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读后感500
百善孝为先 观后感
“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国人从古至今不变的认知,不孝道作为道德的根本。
当今社会文化在进步、时代在变迁,唯有孝道一直被人所遵从,被人所继承。
读了《论语》中的《为孝》我更深刻体会到了孝道的真谛。
孝乃是《论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又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一喜为父母还在世而喜,一惧,因父母年高而惧。
也有许多人觉的自己已经尽到了孝道了,他们都说“我父母吃的是最好的,穿的是最新的,住的是最大的。
”可是他们却不知道,孝道乃是心为先,行为次。
面对父母,今天的儿女应该要问问自己:如何让老人因为有自己这个孩子而感到自豪,我们怎样做到真正的孝
一首现代歌唱出了许多父母的心,那就是《常回家看看》,父母不在乎你在外面做什么,不在乎你给与他们多少。
在乎的仅仅是你对他们的心,希望你可以常回家看看,不管如何,他们只要能看见你们,那么他们就会觉的他们是最幸福的老人。
在孝敬
百善孝为先与父母一起看的读后感怎么写
《三字经》里说到“首孝悌,次见闻”,意思是说,做人要把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读书认字学知识。
刘霆是浙江林学院一个活泼可爱的大学生,他本有幸福的家庭:爸爸是工人,妈妈是裁缝,自己从小成绩优异。
然而,几年前,妈妈患上了尿毒症,为了给母亲治病,家里不仅耗尽了所有的积蓄,连房子也卖了。
不堪重负的父亲离家出走。
幸福美满的三口之家顷刻就崩溃了。
刘霆只能与母亲相依为命,边照顾母亲,边奋发学习。
2006年,刘霆考上了浙江林学院,为了既能上学,又能照顾母亲,他背着母亲上大学,每月靠着在学校勤工俭学的五十元补贴过着艰难的生活。
刘霆背母亲上学的事迹在社会上不胫而走,被媒体报道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他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中华孝亲敬老楷模”、“2006年中国十大孝星”及“2006年度浙江骄傲十大人物”称号。
在书上读了刘霆的这个事迹后,我立刻感到羞愧难当,我觉得自己差他百倍千倍,事情是这样的。
那是一个炎热的下午,太阳火辣辣的,照得人们的汗珠双颗双颗的往下掉。
我口渴得要命,于是就想给奶奶要5角钱去买根冰棍吃。
我就说:“奶奶,快点拿5角钱给我。
”奶奶说:“要5角钱干啥呀
”“你管我干啥呀,叫你拿你就快点拿,别啰哩啰嗦的。
”我不耐烦的说,奶奶只好拿5角钱给我,我拿着钱兴冲冲地跑出了家门。
也不听奶奶说的注意车啊,小心点啊
读了《百善孝为先》这篇文章,再想起我对奶奶的这种态度,我不禁羞愧得脸红了。
我想虽然我不能做到文中刘霆的那样,但是至少也要懂得尊老爱幼这个道理。
百善孝为先的感悟与启发
“百善孝为先”这一句出自清人--王永彬《围炉夜话》的文章之中。
因为是根本的道理,根本的人伦,根本的共识,所以数千字的《围炉夜话》,抵不过这一句“百善孝为先”的名声。
为何以孝为百善之先
其实正因这句话说到了“根本”处,所以放之四海而皆准。
何只百善,千行万念,无不以此为先。
这又为何
因没有孝,没有根本,就没有人类传承。
为人子女当孝,为人父母当慈。
父母养子女叫做“养”,子女养父母也叫做“养”。
前者抚养成人,后者赡养终老。
这叫天经地义(天经地义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
如何叫天经地义
人栽果树,此树领受天地雨水日光,必然开花结果。
就算是“人参果树”那样精贵的树种,也要三万年一开花,三万年一结果。
没有受人滋养而不报答的天地道理,这就是天经地义。
一个人如果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还指望他会对别人付出真心吗
为什么说百善孝为先?
