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北大历史课读后感

北大历史课读后感500字

一种好自卑的感觉袭来,这本书里向我展示了太宏大的文化场面,这是一本目前为止,给我最大广度袭击的文化风暴。

由余秋雨老师制造。

  好久前,也许是十多年前了吧,看过余秋雨写的《文化苦旅》,这在当时是一本畅销书,没能看完,对里面道士塔这篇文章有很深的印象,对余秋雨这个人倒是印象不深。

多年后,再一次看《文化苦旅》,感觉完全不一样,对余秋雨多了几分尊重与敬佩。

这本书还放在床边,看完后再写读后感。

  这本《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是在看《文化苦旅》期间在图书馆偶然看到后挑来的一本书,一看就爱不释手,让我暂且抛下了《文化苦旅》这本书,花费近2周的时间读完。

我想自己是很有必要再根据书里关于中华文化的脉络,去更系统地选择一些书来读了。

也许,先把余秋雨的书集先浏览一遍吧。

  全书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余秋雨答大陆和台湾学生问。

就是这些精彩的问答吸引到了我。

《文化苦旅》里余秋雨的文字很华丽,让我感觉他是不是有些做作,有些卖弄。

在这些现场问答中,余秋雨的妙语连珠,让我由衷地佩服羡慕惊叹。

同时,特别是大陆同学的问话,更显示了深厚的文化功底,文化上的老成,让我觉得中国人口众多,精英荟萃于顶级大学,厉害。

  第二部分是余秋雨给北大的学生上课实录。

再一次惊叹于那些北大学子的文化素养,就一两个字可以形容。

牛,牛逼。

哈哈。

这本书余秋雨基本是沿历史脉络一路讲下来的。

但是主讲的方式并不是简单的按时间顺序以历史事件讲解,而是以各个时代的文化事件、文化流派,特别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开讲。

讲得有血有肉,生动有趣。

这么薄薄地一本书,将长长的中华文明脉络分明地展现在我面前,真是有吃了一顿大餐的感觉。

俗一点,也许可以用享用了一顿饕餮文化大餐来形容。

  讲到先秦文明,孔老儒道,墨子、孟子等诸子百家;再讲佛教,讲佛教与中华传统儒道文化的融合;讲汉武帝攻击匈奴对中华文化保全的意义;讲唐诗,讲大唐盛世文化,讲龙门石窟,给唐代诗人排序;讲书法、绘画;讲宋词,宋代的经济发展,文官制度;讲元曲,明清文化,小说,清朝文字狱,对文化的禁锢。

许多的文化现象是闻所未闻,许多的文化视角让我感觉非常的新奇与震动。

  阅读的时候,总会拿他和南怀瑾比较,比较他们的层次与风格。

一直没有结果,一团模糊。

在看完全书后,掩卷回味。

突然就有了答案。

南怀瑾所学更驳杂,涉猎的传统儒释道古籍更多,记忆力更强,像已经进入化境的前辈高人,讲课与文章已经返璞归真,对受众没有要求,能将深奥的古文讲得通俗易懂,妙趣横生。

  余秋雨给我的感觉是一个对近现代文学研究更多的人,但还算不上大师,应该是大厨级别。

将文化烹饪得精巧细致,典型的江浙精致文人,将文化讲解得精致漂亮,对受众有一定的文学基础要求。

是一个中年学者。

  两人有一些共同点。

就是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有一些自恋,将自己看得很高,也许是因为有高度的文化责任感,使自己有了一种超脱的意味,这种清高感就自然而然散发出来了。

还有就是诲人不倦。

再有就是对文化的深切热爱。

这也许是句废话吧。

  看了这么本精彩的书。

没领悟到什么东西,反而在这里八卦,真是不应该呀。

谁知道北大为什么不给胡适立个铜像

【内容】显而易见,光是搓搓澡并不能使中国人貌焕然一新,否则万物灵长的就不是人,而是天天洗澡的鱼。

所以我以为,一个人本主义的中国能否建立,更重在思想与精神,即一个思想的共和国是否建立,每个人是否都能够自由思想、互相尊重。

  胡适  李敖先生在最近两期凤凰卫视的《李敖有话说》提到自己准备捐款三十多万元给北京大学,希望校方能考虑给胡适先生立一个铜像,言语之间充满了侠骨柔肠。

谓之“侠骨”,是因李敖不但反复建议北大校方给胡适造一个铜像,而且拿出了钱(虽然是“借花献佛”找做节目的凤凰卫视赞助的);谓之“柔肠”,是快意平生的李敖此番言辞谨慎,“没有其他什么目的”,并表示自己为此可以再等上十二年。

