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优秀范文
  3. 导游词

甘肃省博物馆的导游词

急求武威文庙,雷台和西夏博物馆的导游词

乘客们:你们好

我代表翻跟头旅行社对大家表示欢迎

现在,再去武威之前我介绍一下我们的车况。

  大家乘坐的这辆车作为报废车已经有13年历史了,由于没有车闸,停车时必须与其它物体相撞才能停车。

这位是我们的司机师傅,他创下了12分钟的事故记录,平时只需喝两瓶就上车。

  本车没有速度表,如果您的上牙打下牙,那速度就是40公里;如果玻璃窗飞出去,那速度就是80公里;如果轮子掉了的话,那速度就是140公里;如果车顶飞出去的话,那我们就到了最后一——天堂。

  我衷心祝愿各位旅行愉快、身体健康,现在我们开始写遗言……

关于甘肃武威文庙的导游词

武威文庙也叫圣庙、孔庙。

位于武威市区东南隅,是一组造型雄伟的,始建于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历经扩建,规模宠大,号称“陇右学宫之冠”。

文庙坐北向南,原由东中西三组建筑物构成。

东为文昌官,中为文庙,西属凉州府儒学,现存建筑以圣庙和文昌宫保存完好。

总面积1,500平方米,是历代文人墨客的祭祀孔子之地。

 武威文庙 位于凉州城区东南隅,坐北向南,由三部分组成,东为文昌官,中为文庙,西属凉州府儒学院。

占地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98米,东西宽152米,占地面积30096平方米。

整个建筑布局对称,结构严谨,是一组造型雄伟的宫阙式建筑群,规模宏大,气势雄壮,明清之际被誊为“陇右学宫之冠”,是凉州文人墨客的祭祀孔子的圣地,是目前西北地区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庙,属全国三大孔庙之一。

武威文庙景点(20张)  据《凉州卫修文庙暨儒学记》碑载:武威文庙始建于明正统二至四年(1437—1439年),后经明成化、清顺治、康熙、乾隆、道光、及民国年间的重修扩建,逐成一组布局完善的建筑群,迄今已有五百余年。

该庙目前只有东、中两组建筑,现儒学院已毁,其南面的忠烈祠和节孝祠尚存,明伦堂、存诚、敬德二斋及前后附属建筑已经无存。

  现东边的文昌宫以桂籍殿为中心,前有山门、戏楼,后有崇圣祠,中为二门戏楼,左右有牛公祠、刘公祠。

文庙西以大成殿为主,前有伴池、状元桥,后有尊经阁,中有灵星门、戟门,左右有名宦、乡贤祠。

  文庙原设有正门,面南而开,但最南端被一堵称“万仞宫墙”庄重稳健的影壁所隔,由于数百年来凉州一直未出状元,所以开正门之事也就搁置至今。

影壁两侧各开小门,朝东的叫“义路”,往西的称“礼门”。

由“义路”进入庙院,影壁北面是半月型的拌池。

池上架一座石料拱桥,名“状元桥”。

棂星门是明正统时建筑的一座木质牌桥,四柱三间,翘檐飞角。

穿过棂星门,就可看到戟门,戟门两侧是乡贤、名宦祠,为供养地方贤达和清官牌位的地方。

戟门是大成殿近前的一道门,大成殿建在宽阔的石筑台基上,雄伟而壮严,保留着明清建筑风格,大有至圣至尊的气派。

大成殿是文庙的主殿,三宽三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顶置九脊,鸱吻螭兽俱全,脊皆以缠枝莲纹砖砌筑。

正脊中设桥形小珠。

屋面尽覆琉璃筒板瓦。

檐下为五铺作双抄双平昂。

柱头、补间铺作华丽,棂格隔扇、腰华板、裙板等皆有简单雕饰。

周围绕以回廊、高台基,大有庄重、肃穆、文雅之风韵。

殿内迎门原供奉着大成至圣先师孔于的画像,旁立着孔子七十二弟子的牌位。

大成殿之后的尊经阁,是两层土木结构楼,重檐歇山顶,坐落在高达2米的砖包台基上,是武威现存最高大的古代重楼建筑。

阁周绕以回廊木栅栏。

顶部三重翘角上均悬有风铃,清风徐来,铃声叮铛,为沉寂的庙宇增添了些许生气。

大成殿东侧的桂籍殿是供奉文昌帝君的。

建筑自成一组,为文昌宫。

内有过殿,左右设耳房供道士居住。

过殿之后,魁星阁与桂籍殿遥相呼应。

  武威文庙内古柏参天,古朴静雅,富有我国建筑庄严雄伟的特点,雕梁画栋,檐牙高啄,碑匾林立,品位之高,为世罕见。

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今武威市博物馆设于庙内。

《甘肃省武威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古迹名腾辞典》、《丝绸之路辞典》、《丝绸之路文化大辞典》、《甘肃大辞典》、《凉州年鉴(2008)》 收有辞条。

  文庙原来设有正门,面南而开,它的最南端是一堵庄重稳健的影壁,称“万仞宫墙”。

影壁两侧各开小门,朝东的叫“义路”,往西的称“礼门”。

由“义路”进入庙院,影壁北面是半月型的拌池。

池上有一座石料拱桥,名“状元桥”。

棂星门是明正统时建筑的一座木质牌桥,四柱三间,翘檐飞角。

穿过棂星门,就可看到戟门,戟门两侧是乡贤、名宦祠,为供养社会贤达和清官牌位的地方。

戟门是大成殿近前的一道门,大成殿建在宽阔的石筑台基上,雄伟而壮严,保留着宋元建筑风格,大有至圣至尊的气派。

殿内迎门原来供奉着大成至圣先师孔于的画像,旁侧侍立着孔子得意弟子颜回、子思、曾子和大名鼎鼎的“亚圣”孟子的牌位。

大成殿之后的尊经阁,是两层土木结构楼,重檐歇山顶,坐落在高达2米的砖包台基上,是武威现存最高大的古代重楼建筑。

阁周绕以回廊木栅栏。

顶部三重翘角上均悬有风铃,清风徐来,铃声叮铛,为沉寂的庙宇增添了些许生气。

大成殿东侧的桂籍殿是供奉文昌帝君的。

建筑自成一组,名日文昌宫。

内有过殿,左右设耳房供道士居住。

过殿之后,魁星阁与桂籍殿遥相呼应。

1981年9月1日被甘肃省人民政府重新核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这里成立了武威市博物馆。