儒家《孝经》开宗明义章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由此可见中华文化孝的观念不只於孝顺父母而已,孝顺父母只是孝道的开始。
《孝经·谏诤章第十五》:「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臣不可以不争於君。
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
《广至德章·第十三》:「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 《论语》中,子夏向孔子请问什麼是孝。
孔子说:晚辈长保恭敬和悦的神色是最难做到的(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孝」字在《论语》中,一共见於14章。
其中为孔子所言,且与孝的定义有关者,共有5章。
道家《庄子·天运》孝的观念:「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
」 印度及其他亚洲地区也有类似的伦理概念,另外孝顺还可以推广为一般对年长的人的尊敬和顺从,比如对媳妇对公婆的孝顺,对长辈亲戚(比如姑、伯、舅、姨等)的孝顺等。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这4章内容相关,故一并解释。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懿子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不要违背。
之后,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告诉他这件事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
我回答他:不要违背。
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说:父母在世时,要依礼来侍奉他们;当他们去世之后,又要依礼来安葬及祭祀他们)。
此章的“无违”由孔子自己后面的说明看来,应是不违背礼的意思。
至于为何孔子在此要分两段解释无违呢
有学者以为孟懿子的父亲孟僖子贤而好礼,所以孔子只要他能做到不违其父之志向行为就可以算是孝了。
但是一般人的父亲言行未必一定合礼,此时子女就不应以不违背父亲为孝,而应该以不违背礼为孝了。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孟武伯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让做父母的只因为子女的疾病而忧愁烦恼)。
此章有三种解释分述如下:
【第1句】:使父母只担心子女的疾病,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
【第2句】:父母只担心子女的疾病,故子女须小心保重自己;
【第3句】:子女应只担心父母的疾病,其它则不宜过分担心,否则反而会使父母不安。
此章言外之意乃是因为疾病并非人力所能控制,其它各方面则人的主控力较强,所以作子女的必须在其它各方面勤勉努力表现良好,使父母不会因为除了疾病之外的事情,为子女担心操烦。
由此观之,孔子此章之真意也许可以理解为:子女须尽全力做好每一件可以做好的事,以期使父母不因为子女多担操烦。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今日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供养照顾父母。
但是家中的狗和马也一样也有人供养照顾啊
假若心中少了敬意,那又如何可以分辨这两者呢)
此章的“至于犬马,皆能有养”有两解:
【第1句】:狗和马也一样有人供养;
【第2句】:狗和马也一样可以侍奉人;但若依第二种解释似乎就不须“有”字了。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晚辈长保恭敬和悦的神色是最难做到的。
当有事时,年轻人去做;有丰盛美食时,由长辈吃;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此章的“色难”亦有两解:
【第1句】:晚辈的神色(详解如上);
【第2句】:长辈之神色:是指能够在父母神色未变之前,先得知父母的心意。
“孝”字在论语中,一共见于14章。
其中为孔子所言,且与孝的定义有关者,共有6(5+1,一章重出)章,即为政篇这四章加上学而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6(5)章皆属“两端四角”启发式教学。
综合这6(5)章之意如下: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保有和悦的神色;行为要合义合礼;另外也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以尽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父母过世之后,丧祭亦应合义合礼;且必须时常缅怀他们,并效法他们合义合礼的言行,如此都能做到,才算是孝吧。
