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百善孝为先读后感50字

百善孝为先 观后感

“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国人从古至今不变的认知,不孝道作为道德的根本。

当今社会文化在进步、时代在变迁,唯有孝道一直被人所遵从,被人所继承。

读了《论语》中的《为孝》我更深刻体会到了孝道的真谛。

孝乃是《论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又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一喜为父母还在世而喜,一惧,因父母年高而惧。

也有许多人觉的自己已经尽到了孝道了,他们都说“我父母吃的是最好的,穿的是最新的,住的是最大的。

”可是他们却不知道,孝道乃是心为先,行为次。

面对父母,今天的儿女应该要问问自己:如何让老人因为有自己这个孩子而感到自豪,我们怎样做到真正的孝

一首现代歌唱出了许多父母的心,那就是《常回家看看》,父母不在乎你在外面做什么,不在乎你给与他们多少。

在乎的仅仅是你对他们的心,希望你可以常回家看看,不管如何,他们只要能看见你们,那么他们就会觉的他们是最幸福的老人。

在孝敬

关于百善孝为先的作文50字左右

不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样故事:周文王从小就以出名。

每天日出之时向父亲请日落之后向父亲禀告一天里发生的趣事。

倘若父亲身体健康,他就回喜形于色;倘若父亲身体欠安,他就回忧心忡忡,晚上多次起床探视,直至父亲病好之后才回去睡个安稳觉。

  逐个素来以礼仪称着于世,相信大家听说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个字,其中就以“孝”为首。

中国既为“礼仪之邦”,那“孝”自然是重中之重了。

我们身为华夏子孙,则更不能忘记这一点。

  大家都知道是谁生了我们;是谁养了我们;是谁照顾我们的生活起居;是谁隐忍着心痛来责罚我们,教我们做人――是我们的父母

  大家都知道母亲十月怀胎十分辛苦,其实父亲这段时间里是非常辛苦的。

他得无微不至地照顾妻子和那寄存在母体内的小生命,连觉也睡得不安稳。

到了分娩时,那就更急了,在产房外转来转去,坐立不安的都是父亲的身影。

人们说母亲生儿女比得癌症还痛苦,想想就觉得可怕,可是母亲还是生下我们来,那她就得为此忍受多大的痛苦呢

甚至要付出整个生命的代价

这你我可曾想过

  当我们生下来的时候,父母为了满足我们的物质要求,他们一天到晚为着工作忙碌着;为了满足我们的精神需求,他们宁愿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来陪我们。

倘若碰上我们身体不适,父母更是心急如焚、彻夜难眠,守在我们的床前。

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又可曾感恩过

  做为一个有情有感的人,面对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能熟视无睹吗

难道那还不足以令我们做到孝吗

父母不想我们为这个家做多大的贡献,当是我们轻轻的一声问候、暖暖的一杯茶、甜蜜的一个吻……却都能令他们欣喜、安慰。

如果连这一点都不愿做到,那与衣冠禽兽又有何区别

甚至连禽兽都不如:“羊有跪乳之恩,鸭有反哺之义”啊

  有人说儿女学习好就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其余都不用理会。

你说这对吗

错,大错特错

“孝”是有德的最重要的表现,一个人倘若不孝,又如何称的上有德呢

即使有再高的学历,又有谁敢把祖国这位伟大的母亲交给他呢

――他连生自己养自己的父母都不愿孝顺。

那更难以谈得上振兴中华,承担建设社会主义新国家的重任。

我们的先贤文王早已用行动表现给我们看了:“万事孝为先”

  最后,用孔夫子的一句话来结束这篇文章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百善孝为先的感悟与启发

“百善孝为先”这一句出自清人--王永彬《围炉夜话》的文章之中。

因为是根本的道理,根本的人伦,根本的共识,所以数千字的《围炉夜话》,抵不过这一句“百善孝为先”的名声。

为何以孝为百善之先

其实正因这句话说到了“根本”处,所以放之四海而皆准。

何只百善,千行万念,无不以此为先。

这又为何

因没有孝,没有根本,就没有人类传承。

为人子女当孝,为人父母当慈。

父母养子女叫做“养”,子女养父母也叫做“养”。

前者抚养成人,后者赡养终老。

这叫天经地义(天经地义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

如何叫天经地义

人栽果树,此树领受天地雨水日光,必然开花结果。

就算是“人参果树”那样精贵的树种,也要三万年一开花,三万年一结果。

没有受人滋养而不报答的天地道理,这就是天经地义。

一个人如果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还指望他会对别人付出真心吗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心得50字

