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杯酒释兵权读后感

“杯酒释兵权”故事简介

建隆(公元961年)某个夜色迷人的晚上,宋赵匡胤宴请他的结义兄弟兄弟包括:石守信(侍卫亲军司马步军都指挥使)、高怀德(殿前司副都点检)、王审琪(殿前司都指挥使)、张令铎(侍卫亲军司马步军都虞候)、罗彦环(侍卫亲军司步军都指挥使)等。

都是当年拥戴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功臣,是大宋中央军事力量的高级将领。

赵匡胤好酒,跟兄弟们畅饮时时有,今天也不例外。

这些高级将领们簇拥着他们的皇帝大哥推杯换盏,回忆着辉煌的过去,发誓再替大哥打江山立新功。

可是就在酒酣耳热之际,大哥却突然放下酒杯,满脸愁容。

众兄弟不解,齐问大哥为何如此。

赵老大长叹一口气说:兄弟们呐,别看我做了皇帝,可是还不如当个节度使快乐呢,我一天安稳觉都没有,还不如你们呢,苦啊

哥几个更纳闷了,皇帝都做上了,您富有四海,苦啥子呢

兄弟们这么一说,老大似乎更痛苦了:哪个人不想富贵啊,假如有一天有人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虽然你不情愿,但你能推得掉吗

他这一说,这哥几个清醒了,吓得跪倒一片:臣等愚钝,求陛下给指条出路

赵匡胤满意地点点头,说:人生如白驹过隙,很快就装进小盒子里了,不如多积点家产给子孙,你们过过歌舞升平,颐养天年的事,这样咱们君臣无猜,这多好啊

敢情这酒的套路这么深

回过味来的老兄弟们,一夜间身体全都出状况了,不是头疼就是腿瘸,集体请求病退。

赵匡胤很高兴,一律批准,大把赏赐医疗费。

这就是历史著名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读着很精彩,跟历史背景严丝合缝,可惜,这是段假历史。

这个故事正史根本没有记载,“杯酒释兵权”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真宗年间的大臣王曾的《王文正公笔录》里。

后来司马光的《涑水记闻》也记录了“杯酒释兵权”,但事件发生的时间却与王曾不一样。

史学家考证,这是因为司马光发现王曾记录的时间有漏洞。

再后来,李焘编写《续资治通鉴长编》,综合了王曾和司马光的纪录,并且对故事情节又丰富了一下,于是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

关于这段假历史是如何演变的,史学家们找到了源头。

说某天,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突然找到赵匡胤,建议他立即撤掉石守信和王审琪。

赵匡胤不以为然,说这是我的义社十兄弟,不会对不起我。

赵普说,他们自然不会,但是他们的手下呢

这两人根本管不住他们手下

赵匡胤还是觉得赵普小题大做,他说,区区下属,他俩还是管得住的,而且我对他们很器重

赵普冷冷一笑:周世宗的手下他管得住吗

周世宗难道不器重手下吗

这句话立刻戳中赵匡胤的命门,自己当年不也是深受周世宗器重吗

自己还不是被手下推上皇位,背叛了周世宗吗

于是冷汗直流,于是,罢免石守信、王审琪。

这就是故事最早的影子,这里面只有石守信和王审琪,后来人越加越多,我一直奇怪,“杯酒释兵权”的这些人当中,资历最老、地位最高的是高怀德,为什么把他的名字放在石守信的后面,原来,最初根本没有高怀德的事。

自唐朝藩镇割据后,短短五十年,中原成了皇帝流水线,都是武将惹的祸。

所以遏制武将的军权是赵匡胤必须要做的,否则赵宋步前朝后尘将不可避免,这就是“杯酒释兵权”的历史背景。

但是,赵匡胤不可能,实际也没有一次性就免掉这么多高级将领,而是有计划分步骤地改革中央军队编制,伴随编制改革,一步步将这些高级将领调出中央军。

靠一次喝大酒解决这么大问题,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

尽管故事是假的,但它的内核却是真的。

这种处理方式比较贴合赵匡胤宽仁的性格,也符合当时的历史要求(当时赵宋天下还未统一,还需要这些将领发挥作用,后来的战争中,这些被调任节度使的兄弟们,多次回到中央重担旧职。

