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本草养生读后感

以病为先的李时珍读后感300字 百度做夜帮

中国传统健身养生方法注重人与周围环境以及人体自身各种功能之间的和谐,以追求防病治病、延缓衰老、益寿延年、修身养性、维护健康精神状态等为锻炼的目标。

练习传统健身养生方法,无需特殊的场地,简便易行,运动量便于自我控制,既可集体练习,更适合个人进行。

因此在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后,可作为终身的锻炼方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老  叩齿,就是指用上下牙有节奏地反复相互叩击的一种自我保健法,民间俗称“叩天钟”。

事实证明经常叩齿,不仅能强肾固精,平衡阴阳疏通、局部气血运动和局部经络畅通,从而增强整个机体健康,还可促进口腔、整个牙体及周围组织的健康,增强牙齿的全面抗病能力,使牙齿变得更加坚硬稳固、整齐洁白、润丰光泽,充满精健之象。

其具体做法可概括为:精神放松,口唇微闭;心神合一,默念叩击;先叩臼牙,再叩门牙;轻重交替,节奏有致。

终结时,再辅以“赤龙(舌头)搅海,漱津匀吞”,效果更佳。

  常搓涌泉保健康  健脚益体,当首推热搓涌泉穴(即脚心中央凹陷处)。

涌泉属足少阴肾经,“肾出于涌泉”。

意思是说,肾经之经气犹如水井中的井源泉水一样,将从这里源源不断地涌出。

经常温浴后搓此穴,可温补肾经,益精填髓,舒筋活络,平衡阴阳,调理五脏六腑;还能治疗头顶痛、癫气、肾炎、性功能衰退、小儿惊风、失眠、心悸、咽喉肿痛、脚裂以及老年性四肢麻木等几十种恶疾。

因此,涌泉穴又有“健身之穴”之誉称。

中国古代有哪些书籍是记载食物的

《食珍录》  这是我国古代饮食专书之一,写于南北朝时期。

南朝宋时,余姚人虞宗是一位美信家,他官职是黄门郎,到南朝齐时升为太子庶子,后来担任祠部尚书。

公元483至493年,武帝在位。

有一次皇帝向他问起烹饪的秘诀,谈得投机,皇帝不觉醉了,非常难受,虞宗就献上“醒酒鲭”,算是帮了皇帝的大忙。

  虞宗的《食珍录》里,记载有六朝帝王名门家中最珍贵的烹饪各物。

例如,“炀帝御厨用九牙盘食”,“谢传有汤法”,“韩约能作樱桃,其色不变”,“金陵寒具嚼著惊动十里人”,等等。

这些都反映出我国古代饮食文化的高度成就。

  《清异录》  北宋人陶谷撰著的《清异录》,是他杂采隋唐至五代曲故所写的一部随笔集。

书中包括天文、地理、草木等37个门类,共有648条有关内容。

其中和饮食有关的果、蔬、禽、兽、鱼、酒、茗、馔八个门类,共238条,占全书三分之一强。

文字具有消遣取乐的幽默风格,从多方面反映了丰富的饮食文化史。

书中记载隋代的《谢讽食经》、唐代韦巨源的《烧尾食单》,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隋唐两代宫廷与官府筵席唯一较为齐全的食单。

