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解剖书》读后感范文10篇
《京都解剖书》读后感范文10篇
《京都解剖书》是日本JTB出版社编写、南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书。书价:68.00,页数:160。我从网上精心整理了一些读者的评论。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有帮助。
读《解剖京都》感想(一):日本人的故乡到底有怎样的魅力?
从公元794年到公元1868年,京都一直是日本的首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虽然它不再是日本的首都,但在日本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京都素有“千年古都”之称。悠久的历史积淀,赋予了这里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浓郁的日本风情。很多日本人都说京都是他们的精神故乡。
今天,翻开《京都解剖书》,我们将深入这座千年古都,一睹它的辉煌。作为对京都的深度解读,《京都解剖书》名副其实。解剖学是最深刻的理解。解剖学还以剖面图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京都著名建筑的解剖结构,让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它们的外观,还可以看到它们的内部。
本书共有326张实景照片和424张手绘信息图形。图文结合,文字简洁。它有机地附加在图片上或添加在图片的介绍和局部放大中,以便我们一目了然地轻松阅读。明白了,一清二楚。它不仅是一本旅游手册,更是一本集建筑、地理、历史、人文民俗、信仰、旅游购物、艺术展览于一体的京都万能书。本书分五章深入介绍京都,包括京都——建筑之美;京都——项遗产宝藏的内涵,即古代遗留下来的庭园、寺庙等;京都之魂—— 京都的前世今生风光:京都的茶道、歌舞伎、歌舞伎、纺织品、能乐等;还有散布在京都的城镇,以及京都的美食、京都——个宗教节日等,各方面都普及了一座城市的浮华、繁荣和接地气的民生。
京都是一座处处都值得欣赏的城市。从佛教寺庙到现代建筑,都有独特的美。它们不仅具有值得欣赏的外观,而且具有历史内涵。从京都的建筑风格中,我们隐约可以看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延续。仔细观察,平等院的凤吻、平安神宫的建筑形式、东寺的五层宝塔都继承了中国建筑的风格。例如,东寺的五层塔始建于公元883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唐末五朝时期。五层宝塔体现了我国隋唐时期的木结构宗教建筑模式。当时的日本派唐朝僧人来中国学习。中国的寺庙和塔楼建筑风格随佛教一起传入日本。望忠塔的木结构也非常神奇。不会因台风、地震而倒塌。书中简要解释了原因。对于读者来说,这是非常实用的信息,让我们知道木结构塔是充分利用了木材的柔软性和榫卯结构的复位功能,所以至今仍然屹立不倒。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到我们中国工匠的智慧,日本也很好的传承了我们的文化和建筑技艺。让我们在京都再次看到它们的美丽。
京都是一座怀旧的城市。在这里,我们可以漫步在道路和辻湖,感受京都都市生活的氛围。我们可以去锦市场挑选京都料理的食材。在京都,我们可以吃到不同季节不同的京都蔬菜,品尝正宗的怀石料理,还有蕴含佛教禅韵的精进料理等。
深入京都,亲身感受京都文化,看看这座仿古长安城建造的都城为何拥有如此无穷魅力。
读完《解剖京都》的感想(二):日本最有趣的两座城市,你可以重新认识它们
京都是我心目中的一座宝城。尽管我只在那里生活了两年,但我经常对我的朋友们说:“这是一个值得你探索一生的地方。”作为京都爱好者,我的书架上有专门介绍京都的专栏,我也收藏了。这里有不同作者从不同角度写的关于京都的书籍,有美食、有书店、有风景、有历史、有人文……唯一缺少的是内容丰富的旅游书籍。
《京都解剖书》填补了这一空白,还包括其姊妹版《东京解剖书》。原版是由日本最大的旅行社JTB策划出版的,但简体中文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校对和编辑。调整后,前后盖设计更加美观。柔和的色调、代表性的风景、纸张的触感,让人忍不住想珍惜。
这不仅仅是因为我对书有慧眼。其造型美观,装订精美。其实我已经很久没有遇到这么硬核的游记了。市面上类似“XX必去的50个地方”之类的打卡旅游书籍太多了。他们通常会列出一堆餐馆,再加上流水账式的景点介绍。比百度百科好不了多少,十分钟就能读完。它太重了,无法随身携带。
看到《京都解剖书》的目录让人耳目一新。分为“京都之美、京都内涵、京都之魂、京都漫步、京都味道、京都信仰”六章。这不是一个肤浅的介绍。而是对某个建筑或寺庙背后的文化和历史的深入解读,可读性很强。