)。

回过来看一下这个故事,“杯酒释兵权”更像是赵匡胤与武将们达成的一个君子协议,一个心照不宣,君臣间相互保全的默契,一个以国家利益为重,彼此共荣的契约。

它透射着那个时代先人们的智慧,辉映着赵宋王朝数百的温情与和煦

我十三岁时知道一战二战,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有比我更早的吗

希夷 ⑴希夷:古代地名,安徽省亳州市城父镇。

希夷先生陈抟,字图南,自号扶摇子(871~989年),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唐末、五代隐士。

亳州真源人,唐懿宗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年)十月十五日,陈抟生于亳州城南十二华里陈庄,他少年时便阅读经史百家之言,精于诗、礼、书、数以及方药,参加科举考试未取,遂以山水为乐,后归隐湖北武当山、陕西华山等地。

北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七月二十二日,化形(卒)于华山莲花峰下张超谷中,享年118岁。

说,他在武当山隐居二十余年,精研八卦,演练服气辟谷之法。

他的“睡功”是以老子的“捐情去欲,静笃归根”思想作为理论出发点和核心的,它推动了道教内丹术的发展。

陈抟在武当山九石岩隐居的二十年里,每日精研八卦之意,演练服气辟谷之法,每天仅饮酒数杯也可度日。

有一日,五位白须白发的老叟向陈抟请教周易八卦,陈抟取在手,与之剖析微理,传其要旨。

讲罢,陈抟见五老面如红玉、动若仙童,反问其健身之术,五老便将世间少见的蛰龙法即睡功传给陈抟。

五老说:“每到寒冬季节,天气转冷,龟蛇之类就蛰而不食。

析其理,都是服气所致。

先人从中探得原理,引入人身反复习练,创得蛰龙法,用此法服气辟谷,尤能健身延年。

”原来这五位老人是日月池中五条龙变化而来。

陈抟自得此蛰法以后,每日修炼,睡功渐渐大增。

武当山上有一道士,几年来没见过陈抟生火做饭,便心中生疑,悄悄地观察,见他根本没有锅灶,每天只有鼾睡而已。

有次,道士几个月不见了陈抟踪迹,认为他下山去了,后来竟在柴房的一大堆柴禾下面见他正鼾睡呢。

又一日,一个樵夫在山下割草,见山凹里有一个尸骸,上面尘土一寸多厚,樵夫心生怜悯,欲取起来埋了。

扒开土一看竟是陈抟,只见陈抟把腰一伸,睁开双眼说:“正睡得快活,何人吵醒我

” 后周时期,陈抟隐居西岳华山,深修睡功之法,被人称为“华山高卧”。

记述他“常百余日不起。

”周世宗曾把他关在房中考察他的睡功,一个月之后,见陈抟仍在熟睡之中。

陈抟曾作一首,歌曰:“臣爱睡,臣爱睡,不卧毡,不盖被,片石枕头,蓑衣复地。

震雷挚电鬼神惊,老臣当时正鼾睡。

闭思张良,闷想范蠡,说甚孟德,休言刘备,两三个君子,去争些闲气。

争似臣向青山顶上,白云堆里,展放眉头,解开肚皮,且一觉睡。

管甚么玉兔东升,红轮西坠。

”生动地勾画了他潇洒尘外的睡仙之像。

陈抟富有经邦济世之才,有“明皇帝王伯之术”,他常周旋于统治集团的上层,在五代的动乱之世,密切注视着政治风云变幻,每遇改朝换代,都要颦眉数日。

、等书都记载了他与周世宗、宋太祖、宋太宗之间的故事。

早在后唐时,周明宗就曾下“手诏”召见他,并赐号清虚处士,还赐他三名宫女,但他却因此感到明宗不是同调,于是他让宫使给明宗带去辞别信和一首诗,悄然遁去,放情于山水。

其诗曰:“雪为肌肤玉为腮,多谢君王送到来。

处士不解巫峡梦,空烦云雨下阳台”。

后周世宗,与陈抟也有交往。

周世宗对道教的“黄白之术”(炼丹术)素有兴趣,华州州将罗彦威向他推荐陈抟,他便于显德三年(956年),命送陈抟到京城,留他在宫中住一个多月,想向他请教道教的方术。