其他如:果、菜、禽、兽、鱼等烹饪原料,有的写其营养价值,有的谈到烹调技法,都是研究烹饪技术发展的可贵资料。

  《食经》  谢讽著的《食经》成书于隋代,是饮食文化史上有名的著作之一。

此书记载南北朝、隋代食品各目约五十种。

其中有脍、羹、饼、糕、卷、炙、面、寒具,包括以动物原料为主制成的菜肴,如“飞孪脍”、“剔缕鸡”、“剪云斫鱼羹”等。

从有的各目前冠经人各来看,如“北齐武成王生羊脍”、“越国公碎金饭”、“虞公断醒”、“永加王烙羊”、“成美公藏”、“含春侯新治月华饭”等,都是王侯贵族的饮馔。

而有的各目讲究,如“千金碎香饼”、“乾炙满天星含浆饼”、“撮高巧装坛样饼”等,反映出当时饮馔已达到非常精美高贵的水平。

  《本心斋食谱》  作者署名是宋代陈达叟,因为室名本心斋,所以又称本心翁。

作者自述:常在书房里起居闲坐,玩味《易经》,床上围着画有梅花的纸账,用石鼎烹茶,自己的饮食崇尚清淡。

有客人从外地来访,脸上流露出饥饿的神色。

作者叫书童端上净素饭菜,客人品尝后说,没有尘俗气味。

主客讨论食谱,就形成了这本书。

全书记蔬食二十品类,均以蔬菜类名标目,如:菜羹、韭菜、山药、笋、藕、绿豆粉丝、水引蝴蝶面、水团、白米饭等。

每类后面都附有赞语,赞语简括,均为十六字。

还有“小引”说明其制法,或揭示其特点。

如“水团”条,制法是“秫粉色糖,香汤浴之。

”赞文为“团团秫粉,点点蔗霜,浴之沉水,清甘且香。

”这种记述方法,表现了作者富有文学素养,又因所用赞体简要,类似歌诀,容易背诵,所以就便于普及。

  《山家清供》  《山家清供》是南宋的一部重要烹饪著作。

内容以素食为中心,包括当时流传的104个食品,夹叙夹议,丰富多采。

唐代杜甫有诗云:“山家蒸栗暖,野饭射麋新。

”南宋时的林洪撰著《山家清供》,即杜甫诗中的山家、野饭,意思是山居家庭待客用的清淡饮馔。

全书二卷,上卷列举饮馔47种,下卷列举饮馔57咱。

记述以素食为主,亦有少量的荤菜,如饭、羹、汤、饼、粥、糕、脯、肉、鸡、鱼、蟹等。

选料大部分为家蔬、野菜、花果、粮米,部也有取料于禽鸟、兽畜、鱼虾的。

用料尽管平常,但由于烹饪方法奇妙,同样给人们以丰富的启发和借鉴。

许多菜肴别出心裁,各具一格,足可使人窥见当时烹饪技术、烹饪艺术所已达到的水平。

  书中有不少是用中草药加工制配的食疗饮馔。

如:萝菔面这一条下称:“王医师承宣常捣萝菔汁搜面使饼,谓能去面毒。

”而麦门冬煎,则是纯药物,其标目下称:“春秋采根去心,捣汁和蜜,以银器重汤煮熬,如饴为度,贮之磁器内,温酒化温服,滋益多益。

”由此可见是用纯药物加工和蜜制成,并加温酒后服用的一种保健饮料。

总之,此书对了解江南饮食风貌和南宋烹饪历史提供了很好的史料。

  《饮膳正要》  这是一部融合蒙汉两族饮食文化的文献。

作者是元代忽思慧。

全书三卷,卷一记养生、妊娠、乳母、饮酒诸忌。

标目“聚珍异馔”,分述汤、粉、羹、面、粥、馒头、烧饼等饭食,以及用蒸、炒、滑、炙、攒、盐、熬等方法制成的菜肴。

每种菜肴都说明其食疗效用、材料、调味品、烹调技术。

卷二记诸般汤煎、诸水、神仙服饵、四时所宜、五味偏走、食疗诸病、食物利害、食物相反、食物中毒、禽兽变异。

主要是阐述用于保健医疗的加药饮料与食品的配料及制作方法,寓养生治病于日常饮食,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卷三记米谷品、鱼品、菜品等,对每种食品的性味与作用,都逐一加以说明,大部分附有绘图,而对加工成品则简述其制法及疗效。

  《饮膳正要》具有两个特点。

第一,此书是古代食疗专著之一,除了阐述各种饮馔的烹调方法外,更注重阐述其各种饮馔的烹调方法外,更注重阐述其性味与补益作用,即注重饮食与营养卫生的关系,这是别的一般食谱中所没有的。

第二,书中将蒙汉饮馔并蓄,所述用料,兽品以羊、牛居先,次及马、驼、鹿、猪等,奇珍异馔中,用羊肉制成者占十分之七。

作者是蒙古族人,全书以汉字刊行,其中杂有大量的蒙语音译汉字。

  《饮食须知》  元代烹饪著作《饮食须知》的作者贾铭,字文鼎,自号华山老人,浙江海宁人。

他生于南宋,曾在元朝任官职为万户,卒于明初,历经三代,活了106岁。

明太祖朱元璋对于贾铭的饮食养生之道很感兴趣,召见他时,问他保养之法,他回答道:关键在于饮食。

随后以他撰著的《饮食须知》呈进御览。

贾铭在自序中说:写这本书的目的在于使重视养生的人知道物性有相反相忌,在日常饮食中要注意检点,掌握适度。

不然的话,丛然杂进,轻则五内不和,重则立生祸害。

因此,本书选录 许多本草疏注中关于物性相反相忌部分成编,以便掌握饮食调配,避免因饮食调配不当而损害健康。

  《饮食须知》全书八卷,第一卷水类30种,火类6种;第二卷谷类50种;第三卷菜类86种;第四卷果类59种;第五卷味类33种;第六卷鱼类65种;第七卷禽类34种;第八卷兽类40种。