编辑本段戊子季秋念孝文·百善孝为先第十 “百善孝为先”这一句出自清人《围炉夜话》的文章之中。
因为是根本的道理,根本的人伦,根本的共识,所以数千字的《围炉夜话》,抵不过这一句“百善孝为先”的名声。
为何以孝为百善之先
其实正因这句话说到了“根本”处,所以放之四海而皆准。
何只百善,千行万念,无不以此为先。
这又为何
因没有孝,没有根本,就没有人类传承。
为人子女当孝,为人父母当慈。
父母养子女叫做“养”,子女养父母也叫做“养”。
前者抚养成人,后者赡养终老。
这叫天经地义(天经地义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
如何叫天经地义
人栽果树,此树领受天地雨水日光,必然开花结果。
就算是“人参果树”那样精贵的树种,也要三万年一开花,三万年一结果。
没有受人滋养而不报答的天地道理,这就是天经地义。
我们看孝字的写法,下面是“子”,上面是“老”,所以《说文》讲“孝”为:善事父母者。
老在上,子在下。
这是长幼尊卑的次序,礼节。
也可以视为子承老,儿子背老父母,这是象形,更是直观的孝行。
所以人生在天地之间,《论语》记先师之言曰:三十而立。
为何是三十才称为“立”
“立”,是以人伦人道人理立在天地之间。
以德行道理立,断然不是以“财利”立。
人生到三十岁的年纪,非但自己为人子女,并且已作人父母,应上知人子之道,下知为父母之道。
关于人为何而来
如何而来
将往何处
当做何行
这些根本的知识,应有一番体认。
这种体认,并非一定用文字文章文采编织成锦绣出来,比如乡间的老人,他们不识字,却行善积德,友待乡邻。
这种知识,不是从书本而来,不是从锦绣文章而来,而是数十年为人之行的体认。
因为“道不远人”(《中庸》),根本的道理是最简单易行的。
这就是,《论语》中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文”在“行”之后,这是根本的次序。
并且,假如,人在未有“余力”(余力是行的余力,孝行德行的余力),德行未修,不能称“立”的时候。
故作文采(文采包括文字功夫等等一切文艺的技能),他的心,必定在文章中表现出来。
所谓“文如其人”,“字如其人”,总之一概的行为,都将其内心表露无遗。
因为一切的行为,都是心中作祟,才付诸于行动。
关于百善孝为先的作文50字左右
不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样故事:周文王从小就以出名。
每天日出之时向父亲请日落之后向父亲禀告一天里发生的趣事。
倘若父亲身体健康,他就回喜形于色;倘若父亲身体欠安,他就回忧心忡忡,晚上多次起床探视,直至父亲病好之后才回去睡个安稳觉。
逐个素来以礼仪称着于世,相信大家听说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个字,其中就以“孝”为首。
中国既为“礼仪之邦”,那“孝”自然是重中之重了。
我们身为华夏子孙,则更不能忘记这一点。
大家都知道是谁生了我们;是谁养了我们;是谁照顾我们的生活起居;是谁隐忍着心痛来责罚我们,教我们做人――是我们的父母
大家都知道母亲十月怀胎十分辛苦,其实父亲这段时间里是非常辛苦的。
他得无微不至地照顾妻子和那寄存在母体内的小生命,连觉也睡得不安稳。
到了分娩时,那就更急了,在产房外转来转去,坐立不安的都是父亲的身影。
人们说母亲生儿女比得癌症还痛苦,想想就觉得可怕,可是母亲还是生下我们来,那她就得为此忍受多大的痛苦呢
甚至要付出整个生命的代价
这你我可曾想过
当我们生下来的时候,父母为了满足我们的物质要求,他们一天到晚为着工作忙碌着;为了满足我们的精神需求,他们宁愿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来陪我们。
倘若碰上我们身体不适,父母更是心急如焚、彻夜难眠,守在我们的床前。
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又可曾感恩过
做为一个有情有感的人,面对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能熟视无睹吗
难道那还不足以令我们做到孝吗
父母不想我们为这个家做多大的贡献,当是我们轻轻的一声问候、暖暖的一杯茶、甜蜜的一个吻……却都能令他们欣喜、安慰。
如果连这一点都不愿做到,那与衣冠禽兽又有何区别
甚至连禽兽都不如:“羊有跪乳之恩,鸭有反哺之义”啊
有人说儿女学习好就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其余都不用理会。
你说这对吗
错,大错特错
“孝”是有德的最重要的表现,一个人倘若不孝,又如何称的上有德呢
即使有再高的学历,又有谁敢把祖国这位伟大的母亲交给他呢
――他连生自己养自己的父母都不愿孝顺。
那更难以谈得上振兴中华,承担建设社会主义新国家的重任。
我们的先贤文王早已用行动表现给我们看了:“万事孝为先”
最后,用孔夫子的一句话来结束这篇文章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7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