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经读后感王安石总汇96条-读后感
正月以来,花了20多天时间,抽空把维摩诘经通读了一轮,维摩诘经
读经典过程中,难免多次被震撼。一是震撼于优美的语言,让人觉得我们中国文字简直美不胜收,能用最简单的几个字,表达出最深刻的意思,而且符合韵律,朗朗上口。和古人相比,受了简体字教育的我等,真该脸红到耳根。我以前丝毫没有民族自豪感,觉得外国人样样比我们强,我们中国人就愚昧,自私,贪婪,落后,等等,没有一样是好的。但自从我这几年看了些古书后,才发现我们真是够忘本的。我们的文化是最宽容,最深邃,最大气的文化。中国的民族精英,绝对是顶天立地的。大爱,大才,无私,充满生机,向上,升华。之所以现在感觉自己同胞乃至自己不如人,实在不是我们老祖宗的错,是我们这些后代不学无术,没有把老先人的东西继承下来而已。所以,别看现在很多人有几个小钱,有点小地位,人五人六的,到处标榜讲学做访谈,大谈中国人怎么怎么了,以学者文化人自居,其实是啥也不懂的。甚至是胡说八道的。这样让我们产生了错觉,觉得我们的文化就是这么落后。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目前的草根文化,也有无限的生机,谁知道明天不会有一种新的文化出来?我对我们国家的前途有信心。这里是从古代正统的,精英的文化方面来说的。
另一方面,是震撼于深邃的思想。就我目前认识的程度,我们古代的儒家,道家,释家,都是理性的,摆脱了迷信和宗教权威的,是洒脱的,活泼的,可以通过努力达到的。也是不需要去盲目崇拜的,把自己看小的',屈膝于某种权威之下的。在这几种思想之下,我们每个人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可以大爱,可以拯救自己,拯救万民于水火的。当然,我对三教还缺乏基本的了解。到目前为止,我也没看过四书五经,道德经,南华经,也看不懂。这里只是对圣人之教的一些肤浅的猜测吧。
和其他经文一样,维摩诘经撇开其"经"的外衣,单单地作为一个个故事来说,都是严谨的,直指人心的,风趣的,可以让人拨开云雾见天日的,也就是说,单单地读故事,就可以让人心胸开阔的,受到启发和感染的。这就是文字和智慧的力量。对于我来说,里面的很多思想,对我都是一个剖析,有的揭开了我的伤疤,像鞭子一样的抽打在我身上,促我改变。有时感觉又像找到了一剂良方,可以治疗我的宿疾,更多的时候,对我是一种鼓励和督促。让我觉得,一个人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完全取决于自己的追求。如果想欺骗自己,庸庸碌碌,跟禽兽一样的度此残生,甚至连禽兽都不如的过活,也未尝不可。但如果不甘于愚昧,自私,贪婪,纠结的话,则可以仿效古人,过一种洒脱,自在,愉悦的生活。成为什么,完全取决于自己的选择。如果想往上走,那么必然需要历经磨练,甚至意味着牺牲,但没有这些摧残,就别想有进步。天道好还,一切都是那么的公平。
孟子曰:观沧海者难为水,听圣人之教者难为言。由于自己的愚昧和不长记性,读完本经后,脑子也是一片空白。很难把握其精神实质(我这一辈子恐怕也没这个本事了),更难将其融入自己的血液,读后感《维摩诘经读后感》。尽管如此,也不能妄自菲薄。自己再怎么差劲,还得依赖于自己。没有了自己,也就没有了一切。
