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优秀范文
  3. 导游词

甘肃省博物馆导游词1000字

长城导游词1000字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欢迎大家到八达岭景区观光旅游。

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参观,我很高兴,望各能在八达岭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长城是世界闻名的奇迹之一,它像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国北方的辽阔的土地上。

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法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和中华民族的骄傲。

游客们,我们已经来到了著名的,您向远处看,可以发现这里的长城分为南、北两峰,蜿蜒于山脊之上,龙腾虎跃、气象万千,景色十分壮观。

往下面看是有两个门洞和U字形的城墙缎怕谳瓮城。

在瓮城墙上内外两面都有垛口墙,四面拒敌。

倘若敌人攻破关门涌入城内,将受到四面守城将围歼,敌人如落瓮中。

瓮城是长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一般都建在地形险要的交通要道上。

八达岭的瓮城也不例外。

建在山脊上,受地形限制,依山就势,东低西高,东窄西宽,仅有5000平方米。

瓮城内无井,水源缺乏,平常驻兵不多,守城部队驻在西北三里的岔道城。

瓮城中原有一座“察院公馆”,是供皇帝路过驻跸或官员停留住宿的。

瓮城两门之间相距

【第63句】:9米,西门楣题额“北门锁钥”,它的用意我在前面已经讲过。

城门洞上,古进安装有巨大的双扇木门,门内安装有木顶柱和锁闩。

平时,大门敞开,行人商旅自由出入;战时城门紧闭,严实坚固;一旦发出反击号令,城门洞又是千军万马发起冲锋的出口。

瓮城的东门楣题额为“居庸外填”,修建于明嘉靖十八年。

在“居庸外镇”关城的城台上,原来嵌有一块石碑,为明朝万历年间刻制。

从碑文可以看一带长城,先后经80多年时间才完成。

这碑中还记录着修筑长城的时间、长度、主持官和管工头、烧头、窑匠头、泥瓦匠头和名字,以明确责任。

站在城上向下看,我们中以看到来往不断的车辆和从门洞穿过的游人。

这里不仅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关口,而且也是交通要道。

从这里南通昌平、北京,北去延庆,西北往宣化、张家口,“路从此分,四通八达”。

八达岭也因此得名。

我们往右下方看,在登城口的南侧陈列着一门大炮,名为“这时威大将军”。

这门炮炮身长

【第2句】:85米,口径105毫米,由于中炮身上铸有“敕赐神威大将”而得名。

字最大的射程是500多米,可见当时的军工业是比较发达的。

北8楼是海拔最高的楼,高达8

【第88句】:9米,建筑也很有特色。

原来还可登上敌楼观山望 景,但目前为了保护文物封了楼门。

从关城城台到南峰的最高处南4楼,城墙长6

【第85句】:8米,高度上升1

【第42句】:4米,特别是南3楼至南4楼之间,山脊狭窄,山势陡峭,长城逶迤400多米。

城顶最险处,坡度约为70度,几乎是直上直下。

南1楼和南2楼,都没有修复二层,从南3楼遗存的柱础看,原来也有铺房。

南峰长城以南4楼地势最高,海拔80

【第3句】:6米。

登楼眺望,长城自西南向东北蜿蜓于山脊之上,宛如苍龙,宏伟壮观。

使人不由得想起我国著名的长城专家先生登临时咏的诗;千峰叠翠拥居庸,山北山南处处峰。

锁钥北门天设险,半哉峻岭走长龙。

从南4楼到南7楼,高度逐渐下降。

南5楼与南6楼之间在长城的内侧距城墙30米的山脊上,耸立着一座白色的小亭,这就是1987年6月落成的“贵州省修复长城纪念碑亭”。

南6楼是一座铺房,铺房建在上层的顶上,面阔三间,硬山顶,红柱子,灰色瓦,小巧玲珑。

这大概是当年“千总”的指挥所。

结尾: 今天的长城,早已失去军事价值,而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广大中外游客,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长城这一中华民族的象征,全世界重要的文化遗产,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以更优质的旅游服务、更优美的旅游环境迎接着大家的到来

急求武威文庙,雷台和西夏博物馆的导游词

乘客们:你们好

我代表翻跟头旅行社对大家表示欢迎

现在,再去武威之前我介绍一下我们的车况。

  大家乘坐的这辆车作为报废车已经有13年历史了,由于没有车闸,停车时必须与其它物体相撞才能停车。

这位是我们的司机师傅,他创下了12分钟的事故记录,平时只需喝两瓶就上车。

  本车没有速度表,如果您的上牙打下牙,那速度就是40公里;如果玻璃窗飞出去,那速度就是80公里;如果轮子掉了的话,那速度就是140公里;如果车顶飞出去的话,那我们就到了最后一——天堂。