但陈抟对周世宗说:“陛下为四海之主,当以政治为务,奈何留意黄白之事

”周世宗没责怪他,还是命他为谏议大夫,陈抟固辞不受,又赐号“白云先生”。

宋太祖赵匡胤定了天下之后,想起了老朋友陈抟,屡次差官迎取陈抟入朝,陈抟不肯。

后来赵匡胤发出“手诏”,陈抟向使者说:“创业之君,必须尊崇体貌,以示天下,我等以山野废人,入见天子,若下辞,则违吾性;若不下辞,则亵其体。

是以不敢奉诏。

”而且,于诏书之尾写四句附奏:曰:“九重天诏,休教丹风衔来,一片野心,已被白云留住。

”使者回朝以后,将情况如实禀报,太祖笑而置之。

宋太宗赵匡义曾想拜陈抟为谏议大夫,陈抟坚决推辞,并要求回山。

宋太宗知道挽留不住,便在殿设赐宴,召朝臣赴宴作诗,为其送行。

在陈抟还山之前,宋太宗再次向陈抟请教治国方略,陈抟写了四个字:“远近轻重。

”太宗不解其意,陈抟解释说:“远者,远招贤士;近者,近去佞臣;轻者,轻赋万民;重者,重赏三军。

”陈抟回山后,宋太宗又曾宣召过他,并派车迎他入宫,陈抟都辞谢了。

他与赵匡胤之间发生的传说还有很多,据传,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宋太宗征伐河东的主意都是他出的。

后代流传了许多他们之间的故事,如:在后唐年间,他能一眼认出逃难的妇女挑的两个框子里的两个小孩是后来的两位皇帝,“谁说当今无真主,两个皇帝一担挑”的故事;先有意为难后又并倾力帮助赵匡胤“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的故事;第一回“大笑坠驴”,预言“天下自此定矣

”的故事和“赌华山”等故事,都在民间留传很广。

世人谓曰:不徒为高隐,而实多学多能;不徒为书生,而固有雄才大略,真人中之龙耶

他在晚年皈依玄门为道士,在中国道教史和思想史上都享有崇高威望,被道教列入高道,成为继老庄之后的道教至尊,人称“陈抟老祖”。

我们亳州历史上曾被称为“仙乡”,这跟涡河哺育了老子、庄子以及陈抟这样的道家至尊不无关系吧。

⑵希夷: xī yí 1虚寂玄妙的境界。

语出“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这是道家所指的一种形神俱忘、空虚无我的境界。

:“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

” 河上公注:“无色曰夷,无声曰希。

后因以希夷指虚寂玄妙。

【第2句】:指虚寂玄妙的境界。

【第3句】:谓清静无为,任其自然。

【第4句】:指道家、道士。

人物介绍 叶挺(1896~1946年),原名为询,字希夷,广东惠阳人(今天属惠州市惠阳区秋长街道办事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

毛泽东曾当面称他是“共产党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

他开创人民军队之路的功绩以及崇高的气节,将永世流芳。

1924年赴苏联东方劳动大学与军事学校学习。

1925年回国。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二十四师师长、十一军军长。

1927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

抗战时任新四军军长。

1941年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非法逮捕,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西桂林等地,最后移禁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

1946年3月4日,由于中共中央的坚决要求,始获自由。

出狱后即电中共中央请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于3月7日经中共中央批准。

4月8日自重庆飞返延安,途中于山西省兴县黑茶山因飞机失事遇难。

同机的遇难者还包括王若飞、博古(秦邦宪)、邓发。

简历 1896年9月10日(清光绪二十二年八月初四)生于广东省惠阳县周田村。

先后毕业于广东陆军小学堂、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和保定军官学校。

1919年初投身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在粤军中任支队副官,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

1921年任孙中山陆海军大元帅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

次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时奉命守卫总统府前院,掩护孙夫人宋庆龄脱险。

1924年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

同年加入,1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回国。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二十四师师长、十一军军长。

1926年,在北伐战争中率独立团为先遣队讨伐军阀吴佩孚,在湖北汀泗桥和贺胜桥等战役中屡建战功,被誉为“北伐名将”。

北伐军占领武汉后,升任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师长。

1927年8月参加领导南昌起义,后任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一军军长。

同年12月参加领导广州起义,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

在中国革命的转变关头,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创建人民军队作出了重要贡献。

广州起义失败后,因受到中共广东省委领导的责难和共产国际某些人的冷遇而消沉,与党脱离关系,流亡欧洲,后到澳门隐居。

1933年11月到福州帮助蔡廷锴、蒋光鼐等人在“福建事变”后成立的“”。

1934年在香港加入了李济深、陈铭枢等组织的以抗日为主旨的中华民族革命同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新四军军长,指挥部队挺进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1939年5月,穿越日军封锁线,北渡长江,在皖中主持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部队挺进皖东敌后,在津浦路东西两侧建立抗日根据地。

