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我的人生感悟读后感1300字

这几年知道季羡林老老师的名字,真正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看了他写的一篇文章,《漫谈皇帝》,然后我在2006年10月16日买了一本他的作品集,《我的人生感悟》。

我很喜欢第三部和第四部《寄情》,《旷达》。知道自己离开了这个世界,他拿出书又看了一遍。

看了别人的作品,说他是老师有点夸张。当然,他不一定愿意认我这个学生,更何况老教师是北大副校长。但是让我跟着他学吐火和罗文之类的,我死也不去。

一个人在晚年还能写出这样天真无邪的文章,对母亲、对老师、对朋友、对自然充满爱,还经常自己流泪,一定是个有情之人。他也善待社会。他一定是个善良的人。

《清塘荷韵》描写了纪老在北大的池塘里播种莲子的快感,最后“荷叶场,香远而清”。纪老认为他“我会不会被莲花波及?”“这种对自然的热爱,其实比不知道多少书,不知道多少知识有用得多。

老教师这样说是不是有什么意思?纪老突然意识到丝瓜70岁了还算有思想。“我不会和丝瓜说话,这是无声的奇迹。”大自然的奇迹就像“丝瓜”,你却心知肚明,可以高枕无忧,淡定地看着他,仿佛对着秋阳微笑。

“纪总是怀着敬畏之心写丝瓜和大自然的神奇。老教师在《自然》中亲切地描述了“二月兰”、“夹竹桃”、“马樱花”。正是这些稀有的花朵温暖和幸福着这位老教师的心。回顾我们自己,我们很感动,

是鲜为人知的“药草”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吗?

《赋得永久的悔》表现了一个不能陪伴母亲的穷儿子的爱和轻生离开母亲的心酸。也许正是这种和母亲一起的清贫生活,培养了季老的“朴素简单”的天性。

只有在贫困中长大的孩子,才能真正体会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不待亲”的感受和无奈。《迈耶一家》不多暗示了季老的另一种“爱”,但这种放弃恰恰是季老的价值所在。

一个男人的责任,一种对家庭和人民的责任,是魅力老教师徐志摩无法理解的。纪老写了许多文章纪念老师和朋友。让我印象深刻的《怀念乔木》这篇文章,真正体现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情谊。

也让我们看到了纪老冷漠的性格,虽然冷漠需要能力。纪老没有处理好和子女的关系,不能说是遗憾,也不能说是纪老的失败。也说明了嵇老“天人合一”思想的缺失。

纪老在《牛棚杂记——缘起》中说:“我害怕,是因为我害怕,一旦这些千百年难得一见的经验消失,以千万人难以言说的苦难为代价而获得的教训,就难以发挥它的‘社会效益’。这样的教训,再学一次恐怕很难很难。

所以我很害怕。“这既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感,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警示,害怕以后有人疯狂残忍。没看过《牛棚杂记》,主要是太了解人性恶的东西了,懒得看。况且现实多的是,何必回头。

纪老在* * *和“君”。“4”的出现体现了纪老的性格。纪老善待社会。

季老常常讲到爱国,是所谓“爱国没商量”,不免为无良政府利用,这想来也令人难过,这或许正是恩封“国学大师”等之名头的由来。但是季老年青时身处中国风雨交汇外辱内患之际,对国家的情节自然很深,

求国家富强更为迫切,也是情理中的事情。岂不知一国当由全体国民经过一定的公平、公正、公开的全民参与的程序,选择大家能够基本认同的人员组成国家代理人,依法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

但愿季老所说的国家是“国破山河在”的山河。

季老在《八十抒怀》 中写道很喜欢陶渊明的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这或许正是季老长寿的秘诀。大家对季老的长寿很感兴趣。其实长寿是学不来的,各自的造化而已。

看季老的书只这一本,自是不能理解季老。从电视中看到过季老,家中放着季老的书,这样的话,就不能说不认识季老。人去了,人之常情念叨几句,是为人情。

这样尘封他的书,自己也就心安了。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484706.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