  我衷心祝愿各位旅行愉快、身体健康,现在我们开始写遗言……

秦兵马俑的导游词1000字

秦兵马俑导游词 谈秦兵马俑,必须先介绍一下面赢政。

公元前259年,一代伟人赢政诞生了。

13岁时,其父死后.他继承了王位。

按照泰国惯例.国王在22岁举行过“加冕礼”以后,才可以亲自执政。

当时.秦国的大权仍攀握在太后、相国吕不韦、宦官谬瘪(160 6i)手中。

特别是螺贞.手握大权,炙手可热,他见宛改逐渐长大,便阴谋叛乱.夺取政权。

公元前238年,22岁的赢政去故都雍城纳新年宫举行加冕礼。

谬酉在从霸年宫回咸阳的路上埋下伏兵,准备将赢政杀死。

当赢政察觉此事后,凭优势兵力订败锣盔,将其生擒并车裂致死。

赢政亲致以后.以吕不韦放纵嫁亮为名,放逐日不韦。

吕不韦后来饮毒洒自毙。

这样,赢政顺利地消灭了政权内部的两大敌对势力,巩固了自身的地位。

秦兵马俑导游词 为了进一步巩固君主权力,赢政选用了一批精明强干酌文臣武将,如掌握军事的尉缭,攀管国欧的李斯。

接着,赢政制定了远交近攻、离间外敌、各个击破的战赂方针,开始统一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达500多年各诸侯国割据称雄的混乱局面。

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在不到io年的时间里,泰国灭亡了6国,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又一次显示了赢政的维才大赂。

秦兵马俑导游词 赢政称自己为始皇帝,因为他希望他的子孙后代能把他所创立的政权干代万代传下去。

为此.他整顿了官僚制度。

第一.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全由他亲自任免;第二,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第三.秦始皇还统一了法律、文字、货币、度量衡等。

这些措施极大地推动了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另外,他还征用劳役,广修驰道,使各地交通便利,以利经济文化的交流。

他将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修筑的长城连在一起后.又加以扩展,形成了西起甘肃临挑,东到辽东因石的万里长城,有效地遏制tjb方游牧部族对案朝的骚扰。

秦兵马俑导游词 中国皇帝大都为自己营造巨大而豪华的陵墓。

在这一点上,案始皇也不例外。

在他13岁刚即位时,就下令为其修建陵墓。

这座原高120米.周长2000多米的巨大陵丘、虽经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在仍有76米之高,g长400多米之大.案始皇把都城威阳微缩于自己的陵园内,其布局几乎完全相同。

陵园内城西北部为献殿建筑区,陵东北部洼地是用以祭记的养鱼池,陵园外城西北角是石料加工场.陵西外城之外是一个大坟场。

据史书记载,秦朝全国总人口约2000万,壮丁不过700万,而筑陵时,壮丁最多达70万,可见工程之浩大。

秦兵马俑导游词 案始皇的陵寝如同一座庞大的地下宫殿,真可谓是一座地下“福地天堂”。

墓室屋顶有天文星宿图,t是由各种均馅生辉的珠宝构成的,下边有五岳、九州以及由机械驱动水银构成的江河湖海。

另外,还没有让百官朝拜案始皇的大厅。

为防止盗威,每座墓门上都安有自动发射的弓箭。

整个陵墓可以说是一个金碧辉煌,固若金汤的地下王官。

案始皇把生前所享受的一切也搬到了地下.供他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享用。

他连那些为他伴驾b不曾生育的宫女,以及辛勤修建地下陵寝的工匠们都不放过.下令在他人殆时,将这些人统统活埋,为的是不让宫女外嫁他人,不让陵寝内的秘密泄露。

秦兵马俑导游词 现在,我们面对的是秦兵马俑馆一号坑,坑里就是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

面对威武整肃的庞大军阵,你们的脑子里一定会闪现如下问题:这些秦佣是怎么发现的?为什么他们的相貌各异?为什么要制作这些俑?

【第1句】:

