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旅有乐_读《文化苦旅》有感1500字
漂泊的旅程,辽阔的土地,走过之后是苦涩的回味。
走走停停,发丝早现,苦味达到极致,甜味升华。
我偶然发现了《文化之旅》,它躺在同学的怀里。淡黄黑相间的封面,上面写着醒目的“苦”字,给了我一种文学上的压力,我似乎处于一种低压状态。我心里“啧”了一声,快步过去了,不给自己造成任何相形见绌的心理压力。有趣的是,几年后我在一排书架上发现了它,无意中买下了它。也许我想接受挑战,看看几年前我害怕的那本书今天在我眼里是否仍然是一种恐惧。
1、文化个性
长达60里的莫高窟壁画才华横溢,空灵神秘,一千多年的生命在这里蒸腾着。艺术反映灵魂,神秘而纯净,是一种永恒的向往,如梦一般。读着里面的文字,我想穿越到一千多年前,静静地站着,观看这幅壁画形成的伟大过程,通过欣赏这独特的艺术,让我复杂的内心世界沉淀下来。我登上温柔如水的鸣沙山之巅,享受纯粹的光影分离,吟诵心中的天籁之音。转眼之间,我就被月牙泉那仿佛从天边飘来的触地大地的宁静与平和所吸引。老倪为什么愿意一个人呆在荒凉繁华的地方?我不太明白。我只是心里想,她已经看透了五彩世界背后的简单道理,宁愿用余生去领悟这个世界的禅机。我们经常做诗歌鉴赏,诗人总是有很多无法排解的悲伤,比如柳宗元。 “万鸟飞过万山,人迹皆荡然无存。一叶孤舟,一蓑衣人,孤身在寒江雪中。”我一直以为柳宗元享受着不受干扰的状态,以为“孤独”“孤独”两个字就是诗人。天生多愁善感、矫揉造作。直到读了《柳侯祠》,我才改变了对这首诗的错误理解。
柳州的柳侯祠安放着他的灵魂,寄托着他一生的酸甜苦辣。在他短暂而孤独的一生中,隐藏着灿烂的文学才华和渴望蓬勃发展的文化人格。是由中国年轻人来诠释的……可惜我这个中国年轻人一直误解了他,也误解了那些被流放到戍边的诗人。生活。惭愧自己如此不谙世事,只顾享乐。我不知道中国文人生活在封建制度下的苦难,仍然嘲笑他们的自命不凡和无谓的呻吟。学了这么多年中文,背了那么多古诗词,我却始终无法感同身受,更无法感叹世界的不幸。
2.关于生活
我们从哪里来到这里?我们该去哪里?这个问题肯定很多人都问过,但是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没有任何意义。你还记得黄发飘落、幸福的桃花源吗?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的蓬莱仙境,为何留不住贫穷而勤劳的渔民?因为人们无法忘记它。你无法忘记自己,更无法忘记生命的意义。或者不是白手起家地回到给你生命的黑洞,而是为了你所热爱的生活而坚持不懈地奋斗,从自己的世界中蒸发。正如《武陵侠》中所说,“这里的快乐取消了我思考的权利”。
崎岖的黄土上,一双脚牢牢地嵌入又抬起,留下了一串孤独的脚印。信件日复一日地在乡镇之间来来往往,包裹里承载着一个又一个家庭对彼此的思念。在那个没有电话和电子邮件的时代,即使我们呼吸着同样海拔的空气,浓浓的渴望却让我们呼吸困难,仿佛被卡在了喉咙里。新科,一个伟大的专业团体,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为别人的生活送去春露和阳光。他们受到怀疑、陷害,也陷入无端的争执,但他们仍然竭尽全力为双方人民谋福利。人们常说:“不要为别人而活”。但我想,如果一个人的一生中有一群人值得你走一趟,即使他们在历史上没有名气,也不会在死后的墓志铭上写下悲伤的无为。
……
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在家里的院子里读完了最后一个字。我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读完这本书,又花了三天时间写这篇书评。当我合上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已经走了八千里。陆云与岳。铺天盖地、温柔的阳光洗去了身上的尘埃,幸福的因子在体内轻轻跳跃。漂泊的旅程,辽阔的土地,走过之后,是苦涩的回味;走走停停,头发早生,苦涩到极致,甘甜升华。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02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