馆 武威文庙内收藏有历代图书、字画、碑刻及其它文物3.6万余件。

其中汉简、木雕、木乃伊、铜奔马、鸠杖、凉造新泉、西夏牌、西夏铜火炮等都是举世闻名的珍品。

同时辟有7个文物陈列展室,所列历史文物、文字说明和图片,简要地反映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武威历史。

关于临洮遗迹的导游词

临洮,古称狄道,兰州南大门,自古为西北名邑、陇右重镇、古丝绸之路要道,是黄河上游古文化发祥地之一,有“彩陶之乡”、“兰州的卫星城“、”兰州的后花园”的称号。

【第1句】: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距今5000年-4000年。

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1923年-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青海一带调查,其助手们在1924年发现马家窑遗址并进行了发掘。

1957年开始,甘肃省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发现了马家窑类型叠压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之上的地层关系。

马家窑文化和马家窑类型均由该遗址而得名。

【第2句】:辛店文化辛店文化是商周文化在甘肃、青海地区的一种表现,距今约3600年——2600年。

临洮县辛店镇的辛店遗址,是辛店文化的命名地,除丰富的辛店文化遗存外,还有马家窑文化遗存,它包括辛店镇石郭家行政村的石家坪、郭家沟遗址和辛店行政村的骆驼崖遗址等。

辛店文化的陶器,几乎全都是夹砂粗陶,彩陶器很多。

【第3句】:齐家文化齐家文化以发现于洮河西岸的广河齐家坪而得名,其时代约为公元前1890年—公元前1620年,是父系氏族文化的代表。

此期彩陶文化的发展进入了晚期。

齐家文化彩陶以泥质和砂质的橙黄陶器为主,也有部分灰陶。

器形多属壶罐类,壶有小口鼓腹和高领折肩篮纹壶,罐有双耳罐和双大耳罐,以双大耳罐和侈口高颈深腹双耳罐最富代表性。

【第4句】:寺洼文化寺洼文化,因1924年首先在临洮县衙下集镇寺洼山村发现而命名,此遗址又名庙坪鸦沟遗址。

寺洼山遗址内除寺洼文化外,还有丰富的马家窑文化遗存。

寺洼文化的墓葬,同时还发现过铜器,其年代距今约为3300年—2500年。

寺洼文化的器形,以罐最多,罐器都是灰砂粗陶。

陶器表面磨光,颈部都有对称的双耳,高肩,马鞍形口沿,平底,表面多为红褐色,间有褐色斑点,一般不具纹饰,有的仅在耳和颈部有附加的泥条堆纹,作曲线状或指压纹。

......导游词

西湖导游词 各位同学: 你一定听说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名言吧

其实,把杭州比喻成人间天堂,是因为有了西湖,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离开杭州时还念念不忘西湖,“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 西湖这么美,当然孕育着许多奇妙动人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天上有玉龙和金凤在银河边的仙岛上找到了一块白玉,他们一起琢磨了很多年,白玉就变成一颗光芒四射的明珠,这颗宝珠的珠光照到哪里,哪里的树木就常青,百花就盛开。

后天消息传到天宫,王母娘娘就派天兵天将前来把珠抢走。

玉龙和金凤赶去索珠,遭到王母拒绝,于是就你争我夺,王母被掀翻在地,两手一松,明珠就掉落到人间,变成了晶莹清澈的西湖,玉龙和金凤也随之降落,变成了玉皇山和凤凰山,永远守护在西湖之滨。

西湖边上还有一座名山——孤山,为什么要取名“孤山”呢

这是因为历史上此山风景特别优美,一直被称为孤家寡人皇帝所占有,所以被为孤山。

断桥是西湖中最出名的一座桥,断桥是北里湖和外湖的分水点,视野开阔。

每当瑞雪初晴,桥的阳面已经冰消雪化,而桥的阴面却还是白雪皑皑,远远望去,桥身似断非断,“断桥残雪”就因此得名。

西湖中有三岛。

最大岛是“三潭印月”。

岛南面的三座石塔鼎立在湖上,塔高2米,塔身球形,排列着5个小圆孔,塔顶呈葫芦形,造型优美。

到了中秋佳节,三塔的灯光透过15个圆孔投影在水面上,共有30个月亮,有说不尽的诗情画意。

我们再来看湖心亭。

它是西湖中最大的一座亭。

站在湖心亭处眺望西湖,水光山色,尽收眼底,西湖风光,一览无余。

安阳文字博物馆讲解词

《中国文字发展史》陈列讲解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欢迎来到中国文字博物馆,参观我馆的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人类文明传承的载体。

在世界各国的文字中,中国汉字以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符号系统独树一帜,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从未间断,这是任何其他文字都不能比拟的。

优美的汉字展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创造,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象征。

汉字不仅促进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发展,也对世界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这里,您将踏上中国文字的豪华之旅,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见证汉字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全过程,领略汉字的独特魅力,同时您还可以欣赏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众多少数民族的文字,它们是中国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您还可以看到古老的汉字在信息化时代焕发出的勃勃生机。

相信您会不虚此行,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我们现在进入的是序厅,首先映入您眼帘的是圣坛、圣火和圣光,它象征着中国文字的熊熊圣火点燃了古老中国的文明之光,在它的引领下,中华民族不断求索,创造出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

在东面墙壁上,您可以看到汉字的发展脉络,有刻划符号、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还有少数民族的文字,共同组成了中华文字的百花园。

与之相对的西面墙壁上则是世界其他文明中的文字,与中国文字交相辉映。

在地面上,您还可以欣赏到飞舞流淌的中华汉字。

序厅就像一部戏剧的华美序幕,给人以感官上的震撼,当它的大幕徐徐落下之后,等待您的将是一场视觉盛宴。

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部分:汉字源流绎古今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流传最广的是仓颉(jie)造字说。