【第2句】:3号坑里共有多少俑等等。

好,现在我就一一回答大家的这些问题。

秦兵马俑导游词 这些兵马俑是1974年3月西杨村农民们在打井的过程中发现的。

据村里的老人讲.早在明朝,就有人在这里发现了秦俑。

有一天,住在村里的难民在村外空地上订了一口井,井水清澈,甚是喜人,可是第二天他们却发现井底的水不见了。

他们中胆大的腰系绳子,下去查看。

不一会儿.井里传来惊叫声,上面的人暖紧把井里的人拉上来。

这人说,他看见一个站立着的、身穿盔甲的怪物.伸手要抓他。

听者都非常害怕,想赶快用土回填那口井。

但他们最终决定报告文物部门。

秦兵马俑导游词 经过考古专家们的勘探、鉴定.秦捅馆内的

【第2句】:3号坑被确认为案始皇棱的陪葬坑。

从1974年到1979年,经过5年的艰苦努力,在1号坑遗址上矗立起一座气势宏伟、结构科学的建筑物。

这就是1979年10月对国内外游客开放的素兵马俑1号坑。

3号坑在1989年9月27日――世界旅游日对外开放。

现在,在2号坑的遗址上,一座大理石建筑又落成了,它于1994年11月开始接待游客。

从此,3个俑坑全都被保护在建筑物里,不再经受风吹日晒雨淋。

在供游人观看、怀古的同时,考古工作者们还在这里继续发掘整理兵马俑。

经测量,1号坑东西长330米,南北宽62米,面积4260平方米。

侗坑的最东端是3gf面向东的武士,每排7个,共210个捅。

他们是部队的前锋。

前锋部队的后面为部队的主体,他们被诽成38路纵队,站在11个坑道里。

每个坑道都是青砖铺地,坑道内例的两边,每隔2米就有1根立柱。

这些立柱支撑着木质屋顶,屋顶上是织成“人”字形的纹席.席上是土。

整个坑道距地表5米深。

另外,在坑道的南、北、西三面备有一列面向外的武士.他们分别是部队的右翼、左翼和后卫。

现在,1号坑已出土1000多件陶桶。

根据推剿.全部发掘完后.仅1号坑就将出土6000多个兵马桶。

秦兵马俑导游词 这里的兵马俑是1994年11月开放的2号坑。

它是由车兵、骑兵和步兵构成的曲尺形方阵。

估计可出土兵侗1000多件,车马和鞍马500多匹。

2号坑占地6000平方米。

它东面突出部分为一个小方阵,6334个弯兵桶组成。

2号坑南部为64乘战车组成纳方阵,每排有8辆战车,共8诽;中部为19辆战车和随车徒手兵涌;北部是战车和骑兵。

北部是由战车6乘、鞍马和骑兵各124件组成的骑兵阵。

秦兵马俑导游词 现在,我们来到了兵马俑的3号坑,它位于2号坑西边25米处。

这个坑是1976年发现的。

它里凹字形,占地520平方米。

在3号坑里,考古专家们只发现1辆战车和64件武士捅。

它们两两相对站立,手捏仪卫兵器曼(sh6)。

大多数考古专家认为,从这个坑里武士的排列方式和手中所握的兵器,以及该坑与秦陵的位置来判断,3号坑是整个军阵的指挥部。

据估计,等

【第1句】:

【第2句】:3导坑全部开损后,将出土8000多件陶佰。

这些佰相貌各异:有的沉稳刚毅,有的英勇果敢,有的慈善含笑。

可谓杨杨如生,神情各异。

因为,它们全是根据秦始皇彻林军中的将士们制作的,因此,在8000“地下御林军”中,弥绝对找不到两个相貌、形体相同的捅。

他们一个个气废不凡,最重的有300多公斤,年轻的也有100多公斤,身高从

【第1句】:7米到

【第1句】:9米不等。

如果大家仔细观瞧,不难分辨出兵桶中履些是陕酉人,娜些是四川人,哪些是甘肃东部人。

这从他们的胡须梳理方式和长相即可看出。

我们很多人在电影中都见过日本人的“仁丹须”.其实,案便中就有蓄仁丹胡酌,可见,这并不是日本人的发明,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就有人留这种胡须了。