导语:《二十四孝图》曾经是封建主义社会孝道的典范,也是当下经常尊奉的模板。

关于《二十四孝图》的精华与糟粕,一直是争论不断的。

鲁迅看孝道,他本人对于《二十四孝图》是表示质疑并极力抨击的。

在讲究孝道之前,更应该看看是否符合人伦道德。

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读后感》篇一  我一直以为《二十四孝》里的那些人好伟大,读了鲁迅的《二十四孝图》后,我才发觉那些人太虚伪了。

比如春秋末期楚国人,老菜,他七十岁时穿五色彩衣诈跌“娱亲”的故事,有那个必要吗

一个老头子……实在侮辱了孩子,再者说一个七十岁的老头儿无论身体再怎么健康,都应该好好养老,都不应该……  我跟鲁迅有共同的观点,那个《卧冰求鲤》,真是的,做个孝子那么难啊,大冬天爬在冰上,把冰融化了。

别说捉鲤鱼而鲤鱼没求着,自己反掉进了河里,丢了小命……  实在让人气愤的是那郭巨,这人真是的,我怀疑他是生出来就那么大,没当过小孩,为了他娘亲,竟然要埋了他亲生儿子,还说什么“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掩埋此子

”真是恶母。

  封建时代的“孝”在我看来,纯粹瞎说

伤天害理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读后感》篇二  捧着鲁迅先生那本《朝花夕拾》,翻了好一会儿,半天没憋出一句话来。

虽说作者是中国现代文坛当之无愧的巨匠,但我总觉得他的文笔太过深沉晦涩。

也许是我的觉悟低了些吧,连思想也有些不同的,就像那篇《二十四孝图》。

  “百善孝为先”是古人的基本道德思想,《二十四孝图》本是一本宣扬儒家“孝”的观念的儿童传统读物。

而鲁迅 ......

求读后感,50字

你好,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的文章,给我印象十分深刻,颇有感受。

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

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

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

”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

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

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

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

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

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

“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我们的童年渐行渐远,留下的是一个美丽的回忆。

《朝花夕拾》,去领略一下鲁迅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儿吧。

琐碎的记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童年,惹人怀念啊。

.回答完毕,请采纳,谢谢

百孝故事读后感

《中华孝道故事》读后感百善孝为先。

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往今来一直提倡的一种行为,一种精神。

«中华孝道故事»一书,所选故事,既有古人,也有今人,既有名人,也有普通人,感人至深,篇篇动人。

有的耳熟能详,有的未曾听闻,都是鲜活的例子。

告诉了我们,敬老、爱老、助老,乃人伦之大道也。

“乌鸦尚反哺,羊羔犹跪乳。

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畜。

”多么的震耳发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孝不只是对我们自己的父母亲长,还应是对整个社会的老人,长者。