这是明代的仓颉像,仓颉生活在黄帝时代,黄帝为我国上古时期的五帝之一,实际上应是距今四、五千年前中原地区一位部落联盟首领,他与炎帝部落联合,共同击败了进犯中原的九黎族,使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传说他奉黄帝之命创造了汉字,汉代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颃(hang)之迹,知分理之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意思是仓颉从鸟兽足迹不同得到启发,创造了文字。

仓颉被奉为创造汉字的神,尊称为“字祖”。

其形象也十分怪异,有四只眼睛。

民间对他很崇拜,仅仓颉墓就不止一座,还为他建立宗庙。

这是河南开封仓颉墓及陕西白水的仓颉墓及庙的照片。

实际上,仓颉只是一个传说人物,他是否存在,学界亦有争论,汉字也不可能是他一个人创造的,因为文字具有社会性,是约定俗成的,如果真有仓颉其人,他的功绩也只是将文字整齐划一。

那么,汉字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近年来,汉字起源于图画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

为了记录日常的活动和事件,古代先民用图画的方式来表现,比如捕渔就画鱼网和鱼,种植就画禾苗等。

这种图形文字在其它古代文明中也曾出现,如西亚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等,都属于人类早期文明的伴生物。

随着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最近几十年间,在我国遍布南北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大都发现了陶器上的刻划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上面的符号。

这些符号既有形象的图画,又有抽象的记事成分,还有大量表示数字的符号,它们的发现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我们的陈列中列举了各地出土的代表不同文化的刻划符号。

这里所说的文化是考古学文化,在考古学中,把不同地区但具有相同时代和相同文化特征的考古资料归为一种文化类型,并以最早发现的地点命名,比如仰韶文化,最早发现于河南仰韶渑池村,以彩陶为代表,后来相继发现了同一时期的陕西、甘肃等地的彩陶,统称为仰韶文化。

目前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刻划符号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属于裴李岗文化早期,距今约9000年到7500年之前。

符号刻在龟甲、骨器、石器和陶器上,都具备一定的表意功能,应视为中国文字的始祖。

1953年发现的陕西西安半坡仰韶文化时期的刻划符号为7000——6000年前,共有27种,是新中国考古中发现最早的一批刻划符号。

距今5000年前的山东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刻划符号以图像居多,较著名的有“日”、“月”、“山”等,有的在刻画之后还往往涂朱或增添小圆圈,以突出符号的功能,可能反映某种特殊的社会意义。

1992年在山东邹平出土了一件龙山文化时期刻有符号的陶盆残片,距今约4100年——4200年,其符号是在陶器烧好之后刻写上去的,笔划纤细流转,颇似后来的草书,与仰韶和大汶口文化的符号呈现出明显的不同。

在山西陶寺发现了属于龙山文化晚期的一个陶扁壶残片,上面的符号被文字专家释为“文”字,旁边的圆圈为现代“员”、“袁”的声旁。

无独有偶,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出土的相当于夏代的一件陶器底部也刻有与古汉字相近的符号,这是左右两只手作拱捧状,为古汉字中的一个基本构形,专家把它隶定为“共”字。

虽然这类例证不多,但它却是汉字发明和文明社会到来的一个重要信号。

这是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刻划符号,如湖北的大溪、屈家岭文化、浙江的良渚文化等。

符号各不相同,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就其广泛程度来看,说明在成熟文字出现之前,刻划符号已成为古代先民们记事的重要方法。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积累了大量生产经验和生活知识,需要传承下去,以前的记事性图画已不能满足需要,于是人们逐渐把记事图画加以简化、整理和充实,使它们成为语言的符号,并有了读音,这样文字便产生了。

甲骨文就是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

第二单元:甲骨纪事甲骨文是商王占卜的纪录,刻在牛骨和龟甲上,也有少量的羊骨、猪骨和鹿骨等。

商朝时期,生产力仍很低下,人们难以抗拒自然界的灾害。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就要求助神灵的护佑,因此商代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在祭祀的同时,商王根据自己的需要,让贞人即主持占卜的人用甲骨进行占卜,向神灵询问吉凶。

具体做法是在甲骨上面钻孔或凿孔,然后烧灼,在甲骨的背面就会出现裂纹,即兆纹,贞人根据裂纹走向判断吉凶,最后将占卜内容及结果用文字的形式刻在甲骨上。

这就是甲骨文的形成。

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甲骨文出土于河南郑州二里岗商代早期遗址中,这就是其中的两块卜骨。

这块牛肱骨上面只有一个字,为古体的“又”字,在后来的殷墟小屯的甲骨文中常见此字,但没有流传下来。

另一件是一块牛肋骨,上面有“又 土(社)羊乙贞从受七月”几个字,经专家考证,这是一件习作,因为上面的字不符合后来甲骨文的句式,所以应该是当时人练习用的刻辞。

尽管如此,商代早期出现甲骨文已是不争的事实。

甲骨发现最多的地方是河南安阳殷墟小屯,因为这里是商朝自商王盘庚直到商灭亡延续了200多年的首都,所以留下了丰富的甲骨文遗存。

在殷墟共出土卜骨和卜甲10多万片,成为研究商朝历史最直接和最宝贵的资料。

殷墟时期用于占卜的甲骨,一律都需要经过专门的修治。

即不论是龟甲还是牛胛骨都要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取材、锯削和刮磨,使之成为占卜所用的版式。

这块龟腹甲1936 年出土于安阳小屯,上面的卜辞先右后左,两两对贞,即先用肯定句式询问,再用否定句式询问。

例如第一句“丙子卜,韦贞,我受年

”第二句“丙子卜,韦贞,我不其受年

”“丙子”是时间,为丙子日,“卜”即占卜,“韦”即占卜人的名字,“贞”即占。

后面的“我受年”和“我不其受年”,意思是我(指商王)能获得好收成和我不能获得好收成。

完整的卜辞要有叙辞,即占卜的时间,地点和占卜人;命辞,即向神灵贞问的事;占辞,即因兆而定吉凶:验辞,占卜之后记录应验的事实。

但在实际操作中,验辞部分往往没有,这是因为占卜结果需要时间才能验证,不是一次刻上去的。

甲骨文中有少量甲骨刻辞是非占卜性的,有的是为了训练写字,有的是干支刻辞,还有专门记事的刻辞。

中国古代将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搭配起来记日,如甲子、乙丑等,共有60组,因为以甲子打头,所以有“六十为一甲子”之说。