秦兵马俑导游词 那些穿窄袖战袍外套,披挂齐腰短甲,脚登紧带兽皮鞋,头戴防风妇的,显然是机警的骑兵。

那个左脚着地,s膝弓起,右腿脆地,有脚底向后翘起的为跪射佰。

他双目乎视前方,神情专注。

这个涌鞋底的针角,两头细致续密.中间疏稀.完全符合历支真实。

在五六十年代的陕西农村,很多农民仍喜欢穿这种挂、只是鞋尖不向上朗翘而已。

几乎每个捅的衣襟上都刻有工匠的姓名,这符合“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的制度。

我们今天实行的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秦人2000年前就已采用了。

秦兵马俑导游词 兵马涌坑中约马屑典型的河西走廊马。

它身高l 5米,长2米,分为头、颈、躯干和腿四部分。

腿为实心,躯干中空,分段烧制,再组合在一起。

马的两耳宜立,体型健壮优美。

由此可看出,秦人不愧为养马世族。

大家也许要问秦始皇为什么要为他制作数量如此之多的兵马桶呢?它们是怎样烧制成的呢?原来,秦始皇曾想用4000童男童女为其殉葬。

他降旨令李斯承办此事。

李斯心中惧怕.未敢马上执行此令。

因为,6造秦腔.建筑长城已惹得民怨沸腾,再让如此众多的童男室女殉葬,岂不是火上浇油吗?他将来恐怕也死无葬身之地。

于是,李斯向美始皇建议;制作与其人真马一样大小的兵马桶,守护其亡灵,以壮声威。

闻听此官,秦始皇大喜,他重新降旨,让李斯征集全国的能工巧匠.以他的8060御林军为原型.q作陶佰。

这些桶必须手握实战兵器按实战队形排列,秦始皇再三嘱咐李斯,此事万不能叫御林军知道。

因为秦朝民间流传一个说法,如果一个人被别人复制成柄.其魂也就被勾走了.这可是大忌。

案始皇当然不愿惹怒他喜爱的曰林军了。

工匠们纷纷去找询林军中自己的亲戚、朋友、老乡、熟人,仔细观察其容貌特征,并默记于心。

回去后,工匠们用模压、塑捏、刻画、贴条等手法制成陶佰,然后放在窑里烧。

可是,放进去的陶佰全都被烧炸了,工匠们百思不解其中原因。

后来,一个工匠为发泄对监工的仇恨,把制好的监工陶涌的头去掉,将其四肢“削”去,用手“掏净”其内脏,放到窑里分段烧。

这一次竟没炸窑。

他把头和四肢装在佰身上,一个活生生的监工出现了。

,由此,工匠们开始了大规模的制捅工程。

8000御林军捅就这样被造了出来。

秦兵马俑导游词 当然,案兵马桶是借庞大的军队,来显示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统一帝目的雄心壮志酌。

这些兵涌手执短兵器、长兵器和远射兵器,如剑、铱、吴钩、矛t戈、曼、裁、铰、弓、弯等。

这些兵器主要是用铜和锡做成的,经分析里边还含有其它13种稀有金属。

为防止兵器生锈,案人在兵器表面徐有一层铬盐氧化物,这种镀铬技术在本世纪20年代才由檀国人发明出来,而我国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在兵器上镀铬,这实在令人叹跟。

现已出土的弯机,分小、中、大三种类型。

前两种舀机,案兵用手拉弓弦就可以,而大型弯机,荣兵必须借助杠杆.才能将弓弦拉到扳机上。

大型露机的射程为600多米,可比得上一支老式步枪了。

秦兵马俑导游词 这是1980年兵马俑在案陵西边18米处发现的两乘青铜车马。

一号车马为驷马高车,二号车马为骡马安车。

韧发现时,这两乘车马破损严重,尤其是供秦始皇灵魂乘坐的安车,已破碎成1500多片.经考古工作者修复后,现在,它们看上去完好如韧。

两乘车的车、马、人都是仿照真车、真马、真人,按比例缩小二分之一制成的,仅安车上金银饰物就有1720件,重达7公斤。

钢车马给人的不仅是艺术享受,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铜车马是我们了解、研究秦朝车制、冶金铸造技术、工艺水平等不可多得的实物资科。

秦兵马俑导游词 虽然.兵马俑英雄一世,创立无数伟绩的秦始皇――赢政早已去世2000多年了,但是,他的伟绩,以及现存的兵马桶留给人们的思考是什么呢?或者说,我们能从上述事物中吸取些什么呢?我想,敢创历史先河、为国家统一不惧死亡的铝赂和勇气是我们应该吸取和仿效的。

兵马俑一代伟人赢政横扫六国、统一中国的非凡气度和魄力仍不失为我们今天克服前进路上的障碍的巨大动力。

兵马俑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想要富强,没有这种气魄是不行的!

关于临洮遗迹的导游词

临洮,古称狄道,兰州南大门,自古为西北名邑、陇右重镇、古丝绸之路要道,是黄河上游古文化发祥地之一,有“彩陶之乡”、“兰州的卫星城“、”兰州的后花园”的称号。

【第1句】: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距今5000年-4000年。

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1923年-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青海一带调查,其助手们在1924年发现马家窑遗址并进行了发掘。

1957年开始,甘肃省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发现了马家窑类型叠压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之上的地层关系。