另附几类食物有毒、解毒、收藏之法。

这部书不仅对厨师取菜有重要参考价值,而且对人民的日常生活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云林堂饮食制度集》  作者是元代无锡人倪瓒,字元镇,号云林。

他是元代著名画家,元末隐居于太湖和三泖之间,家有云林堂,因而将所著菜谱定名为《云林堂饮食制度集》。

这是一部反映元代无锡地方饮食风格的烹饪专著。

书中汇集饮食五十多种,都以菜品命题,逐条而记,除记述原料、配料外,都说明烹饪方法,颇有参考价值。

书中有不少菜肴,如:烧鹅、蜜酿蝤蛑、煮麸干、雪菜、青虾卷等,都是做得比较精致的。

书中菜肴有些被后世烹饪书籍复录,特别是“烧鹅”一品,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加以录,并改用倪瓒之号题名为“云林鹤”。

此外,日本羽仓则《养小录》中也将烧鹅收入,可见此菜确实是独具风味,名她中外。

“蜜酿蝤蛑”也很有特色,如今的苏式名菜“芙蓉蟹斗”(一名“雪花蟹斗”)正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书中菜肴以鱼、虾、蟹、螺及湖泊水蔬为多,正是著者家居水乡的饮食特色的反映。

  《易牙遗意》  元明之际的韩奕撰著饮食专书,托名齐桓公时的名厨易牙,称为《易牙遗意》,实意是仿古代食经之作。

全书分为脯、蔬菜、糕饵、汤饼等十二类,共记载了150多种调料、饮料、糕饼、面点、菜肴、蜜饯、食 药的制作方法,内容非常丰富。

此书菜肴有四大特色:一是浓淡适宜,适应面广。

二是制法简明,一看便能制作,如:蒸鲥鱼、炉焙鸡、糖蒸茄、肉油饼、五香糕等等。

三是收录了一些比较特殊的菜点的制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如“火肉”,即火腿的熏制法就别具特色。

四是将饮食和治病结合起来,其中“食药类”收录13种食药的制法,就是值得挖掘的。

  《随园食单》  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所著。

全书分为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 、不族无鳞单 、杂素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和菜酒单十四个方面。

  《醒园录》  清代李化楠撰,其子李调元整理,因家中 有“醒园”故取名《醒园录》。

全书分上下两卷,共记载了一百二十多种关于调料、饮馔及食品制法。

书中所收菜点以江南风味为主,也有四川当地的风味,

怎么制作菊花枕

以菊花晒干作枕心,称之为菊花枕。

菊花枕由来已久,明人李时珍《本草纲目》就有“菊花枕”记载;清朝《清宫二年记》说慈禧太后每年到秋菊傲霜怒放,总要采摘大朵菊花,暴晒后装入枕袋,置头下就寝。

古人所以喜用菊花枕,就在于取其清热疏风、益肝明目、抗感染等特性,通过所含微量龙脑、樟脑、菊油环酮挥发“药气”,刺激用枕者头颈皮肤之触觉、嗅觉、味觉等感官,起“通关窍,利滞气”作用,促使神经、肌肉与关节功能协调,受到解痛祛病效果。

譬如南宋陆游以菊花枕为伴治愈头风病,他乐得举杯吟诗:“菊得霜乃荣,性与凡草殊。

我病得霜健,每却稚子扶。

岂与菊同性

故能老不枯。

今朝唤父老,采菊陈酒壶。

”自此在养身史上,以“头风便菊枕”名句传世。

菊花枕还可治头晕眼花,夜晚催人酣睡,翌晨起床神清目明。

故民谚有云:“菊枕常年置头下,老来身轻眼花。

”说起菊枕,其制法简易。

秋末冬初,摘取盛开后将谢的菊花,撕开花瓣揉碎晒干,充作枕心填进细密柔和的布枕袋,即成菊花枕。

这一家制菊花枕,三年内仍可保留菊香药力。

心脑病严重危害健康 人类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在医疗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最大限度的减少药源性疾病所带来的毒副作用,摆脱手术对人体造成的创伤,降低仪器对人体所造成的福射伤害,是现代人急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作为现代文明病、富贵病的心脑血管病,近年来已替代肿瘤成为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第一杀手”。

、据统计,80%的心脑血管病突发是在夜间,有87%的病人抢救不及时留下了后遗症,还有部分病人危及到生命,这都是夜间突发的危害。

危害是巨大的,高血压、冠心病、脑血栓、脑梗塞以其突发率高、致残率高、抢救难、危害大、费用大等正严重危害着心脑血管病人的身心健康。

积极治疗和预防,是心脑血管病人健康的重中之重。

重视夜间治疗,科学的护心养脑,对心脑血管病人尤为重要。

一种对冠心病、心绞痛、脑血栓、高血压有很好治疗作用,并能预防夜间突发的新产品。

《本草纲目新用途》处方注解 野菊花:性味,甘、苦、凉。

具有疏风散热,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可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等。