山东博物馆所藏一件商代牛肩胛骨上就有一套完整的甲子表,这说明至少在商代,用天干地支记日已经出现,而且被人们广泛使用。

记事性刻辞的内容十分广泛,记录了商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祭祀、征伐、农业、畜牧、田猎等等。

其中较有名的是国家博物馆藏商代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这是武丁时期的一块巨大牛肩胛骨,正反面均刻有文字,共计160余字,一些文字还涂上朱红色。

正面文字第一条大意是商王武丁祭祀仲丁,第二条是乘车狩猎逐凶时,子哭堕车。

反面文字记录了一些天象。

这块刻辞书写精美,刀法纯熟,是甲骨文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毛笔在殷商时期是主要的书写工具,甲骨上的文字应是先写后刻,个别有直接契刻的。

用毛笔书写的甲骨文因年代久远我们几乎看不到。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郑州小双桥遗址出土的陶片上发现毛笔朱书文字19件,共10余字,书写工整、笔画流畅,年代相当于商代中期偏早,是目前所发现的商代最早的笔书文字。

殷墟之外,在山东济南大辛庄也有商代甲骨文出土,无论从形制、字形、文法上看,都和殷墟甲骨文相似,属于同一系统。

西周时期的甲骨文出土地点比较分散,数量也相对较少,只在陕西、北京、河北地区有发现。

1977年在陕西岐山凤雏村出土的这块西周甲骨上的卜辞大意是:癸巳这天在帝乙的宗庙中举行彝祭,王要祭祀成唐(即大乙),拟献上两个女子、三头公羊、三头猪,卜问会不会顺利。

其中提到对“文武帝乙”、“成唐”等商祖先的祭祀,应是周族尚未灭商之前的占卜遗物。

经过专家考证,殷墟甲骨文已发现的单字共有4000多个,可释字在1240个左右;所见商代金文中可归纳单字1290多个,可释单字550多个。

甲骨文不仅数量多,材料丰富,而且在文字的结体及造字方式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总结了六种造字方式,称为“六书”,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在甲古文中,这六种造字方式均有体现,反映了甲骨文的成熟和规范。

下面我们先看象形字。

象形字来源于生活,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劳动生产中不断创造的。

【第1句】:根据人体特征创造的字形:“人”,是一个侧面直立的人形;“大”,是一个端正的正面人形;“女”,为一个上肢交错于胸前呈跽(双膝着地)状的人,可见女子地位的低下;“臣”,为竖目之形,臣是侍奉君主的,他们在见君时,因为跪在地上,头不敢抬,如要看一眼上面的君主,眼睛就呈竖的,所以“竖目为臣”。

【第2句】:根据日常用品、用具、兵器特征创造的字形:“车”,象车的外形,也可以看成车的俯视图;“鬲”,象三空足的陶鬲;“其”,象簸箕之形,这是“其”的本意;“网”,象鱼网之形;“戈”,象兵器戈的形状。

【第3句】:根据自然、草木特征创造的字形:“山”,象山之形;“水”,如流水的形态;“木”,象树木枝干形状。

【第4句】:根据土地、建筑等环境特征创造的字形:“土”,象高起的土堆之形,后来象征封坛社稷,也通“社”字;“门”,象门的正面之形;“井”,象水井的井栏。

【第5句】:根据动物形象特征创造的字形:“羽”,象鸟的羽毛,“鸟”,是一只侧面的鸟形;“牛”,象有角的牛首;“鹿”,象鹿之形。

再来看指事字,指事字按许慎的说法是“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

其特点是在原有的字上加一些笔划成为新字,让人一看就明白是什么意思。

如“上、下”,在向上仰之弧形上面加一笔,表示上;在向下伏之弧形下面加一笔,表示下。

“亦”,是在一人两臂下各加一笔,表示腋下,后来引申为“亦”。

“刃”,是在刀锋部位加一圆点,表示刀刃的部位。

会意字一般为合体字,许慎说:“此类合谊”,即合在一起产生新义。

如“林”,为两个木字组合,会“林”之义。

“攴”读pu,为扑的本义,是由手持木棍状物组成的字,表示扑打的动作。

“伐”,是由“戈”和“人”组合,表示以戈击人,会杀伐之义。

形声字在甲古文中出现稍晚,但它一经出现,就凭借着既表意又标声的优势成为汉字的主体。

形声字可分为许多类:

【第1句】:会意兼形声:“畏”字,本身是一个会意字,鬼持一物在击打,人们自然畏惧,其中的“鬼”字又兼音符。

【第2句】:借字注形:“酉”字,原为象形字,像一个酒坛子,是最早的“酒”字。

后来被借为地支中的“酉”,于是人们就在酉旁加上三点水作为形旁,“酉”变成声旁,成为形声字“酒”字。

【第3句】:附加声符:“鸡”字,原本为象形字,象鸡形,后来又加了一个声旁“奚”,变成形声字。

【第4句】:独体形声字:“麦”字,从禾来声,它的声符“来”叠置在形符“禾”的主体结构中。

【第5句】:合体形声字。

这一类是形声字的主体,有左形右声、右形左声、上形下声、下形上声等等。

“河”,从水可声,为左形右声;“盂”,从皿于声,属下形上声。

假借字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例如“自”,原意是象形字“鼻”字,后来被用为介词,在甲骨文经常有“自西”、“自东”的句子,此种介词用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又”字,原意是人的右手,引申为“又”,后来借作“另”的意思,如“百又三十”;还被借作“有”之意,如“妇康又(有)子”。

转注字,许慎解释为“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就是两个部首相同的字能够互相解释,例如“蓚(tiao),苗也”,“苗,蓚也”。

