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化苦旅读后感1500字
当我第一次读到《文化苦旅》的时候,我感受到了它的苦涩和艰辛。但是我只觉得在这个小纸条《江南小镇》里我觉得很安静。不知道是个人偏见还是作者透露出的不可抗拒的江南水韵。简而言之,它非常聪明。
我想我一直想找一处风景,安静的活着,直到死去。我不是假装希望另一种生活。我只是觉得每天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再大再美的城市,也只有多一个落脚的地方,别的什么都没有。而心在那里永远是空的、干燥的、没有生命的。
像风中漂浮的蜘蛛丝,无处可落。
找不到归属感。
《文化苦旅》看完《江南小镇》,我的心瞬间被小桥流水滋润。看余先生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到小城在流水的怀抱中荡漾,有的只是“浅浅的云,小桥流水”。
有的只是“在梨花村摔门,含泪握手”,有的只是河水缓缓流,小船缓缓摇。被这种情况感动,我想,这就是我心向往之的地方。我必须一个一个地接近他们。
我想如果我的人生中有这样一个地方,我可以晒晒太阳,养养猫,在阳光下数着飞逝的时光,或者在夕阳下独自在阁楼上感叹时光的辉煌,或者在细雨中穿着我最喜欢的扫地的白裙撑着油纸伞。
站在小桥上,把自己想象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风景,也是美好的。
但是你是怎么得到这种古筝独奏般优雅美好的生活的呢?我不禁探究这个谜团的来源。俞老师告诉我,是江南小镇的人们珍惜并恪守着自己的生态,是历史的故事告诉小镇的人们安静无为。
我想这大概是因为这个被水滋养的温柔小镇,承载不了太多的金银铜臭味,所以这种生态才能传承下去,永不流失。
但未曝光的历史也会蒙上灰尘,何况是世界上的一个小镇。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所有的私家园林都成了现代的大众视野,而现在的江南小镇正背负着千百年来未曾受过的重负。
想在人多的地方,游一个印象细腻的小镇。会不会觉得一切都变了?去江南小城游玩的人,大概最后都会失望吧?余老师透过历史的尘埃告诉我,那是因为今天的小镇比过去缺少了一些真正的文化智慧。
潜在的滨江小巷之间缺乏舒适的书房,缺乏艺术灵魂使这些小镇具有超越时空的吸引力。所以都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小镇在发展,人群来了,一开始的一切都在变得商业化。
这些缺失的点让整个小镇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越来越热,在时代潮流中被吞噬,那么一个失去了安静外表的小镇会不会失去存在的意义?
我不甘心,就跟着作者的步伐,自己去找了。但当我走过人来人往的拥挤城镇,感受到作者当时的感受后,我真的有一种失落感。我不得不沮丧和跋涉。因为我在想我属于哪里,
原来我只是想多了一厢情愿。
但是,我也认为,即使现代化已经让小镇在我们心中失去了原来的样子,如果我们没有社会进步带来的资金、技术和能量去修复几百年前每天被水浸泡的木质建筑,
那些小镇现在只是一滩烂木头和一堆被丢弃的瓦砾。如果没有人为的宣传那些江南小城的美丽和魅力,也许这样的美丽依然会尘封,甚至更糟,会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永远不会被人注意。
这样,适当的修复,适当的宣传,才能让我们的民族传承精神文明,展示给世界。这步棋不能只说好坏。所以我不想强烈谴责或者抱怨这个小镇的现状。不管怎样,
我还是乐观的认为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无奈。
人总是在不受控制地成长,社会进步是必然的。而我们会执着于过去的那些人或事,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是我觉得过去的就过去了,还是留在过去作为过去的见证比较好。
就像如果你穿着汉服走过一个时尚的城市,虽然汉服是汉族的传统服饰,但这个时候人们不一定会赞同赞叹。过去的终究是过去,发生在回忆里更好。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多把握当下,发现眼前的美好。
这样想过之后心中的失落与郁闷就被豁达和明亮取而代之。我也不再会为了把江南小镇记忆中的烛火换成了灯管而感到纠结不堪。也不会觉得寻不到这样一处江南水而遗憾不已。
心存花开,自有花香来。读《江南小镇》 我突然明了我一直寻找的归宿感,只是一种心境而已。若是有缘我依旧可以寻一处江南水静静到老。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484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