最新药理试验证实,野山菊还具有镇静助眠、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脉流量、提高心肌收缩力和降低心肌耗氧量等作用。

对治疗心脑血管病有重要作用。

使用说明: 《神农本草经》中把菊花列入上品,说菊花“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

菊花因此有长生药之说。

《埤雅》称野菊花“长生、明目、治头晕、安肠胃、去目翳、除胸中烦热、四股游气、轻身延年”。

主要功能:消栓通络、养心护脑、养血安神、活血化淤、清肝明目、消烦祛痛 适用范围:高血压、高血脂、脑血栓、脑梗塞、脑萎缩、脑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冠心病、心胶痛、心律不齐、心肌缺血、心肌梗塞、心慌胸闷、中风偏瘫、手足麻木、言语不清、头痛眩晕、神经衰弱、失眠健忘、颈椎病等病症。

使用方法:平时睡眠时用降压枕坡处,药袋放在上面枕用,颈部平放至舒适即可。

降压枕高端可作颈椎牵引,每次使用30-60分钟为宜,降压枕可长期使用。

注意事项:除枕巾、枕套外请勿水洗。

陆游与菊花枕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素有“收菊作枕”的习惯,他在《剑甫诗稿》中写道:“余年二十时,尚作菊枕诗。

采菊缝枕囊,余香满室生。

”陆游的《偶复采菊缝枕囊凄然有感》诗亦云:“采得菊花做枕囊,曲屏深幌闷幽香。

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

”晚年时,陆游又写了一首《老态》诗,诗中曰:“头风便菊枕,足痹倚藜床。

”可见菊花不只是观赏名花,还可填制枕头,健身疗疾。

古代著名医学家华佗、孙思邈早有“闻香祛病”的原理,以药枕医治头颈诸疾。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载:“菊味甘苦,性微寒,有清热解毒、平肝明目的功能……其苗可蔬,叶可啜,花可饵,根实可药,囊可枕。

”  菊花枕是一种传统药枕,它是将枕中所盛的菊花、川芎、丹皮、白芷等中药,利用睡眠时头部温度及头部的压力使药物的有效成份散发出来,通过呼吸经过肺部而进入血液循环,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的目的。

宋代诗人陆游借助过药枕,“头风便菊枕”,说明他是用菊花枕就眠的。

元代文学家,做过御史中丞的马祖常也曾写诗赞美菊花枕具有保健作用:“半夜归心三径远,一囊秋色四屏香。

” 制作菊花枕的方法很简单,选用菊花干品1000克,川芎400克,丹皮、白芷各200克,装入枕套内,使药物缓慢恽发,一般每个药枕可连续使用半年左右。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菊花含菊甙、腺嘌呤、氨基酸、胆碱、水苏碱、黄酮类及挥发油等。

具有降压作用,并对葡萄球菌、链球菌、痢疾杆菌、流感病毒及皮肤真菌均有抑制作用,还能抑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从而达到消炎、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降低血压之功效。

川芎、丹皮、白芷分别具有活血行气,清热凉血,祛风解表、生肌止痛之功效。

菊花与这三味药配伍,有相辅相成,加强药力作用。

常用菊花枕的人,会感到神清气爽,精神饱满。

古代有那些关于医学方面的书籍

主要包括:岐伯《素问内经》,轩辕《黄帝内经》,李时珍《本草纲目》,张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金匮方要》,太乙雷公《炮灸论》,扁鹊《八十一难》,华佗《神农本经》,王叔和《脉经》《脉诀》《脉赋》,皇甫士安《甲乙经》,葛洪《肘后救卒方》,孙思邈《千金方》。

古代名医

【第1句】:扁鹊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名秦越人,勃海莫人(今河北内邱县), 战国时代名医。

又家于卢国(今山东长清一带),因名之曰卢医。

《史记》等载其事迹涉及数百年。

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

相传扁鹊曾医救虢太子,扁鹊死后,虢太子感其再造之恩,收其骨骸而葬之,墓位于今永济市清华镇东。

扁鹊年轻时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医术。

他把积累的医疗经验,用于平民百姓,周游列国,到各地行医,为民解除痛苦。

由于扁鹊医道高明,为百姓治好了许多疾病,赵国劳动人民送他“扁鹊”称号。

  

【第2句】: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被人称为医圣。

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另说河南南阳市)人。

生于东汉桓帝元嘉、永兴年间,(约公元150~154年),死于建安末年(约公元215~219年)活了七十岁左右。

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

  张仲景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

”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

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

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

”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药专业,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