现在闭上眼睛回想,有几点是这次特别的收获。
第一是"不二",不二就是没有对立,不要事事去分别。也就是说少制造矛盾,化解矛盾。其一,不要跟自己过不去,宽容自己,自己虽然有不足,但包容自己,不要太洋洋自得,自己会的别人都会,继续努力就是。不要太自责,自己犯的错也都是人常犯的错,让我犯一个别人从来没有的错,我还真没这个本事。既然犯了,努力改就是。一时改不了慢慢改。自己柔弱,也得包容自己,别抱怨,抱怨其实是无能的表现。给自己找借口,是给自己的不努力找理由而已。
其二,不要跟别人过多的计较,争论什么。别人过得好,别眼红,每个人有自己的因缘。祝福人家好了。比较,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有比较,就有高低,有高低,就是二。不是一。另外,跟人交往的时,不要老总是我啊,我的,每句话不离我,好表现,这是肤浅的表现,多容纳别人的思想,多替别人着想。意见不合的时候,多反思一下自己。闻过则喜是颜回的境界。一般人都做不到的。不能这么要求自己和别人。别揭别人伤疤,甚至不要去琢磨人,找别人的短处,多想想怎么把事情做好。这比什么都好。总结成一点,心里不要总有一把尺子,去衡量别人。多去衡量一下自己吧。凡事在不违法原则的情况下,多随顺别人比什么都好。其实生活中哪来那么多臭原则?如果什么时候,发现人际关系越来越好了,那就成功了。如果让别人看了都烦,不想理。那说得再多也没有用。都是胡扯。
其三,努力怀着一个平常心。平平淡淡的,就是幸福。征服了自己,也就征服了世界。少做白日梦。怎么说呢?就是让一切尽快平淡下来,努力是要努力。但不要太执着。一定要怎么样怎么样,其实再怎么样了还不是那个样子。自己医术高,医术低,是二。一会嫌弃自己水平低,一会又做梦自己成了泰斗了,是二。是心不平。心不平是二。只要努力了就行。慢慢来。水平高和低,都是自己人为划分的。不要去划分了,也就不太二了。不要嫌弃自己赚钱少,比我们钱少的人多多了,日子不照样过。也不要幻想自己成了大款。当了大款也不能耀武扬威。心平气和的,有钱没钱一样过日子。珍惜福分。别在这方面太计较。就是平常,就是不二。据我的观察,人的大多数矛盾,都是自己找的。明明孩子挺健康,非得抓狂,认为孩子缺钙,缺这,缺那,非得补,这种人很多,都是自己福气烧出来的毛病。工作生活不二,都极可能地用心做。累了也别难为自己,想睡就睡,想吃就吃。不要过分就好了。不要把单位不当自家。这种事情还真有。如果是自己的东西,人多半会心疼。如果是公家的东西,就无所谓了。这种人多得是。自己要引以为戒。没有单位这个平台,就没有自己。我们单位最近就丢东西,大家都是知识分子,个个道貌岸然。不像嫌疑犯,但的确有人不把公家当自家。这就是二。最后还有,把世俗的现实的生活和脱俗的精神的生活融为一体,打成一片。当然,这都是功夫,不是嘴皮说说就可以,但必须有这个决心。如果沉溺于世俗,沉溺于现实,人便没有精神,不知美丑。如果整日玩清高,追求飘渺的,也着实让人讨厌。我这方面做得很不好。这些年没少让家人操心。其实,一个人怎么样,从为人处事上就可以看得出来。故弄玄虚是精神病人的表现。吾当远离!