在殷墟甲骨文和商代晚期及周代早期的青铜器铭文中,还有大量反映众多邦国部族名称的图像资料,被称为族徽字。

这些族徽字既能生动反映表意字以形示意的特征,又具有浓郁的装饰图案风格。

下面的第一类符号庄重典雅,线条流畅,是早期美术化了的文字,它们的实际写法都能在当时的甲骨文和金文中找到依据。

例如“渔尊”、“并尊”等。

第三单元:钟鼎千秋在商代后期出现了金文,又称吉金文、钟鼎文等,是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字体的总称。

青铜是铜、锡、铅的合金。

我国青铜器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中,出土了青铜刀和青铜镜,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

在青铜器上铸造铭文,大约从商朝开始,直到战国时期,有1200多年的历史。

金文的内容十分丰富,记录了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主要是颂扬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多方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商代青铜器铭文字数较少,多为器主人名号,如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青铜礼器210多件,其中刻有铭文的就有193件。

这就是妇好墓出土的圆鼎,在其口沿内部刻有铭文“帚(妇)好”二字。

有意思的是,在商代甲骨文中也有关于妇好的记载,她是商王武丁的配偶之一,曾经带兵出征,并立有战功。

甲骨文和金文互为印证,加强了史料的可信度。

````````````第四单元:物以载文金文是刻或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重在纪念和流传,那么先秦时期政府公文、文化典籍、民间契约、书信往来等等书写在什么上面呢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证明,是写在竹、木简或丝帛上面。

从文献记载和有关的文字形体来推断,早在商代,就已经出现了简帛这两种书写材料。

下面我们先看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册”与“典”两个字,“册”明显是一个象形字,为用两根绳子编联的若干根竹简。

而“典”则是在“册”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为单手或双手捧册。

姑且不论典册字义的演变,我们单就甲骨文金文中“册”字的出现,就足以说明商朝时期人们已在简牍上书写。

但因时代的久远,未发现实物。

```````````````这里放不下,你如果需要就发电邮吧,我回复给你

莫高窟导游词

莫高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

【第4句】: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近代以来又发现了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

但在近代,莫高窟受到骗取、盗窃,文物大量流失,其宝藏遭到严重破坏。

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四大石窟还有: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麦积山石窟。

  编辑本段

【沿革概述】  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前临宕泉河,面向东,南北长1680米,高50米。

洞窟分布高低错落、鳞次栉比,上、下最多有五层。

它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僔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

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

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

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

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

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

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

元朝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废弃,莫高窟也停止了兴建并逐渐湮没于世人的视野中。

直到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后,这里才重新为人注意。

近代,人们通常称其为“千佛洞”。

  莫高窟现存北魏至元的洞窟735个,分为南北两区。

南区是莫高窟的主体,为僧侣们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有487个洞窟,均有壁画或塑像。

北区有248个洞窟,其中只有5个存在壁画或塑像,而其它的都是僧侣修行、居住和亡后掩埋场所,有土炕、灶炕、烟道、壁龛、台灯等生活设施。

两区共计492个洞窟存在壁画和塑像,有壁画

【第4句】: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唐宋木构崖檐5个,以及数千块莲花柱石、铺地花砖等。

  编辑本段

【艺术特色】  莫高窟是一座融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于一体,以壁画为主、塑像为辅的大型石窟寺。

它的石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涅磐窟等。

各窟大小相差甚远,最大的第16窟达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高不盈尺。

窟外原有木造殿宇,并有走廊、栈道等相连,现多已不存。

  莫高窟壁画绘于洞窟的四壁、窟顶和佛龛内,内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等七类题材,此外还有很多表现当时狩猎、耕作、纺织、交通、战争、建设、舞蹈、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画作。

这些画有的雄浑宽广,有的鲜艳瑰丽,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中国五代以前的画作已大都散失,莫高窟壁画为中国美术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也为研究中国古代风俗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形象和图样。

据计算,这些壁画若按2米高排列,可排成长达25公里的画廊。

  莫高窟所处山崖的土质较松软,并不适合制作石雕,所以莫高窟的造像除四座大佛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为木骨泥塑。

塑像都为佛教的神佛人物,排列有单身像和群像等多种组合,群像一般以佛居中,两侧侍立弟子、菩萨等,少则3身,多则达11身。

彩塑形式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

这些塑像精巧逼真、想象力丰富、造诣极高,而且与壁画相融映衬,相得益彰。

  它是一个九层的遮檐,也叫“北大像”,正处在崖窟的中段,与崖顶等高,巍峨壮观。

其木构为土红色,檐牙高啄,外观轮廓错落有致,檐角系铃,随风作响。

其间有弥勒佛坐像,高

【第35句】:6米,由石胎泥塑彩绘而成,是中国国内仅次于乐山大佛和荣县大佛的第三大坐佛。

容纳大佛的空间下部大而上部小,平面呈方形。

楼外开两条通道,既可供就近观赏大佛,又是大佛头部和腰部的光线来源。

这座窟檐在唐文德元年(888年)以前就已存在,当时为5层,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和清代都进行了重建,并改为4层。

1935年再次重修,形成现在的9层造型。

  莫高窟的壁画上,处处可见漫天飞舞的美丽飞天——敦煌市的城雕也是一个反弹琵琶的飞天仙女的形象。

飞天是侍奉佛陀和帝释天的神,能歌善舞。

墙壁之上,飞天在无边无际的茫茫宇宙中飘舞,有的手捧莲蕾,直冲云霄;有的从空中俯冲下来,势若流星;有的穿过重楼高阁,宛如游龙;有的则随风漫卷,悠然自得。

画家用那特有的蜿蜒曲折的长线、舒展和谐的意趣,呈献给人们一个优美而空灵的想象世界。

  艳丽的色彩,飞动的线条,在这些西北的画师对理想天国热烈和动情的描绘里,我们似乎感受到了他们在大漠荒原上纵骑狂奔的不竭激情,或许正是这种激情,才孕育出壁画中那样张扬的想象力量吧