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

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第3句】:李时珍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濒湖,身高约合现今

【第1句】:63米,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

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

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

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

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

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

李时珍再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

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

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

另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

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

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

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

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

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

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

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

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

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第4句】:孙思邈  孙思邈(541或581~682)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

被人称为“药王”。

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幼聪颖好学。

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

及长,通老、庄及百家之说,兼好佛典。

年十八立志究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

北周大成元年(579),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在今陕西郿县)学道,炼气、养形,究养生长寿之术。

及周静帝即位,杨坚辅政时,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就。

隋大业(605~618)中,游蜀中峨眉。

隋亡,隐于终南山,与高僧道宣相友善。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师,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辞不受,再入峨眉炼“太一神精丹”。

显庆三年(658),唐高宗又征召至京,居于鄱阳公主废府。

翌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仍固辞不受。

咸亨四年(673),高宗患疾,令其随御。

上元元年(674),辞疾还山,高宗赐良马,假鄱阳公主邑司以属之。

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

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追封为妙应真人。

  

【第5句】:葛洪  葛洪(284~364)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

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

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

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

著有《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

其中丹书《抱朴子·内篇》具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的知识,也介绍了许多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

葛洪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主张道士兼修医术。

  

【第6句】:黄甫谧  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

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县朝那镇)人。

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卒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活了六十八岁。

他编撰的《针灸甲乙经》,还有《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第7句】:华佗  华佗(约145-208) 东汉末医学家,汉族。

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人。

《后汉书•华佗传》说他“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尤其“精于方药”。

人们称他为“神医”。

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可惜没能流传下来。

  华佗医术十分精湛,他首创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被后世尊之为“外科鼻祖”。

他不但精通方药,而且在针术和灸法上的造诣也十分令人钦佩。

他每次在使用灸法的时候,不过取一两个穴位,灸上七八壮,病就好了。

  

【第8句】:钱乙  钱乙,字仲阳。

祖籍浙江钱塘,后祖父北迁,遂为东平郓州(今山东郓城县)人。

约生于宋明道元年(公元一O三二年),卒于政和三年(公元一一一三年)。

  钱乙的一生,在治学上最突出的地方,就是“专一为业,垂四十年”。

  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钱乙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

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

后人视之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第9句】:朱震亨  朱震亨,字彦修,生活于公元1231~1351年。

元代金华(今浙江义乌县)人,家居于丹溪,故后人尊称为丹溪翁,亦称为朱丹溪。

自幼好学,师事朱熹的再传弟子许谦学习理学,精通文哲,至四十岁才开始习医,首先自学《素问》,而后又受业于刘完素的再传弟子罗知悌门下。

罗知悌虽为河间弟子,但旁通张从正、李东垣之学,故将刘河间、张从正、李东垣、王海藏诸家之书授予丹溪,使朱丹溪旁通当时名家之说,开拓了知识范围。

通过多年临床实践,朱氏自创新说,自成一家之言,创立了有名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及“相火论”学说,并于杂病提出了以气、血、痰、郁的辨证治疗方法,于医学理论的发挥及杂病的治疗作出了贡献,被誉为金元四大家之一。

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金匮钩玄》、《本草衍义补遗》等。

此外,流传有关丹溪之书亦很多,其中以《丹溪心法》、《丹溪心法附余》最有代表性,但均非丹溪本人所著,系后人将朱氏临床经验整理而成。

  

【第10句】:叶天士  叶天士,名桂,号香岩,又号上律老人。

江苏吴县人,约生于清代康熙五年(公元一六六六年),卒于乾隆十年(公元一七四五年)。

  叶天士少承家学。

他的祖父叫紫帆,名时,父亲叫阳生,名朝采,都精于医术。

白天,他从师读经书;晚上,他父亲就教他“岐黄学”。

因此,他从小时就自《素问》、《难经》及汉唐宋诸名家所著书,无不旁搜博览。

读永霖先生《〈济世全书〉读后感》后作

[读永霖先生《〈济世全书〉读后感》后作]读永霖先生《〈济世全书〉读后感》后作2011-02-05 12:57读永霖先生《〈济世全书〉读后感》后作一、近现代龙虎丹法的介绍者萧天石先生在《道家养生学概要-谈丹法与丹品(下)》中将道家人元大丹修炼方法分为四种,分别为虚无丹法、清净丹法、彼家丹法、龙虎丹法(《道家养生学概要》,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P58),读永霖先生《〈济世全书〉读后感》后作。