马家窑文化和马家窑类型均由该遗址而得名。

【第2句】:辛店文化辛店文化是商周文化在甘肃、青海地区的一种表现,距今约3600年——2600年。

临洮县辛店镇的辛店遗址,是辛店文化的命名地,除丰富的辛店文化遗存外,还有马家窑文化遗存,它包括辛店镇石郭家行政村的石家坪、郭家沟遗址和辛店行政村的骆驼崖遗址等。

辛店文化的陶器,几乎全都是夹砂粗陶,彩陶器很多。

【第3句】:齐家文化齐家文化以发现于洮河西岸的广河齐家坪而得名,其时代约为公元前1890年—公元前1620年,是父系氏族文化的代表。

此期彩陶文化的发展进入了晚期。

齐家文化彩陶以泥质和砂质的橙黄陶器为主,也有部分灰陶。

器形多属壶罐类,壶有小口鼓腹和高领折肩篮纹壶,罐有双耳罐和双大耳罐,以双大耳罐和侈口高颈深腹双耳罐最富代表性。

【第4句】:寺洼文化寺洼文化,因1924年首先在临洮县衙下集镇寺洼山村发现而命名,此遗址又名庙坪鸦沟遗址。

寺洼山遗址内除寺洼文化外,还有丰富的马家窑文化遗存。

寺洼文化的墓葬,同时还发现过铜器,其年代距今约为3300年—2500年。

寺洼文化的器形,以罐最多,罐器都是灰砂粗陶。

陶器表面磨光,颈部都有对称的双耳,高肩,马鞍形口沿,平底,表面多为红褐色,间有褐色斑点,一般不具纹饰,有的仅在耳和颈部有附加的泥条堆纹,作曲线状或指压纹。

导游词400字作文甘肃

西湖导游词 各位同学: 你一定听说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名言吧

其实,把杭州比喻成人间天堂,是因为有了西湖,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离开杭州时还念念不忘西湖,“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 西湖这么美,当然孕育着许多奇妙动人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天上有玉龙和金凤在银河边的仙岛上找到了一块白玉,他们一起琢磨了很多年,白玉就变成一颗光芒四射的明珠,这颗宝珠的珠光照到哪里,哪里的树木就常青,百花就盛开。

后天消息传到天宫,王母娘娘就派天兵天将前来把珠抢走。

玉龙和金凤赶去索珠,遭到王母拒绝,于是就你争我夺,王母被掀翻在地,两手一松,明珠就掉落到人间,变成了晶莹清澈的西湖,玉龙和金凤也随之降落,变成了玉皇山和凤凰山,永远守护在西湖之滨。

西湖边上还有一座名山——孤山,为什么要取名“孤山”呢

这是因为历史上此山风景特别优美,一直被称为孤家寡人皇帝所占有,所以被为孤山。

断桥是西湖中最出名的一座桥,断桥是北里湖和外湖的分水点,视野开阔。

每当瑞雪初晴,桥的阳面已经冰消雪化,而桥的阴面却还是白雪皑皑,远远望去,桥身似断非断,“断桥残雪”就因此得名。

西湖中有三岛。

最大岛是“三潭印月”。

岛南面的三座石塔鼎立在湖上,塔高2米,塔身球形,排列着5个小圆孔,塔顶呈葫芦形,造型优美。

到了中秋佳节,三塔的灯光透过15个圆孔投影在水面上,共有30个月亮,有说不尽的诗情画意。

我们再来看湖心亭。

它是西湖中最大的一座亭。

站在湖心亭处眺望西湖,水光山色,尽收眼底,西湖风光,一览无余。

......导游词

《中国文字发展史》陈列讲解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欢迎来到中国文字博物馆,参观我馆的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人类文明传承的载体。

在世界各国的文字中,中国汉字以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符号系统独树一帜,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从未间断,这是任何其他文字都不能比拟的。

优美的汉字展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创造,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象征。

汉字不仅促进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发展,也对世界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这里,您将踏上中国文字的豪华之旅,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见证汉字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全过程,领略汉字的独特魅力,同时您还可以欣赏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众多少数民族的文字,它们是中国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您还可以看到古老的汉字在信息化时代焕发出的勃勃生机。

相信您会不虚此行,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我们现在进入的是序厅,首先映入您眼帘的是圣坛、圣火和圣光,它象征着中国文字的熊熊圣火点燃了古老中国的文明之光,在它的引领下,中华民族不断求索,创造出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

在东面墙壁上,您可以看到汉字的发展脉络,有刻划符号、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还有少数民族的文字,共同组成了中华文字的百花园。

与之相对的西面墙壁上则是世界其他文明中的文字,与中国文字交相辉映。

在地面上,您还可以欣赏到飞舞流淌的中华汉字。

序厅就像一部戏剧的华美序幕,给人以感官上的震撼,当它的大幕徐徐落下之后,等待您的将是一场视觉盛宴。

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部分:汉字源流绎古今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流传最广的是仓颉(jie)造字说。

这是明代的仓颉像,仓颉生活在黄帝时代,黄帝为我国上古时期的五帝之一,实际上应是距今四、五千年前中原地区一位部落联盟首领,他与炎帝部落联合,共同击败了进犯中原的九黎族,使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传说他奉黄帝之命创造了汉字,汉代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颃(hang)之迹,知分理之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意思是仓颉从鸟兽足迹不同得到启发,创造了文字。

仓颉被奉为创造汉字的神,尊称为“字祖”。

其形象也十分怪异,有四只眼睛。

民间对他很崇拜,仅仓颉墓就不止一座,还为他建立宗庙。

这是河南开封仓颉墓及陕西白水的仓颉墓及庙的照片。

实际上,仓颉只是一个传说人物,他是否存在,学界亦有争论,汉字也不可能是他一个人创造的,因为文字具有社会性,是约定俗成的,如果真有仓颉其人,他的功绩也只是将文字整齐划一。

那么,汉字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近年来,汉字起源于图画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