详细程度如何?例如,锦市场的彩色玻璃天花板、京町家的格子窗图案、艺伎和舞妓与客人玩的游戏、下鸭神社森林中的植物种类、鸭川的鱼和鸟……本以为在京都生活过,对这座城市很了解,但越往下看,越能体会到“回答未知”的乐趣。
对于东京来说尤其如此。尽管我已经去过无数次了,但我总是以外国人的态度来看待它。与其说是知道得不够,不如说是不想知道。总觉得东京除了好吃的食物和米其林餐厅之外,似乎就没有什么了。吸引我的是光鲜亮丽又冷漠的大都市。一本好的旅游书可以激发你对一个城市的兴趣。即使这是一个你已经熟悉的城市,你也会希望在下次旅行时能够充分了解它。
尤其是对于东京这样的城市来说,很难理出一条线索来描述,如果按照23个区来解释就太死板了。首先,这个主题远比地理区域更有意义。就像大家都会说吉祥寺是东京最适合居住的地方一样,气氛才是东京核心的有趣点。银座西洋精致,六本木艺术气息,涩谷年轻时尚,浅草日本桥充满江户风情……
《东京解剖学》重点关注建筑、博物馆和街头漫步。这里有明治时期著名的西式建筑,也有改变时代的晴空塔、先锋设计商店,甚至还有羽田机场和都电荒川线。起初您可能会想,机场值得专门用几页来介绍吗?读完这篇文章我才知道跑道的方向、长度、数量都很重要。自成田机场建成以来一直被外国游客忽视的羽田机场,其实是日本跑道最多的机场!
对于我这样一个技术外行来说,突然能体会到机场设计的巧妙之处。这一定要归功于书中精美的手绘,给读者带来了非常直观的体验。就连烟火表演的不同图案、歌舞伎的脸谱、舞妓头上的装饰发簪都一一绘制出来。
另外,由于涉及大量专业词汇,因此也很难找到日文和汉字的准确中文翻译。很多地方都有中文和日文双语的标注,这不仅让我们更容易理解其背后的含义,也避免了看到日文和汉字时的混淆。比如这里的杨树枝就对应着牙签,非常贴心。
毕竟博大精深的日本文化确实需要仔细“解剖”才能领略。
读完《京都解剖书》后的感想(三):买了一本游记书时我在想什么?
我只去过京都一次。我租了一辆自行车,参观了京都大部分的寺庙和神社。前两天很棒,但到最后一天我已经失去了兴趣。现在回想起来,我还是没有做好准备。但自己准备起来确实很困难。各个寺庙的信息分散在不同的网站上,很难一点一滴地筛选。我想要更多公开的、官方的信息,但我也希望有定制化、个性化的旅行。
这是一本“知识旅行书”,或者更笼统地说,这是一本“文化旅行”书。
在我看来,去日本旅游的人一般分为两类:一类对日本了解不多,兴趣不大。他们将日本视为“飞行距离恰到好处、可以欣赏风景、可以购物的度假胜地”。 “人;另一类是受日本文化熏陶和熏陶,对日本动画、音乐、美食、历史文化等感兴趣的人,他们可能会学几句日语,听懂一些不受欢迎的“故事”。可能不会只去一次日本,因为一次几乎不可能走完整个“圣地之旅”……
对于对日本及其文化和习俗不太了解的“游客”来说,我认为旅游指南和普通的旅游书籍可能更有帮助。他们会提到一些具体的旅行路线、餐厅和酒店,这样他们就不会不知所措。不过,如果你是那种希望深入日本旅游,体验其文化的人,普通的旅游指南就没有那么有效了。
就我个人在日本的旅行经历来说,其实大多数日本餐厅的口味差别都不是很大,遇到令人惊叹的餐厅的几率也不高。比选择餐厅更重要的是点什么;大多数日本酒店的内饰都差不多,但酒店周边的邻里环境和交通便利程度差别很大。最重要的是,如果我不做功课的话,日本尤其是京都的寺庙对我来说真的是一样的。
所以我非常惊讶地遇到了《京都解剖书》和它的姊妹书《东京解剖书》。这是我想送给所有喜欢日本的朋友(正好有很多)的一本书。它确实是日本人编的,处处体现着日本风格:纸张轻薄,方便携带;文字间距安排合理,但又不至于太小而难以看清;各种手绘的建筑、器皿、菜肴让人会心一笑……
让我们回到内容上来。
日本人很喜欢“解剖书”这个词。我在豆瓣上查了一下,发现神社、名城甚至铁路都有“解剖书”。 “解剖”可能感觉像是清楚地探索一个地方并彻底了解它。
和《京都解剖书》相比,我之前做的功课对于这座城市来说确实只触及了皮毛。
我去过南禅寺,却不知道它是日本地位最高的禅寺建筑。我经过它雄伟的山门,分不清是歇顶还是悬顶;
两个屋顶三观,真佩服日本人的细致
我也去过锦市场,但只是低头看看各种海鲜和美食。我懒得抬头看彩色玻璃天花板,更不用说那浓厚而有趣的生活气息了。
锦市场天花板上的彩色玻璃
我想下次去京都一定要带上这本书。那些遥远彼岸的场景,诉说着另一个时空的记忆,而这本书就是我的船,载着我去聆听另一个时空的故事。
读完《京都解剖书》后的感想(四):《东京京都解剖书》是一套让人又爱又恨的宝典。
这将是一篇深情的社论反思……
《东京|京都解剖书》是我编辑生涯的第二本书。虽然我中途接手了,但是却令人难忘。我的童贞充满了轻松、新奇和快乐。而且这本书很难,很难,很难……
以我的拙见,文本编辑就是在尊重作者初衷的同时修改个别单词。直到我拿到这本书的手稿……我把整个段落删掉重写,整篇文章只剩下密密麻麻的字迹。这本书的任务这么重吗?我仔细阅读了修改后的文章,发现日文原著中的很多景点信息在逻辑和意义上都不清楚。明明是一本实用的书,为什么会写成这样呢?甚至出现信息错误——、这里年份标注错误、那里景点混淆……等等!不是说岛民很认真严谨吗?为什么?