爱是博大的,是包容的。

家家有老人,人人有老时。

我今不敬老,人谁敬我老

还记得小学思想品德课本上那个故事吗

一家人吃饭,爸爸妈妈儿子围坐一桌,很丰盛。

身后的小桌子上老人端着木碗,只有少量的菜。

小儿子走到角落捡木块。

父母很奇怪,就问他在做什么,他回答:我在收集木头做碗呢,等你们老了,我也像你们对奶奶那样对你们啊。

父母大窘,立刻请老人上桌一起吃。

可见我们的行为不仅影响着现在,还会影响到下一辈。

我想,这是我们这些

【第80句】:90后们以及所有人都应该共识的。

孝敬老人,从身边做起。

最简单的,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

让我们把孝行传递,把文明传承。

虽然现实社会中,帮扶老人反被诬告的案例不止一例,造成了社会的热议话题“谁消灭了雷锋”,但那不是孝行的错,不是见义勇为的错,不是助人为乐的错。

相信,世间自有真情在。

我们应该坚持孝行,坚信孝行。

古语有云:父母在,不远游。

南京分公司的各位同事们,你们大多数不是我们南京本地人,但你们为了事业,为了家庭,也为了公司,来到了这里。

肯定会时常的想念自己的父母亲长。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爱无言。

父母长辈们之于我们又何尝不想念的狠呢

做儿女、子孙的我们要细心体会。

儿行千里母担忧。

我们该怎么做呢

孝,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

一个电话,一个短信,温馨的问候。

虽不能常回家看看,这样一来,可略尽孝道,二者,减轻父母长辈们对我们的挂念担心。

这不也是一种孝吗

孝道心得体会300字左右

孝道心得体会 古语道:百善孝为先。

孝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品质。

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们做儿女穿的、吃的、用的都是父母们辛辛苦苦挣来的。

衣服上的每一根丝线都渗透着父母的汗水,都寄托着父母的祝福和期盼。

  同学们,那我们要怎么报答自己的父母和长辈呢

  平时里,父母工作很忙,我们应该让父母少操心,努力学习,做个好学生,让父母少一份担心,多一份放心。

  生活中,要关心老人,尊敬长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他们的贴心人。

  记得两个月前,我的小狗去世了。

我无法排除内心的悲伤,但我却没有想到,爷爷比我更悲伤。

国为一般都由爷爷来照顾。

就在小狗去世那天,爷爷不知心里有多伤心、多痛苦,甚至还偷偷地哭泣。

我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安慰爷爷说:“爷爷,别伤心了

人生的路上会有许多挫折,您不能因为一个挫折而放弃

”爷爷经过我多次劝说,终于从悲伤中走了出来。

  还有一次,奶奶生病了,爸爸妈妈又不在家。

虽然我不会做饭菜,但是我毫不犹豫的炒起菜来,虽然味道不怎么样,但是奶奶高兴的竖起大拇指,夸我懂事。

我能为奶奶做事真自豪

  “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

”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孝心的存在,争做孝道好少年。

对“孝”的感悟

孝的感悟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让每个炎黄子孙自豪。

孝在这样一个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文明古国的基础上不断的发展,不但的延续。

传统的孝道伦理,从周公到孔子、曾子、孟子,经过了初生,成熟到完美,伟大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如此的昌盛,自强不衰。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孝,孝乃文明之始,自善孝为先,孝乃百行之源,故而我们每个炎黄子孙都应弘扬中华孝文化,争做时代新孝子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众爱,而亲仁。

”这是《弟子规》中的总叙。

从这也可以看出孝的重要地位,孝是不可忽视的一课。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之归”,这是可歌可泣的母亲的心声,兹母孝子应该是对等的,都会说可怜天下父母心。

父母火子为下一代呕心历血,只为其将来能顶天立地,出人头地。

也许有人会说这些谁不会说啊

那不妨随我一起来看一下古人是怎为孝敬孝的吧

董永卖身葬父,孝感天地,汉帝为母亲尝汤药曾参啮指痛心;仲由百里负米…… 且先看一看董永的孝吧

东汉末年,地方割据,盗贼四起。

董永看到山东不太平,就带着年迈的父亲,到湖北德安(现在改名孝感)。

没过多久,董永得了重病,请医吃药毫无效果,离开了人世,董永悲痛不已,因为自己为避难飘泊之身,那有钱买棺材埋藏父亲呢

无计可施,当地有位姓裴的富翁;闻而怜之,就借钱给他,让他买棺材安藏了父亲,而董永从此卖身为奴,进入裴家。

也许是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织女下凡在一百天内为裴家织了三百匹布替董永赎了身,使其获得了自由,这也就是后来著名的《天仙配》,感人至极。

董永卖身葬父孝感天地,是《二十四孝》这本古书中的一孝,中国的每一个炎黄子都知道这个故事。

代代以此激励为人要讲孝道,要尊老,敬老,孝老。

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人,看过中国的《天仙配》,都说这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体现。

曾参啮指痛心,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回家,跪问其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盼你早点回家”。

曾参于是按见客人,以礼相待。

试问曾参如何能感应到生母的呼唤

虽然没有科学依据更无法用科学的语言加以解说,但我们却不得不从中反思,曾参因为心中有孝并且用心在行孝才会有如此结果,我们能不为这感慨吗

仲由百里背米奉双亲,只为敬孝行孝报天恩。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背米四来侍奉双亲。

后来双亲过世,促由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棉褥上,吃着丰富的筵席慨叹:“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

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孝,死后思念哪

” 孝道能充实自己的生命的立足点,导引生命之旅的方向,涵养无限人生境界的价值意义。

当今之世孝道看似过时,但却是最合乎人性潜能发展的秘诀,也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品德。

