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读后感大学生读后感1300字
《论持久战》年,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别的战争,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日本在三十年代的一场殊死的战争。”日本是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
但是它的侵略战争是倒退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小,但是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这样的进步因素。日本战力虽强,但小国寡民,军力财力不足。
经不起长期战争;中国是一个大国,人口众多,可以支撑长期战争。日本的侵略损害和威胁他国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同情和援助;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赢得了世界的广泛支持和同情。
这些特点“规定和规定了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人。最后他得出结论:“中国会亡吗?回答:死不了。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快速取胜吗?回答:不能速战速决。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
“借以批判当时中国存在的速胜亡国论,为抗日战争指出正确的道路。
毛泽东还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敌人的战略进攻和我们的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阶段是敌人战略保守,我们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阶段,是我战略反攻和敌战略退却的时期。
”毛泽东强调,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对中国来说将是一个非常痛苦的时期”,“我们应该准备付出很长的时间来度过这个艰难的旅程”。但也是敌强我弱局面的“转换枢纽”。
毛泽东强调,“现阶段我们的作战形式是以游击战为主,运动战为辅”。“这一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当地将会遭遇严重的破坏。但游击战能赢。”
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总战略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了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第二阶段中,积极地、灵活地、系统地实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战中的外线战;在第三阶段,
应该是战略反击。
0755—79000年,毛泽东还强调“士兵和人民是胜利的基础”。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决定因素是人,而不是物。”“战争的巨大力量的最深的根源存在于人民之中。
“只要全国人民动员起来,就会导致汪洋大海,这是敌人注定的,是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是克服战争一切困难的前提。
《论持久战》这本书是毛泽东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的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发言。这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
《论持久战》写了21个问题,前9个是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亡国论和速胜论;最后十二个问题是第二部分。
主要阐述如何进行持久战,如何取得最后胜利,重点是人民战争及其战略战术。在光辉的著作《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基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
制定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并证明了其无可挑剔的正确性;可以用来指导现代反对侵略的局部战争,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成为指导国内抗日战争的科学军事理论,
而且在世界军事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就欣赏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他在《论持久战》一书中写道:“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最佳论述,
不是在苏联的作品里,而是在中国的作品里。"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484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