第二是洒脱。君子坦荡荡,永远阳光。多说笑话。热爱生活。有苦恼立刻化解。这才是男人。自己首先要象个太阳,走在哪里,都可以破除黑暗。不要象一朵乌云,飘到哪里,就破坏哪里的好天气。
以上尽是胡说八道,只留做底子。留待他日检验。
《华严经》是佛成道后在菩提场等处,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华严有三种。一是晋译,又称旧译,世称六十华严。后两种是唐译一是八十华严又称新译,内容最完备。再者是四十华严。又称普贤菩萨行愿品。三本华严经,各有特色。晋译本,文笔典雅,文风洒脱,可以说与当时中国的古文化——经学的影响密不可分。阅读之后不仅是一种对佛学的的享受,同时也是一部十分优秀的文学作品。如果没有去读它,是学佛者人生的一大憾事。
历史上包括今天的文学爱好者,对六十华严都是十分推崇的。因为它不仅仅是一部佛教典籍,也是在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碰撞中,产生的一种佛经翻译文学。同时它也是中国佛教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八十华严对于研究华严经和华严宗而言,是比较理想的一种读本。当年华严宗三祖,其实就是华严宗的实际创建者法藏大师,一生之中讲过三十多遍华严经,不过都是六十华严的内容。对于八十华严在后来在他的主持下才有八十华严的出现。八十华严的出现,主要归功于法藏大师对中国佛学的巨大贡献。四十华严经主要是在武后武则天的直接支持下,而有了这一品的.产生。普贤菩萨行愿品在佛学对中国佛教的影响之下,成为在中国民间信仰之中广为流传。与《金刚经》、《普门品》、《地藏经》等并列为在民间最为民众广为接收,广为散播的一种经典。受到人们普遍的欢迎。信仰之士以读诵、抄写、印刷、礼拜、讲授等各种形式,来认识和理解他的佛法内涵。
古人有言:“不读诵华严经,不知佛家的富贵”。学佛者对华严的推崇,在佛教理论界把华严归纳为诸经之王与法华严相提并论。华严宗因此也称为教海。如近代的高僧弘一法师曾以“教在华严,行在般若,心归净土”而自居。
因此在他的书法作品之中,其中有许多条幅对联都是摘录于华严经上的名言警世。如早晚课诵上的“若人欲了知,一世一切佛,应观法尽性,一切唯心造”。就是出自于华严经。如唯识宗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等建立唯识宗的思想理念,也是出自于华严经中。又如明末的四大高僧,他们对于华严都有很深的研究。
尤其是在今日高速发达的信息社会之中,人们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繁衍,这与华严经上所言:“因陀罗网”的思想不谋而合。这就是从华严经上所说的从因陀罗网到因特网的华藏世界如出一辙。一个人就是一个小世界,世界之网与人生之网,构成了华严宗事事无碍,圆融无碍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人们今天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网络的平台,构建起来人生的大平台,佛法的大平台在人类生命的进程中,生生不息,生命不止。
正慈于东方山狮子楼
拓展:
华严经问答
问。三乘事理。普法事理云何别。答。三乘中事者心缘色碍等。理者平等真如。虽理事不同而相即相融不相妨碍。亦不相妨而事义非理义也。普法中事理者。理即事事即理。理中事事中理。即中中恣。虽事理不参而冥。无二随言全尽。全尽而全不尽。如理事事理亦尔。以心言一切法而无非心。以色言一切法而无非色。余一切人法教义等差别法门皆尔。所以者何。缘起陀罗尼无障碍法。随举一法尽摄一切。无碍自在故。一无一切无故。三乘即不尔。废理但事言一向不杂事。事中不自在故。一相教门随情安立不尽理故
