游线包括尖山寺森林公园、古坡海潭寺、九墩牧场及石鼓山等多处自然景观。

礼辛镇古遗址旅游线包括新兴姚仲纪念址、贯寺青砖牌坊和礼辛镇遗址等。

文旗山是秦岭山脉西端的一条余脉,东西走向。

山体挺拔,毓灵峻秀,巍峨多姿。

文旗山与东侧的簸箕山遥相呼应,统称旗鼓山。

文旗山因其巅悬崖上开凿塑造的一尊通高27.3米的释迦牟尼大佛像,而称作大佛寺,为甘谷县八景之一。

有民谣说:“佛乡有个大佛寺,顶得蓝天咯吱吱。

”甘谷县八景中称之为“悬崖大象”。

大佛洞窟两旁,依山附势修有长长的走廊,如同一条腰带。

廊上窟龛相连,巍峨壮观,现存二十二个窟龛,大都平面近方形。

正壁开大圆拱龛和设高坛基,并有僧人修行的禅窟,这是大象山窟龛特殊之处,在全国也很罕见。

“乘象入胎” 大象山横岭之上楼阁鳞次,祠宇相望。

自山脚攀登而上,经韦陀殿,再穿越飞栈阁道直上至最高处三圣殿,上有石刻:“白云封处”。

山上楼阁殿宇建筑,依山就势,密布山岭,层层楼阁,座座殿院,逐台登高。

有墨翟殿、伏羲殿、鲁班殿等。

相传鲁班殿为大象山建筑全部竣工后用所剩零块木料拼凑为梁架而建造,殿宇结构奇巧,玲珑剔透,独具匠心,充分显示了精湛的建筑技艺。

窟龛以大象窟为中心向左右罗列,西侧紧倚飞云岩,有七窟,东侧攘连松花崖,有十四窟,大佛洞窟两旁依山势建有长长的走廊将窟龛相连。

大象山自从以大佛闻世更名后,世人一直沿称大像山。

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根据释迦牟尼“乘象入胎”的传说,认为起名大象山更为确切。

虽仅一字之差,且同音,但意义深远,从此正式命名为大象山。

大象山是历代文人墨客前往览胜,赋词作诗赞颂之地。

每年农历四月八日有庙会,游人络绎不绝,热闹不凡。

登山屹窟北望,渭水烟波东泻,铁路、公路横贯渭川、通济渠水畅流,渭北山丘莽莽,景象秀丽壮观。

1981年9月10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将大象山石窟正式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拨专款进行维修。

建寺久远 凿窟习禅,流行于我国北朝时期,大象山石窟至少能为研究我国北方佛教宗派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线索。

据史料记载,甘谷大佛石窟造像可远溯至北魏,具体年代已经无从稽考。

现存释迦牟尼大佛像始凿于北魏,一直到盛唐才趋完美。

大佛石胎泥塑,身高23.3米,腰阔10.4米,高大魁梧,温顺善良,坐于30米高的石窟内,栩栩如生。

据史料记载,大象山石窟大规模开窟造像大约始自姚秦,佛事活动盛行于北朝以后,鼎盛于唐。

甘谷大象山永明寺设戒碑有云:“陇右密迩关中,襟带五凉,当姚秦北周之际佛教盛行于禹城。

而大陕西来吾陇甘谷为必经之地。

窟像设之胜若麦积崖,大象山直遥应敦煌而无逊色,而2000年来高僧大德传胜衍绪亦不亚东南。

” 大象山不但因大佛、古建筑群而闻名,更为独特的是每至古历四月八“浴佛节”前后,满山遍野的紫丁香花争相怒放,香味益人。

寺院里,梵钟声声,香烟袅袅,木鱼笃笃,佛号声声,神光赫赫。

商贾游人慕名前来,为陇上名山增添了又一道风景。

宋代《太平寰宇记》载:“悬崖有大象一躯,身长九丈。

自山巅至山下一千二百三十丈,有阁道可蹬,盖自古为胜迹矣。

”明清时期,大象山的宗教活动更为兴盛,佛、道、儒三教并存,各凿洞窟,各建庙宇。

游客四时不断,特别是每年四月八日的浴佛节,数以万计的游人,参加春游盛会,热闹非凡。

大象山石窟以其丰润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华夏的人文景观,成为甘肃省东南部三个主要石窟群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悬崖大象” 和国内诸多石窟雕刻不同的是,大象山石窟群都凿于高出地面约300米的悬崖峭壁上。

包括大象库、睡佛窟等。

大象窟即6号窟,亦称大佛殿,是大象山石窟的主窟。

窟内石胎泥塑大佛像是全国大型造像中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

从造像技法圆润流畅、丰满细腻的特点看,当为盛唐时期作品。

宋、明、清各代都有维修和重妆、挂彩。

大窟周壁有小龛70余个,龛前有金刚、白鹤童子、人面鸟等悬塑小像。

大象窟檐原为木结构三重檐楼阁建筑,经年久风雨侵蚀已坍塌,现拱型龛楣为1985年国家拨款建成;同年还补塑了大佛的手足和膝下衣纹等残损部分。

如此巨大的造像,在甘肃东部地区所有石窟中仅有此例,是渭河流域唯一的唐代大佛,也是全国大佛开凿相对高度最高的造像。

填补了这一地区唐代造像的不足。

其余石窟大多为平面近方形,不少洞窟都是带有僧房的禅窟,这些以僧人为主的佛窟,在内地的各石窟中比较罕见。

睡佛窟位于三星福、禄、寿洞东侧。

北向,平面长方形。

前壁紧靠小禅窟右上角辟明窗。

清代重塑莲叶观音像,以高度夸张手法,塑造了一尊宁静善良而又悠然自得、半卧莲叶之上的观音菩萨。

造像超越佛教规范,失履半卧。

艺术家用泥巴塑造了一尊栩栩如生的劳动人民所敬仰的神尊。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421372.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