为了记录日常的活动和事件,古代先民用图画的方式来表现,比如捕渔就画鱼网和鱼,种植就画禾苗等。

这种图形文字在其它古代文明中也曾出现,如西亚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等,都属于人类早期文明的伴生物。

随着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最近几十年间,在我国遍布南北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大都发现了陶器上的刻划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上面的符号。

这些符号既有形象的图画,又有抽象的记事成分,还有大量表示数字的符号,它们的发现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我们的陈列中列举了各地出土的代表不同文化的刻划符号。

这里所说的文化是考古学文化,在考古学中,把不同地区但具有相同时代和相同文化特征的考古资料归为一种文化类型,并以最早发现的地点命名,比如仰韶文化,最早发现于河南仰韶渑池村,以彩陶为代表,后来相继发现了同一时期的陕西、甘肃等地的彩陶,统称为仰韶文化。

目前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刻划符号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属于裴李岗文化早期,距今约9000年到7500年之前。

符号刻在龟甲、骨器、石器和陶器上,都具备一定的表意功能,应视为中国文字的始祖。

1953年发现的陕西西安半坡仰韶文化时期的刻划符号为7000——6000年前,共有27种,是新中国考古中发现最早的一批刻划符号。

距今5000年前的山东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刻划符号以图像居多,较著名的有“日”、“月”、“山”等,有的在刻画之后还往往涂朱或增添小圆圈,以突出符号的功能,可能反映某种特殊的社会意义。

1992年在山东邹平出土了一件龙山文化时期刻有符号的陶盆残片,距今约4100年——4200年,其符号是在陶器烧好之后刻写上去的,笔划纤细流转,颇似后来的草书,与仰韶和大汶口文化的符号呈现出明显的不同。

在山西陶寺发现了属于龙山文化晚期的一个陶扁壶残片,上面的符号被文字专家释为“文”字,旁边的圆圈为现代“员”、“袁”的声旁。

无独有偶,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出土的相当于夏代的一件陶器底部也刻有与古汉字相近的符号,这是左右两只手作拱捧状,为古汉字中的一个基本构形,专家把它隶定为“共”字。

虽然这类例证不多,但它却是汉字发明和文明社会到来的一个重要信号。

这是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刻划符号,如湖北的大溪、屈家岭文化、浙江的良渚文化等。

符号各不相同,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就其广泛程度来看,说明在成熟文字出现之前,刻划符号已成为古代先民们记事的重要方法。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积累了大量生产经验和生活知识,需要传承下去,以前的记事性图画已不能满足需要,于是人们逐渐把记事图画加以简化、整理和充实,使它们成为语言的符号,并有了读音,这样文字便产生了。

甲骨文就是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

第二单元:甲骨纪事甲骨文是商王占卜的纪录,刻在牛骨和龟甲上,也有少量的羊骨、猪骨和鹿骨等。

商朝时期,生产力仍很低下,人们难以抗拒自然界的灾害。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就要求助神灵的护佑,因此商代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在祭祀的同时,商王根据自己的需要,让贞人即主持占卜的人用甲骨进行占卜,向神灵询问吉凶。

具体做法是在甲骨上面钻孔或凿孔,然后烧灼,在甲骨的背面就会出现裂纹,即兆纹,贞人根据裂纹走向判断吉凶,最后将占卜内容及结果用文字的形式刻在甲骨上。

这就是甲骨文的形成。

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甲骨文出土于河南郑州二里岗商代早期遗址中,这就是其中的两块卜骨。

这块牛肱骨上面只有一个字,为古体的“又”字,在后来的殷墟小屯的甲骨文中常见此字,但没有流传下来。

另一件是一块牛肋骨,上面有“又 土(社)羊乙贞从受七月”几个字,经专家考证,这是一件习作,因为上面的字不符合后来甲骨文的句式,所以应该是当时人练习用的刻辞。

尽管如此,商代早期出现甲骨文已是不争的事实。

甲骨发现最多的地方是河南安阳殷墟小屯,因为这里是商朝自商王盘庚直到商灭亡延续了200多年的首都,所以留下了丰富的甲骨文遗存。

在殷墟共出土卜骨和卜甲10多万片,成为研究商朝历史最直接和最宝贵的资料。

殷墟时期用于占卜的甲骨,一律都需要经过专门的修治。

即不论是龟甲还是牛胛骨都要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取材、锯削和刮磨,使之成为占卜所用的版式。

这块龟腹甲1936 年出土于安阳小屯,上面的卜辞先右后左,两两对贞,即先用肯定句式询问,再用否定句式询问。

例如第一句“丙子卜,韦贞,我受年

”第二句“丙子卜,韦贞,我不其受年

”“丙子”是时间,为丙子日,“卜”即占卜,“韦”即占卜人的名字,“贞”即占。

后面的“我受年”和“我不其受年”,意思是我(指商王)能获得好收成和我不能获得好收成。

完整的卜辞要有叙辞,即占卜的时间,地点和占卜人;命辞,即向神灵贞问的事;占辞,即因兆而定吉凶:验辞,占卜之后记录应验的事实。

但在实际操作中,验辞部分往往没有,这是因为占卜结果需要时间才能验证,不是一次刻上去的。

甲骨文中有少量甲骨刻辞是非占卜性的,有的是为了训练写字,有的是干支刻辞,还有专门记事的刻辞。

中国古代将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搭配起来记日,如甲子、乙丑等,共有60组,因为以甲子打头,所以有“六十为一甲子”之说。