在《道家养生学概要-南派修真要旨》中更南宗丹法为龙虎丹法,云:南派力主阴阳栽接,须假鼎炉琴剑,器皿丹房,伴侣黄婆,方可下手修为。

彻始彻终,龙虎并用,火药俱全。

凡中老年人之卦气破尽,铅汞已枯,气血衰颓者,以此权法,可以立竿见影。

虽年逾百岁,亦可接命。

.因其重龙虎运用。

同类施功,故亦有以龙虎丹法称之者,要亦阴阳双修家之别名也。

(《道家养生学概要》,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P111)张义尚先生在《中黄督脊辨·序》中也将修证方法分为:清净丹法、彼家丹法、龙虎丹法,并介绍龙虎丹法:龙虎丹法从头到尾龙虎并用,火药俱全(龙为火,虎是药),此是南宗正传。

举凡筑基得药,至炼己还丹,功法虽步步不同,但始终皆由身外之龙虎运用,修丹者只坐享其成而已。

古称金鼎火符之道,以及百二十岁皆可还丹,乃是专指此法而言。

清净丹法好比直流电,彼家丹法有如交流电,龙虎丹法则系集中多个电厂之电力,而归于一途者,故其见功之速,与收效之大,当然远远超过于前之二种。

(陈健民《曲肱斋全集》第5册,P

【第13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9月)萧天石先生与张义尚先生是已故的两位丹道界的博学泰斗,从两位对龙虎丹法的阐述看,其所指丹法是一致的。

胡孚琛先生持萧天石先生与张义尚先生的观点,将内丹学分为三家四派丹法,在《从丹道学看气功》中说:萧天石先生《道家养生学概要》有谈丹法与丹品一节,透露出内丹学中之人元大丹略分四种,即清净丹法、彼家丹法、龙虎丹法、虚无丹法。