  编辑本段

【风格演变】  莫高窟现存有壁画和雕塑的492个石窟,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

  开凿于北朝时期的洞窟共有36个,其中年代最早的第268窟、第272窟、第275窟可能建于北凉时期。

窟形主要是禅窟、中心塔柱窟和殿堂窟,彩塑有圆塑和影塑两种,壁画内容有佛像、佛经故事、神怪、供养人等。

这一时期的影塑以飞天、供养菩萨和千佛为主,圆塑最初多为一佛二菩萨组合,后来又加上了二弟子。

塑像人物体态健硕,神情端庄宁静,风格朴实厚重。

壁画前期多以土红色为底色,再以青绿褚白等颜色敷彩,色调热烈浓重,线条纯朴浑厚,人物形象挺拔,有西域佛教的特色。

西魏以后,底色多为白色,色调趋于雅致,风格洒脱,具有中原的风貌。

典型洞窟有第249窟、第259窟、第285窟、第428窟等。

如第243石窟北魏时代的释家牟尼塑像,巍然端坐,身上斜披印度袈裟,头顶扎扁圆形发髻,保留着犍陀罗样式。

  隋唐是莫高窟发展的全盛时期,现存洞窟有300多个。

禅窟和中心塔柱窟在这一时期逐渐消失,而同时大量出现的是殿堂窟、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等形式,其中殿堂窟的数量最多。

塑像都为圆塑,造型浓丽丰满,风格更加中原化,并出现了前代所没有的高大塑像。

群像组合多为七尊或者九尊,隋代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或四菩萨,唐代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和二天王,有的还再加上二力士。

这一时期的莫高窟壁画题材丰富、场面宏伟、色彩瑰丽,美术技巧达到空前的水平。

如中唐时期制作的第79窟胁侍菩萨像中的样式。

上身裸露,作半跪坐式。

头上合拢的两片螺圆发髻,是唐代平民的发式。

脸庞、肢体的肌肉圆润,施以粉彩,肤色白净,表情随和温存。

虽然眉宇间仍点了一颗印度式红痔,却更像生活中的真人。

还有在第159窟中,也是胁侍菩萨。

一位上身赤裸,斜结璎珞,右手抬起,左手下垂,头微向右倾,上身有些左倾,胯部又向右突,动作协调,既保持平衡,又显露出女性化的优美身段。

另外一位菩萨全身著衣,内外几层表现清楚,把身体结构显露得清晰可辨。

衣褶线条流利,色彩艳丽绚烂,配置协调,身材修长,比例恰当,使人觉得这是两尊有生命力的“活像”。

  五代和宋时期的洞窟现存有100多个,多为改建、重绘的前朝窟室,形制主要是佛坛窟和殿堂窟。

从晚唐到五代,统治敦煌的张氏和曹氏家族均崇信佛教,为莫高窟出资甚多,因此供养人画像在这个阶段大量出现并且内容也很丰富。

塑像和壁画都沿袭了晚唐的风格,但愈到后期,其形式就愈显公式化,美术技法水平也有所降低。

这一时期的典型洞窟有第61窟和第98窟等,其中第61窟的地图《五台山图》是莫高窟最大的壁画,高5米,长

【第13句】:5米,绘出了山西五台山周边的山川形胜、城池寺院、亭台楼阁等,堪称恢宏壮观。

  莫高窟现存西夏和元代的洞窟有85个。

西夏修窟77个,多为改造和修缮的前朝洞窟,洞窟形制和壁画雕塑基本都沿袭了前朝的风格。

一些西夏中期的洞窟出现回鹘王的形象,可能与回鹘人有关。

而到了西夏晚期,壁画中又出现了西藏密宗的内容。

元代洞窟只有8个,全部是新开凿的,出现了方形窟中设圆形佛坛的形制,壁画和雕塑基本上都和西藏密宗有关。

典型洞窟有第3窟、第61窟和第465窟等。

  藏经洞  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圆箓为了将已被遗弃许久的部分洞窟改建为道观,而进行大规模的清扫。

当他在为第16窟(现编号)清除淤沙时,偶然发现了北侧甬道壁上的一个小门,打开后,出现一个长宽各

【第2句】: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现编号为第17窟),内有从4世纪到11世纪(即十六国到北宋)的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这就是著名的“藏经洞”。

  藏经洞藏经洞的内壁绘菩提树、比丘尼等图像,中有一座禅床式低坛,上塑一位高僧洪辨的坐相,另有一通石碑,似未完工。

从洞中出土的文书来看,最晚的写于北宋年间,且不见西夏文字,因此可推断藏经洞是公元11世纪时,莫高窟的僧人们为躲避西夏军队,在准备逃难时所封闭的。

  莫高窟藏经洞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非常重大的发现,其出土文书多为写本,少量为刻本,汉文书写的约占六分之五,其它则为古代藏文、梵文、齐卢文、粟特文、和阗文、回鹘文、龟兹文等。

文书内容主要是佛经,此外还有道经、儒家经典、小说、诗赋、史籍、地籍、帐册、历本、契据、信札、状牒等,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绝本。

这些对研究中国和中亚地区的历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科学价值,并由此形成了一门以研究藏经洞文书和敦煌石窟艺术为主的学科——敦煌学。

  破坏情况  莫高窟在元代以后已很少为人所知,几百年里基本保存了原貌。

但自藏经洞被发现后,旋即吸引来许多西方的考古学家和探险者,他们以极低廉的价格从王圆箓处获得了大量珍贵典籍和壁画,运出中国或散落民间,严重破坏了莫高窟和敦煌艺术的完整性。

  1907年,英国考古学家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在进行第二次中亚考古旅行时,沿着罗布泊南的古丝绸之路,来到了敦煌。

当听说莫高窟发现了藏经洞后,他找到王圆箓,表示愿意帮助兴修道观,取得了王的信任。

于是斯坦因就被允许进入藏经洞拣选文书,他最终只用了200两银两,便换取了24箱写本和5箱其他艺术品带走。

1914年,斯坦因再次来到莫高窟,又以500两银两向王圆箓购得了570段敦煌文献。

这些藏品大都捐赠给了大英博物馆和印度的一些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现拥有与敦煌相关的藏品约