山东博物馆所藏一件商代牛肩胛骨上就有一套完整的甲子表,这说明至少在商代,用天干地支记日已经出现,而且被人们广泛使用。

记事性刻辞的内容十分广泛,记录了商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祭祀、征伐、农业、畜牧、田猎等等。

其中较有名的是国家博物馆藏商代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这是武丁时期的一块巨大牛肩胛骨,正反面均刻有文字,共计160余字,一些文字还涂上朱红色。

正面文字第一条大意是商王武丁祭祀仲丁,第二条是乘车狩猎逐凶时,子哭堕车。

反面文字记录了一些天象。

这块刻辞书写精美,刀法纯熟,是甲骨文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毛笔在殷商时期是主要的书写工具,甲骨上的文字应是先写后刻,个别有直接契刻的。

用毛笔书写的甲骨文因年代久远我们几乎看不到。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郑州小双桥遗址出土的陶片上发现毛笔朱书文字19件,共10余字,书写工整、笔画流畅,年代相当于商代中期偏早,是目前所发现的商代最早的笔书文字。

殷墟之外,在山东济南大辛庄也有商代甲骨文出土,无论从形制、字形、文法上看,都和殷墟甲骨文相似,属于同一系统。

西周时期的甲骨文出土地点比较分散,数量也相对较少,只在陕西、北京、河北地区有发现。

1977年在陕西岐山凤雏村出土的这块西周甲骨上的卜辞大意是:癸巳这天在帝乙的宗庙中举行彝祭,王要祭祀成唐(即大乙),拟献上两个女子、三头公羊、三头猪,卜问会不会顺利。

其中提到对“文武帝乙”、“成唐”等商祖先的祭祀,应是周族尚未灭商之前的占卜遗物。

经过专家考证,殷墟甲骨文已发现的单字共有4000多个,可释字在1240个左右;所见商代金文中可归纳单字1290多个,可释单字550多个。

甲骨文不仅数量多,材料丰富,而且在文字的结体及造字方式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总结了六种造字方式,称为“六书”,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在甲古文中,这六种造字方式均有体现,反映了甲骨文的成熟和规范。

下面我们先看象形字。

象形字来源于生活,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劳动生产中不断创造的。

【第1句】:根据人体特征创造的字形:“人”,是一个侧面直立的人形;“大”,是一个端正的正面人形;“女”,为一个上肢交错于胸前呈跽(双膝着地)状的人,可见女子地位的低下;“臣”,为竖目之形,臣是侍奉君主的,他们在见君时,因为跪在地上,头不敢抬,如要看一眼上面的君主,眼睛就呈竖的,所以“竖目为臣”。

【第2句】:根据日常用品、用具、兵器特征创造的字形:“车”,象车的外形,也可以看成车的俯视图;“鬲”,象三空足的陶鬲;“其”,象簸箕之形,这是“其”的本意;“网”,象鱼网之形;“戈”,象兵器戈的形状。

【第3句】:根据自然、草木特征创造的字形:“山”,象山之形;“水”,如流水的形态;“木”,象树木枝干形状。

【第4句】:根据土地、建筑等环境特征创造的字形:“土”,象高起的土堆之形,后来象征封坛社稷,也通“社”字;“门”,象门的正面之形;“井”,象水井的井栏。

【第5句】:根据动物形象特征创造的字形:“羽”,象鸟的羽毛,“鸟”,是一只侧面的鸟形;“牛”,象有角的牛首;“鹿”,象鹿之形。

再来看指事字,指事字按许慎的说法是“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

其特点是在原有的字上加一些笔划成为新字,让人一看就明白是什么意思。

如“上、下”,在向上仰之弧形上面加一笔,表示上;在向下伏之弧形下面加一笔,表示下。

“亦”,是在一人两臂下各加一笔,表示腋下,后来引申为“亦”。

“刃”,是在刀锋部位加一圆点,表示刀刃的部位。

会意字一般为合体字,许慎说:“此类合谊”,即合在一起产生新义。

如“林”,为两个木字组合,会“林”之义。

“攴”读pu,为扑的本义,是由手持木棍状物组成的字,表示扑打的动作。

“伐”,是由“戈”和“人”组合,表示以戈击人,会杀伐之义。

形声字在甲古文中出现稍晚,但它一经出现,就凭借着既表意又标声的优势成为汉字的主体。

形声字可分为许多类:

【第1句】:会意兼形声:“畏”字,本身是一个会意字,鬼持一物在击打,人们自然畏惧,其中的“鬼”字又兼音符。

【第2句】:借字注形:“酉”字,原为象形字,像一个酒坛子,是最早的“酒”字。

后来被借为地支中的“酉”,于是人们就在酉旁加上三点水作为形旁,“酉”变成声旁,成为形声字“酒”字。

【第3句】:附加声符:“鸡”字,原本为象形字,象鸡形,后来又加了一个声旁“奚”,变成形声字。

【第4句】:独体形声字:“麦”字,从禾来声,它的声符“来”叠置在形符“禾”的主体结构中。

【第5句】:合体形声字。

这一类是形声字的主体,有左形右声、右形左声、上形下声、下形上声等等。

“河”,从水可声,为左形右声;“盂”,从皿于声,属下形上声。

假借字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例如“自”,原意是象形字“鼻”字,后来被用为介词,在甲骨文经常有“自西”、“自东”的句子,此种介词用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又”字,原意是人的右手,引申为“又”,后来借作“另”的意思,如“百又三十”;还被借作“有”之意,如“妇康又(有)子”。

转注字,许慎解释为“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就是两个部首相同的字能够互相解释,例如“蓚(tiao),苗也”,“苗,蓚也”。

在殷墟甲骨文和商代晚期及周代早期的青铜器铭文中,还有大量反映众多邦国部族名称的图像资料,被称为族徽字。

这些族徽字既能生动反映表意字以形示意的特征,又具有浓郁的装饰图案风格。

下面的第一类符号庄重典雅,线条流畅,是早期美术化了的文字,它们的实际写法都能在当时的甲骨文和金文中找到依据。

例如“渔尊”、“并尊”等。

第三单元:钟鼎千秋在商代后期出现了金文,又称吉金文、钟鼎文等,是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字体的总称。

青铜是铜、锡、铅的合金。

我国青铜器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中,出土了青铜刀和青铜镜,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

在青铜器上铸造铭文,大约从商朝开始,直到战国时期,有1200多年的历史。

金文的内容十分丰富,记录了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主要是颂扬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多方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商代青铜器铭文字数较少,多为器主人名号,如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青铜礼器210多件,其中刻有铭文的就有193件。

这就是妇好墓出土的圆鼎,在其口沿内部刻有铭文“帚(妇)好”二字。

有意思的是,在商代甲骨文中也有关于妇好的记载,她是商王武丁的配偶之一,曾经带兵出征,并立有战功。

甲骨文和金文互为印证,加强了史料的可信度。

````````````第四单元:物以载文金文是刻或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重在纪念和流传,那么先秦时期政府公文、文化典籍、民间契约、书信往来等等书写在什么上面呢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证明,是写在竹、木简或丝帛上面。

从文献记载和有关的文字形体来推断,早在商代,就已经出现了简帛这两种书写材料。

下面我们先看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册”与“典”两个字,“册”明显是一个象形字,为用两根绳子编联的若干根竹简。

而“典”则是在“册”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为单手或双手捧册。

姑且不论典册字义的演变,我们单就甲骨文金文中“册”字的出现,就足以说明商朝时期人们已在简牍上书写。

但因时代的久远,未发现实物。

```````````````这里放不下,你如果需要就发电邮吧,我回复给你

延安旅游景点导游词

延安位于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中部,是中国革命的圣地。

延安东临黄河,与山西相临,西面与甘肃接壤,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延安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历史古迹方面有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保护单位--轩辕黄帝陵、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子长钟山石窟等;在自然景观方面有延安黄河壶口瀑布、全国最大的野生牡丹群和花木兰故里万花山等。

  延安还是革命圣地,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特殊位置,现存革命旧居140多处,如:中共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所在地--王稼坪;中共中央旧址凤凰山;以及宝塔山、枣园、杨家岭等地。

  延安宝塔延安主要旅游景点:延安革命纪念馆 ·黄帝陵 ·延安枣园 ·壶口瀑布 ·宝塔山 ·杨家岭·轩辕庙 ·王家湾革命旧址·延安国家森林公园 ·王家坪 ·洛川民俗博物馆·杜公祠·瓦窑堡革命旧址 ·南泥湾革命旧址 ·延安新闻纪念馆 ·劳山森林公园 ·钟山石窟 ·延安大学 ·石宫寺石窟·富县塔 ·万凤塔·花木兰陵园 ·鲁艺旧址 ·延安南区合作社纪念馆 ·安塞县博物馆·瓦子街战役烈士陵园 ·陕西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 ·木华黎王墓 ·吴旗县明长城·清凉山 ·万花山 ·凤凰山·吴旗镇革命旧址 ·石泓寺石窟 ·秦直道 ·千佛寺石窟 ·保安革命旧址 ·刘志丹烈士陵园 ·谢子长烈士陵园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421808.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