1940年10月初,日军五千余人在空军配合下进犯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他指挥军直属队顽强苦战,毙伤日军数百人,将敌击退。

1941年1月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身陷囹圄,坚贞不屈,曾作明志。

抗日战争胜利后,经中共中央向国民党多次交涉没。

1946年3月4日,在多方面的努力下,叶挺获释,第二天,他就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很快就得到了批准。

在狱中,叶挺说:“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 叶挺参加了国共谈判三人军事会议。

4月8日,他后乘飞机由重庆回延安,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失事,不幸遇难,享年50岁.同机遇难的还有王若飞、博古、邓发以及叶挺的妻子李秀文、五女儿杨眉和幼子阿九。

噩耗传出后,毛泽东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悼词说:“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朱德提词:“为全国人民和平民主团结而牺牲。

”周恩来写了《“四八”烈士永垂不朽》的悼念文章。

囚歌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

给你自由

我渴望着自由, 但也深知着—— 人的躯体怎能从狗的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着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注释〕 ①这首诗写在囚禁叶挺同志的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楼下第二号牢房墙壁上。

家庭 1925年,叶挺与李秀文结婚。

长子叶正大 二子叶正明 三子叶华明 四子叶正光,媳董桂芝。

八子叶启光 女儿叶剑眉 孙子叶大鹰,著名导演,作品《大喘气》、《红樱桃》,《红色恋人》。

并在徐静蕾导演的电影《我和爸爸》中扮演“爸爸”一角。

叶挺将军囚居旧址纪念馆 恩施市叶挺将军囚居旧址纪念馆位于叶挺路112号,占地总面积3000平方米。

它是1983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恩施市筹资21万元,于原址处按原样修复而成的叶挺将军囚居旧址,并增建了纪念馆,于同年12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1992年12月和1995年3月,先后由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叶挺,原名为询,字希夷。

1896年出生于广东惠阳县一个农家,父亲开过药铺,到南洋打过工。

他从小过着贫寒的生活,养成勤俭朴实的作风。

7岁时,他上了刚由私塾改成的小学,15岁时考上了免费的惠州蚕业学校。

辛亥年受广州起义影响,他带头剪辫子而入狱一次。

此后,他感到救国应从军,于1912年考入广东陆军小学,五年时间逐级升入湖北陆军预备学校和全国最高军事学府———保定军校 叶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新四军领导人,杰出的军事家。

1896年出生于广东归善(今惠阳)一个农民家庭。

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参加援闽粤军。

1924年被派赴苏联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

同年10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9月回国,参与组建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第4军独立团,任团长。

从此所部成为中国共产党直接掌握的一支武装部队。

1926年在北伐战争中,他率部长驱直进,连战皆捷,屡建战功,被誉为“北伐名将”,所部被称为“叶挺独立团”,为4军赢得“铁军”称号。

南昌起义时,他担任前敌总指挥。

广州起义时,担任红军总司令。

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新四军军长。

1927年8月参加领导南昌起义。

同年12月参加领导广州起义,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

广州起义失败后,因受到中共广东省委领导的责难和共产国际某些人的冷遇而消沉,与党脱离关系,流亡欧洲,后到澳门隐居。

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新四军军长,指挥部队挺进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1939年5月,在皖中主持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部队挺进皖东敌后,在津浦路东西两侧建立抗日根据地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在遭国民党军重兵包围的严重情况下,指挥部队奋起突围,浴血奋战8昼夜。

在奉派与国民党军交涉时被扣押。

面对蒋介石的威逼利诱,他坚贞不屈。

在牢房中书写《囚歌》以明志:“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 抗日战争胜利后,经中共中央营救,于1946年3月4日获释。

5日即致电中共中央,要求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

中共中央于7日复电,称赞他忠诚地为中国民族解放与人民解放事业进行了20余年的奋斗,经历了种种严重的考验,决定接受他入党。

4月8日,由重庆赴延安途中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时年50岁。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2560.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