接下来就是写书的艰苦时期。既然原书中的信息很不可靠,那么书中每一个字都要查——个景点的历史日期,对吗?相关人物和事件是否公开?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验证大量的专有名词。常见的专有名词还好,可怕的是日语专有名词。例如,在神社、寺庙的建筑中,多次提到“入藻屋造”、“妻妾造”等大量古典建筑名词。这些建筑结构是古代从中国流传下来的,但日汉词典中的大部分都是单词本身的解释。没有对应的中文专有名词。在阅读了无数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文章后,我决定了这个名字。
但本书作者所追求的境界还是值得肯定的!这不仅是一本旅游指南,更是一本精心梳理日本文化的宝典。 ——包含了大量对古代建筑细节的解读以及对日本历史文化的梳理。然而作者根本没有认真表达,所以我们亲自上阵,在网上查了很多资料。由于对国内的条件不满意,我们翻墙出国了。记得在编写《茶室与茶道》时,我们不仅要追溯日本茶道和中国禅宗的渊源,还要区分茶室中各个陈设和工具的功能,整理支持日本茶道各流派发展的十大茶具工匠简介。家史。虽然编辑过程很辛苦,但不得不说这本书教会了我很多文化课:日本园林、佛教造像、茶道、能剧……
手绘指南是本书的特色之一。书中有大量手绘指南。这种形式会更详细地介绍景点,但也增加了编辑工作。我们需要仔细检查每一条手绘细节——指示线是否正确连接文字段落与图鉴,以及图鉴是否与实物一致。印象最深的是,在第二版的时候,主编跟我核对了东寺五层塔上的塔饰是否与真品形状一致。书中连一毫米都没有。编辑团队的认真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一名文科高年级学生,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就是对物理性质的解释。书中提到了很多古建筑的结构原理和日本传统工艺的运行机制,但都被作者无情地提到了。为了让读者能够理解,我只能查阅大量的资料,运用生活中的一点点科学智慧来理解。 《西阵织造》一文讲述了传统织机的操作原理。我看了很多论文,看了很多纺织课件,才能够正确表达织机的操作过程。 “琵琶湖排水工程”中还有蹴上斜坡铁道。绞车的工作原理耗尽了我的脑细胞。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莫名的苦涩。
经过一番努力,删减补充,终于!最后!编完这本书后,我天真地以为自己的努力终于会结出硕果。没想到,送审的时候,岛国人民却把认真、严谨的作风发挥到了极致。 《南禅寺》的文字修改了五六次,重在同一个画面、同一段文字,一遍又一遍。改变!我们的心路历程是这样的:好吧,我们改成——吧?为什么要改成——呢?为什么还把同款改成——F***!明明是同一张图,为什么要改呢? ——好吧,只要你开心就好。
除了文字之外,封面设计也很考验人们的耐心。京都会扣除正文,但东京会扣除封面。 —— 抱歉,这是我们的设计。你的公司不能使用它。请重新设计它。 —— 抱歉,贵公司设计的封面与日文原著的封面非常相似。请完全重新设计它。 —— 十分抱歉,我们的图片素材不能用在扉页上,也不能用在封底上……如此周而复始,当Neon最终通过审核时,我们整个团队和设计师都流下了喜悦的泪水。
说实话,小编真想骂几句,以解心中的不快。有时他甚至想把书撕掉,但他努力深呼吸,说服自己冷静下来,再冷静下来。明天会更好。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查了半天,发现原文中的信息是错误的,后来又重写了很多。这时,我想去看一看。好歹是一本攻略书,大家只是扫一眼,但也就知道了。我觉得对不起这些景点,更对不起那些想通过这本书来了解这些景点的人。我终于咬牙继续研究编译了!