【第1句】:37万件,是世界上收藏敦煌文物最多的地方,但近年来由于该馆对中国文物的保护不力甚至遭致失窃,因而受到不少指责。

  1908年,精通汉学的法国考古学家伯希和在得知莫高窟发现古代写本后,立即从迪化赶到敦煌。

他在洞中拣选了三星期,最终以600两银两为代价,获取了1万多件堪称菁华的敦煌文书,后来大都入藏法国国立图书馆。

  1909年,伯希和在北京向一些学者出示了几本敦煌珍本,这立即引起学界的注意。

他们向清朝学部上书,要求甘肃和敦煌地方政府马上清点藏经洞文献,并运送进京。

清廷指定由甘肃布政使何彦升负责押运。

但在清点前,王圆箓便已将一部分文物藏了起来,押运沿途也散失了不少,到了北京后,何彦升和他的亲友们又自己攫取了一些。

于是,1900年发现的五万多件藏经洞文献,最终只剩下了8757件入藏京师图书馆,现均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对于流失在中国民间的敦煌文献,有一部分后来被收藏者转卖给了日本藏家,也有部分归南京国立中央图书馆,但更多的已难以查找。

王圆箓藏匿起来的写本,除了卖给斯坦因一部分以外,其他的也都在1911年和1912年卖给了日本的探险家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

1914年,俄罗斯佛学家奥尔登堡对已经搬空的藏经洞进行了挖掘,又获得了一万多件文物碎片,目前藏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

  近代,除了藏经洞文物受到瓜分,敦煌壁画和塑像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目前所有唐宋时期的壁画均已不在敦煌。

伯希和与1923年到来的哈佛大学兰登·华尔纳先后利用胶布粘取了大批有价值壁画,有时甚至只揭取壁画中的一小块图像,严重损害了壁画的完整性。

王圆箓为打通部分洞窟也毁坏了不少壁画。

1922年,莫高窟曾一度关押了数百名俄罗斯沙皇军队士兵,他们在洞窟中烟熏火燎,破坏不小。

1940年代,张大千在此描摹壁画时,发现部分壁画有内外两层,他便揭去外层以观赏内层,这种做法后来引发了争议,直到现在依然争论不休。

  编辑本段

【历史现状】  敦煌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一度颇为繁华,周边石窟寺亦颇多。

除了莫高窟,还有西千佛洞、榆林窟及东千佛洞等,共同组成了敦煌石窟群,其中西千佛洞和东千佛洞通常被看作是莫高窟和榆林窟的分支。

西千佛洞位于莫高窟西南30余公里的党河北岸崖壁上,呈东西向排列,全长

【第2句】:5公里,现存北魏、北周、隋、唐、五代、西夏、元的洞窟22个、壁画约800平方米、彩塑34身,它的洞窟形制、塑像和壁画的题材内容、艺术风格均与莫高窟十分相似,但由于历史上的保护不周,目前残损坍塌较甚。

  虽然早在20世纪初就有罗振玉、王国维、刘半农等人在北京、伦敦、巴黎等各地收集、抄录敦煌文献,但对莫高窟的真正保护开始于1940年代。

1941年至1943年著名画家张大千对洞窟进行了断代、编号和壁画描摹。

1943年,国民政府将莫高窟收归国有,设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由常书鸿任所长,对敦煌诸石窟进行系统性的保护、修复和研究工作。

1950年,研究所改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依然由常书鸿主持,到1966年以前,已加固了约400个洞窟,抢修了5座唐宋木构窟檐,并将周边10余平方公里划定为保护范围。

1984年,中国政府进一步将敦煌文物研究所升格为敦煌研究院,充实了科技力量,开展治沙工程,积极利用数字化技术和其他技术来加强保护工作。

由于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对壁画会产生潜在性的破坏,近年造访莫高窟人数增加,因此对日常参观人数应该加以限制。

  莫高窟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编辑本段

【屈辱简史】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洞内藏有写经、文书和文物四万多件。

此后莫高窟更为引人注目。

  190

【第7句】: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文书中的精品,掠走约5000件。

  1910年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

  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处,弄走约600件经卷。

  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

  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

、  他们都以少量的银元,带走了大量的中国的灿烂文化。

  注:  王道士  藏经洞发现之后,王道士尽了最大的努力,做了他应该做的一切。

首先,徒步行走50里,赶往县城去找敦煌县令严泽,并奉送了取自于藏经洞的两卷经文。

王道士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引起这位官老爷的重视。

可惜的是这位姓严的知县不学无术,只不过把这两卷经文视作两张发黄的废纸而已。

  1902年,敦煌又来了一位新知县汪宗翰。

汪知县是位进土,对金石学也很有研究。

王道士向汪知县报告了藏经洞的情况。

汪知县当即带了一批人马,亲去莫高窟察看,并顺手拣得几卷经文带走。

留下一句话,让王道士就地保存,看好藏经洞。

  两次找知县没有结果,王圆箓仍不甘心。

于是,他又从藏经洞中挑拣了两箱经卷,赶着毛驴奔赴肃州(酒泉)。

他风餐露宿,单枪匹马,冒着狼吃匪抢的危险,行程800多里,才到达目的地,找到了时任安肃兵备道的道台廷栋。

这位廷栋大人浏览了一番,最后得出结论:经卷上的字不如他的书法好,就此了事。

  几年过去了,时任甘肃学政的金石学家叶昌炽知道了藏经洞的事,对此很感兴趣,并通过汪知县索取了部分古物,遗憾的是,他没有下决心对藏经洞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直到1904年,省府才下令敦煌检点经卷就地保存。

这一决定和汪知县当初的说法一样,都是把责任一推了之。

王圆箓无法可想,又斗胆给清宫的老佛爷写了秘报信。

然而,大清王朝正在风雨飘摇之际,深居清宫的官员哪望能顾得上这等“小事”。

王圆箓的企盼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

  1907年,斯坦因到来,他通过宗教精神的交流将王道士俘虏了。

斯坦因说:“道士之敬奉玄奘,在石窟寺对面新建凉廊上的绘画有显明的证据,所画的都是一些很荒唐的传说……我用我那很有限的中国话向王道士述说我自己之崇奉玄奘,以及我如何循着他的足迹,从印度横越峻岭荒漠,以至于此的经过,他显然是为我所感动了。