“知恩当图报”,李敖说中国现在距离批胡适的五十年代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中国现在是一个完全跟以前的中国不一样的一个进步的中国。

在不再战乱、不再打倒张三李四、不再有革命和反革命这种情结的时候,北京大学应该考虑给胡适立一个铜像。

  既然打开了胡适这个话匣子,首先得感谢旅美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是唐先生的《胡适杂忆》一书将我领进了胡适的世界。

让我在出国留学前大概用了整整半年时间通读了《胡适全集》(十二卷)及《胡适家书》、《胡适留学日记》等著作三十余本,对中国近代历史及胡适思想终于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也算是恶补了小学到大学人为缺失的历史课,并让我此后有机会在《错过胡适一百年》一文中表达对胡适先生的敬意——论道德与思想,胡适几乎是中国史上的一个不可多得的完人。

然而,由于我和北大没有什么渊源,竟然不知道时至今日,北大如贺卫方等君主张“不要愧对先校长胡适先生的人格”的时候,堂堂北大竟然没有一个胡适的铜像。

我为此感到很吃惊,改革开放已经二十多年,中国人的思想诚然解放了许多,然而行动似乎远远没有跟进。

当然,有些行动还是开放了的许多。

比如说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某个洗浴品场商带了几个年轻女子当众搓澡,搓得场上肉跳场下心惊。

宽容地说,这是前进中的中国的活力表现。

毕竟,所谓的“庸俗化人本主义”同样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一种力量。

然而,显而易见的是,光是搓搓澡并不能使中国人的面貌焕然一新,否则成为万物灵长的就不是人,而是天天洗澡的鱼。

所以我以为,一个人本主义的中国能否建立,更重在思想与精神,即一个思想的共和国是否建立,每个人是否都能够自由思想、互相尊重。

如果我们诚心诚意的追逐这个目标,那么让历史上有思想有德行的人受到公正的对待就显得格外重要。

  让我感兴趣的是某个思想网站上的一些反对意见。

一位网友读到李敖文中透露北大有塞万提斯与蔡元培、李大钊等人的雕像时大发感慨:“这就是北大的民主自由

让学子们生活在思想家的背影中,只能造就一代代奴才。

”首先,要明确的是造就奴才的并不是思想家,而是只能生产或只允许一个御用思想家存在的制度。

给胡适先生竖一个铜像,并不需要销毁其它铜像的铜来铸就它。

这与偶像崇拜毫不相干。

至于说活在思想家的背影下更应该是件幸事。

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如果我们连个思想家的背影都找不着,岂不是要让这个国家做陈子昂那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流泪汉

  在巴黎,每当我走在大街上,甚至走进墓地,我常有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动。

穿越巴黎是幸福的,这里到处都是雕像,街道绝大部分都是以历史人物的名字命名,点点滴滴,竖起一座精神上的艾菲尔铁塔。

在巴黎,举目投足,到处是隔世心灵的抚慰,它让置身其中的人们充满温暖。

这个多情而感恩的民族,她眷顾历史上每一寸宝贵的光阴与荣耀,而不以有权有势者的好恶来决定逝者的一生荣辱。

每当我路过拉雪茨神父或蒙巴那斯公墓,想起那里依然屹立着几百年前的坟墓、栖息着无数我对其生平或许一无所知的思想巨子与市井凡人的时候,我的脑子里便有了一个奇怪的念头:今日巴黎之伟大就在于它不但让活着的人有安全感,让活人与活人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它还让死去的人有安全感,决不会有什么“刨祖坟”或“砸烂孔家店”似的事情发生。

  道理其实很简单,你不尊重民族的过去,将来你也会变成不被尊重的过去。

所以我说,在北大给胡适先生塑一个铜像,实质上是在倡建一种人本主义文化,这既是对本民族智慧与美德的尊重,也是出于一种功利的目的,就是让我们这代人活着的时候,能在人本主义文化的照耀下感受温暖,也让我们死去的时候受到下一代人下几代人的尊重。