这套书给我上了一堂文化课,也是一堂编辑课。剪辑的过程很辛苦,但是值得!凝聚了我们编辑团队辛勤劳动的一套书!强烈推荐!
读完《京都解剖书》的感想(五):旅行,跃然纸上
我一直对京都有一种偏爱和向往,而这种喜悦大多来自于文学作品。去年我在那里旅行了7天。一年后的今天,我翻开这本书,往日对京都的印象突然又浮现出来。无论书上的东西、脚下的东西、眼前的东西还是远处的东西,都在这里融为一体,让旅行也成为一件随时随地的事情。
《京都解剖书》讲得很详细。它不像一般的旅游指南那样笼统地介绍它。而是一一讲解了夏床的历史、鸭川的生态、京都格子的不同类型、狂言面具的分类等具体信息,包括佛教寺庙、町屋、工艺、食物、等等,精美的图画与文字相互搭配,华丽而逼真。内容分为六个部分,一睹下图:
《京都之美:建筑》—— 从佛教寺庙到现代建筑,南禅寺、平安神宫、清水寺、伏见稻荷大社等,即使你在现场也可能不会注意到的结构细节书中很多方面都有描述。
平安神宫
《京都的内涵:宝藏》—— 天龙寺、知恩院、元力宫二条城等。还有庭园、佛像、国宝级文物、重要物质文化财产。古都的传统传承在于它的意义,更在于它的匠心。
京都花园
《京都之魂:风景》—— 世界上与人相识的唯一方式就是礼貌。京都的茶道与茶室、花街与歌舞、西阵织、能剧、京都町屋等都体现了人间生活的礼节。例如,茶道“七规”:茶汤浓稠、水烧火适量、茶室冬暖夏凉、插花应遵循自然之道,提前赴约,备好雨具,用心迎接客人。
西守则
《行走京都:城镇与城镇》—— 冷床、岚山和嵯峨野、锦市场。京都风景秀丽,三面环山,鸭川、桂川穿城而过。我记得有一天晚上在鸭川边喝啤酒和梅酒。顾客们陆续来到上面的日光浴床前。风很大,很凉爽,有乐队在演奏,人们戴着面具表演魔术等等。晚上再听水声,流动的鸭川其实很像我家乡的河。从早到晚都有跑步者。赛跑者正面超越对方。虽然素不相识,但因为在同一条路上奔跑的默契,他们有了短暂的眼神交流。京都的道路很窄,没有被拓宽或修缮过太多。大部分都是单车道,最宽的也只有三车道。一草一木都被精心照料,没有任何杂乱。在狭小的区域里,日本人将空间利用到了极致。交通灯没有方向箭头,只有点。车也小,路两边的房子也不高。它们排列紧密,笔直延伸。一眼望去,有很强的纵深感,可以看到远处的群山。
锦市场
《京都的味道:美食》—— 吃在京都,无论是京都料理、怀石料理、京都甜点,还是日常饮食,都是鲜明而及时的回应。单从每个月的昵称就能感受到。三月曰见花月,五月曰菖蒲月,六月曰无水月。去年5月我去了京都,在锦市场已经可以买到“水无月”了,一种三角形状的日式点心,上面放着红豆。
北京水果
《京都信仰:祭典》—— 祗园祭、阿岁祭、花祭是传统文化的积淀和碎片化的日常信仰。正好在京都葵祭期间,跟着排队排了一会儿。队伍并不大,也没有想象中的庄严。白衣男子头戴帽檐绿枝绿叶的帽子,衣着靓丽的女子走来走去。红衣少女大概是走了一天的路也累了,不耐烦地撅着嘴。牛车顶上垂下淡粉色的紫藤花,牛头上拴着一根大红色的绳子,十分耀眼。
只园祭
另外,我想推荐一些我读过的关于京都的书籍。欢迎您继续添加——
《万叶集》
紫式部的《源氏物语》
清代少那言《枕头》
吉田兼吉的《天王星》
川端康成《古都》
夏目漱石的《罂粟罂粟》
芥川龙之介《竹林里》
三岛由纪夫《金阁寺》
谷崎润一郎的《雪》
东山凯一《美好情怀》
鹫田精一《京都生活》
守月章子《京都三部曲》——《千年繁华》《幸福京都》《京都思念》
《京都工匠》
舒国治的《外行的京都》
苏贞的书《鹿来了:京都的日常生活》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10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