古人训:“夫孝者,天之经,人之行,德之基也。

”“生育之恩,浃乎宇宙,顾复之德,等同昊天。

”实属真切呀

也许会有人指责我谈这么多遥远的古孝做什么

我应该告诉你,你应该自豪,我所谈的这些无不印证了中国的国粹,你若真不满且让我为你说说我们的开国元勋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孝道吧

1937年初,党中央由保安迁至延安,适逢徐特立60大寿。

在熬的两个通宵的情况下,毛主席顾不上休息就发起了为给徐特立祝寿的活动,他提笔写了封长信。

信中,他热情地颂扬了徐特立“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革命精神和道德情操,并说道:“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为罢,他顾不上吃饭,又亲自将活动准备检查了一遍,并叫人特地蒸了60个馒头以作寿桃之用。

在寿宴上毛主席亲自为徐特立系上了一条红领巾,毛泽东站起来,笑容可掬的说道:“老师,俗话说,‘返老还童’我们都祝你长命百岁

”毛主席不忘自己老师的生日,实在可嘉,并亲自为老师安排寿宴,实属感人。

一日为师,终身为师,老师亦如父母,孝其当之无愧呀,我们的毛主席做出了榜样,那么我们后辈炎黄还有何言呢

看看我们的身边,试问有几人还记得初中老师的名字

那就更不用说老师的生日了,且先把这些小问题搁在一边,更有甚者言语顶撞老师,背底里骂老师,有厉害的还想与自己的过过招,这样的人也就称之为“学生”实在可恶至极。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需要我们去孝敬。

你在家如何对待你的生母生父,在校就应该怎样对待老师,请记住。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不要让古国的文明在你手中失落。

到了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孝呢

我们还要不要提倡孝道

就我个人的观察,在时代的大海潮中,孝的概念已开始淡化了。

像《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勿应该;父母命,行勿懒”,在现今有时会被视为笑柄,那就更谈不上敬孝了。

也许是现代社会发展得太快,人们都只重视工作上的竞争,而忽视了在家的守候孩子归来的沧桑的父母吧

当然这有些笑

为了提高公民的心灵,激发他们的孝心,湖北孝感学院做东举办了一次“孝感天地,文化古今”论孝研讨会,会上各界有名望的人士发表自己多年来研究孝文化的硕果,其情之深,其意之切,让在场的每一位听众都倍受鼓舞,场内不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我们每个学生都受到了一次孝文化的熏陶和心灵的净化,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应该用自己的行动来弘扬和传承孝道,敬孝,尊老

也许,每位赤诚忠厚的孩子,心中都是有“孝愿”的,想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的一天,衣锦还乡的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这些孝子忘了,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走了对我们的挂念和他们的呼唤,留给我们的是永久长远的懊悔,和难以了结的孝愿。

父母走了,孝子的“孝愿”成为泡影,消失无迹。

有些事情,当我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却是永无弥补的,所剩的只能是无尽的遗憾和内疚。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念,“孝”是岁月间隙的承接,“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追悔,“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就我个人认为,我没有夸大事实,现实本就是这样,人无再生之能,上天虽有好生之德,却只给人一生,而一生的时间长短难定,应做之事只可尽早,当到了追悔莫及之时再向苍天乞求来生岂不是笑话。

尽孝者,切记之。

千古恨,痛彻心扉

孝,这个概念和行为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中都是有的,而在中国由为突出。

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就是一个宗法伦理色彩非常浓的社会,为世界上任何国家所不及。

但举目瞧现今社会,想想现在人们的一些作为,父母含辛茹苦地把他们抚养成人,可是当他成家立业之后,却将父母断然抛弃,让他们孤苦伶仃的艰苦度日,父母费尽心宜的将他们培养成人,可当这些才子功成名就之后,却认为父母地位卑微耻于其为伍,而毫不留情的不认双亲,为了照顾自己的家室妻儿,对父母不闻不问……这些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相信你们肯定有所耳闻,或者有某些个人就是我所述的其中一位“佼佼者”,真实情形怎不叫人寒人,真可谓是:“闻者伤心,见者流泪”。

一点也不夸张。

孝的概念是否真的已在现代人的心中淡化了,不瞻养父母,甚至虐待他们的事情发生,这是不应该发生的,是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消极因素,这些萌芽应尽早拔除。