清净丹法是修炼自身阴阳的丹法,世称清净派,全真道北宗之龙门派即传此种丹道。

彼家丹法和龙虎丹法是修炼同类阴阳的法门,俗称阴阳派。

彼家丹法走男女双修采补的路子,门派甚多,以陆西星之东派为高。

龙虎丹法世人少知,乃是三家相见的栽接法门,有孙教鸾父子的《金丹真传》传世。

虚无丹法乃修炼虚空阴阳的法门,有闵小艮传的《三尼医世》等书透其消息。

()二、龙虎丹法的简单勾勒将龙虎丹法公开勾勒者,或许当首推密宗学者陈健民先生。

陈健民先生与张义尚先生过从甚密,龙虎丹法概况当闻之于张义尚先生。

陈健民先生在《道家丹法与佛法密宗殊胜的比较》中披露:道家所谓龙虎丹法,就是一龙(男)一虎(女)与修行者,是为三家。

彼家丹法,是用虎而不用龙。

三家相见本来是最秘密的,参同契所说的就是说此;不过不是明说,非一般人所能知,惟有东猜西猜。

其实就是一男一女与修行者,是为三家。

所说相见,实不相见,只能私通消息。

其法:三人均隔以墙壁,修行者用木箱笼罩自己;女在墙壁之外,行者之前;男亦隔壁,在行者之后。

龙用琴凳,虎用剑凳。

上通以龠,用龙口气,通虎口气。

下通以龠,用虎之气通行者之身。

彼此不相见,通的是龙虎二者纯阳之气,以补行者之智慧。

所以隔壁者,以不能稍动情欲也。

且行法前,行者并须先食其他女子之乳。

(陈健民《曲肱斋全集》第2册,P20

【第8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9月)。

龙虎丹法之初步面貌,于斯可以勾勒矣。

三、《添油接命金丹大道》《添油接命金丹大道》不分卷,不撰著者,题汪启贤(字兆开、肇开)、汪启圣(希贤)选注,汪大年(字自培)增补,成书年代未详。

本篇卷首有邓汉仪作于康熙辛酉岁孟春月(康熙二十年,1681年)的一篇《叙言》。

封面题《济世全书·添油接命金丹大道》,第一集,册七。

本书未单独刊行,清康熙三十五年辑入《济世全书》。

胡孚琛先生曾评是书:书中三家法与二家法相混杂,是明代的一个特征。

《添油接命金丹大道》书中较详细的记载了三关进气法,大抵也就是后世称为的龙虎丹法。

四、三关进气法的文献记载诚如胡孚琛先生所说:三家法与二家法相混杂,是明代的一个特征。

从笔者所过目的书籍看,确实对于三关进气法明代典籍多有记载。

【第1句】:明·龚廷贤《寿世保元》癸集十卷《神仙接命秘诀》及《疗病橐籥图》(不具体引用)。

张义尚在《道家养生内炼诸家举要》中说:《寿世保元》之作者龚云林为安思道之门人,与孙汝忠之父孙教鸾本为同门师兄弟载浙江《气功》,1989年5期。

【第2句】:出现在明朝题名陈希夷《房术玄机中萃篡要·调神》中记载:调神功夫,名曰炼补。

火候用先天精气,清秀、颜色红白、无疾、年十六七者。

每月依后开日期气数。

以银或锡造成橐龠,使之呵气入管,量到,我即收上泥丸,下归丹田。

行至六个月,颜老还童,发白变黑。

久久行之,乃见先天之神功妙用也。

古语曰:竹破还须竹补宜。

以气补气,寿永天地,诸经之说同也。

上补自鼻,中补自脐,下补自肾。

依日期自下而上曰返,自上而下曰还。

此补炁先天之妙用,又曰接命。

珍之,重之

【第3句】: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第五十二卷记载:近时术家,令童女以气进入鼻窍,脐中,精门,以通三田,谓之接补。

此亦小法,不得其道者,反以致疾。

【第4句】:明·胡文焕《寿养丛书》所收题名混沌子撰、鲁至刚注《锦身机要》卷下载:虎吹龙笛:笛无孔窍不须横,就便轻吹气自通。

直使个中一二物,泥丸顶上觉生风。

志刚曰:笛不吹,气不入;气不入,路不通;路不通,丹不行。

自吹不得,故令彼吹,使气入路通而丹行也,方可炼之。

觉囟门气透,泥丸风生,此吹笛之验矣。

【第5句】:清·付金铨《证道秘书十七种》之《采真机要·真机诗》:笛无孔窍不须横,就便吹得气自通。

直使个中一二物,泥丸顶上自生风。

注曰:虎吹笛用女,好好对坐。

以下俱用好女。

笛不吹,气不入;气不入,路不通;路不通,丹不行。

自家吹不得,故令彼吹,使气路通,而丹行矣,方可炼之。

觉囟门风生,泥丸气透,此吹笛之验。

【第6句】:明·陆西星《方壶外史》《七破论》《破邪论》:至于离形交气之说,.上进下进之说,或反经而为蟠桃,.。

如是之为.种种不一,类皆邪师曲学,以盲引盲,穷年皓首,迄无成功,以至败德祸身,为世嗤笑,大可怜也

【第7句】:清·知几子仇兆鳌《悟真篇集注》一则吕祖云:开关须用鼎,熏蒸透祖基。

此气非采癸中之壬,非取水中之金,乃先天鼎中后天之气,以法得来,归于身中,周流不息,自然撞透三关,熏蒸百骸,热遍九宫矣,读后感《读永霖先生《〈济世全书〉读后感》后作》。

琴剑者,丹房之器皿,兑艮两象是也。

彼呵我吸,气交而形不交,气至关开,则百脉流通,风寒暑湿,宿疾顿除矣。

【第8句】:悟元子《道书十二种、通关文、闺丹关》:或隔帘而口吸气。

由此可见,三关进气法在明朝曾流传颇广。

五、三关进气法的正与邪任何事物的正与邪的判断必须设定一个范围或准则,在准则以内是为正,超越了范围则是邪。

这又如法律,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是正当权益,而法律明文禁止的则是违法。

从以上所列举文献看,三关进气法在明朝曾流传颇广,因此我们至少需要将三关进气法还元到那个时代。

在那个年代,抛开儒家礼教不言,在道德和法律上是可以实行的,不为邪。

即使在当今现代文明法律社会,若仅仅以上关进气法、中关进气法而言,或许也不会触犯现代法律和道德,若下关进气、聚气开关则有猥亵之嫌疑了。

陈撄宁先生在《与国医某君论丹道函》中说:全国好道之士,大都是经济力量薄弱,室家累重,生活困难,岂有余力依法设备,势不能不访求外护。

流弊甚多,未能悉举。

因而人格降低,声名狼藉者,往往有之。

何况现代法律条文,比较昔日加倍严密,可谓动辄得咎。

与其轻率尝试,贻他日失败之忧,不如慎之于始之为愈也洪太庵先生也指出:特在今日,如陈撄公所言南派丹诀,当此时代极不相宜,一者年龄问题,二者人格问题,三者外护问题,四者经济问题。

设若有一项弄得不稳妥,就要变成法律问题。

细思此言,确属至理。

或可以说,无论三家法或二家法,其正邪是非的断定,大抵在于法律问题与道德问题,而法律与道德,古今不同,而古与上古或也不同。

六、三关进气法的真假判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准则,没有调查(实践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无论彼家丹法、龙虎丹法,都有待于实践检验的必要,至少从高标准衡量,到现今为止尚都没有成就一个有证据的长生不老的神仙,因此在某种程度而言清净丹法、彼家丹法、龙虎丹法的互相否定都是在做着五十步笑百步。