问。言尽不尽者。约一法者云何尔。答。其一法若一法是者岂尔。而一乘中一法。即一切法是一法。一法是一切法。一切法是一法故。一法言者即一切尽。一法即一切法。是故一法言不可尽。虽不可尽而一言无残。虽无残而全不尽
问。此言尽不尽。但言以是耶。有所尽不尽法耶。答。亦得云但言以是。言以外何有法乎。亦得有尽不尽法。尽不尽之言即当法故。法言能所不参。而冥无二相。随意得为也
问。尽即不尽不尽即尽者。何义耶。答。随缘生智之义。谓以尽生智即须之尽。以不尽生智即须不尽。所以其法不在于尽不尽。即不在于自故随须即恣。何物不成乎。其犹虚空无自相。故一切中无妨。随至即是。谓尺中至即是尺。步中至即步。何物非虚空。是所以无障碍故。缘起之法亦尔。准可思也
问。普法中何义事。何义理乎。答。且前方便约一色中。五尺义事。此无碍义理等。若正观中五尺义理。无碍义事。亦得。此反亦得。约事中碍义是心。缘义是色亦得。此反亦得。随须缘恣言。所以正观智于法得善巧方便。能见机益故
问。若缘义色时中。缘义心坏耶。缘心义不坏缘义色是耶。答。坏亦得。不坏亦得。所以者何。缘心义不坏终不得缘色故坏。又心缘义坏亦即无缘色义。故亦得不坏。坏全不坏。不坏全坏。非坏不非坏。不非坏非坏。余一切亦尔。准思也
问。若坏者即不坏义不成。若不坏者坏义不成。云何得言坏故不坏不坏故坏耶。答。汝坏言即闻坏不见不坏。坏亦言不坏即闻不坏。不得闻坏不坏故。自分别情无由息。入理无日。正闻人即不尔。若闻坏时即能解不坏。坏闻不坏时即能解坏不坏。由解坏不坏故得不坏。而不舍坏。由解不坏坏故得坏而无舍不坏。得坏而无舍不坏故非存坏。由得不坏而非舍坏故不存不坏。非舍非存故能入中道。既入中道无所不为。能随顺于无碍自在法。修诸行德。契会自原圣人发教意趣。益其尔为也。如色心一双法尔。余一切法界法门亦尔。准思用心也。又梦喻可解(云云)。又疏中释文前约八教互成。约三教辨三次第意何耶。答。大意者为显此经内一切教义等无不摄故。谓佛始第二七日道树中临大人说大法时。一切虚空法界一切微尘处。一切微尘处一切十世九世前后时中。一切五乘三乘一乘无量乘机中。顿应说一切法门。所临机众生各各随应闻解行证。如是一切教义等。十十法门顿同时显现中。大机人如是法。门见闻解行证。一处一切处中。一时一切时中。一根一切根。一行一切行。顿顿修行。乃至三界六道四生等因果法。皆无所残此经内在。为显此义故疏家先显八教互成三教逆顺次第法门也
问。如是三乘一乘教等皆此经内在者。皆十佛说耶。三身佛说耶。答。亦得皆十佛说。十佛外无别三身故。三身者十佛用故。三乘即一乘故。此约一乘说。亦得随教宗。三乘教三身说。一乘教十佛说。见机不同故。一处一时如来善巧无所不应故
三途众生所闻教三途佛说。人天所闻教人天佛说。小乘所闻教小乘佛说。三乘所闻教三乘佛说。一乘所闻教一乘佛说。各各能化所化相当不乖违故。然如是能化所化。能说所说随在不动自位。而全全摄无所残。可思也
问。疏云。五种教体五教云何今当耶。答。初实音声等当小乘萨婆多等宗教。第二可似音声等初从成实宗至初教始。成实者破萨婆多因缘实法。以立假用教。而犹不明心似音等显现道理。故同小乘教。初教大乘中。因缘假有法识变似显现不离识。而但生灭妄识中明。非真唯识。第三不可以似似音等者。当初教终空以去所至熟教始。谓初教终一切法皆空故。熟教始一切法皆虚妄无可似故。第四唯识音等者。远者有初教位等正熟教终以去。一切法但一如来藏真识作故。第五真如音声者。熟教终以去极当圆教位。一切法皆如故
问。余可尔。顿教中一切皆绝为宗。云何唯识及音声等乎。答。顿教三乘中极处故。终教中真识以默为极。现不无法故。又音等者凡此界佛教以声为体故。所作佛事默言皆得为音。不谓发音声故为音声。维摩以以默现不二法门。岂非教。既教亦得从方说为音声也。又三乘中以理即事事而无非理。既理即言默说皆理。理无二故默亦音声。余法亦尔。此义玄可思也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31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