张帆的中国古代简史的读后感1000字左右

如何在一学期的课程中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过程讲述完毕,《中国古代简史》作为教育部立项的重点教材,作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中国古代简史》的突出特点是:注重贯通理解并兼顾断代知识、提供最新研究成果和个人史识、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并兼顾生动性,在以朝代顺序为主线的同时突出历史发展的内在阶段特征,关注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自不同的地位。

《中国古代简史》书作为讲义,在北大文科公共课上广受好评。

作者简介  张帆,1967年生,历史学博士。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工作。

主要专业研究方向为元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国古代民族史。

观后感怎么写

【第1句】: 填报志愿的考虑优先级顺序为:城市 > > 专业。

【第2句】: 如果分数够选北大和清华。

目前高校的现状是,北大和清华是第一梯队,而第二、第三梯队的高校,在师资、经费和科研成果上都和第一梯队有断崖式的差距。

只有在最好的大学里,才有最强的同学圈子,甚至遇见好伴侣的机会也更大。

【第3句】: 分数读不上北大清华,尽量选一线城市的名校。

一般说来,大部分招应届毕业生的企业,对学校的要求比对专业的要求严格。

第一份工作,学校的名头还是能帮你加点分的。

【第4句】: 除开名校,选地域比选学校更重要,优先挑选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的省会和中心城市。

北上广深是第一阵列,杭州、南京、武汉、成都、西安和哈尔滨则是第二阵营,BAT(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跟很多公司校招基本上只去这几个城市。

西安和哈尔滨之所以能入围,也是因为其大学聚集的优势,受到招聘企业的青睐。

为自己的将来着想,经济体量越大的城市,企业越集中,机会也越多,找工作面试都更方便点。

【第5句】: 除非你读医科、艺术、外语等专业,否则尽量选择综合性大学。

读大学绝不仅仅是学本专业那几门课,越是综合性大学,能够给学生提供的综合资源越多。

即使是学习外语这类专业,北大或是复旦的英语系和其他外国语系,也比外国语大学更合适。

【第6句】: 不要去挤所谓的热门专业,在同等分数条件下挑更好的城市和学校。

一所二流大学最热门的专业分数可能和北大历史系差不多,但是世界各大投行和咨询公司会更愿意招一个北大历史系的学生,到了公司后再培养。

【第7句】: 关于具体专业的选择,要以适应面广为原则。

因为大学所学到的具体专业知识,走出校门时就有1\\\/3过时了,工作5年又有1\\\/3过时了,没有适应性就难以有未来职业的发展。

【第8句】: 如果你有自己非常感兴趣的职业领域,恭喜你,为兴趣学习和工作的人是有福的,那会让你小宇宙爆发。

【第9句】: 但如果不知道该选什么专业,优先考虑高势能和适应性好的专业。

比如,数学专业相对计算机专业和商学就是高势能的,计算机专业相对管理是高势能的。

同理,数学专业适应性比生物要广得多,金融比会计要广得多。

之后如果想要继续深造,从“万金油”似的专业转到很专、很窄的专业有可能,反过来几乎不可能。

【第10句】:从事数学和物理学研究,需要极高的天赋。

这两个专业不是不能选,但是除非自己在这方面非常有特长,否则选这些专业时就必须明白,学它们只是打基础,将来是一定要转行的。

在理科中,生物和化学虽然要容易得多,但从事这两个领域的工作极为辛苦,而且工作不好找,将来很可能需要改行。

因此不要觉得自己中学时这些课成绩还不错,就轻易选择这些专业,但是如果抱定只是通过学习这个专业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将来依然会不断学习,选择这些专业也无妨。

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读后感3000字

如何在一学期的课程中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过程讲述完毕,《中国古代简史》作为教育部立项的重点教材,作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中国古代简史》的突出特点是:注重贯通理解并兼顾断代知识、提供最新研究成果和个人史识、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并兼顾生动性,在以朝代顺序为主线的同时突出历史发展的内在阶段特征,关注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自不同的地位。

《中国古代简史》书作为讲义,在北大文科公共课上广受好评。

作者简介  张帆,1967年生,历史学博士。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工作。

主要专业研究方向为元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国古代民族史。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1953.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