如果要检验,必须在法律允许的环境下进行方保无虞,因为现今没有检验的环境,唯是个屠龙之术而已,技艺虽高可叹无龙可屠,学他何用?坐谈不饱,画饼难充饥,不若做些实际的事情,于现金能实践之丹法,唯清净丹法

七、龙虎丹法是否可以纳入内丹学于旧说,清净丹法与阴阳丹法多势如水火,互相批判,陈樱宁先生尝给予调合肯定,如云考吕祖、紫阳、三丰诸位,皆依此法而修成,末学如仆,何敢有所诽议。

清净派专讲单修,硬将《悟真》、《玄要》之秘旨,在自己一身之精气神上摸索,勉强助以曲解,不免厚诬古人。

但如阴阳派夸谈妙鼎,艳说彼家,将先哲所传之调息凝神、守中抱一工夫,概视为修性不修命。

照伊等之见识而论,几乎吾辈自己身中,只有性而没有命,命全在别人身内。

请问此理可通否?须知天空中轰雷打闪之电,电灯厂机器磨擦之电,干电池药物变化之电,蓄电池随时储蓄之电,此四种电之来源虽不同,而电之性质却是一样。

普通静功,譬如蓄电池之电;人元丹法,譬如电灯厂之电;地元丹法,譬如干电池之电;天元丹法,譬如天空中之电。

事固有异,而理实无异。

果能研究至此,则丹道问题,亦不难解决矣。

先天一炁从虚无中来之天元,乃清净独修真凭实据之工夫。

彼辈讲阴阳栽接之术者,自己工夫未曾做到此种地步,而且见识不广,囿于一家之言,所以不知人身内有此极平易而又极神奇之现象,每每劝人走一种很艰险的路程,以致抱道终身,永无实行之希望。

(《与国医某君论丹道函》)张义尚先生在《中黄督脊辨·序》中说清净丹法好比直流电,彼家丹法有如交流电,龙虎丹法则系集中多个电厂之电力,而归于一途者。

因之,龙虎丹法为何不能在学理上承认之?八、陈樱宁先生批判的三人丹法是否是龙虎丹法陈樱宁先生在《读知几子悟真篇集注随笔》中对三人丹法给予了严厉的批评,这个三人丹法是个什么样子呢?从陈樱宁先生批评的语句中不难得出判断。

律诗第十二首陈注云:顺则为凡父凡母,逆则为灵父圣母。

可知灵父圣母与凡父凡母,其不同处就在一个逆字,别无奇怪之现象。

凡父凡母是二人,灵父圣母亦是二人,决不至于拉第三人加入合作。

若果如此办法,是谓侮辱大道。

又律诗第十五首陈注云:真铅乃灵父圣母之气。

何谓灵?常应常静之谓灵,逆施造化之谓灵。

何谓圣?太极初分之谓圣,虎不伤人之谓圣。

可知所谓灵父者,因其有常应常静之能力,与逆施造化之手段也。

请问丹房中第三人有此种能力与手段否?世间做工夫多年之老修炼家,尚且难以到此地步,而谓初出茅庐之童男子有此种资格乎?若不然者,如何能配称灵父乎?又七绝诗第一首子野注云:我为乾鼎,彼为坤炉。

可知所谓乾鼎者,即指修炼家本身而言,非另有一童男子也。

又陈注云:鼎器者何?乾男坤女,灵父圣母也。

可知乾男即是灵父,坤女即是圣母。

凡父母是那两个人,灵父圣母仍旧是那两个人。

他们两个人,当初作凡父凡母顺行人道的时候,未曾听说要请第三人帮忙。

为什么到了做灵父圣母逆行仙道的时候,就要请第三人相帮?天下最滑稽之事,没有过于此者。

近世江湖传道者流,除彼我两方面而外,又复画蛇添足。

丹房中弄出一个童男子,算是乾鼎,真可谓以大道为儿戏矣

(《读知几子悟真篇集注随笔》)用乾鼎不合《参同》、《悟真》之本旨,乃后人锦上添花,穿凿附会者。

伊等谓纯乾方是真青龙,纯坤方是真白虎,乾坤一交,乾之中爻走入坤宫,坤遂实而成坎,坎离一交,坎之中爻填入离宫,离遂复而还乾。

乍闻其说,似乎有理,及正式做起工夫来,竟毫不相干。

阁下幸勿为其所误。

(《答福州洪太庵君》)大江东2006年11月9日夜匆匆草作  〔读永霖先生《〈济世全书〉读后感》后作〕随文赠言:

【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19558.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