365kUaIlE.cn

”  当时王道士把经卷卖给斯但因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他多次求助官方予以重视,而且是逐级上报,但无人过问,致使他灰了心。

二是为了完成他的宏愿,清扫洞窟,修建三层楼,架设木桥。

三是唐玄奘沟通了他们的思想,斯坦因这个探险家追求事业的精神感动了他。

因此他虽则思想极为矛盾,极不愿意外国人将这些文物带走,但在无奈的情况下,也只好让了步。

  当斯坦因把敦煌文物宣传于全世界之时,当朝命官这才懂得了其重要价值,但他们不是考虑如何地保护它,而是千万百计窃为己有。

因此,一时间偷窃成风,敦煌卷子流失严重,这是敦煌卷子自发现以后最大的劫难,后来连醉心于壁画的张大千也加入了破坏的行列。

1910年清政府作出决定,把剩余的敦煌卷子全部运往北京保存。

在运送的路途中,几乎每到一处都失窃一部分。

  大量经卷的散失,曾经使王圆箓感到非常痛心,因为藏经洞是他发现的,多年来在他保管期间从未发生过无故大量散失的事,官方如此掠夺,又如此贪心,使他感到极大的愤慨。

所以,当1914年斯但因第二次到莫高窟后,王圆箓对他说了一段令人深思的话,《斯坦因西域考古记》是这样记述的:“说到官府搬运他所钟爱的中文卷子致受损伤,他表示后悔当时没有勇气和胆识,听从蒋师爷的话,受了我那一笔大款子,将整个藏书全让给我。

受了这次官府的骚扰之后,他怕极了,于是,将他所视为特别有价值的中文写本另外藏在一所安全的地方。

”  敦煌千古事,苦乐谁心知

  敦煌文物的流失不应该把责任归因于任何个人,那是历史对整个中国的嘲讽。

  我们不能以一个完人的标准去审视王圆箓,他在那个时代其实真的很平凡。

或许只有把他放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去理解,才能得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藏经洞前聚满了游人,在黑暗的洞中回响着各种不同国籍的声音,我随着匆匆人流,对王圆箓投去深情的一瞥。

  去敦煌之前,我就有个心愿要找到余秋雨所说的“道士塔”。

我问导游:王圆箓葬在何处

他说在莫高窟售票处前面。

我从洞窟中一路下来,果然看到了一座淡黄色的塔伫立在莫高窟陈列馆前。

在我所驻留的数分钟内,我没有看到还有其他人在注意到它。

细细看了一下塔上的文字,原来是王的徒子徒孙们用来纪念王圆箓的,墓志上记录了他的功德。

他们建造了莫高窟众多塔中最大最高的一座,将一个道士以及他的所有功过归还给了大地。

  关于王圆箓我说了许多,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我应该向他致敬,也向我心中最大和最迷人的文化致敬。

  编辑本段

【旅游须知】  

【第1句】:为了保护壁画,在莫高窟内参观时,只能用手电筒观看,每位导游带一个手电筒,如果您为了更好地观看,可以自备一个三节电池的手电。

  

【第2句】:由于各种相机的闪光灯对文物均有非常大的破坏,请在进莫高窟参观之前确定不把相机带入

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谢谢所有人的合作

  

【第3句】:最佳旅游季节  敦煌气候属于极地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

【第9句】:3摄氏度,7月份平均气温

【第24句】:7摄氏度,1月-

【第9句】:3摄氏度,全年干燥少雨,昼夜温差极大,此外敦煌还有干热风和黑沙暴两大自然灾害,游人应早作防备。

每年的5月至10月是最佳的旅游季节。

  

【第4句】:交通指南:  去莫高窟可以从敦煌打的前往,面的单程大约35元左右,轿车稍贵。

另外在市区内也有很多中巴直达莫高窟,不过似乎不如打的方便。

如果在窟里呆得比较晚,6点以后可以搭乘一辆接工作人员的小巴,每人5元。

  敦煌位于中国甘肃省河西走廊的最西端。

  甘肃省地处中国腹部,面积

【第45句】:5万平方公里 。

省会兰州市位于中国地理中心,从兰州至中国最东头和最西头的距离基本相同 。

全 省呈“哑玲”形 。

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最窄处只有25公里。

境内1千多公里长的河西廊早就是中国东西交通线上的要卫 。

甘肃 是古代丝绸之路上必经的咽喉要道 ,是今天开发中国西北的纽带和依托,也是“新丝绸之路-欧亚大陆桥”中关键的 一 段。

敦煌面积 约有31200平方公里 ,所辖区耕种面积23万多亩 ,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瓜果和蔬菜等。

  人口  1985年甘肃省的人口总数已超过二千万,甘肃是多民族共聚的省份,有汉 、回、藏、蒙、满、维吾尔等共41个民族。

其中东乡、保 安、裕固等是甘肃独有的民族。

而敦煌人口约11万,居民有汉、回、藏、蒙古、哈、土、侗、苗、满、裕固等族,汉族人口占大多数 。

  特产  敦煌地毯:敦煌地毯因模拟敦煌艺术图案而见长,用优质羊毛织成,手工精巧,色泽鲜艳,美观大方。

  水晶石眼镜:以天然水晶石制成,有平光、近视、远视和光学变色镜。

  鸣山大枣:体大肉厚,色鲜味甘,因产于鸣沙山下而得名 。

  李广杏:七月成熟,色泽金黄,肉厚味甘汁多,含糖量高达25% 。

  紫烟桃:九月成熟,无毛,色鲜味甘,软而多汁,紫中含绿 。

  葡 萄 :甜中带酸,有补气血,强筋骨,利小便等功效 。

  编辑本段

【影视节目】  标题:探索·发现_世界文化遗产之莫高窟  来源: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421811.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