我当然不能在提倡古人那种愚孝,但是,小时候父母抚养了我们,没有这种抚养,我们不能生存下来,现在父母老了,子女来赡养,就说是报恩吧

也是合乎情理的。

孝是对等的,这是一个极为简单的道理,希望当今为子女者三思

传承孝,发扬孝;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构建和谐新社会,创造锦绣好明天

蔡礼旭细讲弟子规观后感

近几年来,我们张店区的教育提倡学生诵读《弟子规》。

自己以前虽然大致看过,知道所说的大致内容,但是,还真没有认真读过,在假期中,利用空余时间,比较仔细的翻阅了台湾蔡礼旭老师的《细讲弟子规》,这并不是一本单纯的阐述《弟子规》的书,而是通过讲解《弟子规》并结合许多事例和道理,教会人们如何经营幸福人生。

幸福在哪里

要想营造幸福的人生,首先,要完美自己。

我们普通人都是对别人要求太多,对自己要求太少,“严以待人,宽以待己”,寻找真诚时,自己没有对世界付出真诚,却希望别人对自己真诚,追求完美时,只是要求别人完美。

其实最应该完美的是自己。

只有主动付出人生才会幸福,幸福不是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

幸福还在于安于职守,敦伦尽分。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只有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幸福自然会在你身边。

在家你是一个好的父母,在学校你是一个好的老师,,那你就会时时体会到幸福,只要懂得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都是我们幸福的理由。

幸福还在于把握当下,要和谐对待自己和他人,理解和关爱他人,心胸宽广“天无私覆,地无私载,人生天地之间,要演出天地无私之德”,只要心中有爱,幸福就在身边。

“人生最困难的不是奋斗,而是抉择。

”要下对抉择,人生才会幸福。

人生也要抉择轻重缓急,什么事请先做,什么事情后做,先后顺序要下对抉择,人生第一件大事是把孩子教育好。

怎么教孩子

身教。

我们知道教孩子一辈子,最重要的是做人做事的态度,而不是分数最重要,但是我们还是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就是因为我们太注重名利,放不下自己的面子,太注重名利。

应该教孩子学会做人,与人相处。

做事要有责任心,一个孩子有责任心,,他才会有担当。

让孩子明白念书,不是为了面子,而是一种责任。

有孝心的孩子是希望让父母放心,希望让父母有好的生活,所以他会不断提升自己的德行跟能力,这样的孩子才会大有发展。

“真正成功的主管和企业家,学历都不是顶尖的。

”什么样的特质才会让人成功呢

诚实、责任心、谦虚、信用、耐心。

智商很重要,但是,情商更重要,品德最重要。

现在西方人一经发现,原来还有一个比把东西做好更重要影响企业的因素,就是员工的德行。

既然德行如此重要,我们应该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呢

要教育孩子“使作善也”,孩子又善良的心,就会有善的行为,自然会有善良的朋友,他的人生就会幸福。

所以教孩子不是要读很多的书,而是先要求自己要做到,当我们表现出善的行为,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所谓的“身教重于言教”。

假如现在你的孩子扎根懂得如何做人做事,你已经让他这一生立于不败之地。

所以,说抉择最重要,你抉择要教给孩子的是什么,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将会影响的孩子一生的幸福,也会影响到你的幸福。

我们如何才能下对抉择

建立理智。

如何才能建立理智

还要透过学习,有好的判断力,才能下对判断。

理智要愈早建立,人生才会下对重要的抉择。

当我们理智时,我们会下对抉择。

抉择中最重要的是你的思想观念。

思想决定你的行为,行为决定你的习惯,习惯形成一个人的性格,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所以一个人能不能幸福,关键是“思想”思想会影响你的一言一行。

但是现在人的思想普遍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也就是自私。

如何才能教育孩子不自私呢?就应该从我们自身做起,当我们真正修养身心,就能够对家庭、社会产生很大的力量。

百善孝为先,其实要对社会有贡献,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困难,就是要好好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首孝悌”,你让一个人真正有孝心,他面对所有为人父母的人他都会恭敬。

子让回去帮助他人,爱护他人。

所以重视孩子的德行,整个社会就会呈现祥和之气。

如果孩子从小注重物质享受,家长不给于合理的管教,等到花钱习惯了,就很难改。

他的努力目标就不是为了孝顺父母,不是为了照顾妻儿,而是满足他的物质欲望,就会变得自私。

因此从小要教育孩子要有仁爱之心,要替他人着想,他将来一定会为社会造福,自己也就会过得幸福。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7904.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