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王老师讲授的“时代认识”课是学生接触“时代”概念的起始课。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树立时代观念。主要要求学生初步感知时代的概念,让学生明白时代的含义。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时代的认识”是三年级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它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中,张老师并没有直接给“时代”下定义,而是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和学生的观察进行思考。动手操作和比较,从而获得两个数字之间的数量关系,体验和理解“什么算作标准量(1份),多少个这样的1份,多少次这个”,从而逐步构建“双”的概念。在本节的教学中,涂老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在教学中突出以下几点:

1、注重数学思维方法的渗透。涂老师在讲授这门课时,注重数字与形状相结合的思想的渗透。对“时代”概念的感知和理解从图形开始,使提取的概念直观、直观、简单,从看图到画图。摆脱直觉、用数字描述多重关系的过程,以及第50页第一、二题线段画法的练习,都体现了数字与形状相结合的思想的渗透,让学生受到影响。以微妙的方式通过数学思想。

2、充分利用教材,构建“双”理念。张老师在现实情境中,用等份的经验,比较了胡萝卜和白萝卜的两个数量,掌握了“双”的形成过程,沟通了“双”与“份”的联系;在规律性的表达中,我们可以理解“次”和“份”的关系,知道有多少次。然后,我们通过看图说画、画画等练习,加深对“双”的理解,体现了循序渐进的要求。从示例问题开始,要求学生布置图片。学生一边排列图片一边思考、交谈,初步感知了“双”的含义。意义。然后做一级练习,让学生充分观察图画,教数学;然后做第二级图画(第一排有5根小棍子,第二排是第一排的4倍,让学生画小棍子),加深理解“双”的含义;最后,看图判断是非,不仅巩固知识、反馈检查,而且起到灵活运用的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涂老师始终抓住“什么应该算作一个标准量(1份),这个1份有多少个,这是多少倍”的数学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倍数”的概念。

3、练习有坡度设计,灵活巧妙。巩固练习构成了学生本课的内化知识体系。涂老师在设计习题时,不仅突出学生作业完成的标准化,还注重习题内容设计的层次性、多样性、开放性和趣味性,为学生提供了思维拓展的空间。例如:有针对性地展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生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听取学生的评价,交流几位学生不同做法的优缺点,并说,优点是什么?不好,为什么不呢?让学生通过比较了解画倍数时的注意点,知道如何正确画并清楚地看到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然后让孩子改正不好的。由此,涂老师可以关注练习反馈,从而有效引导学生分析作业,提高学生的课堂练习质量。又如:真假题第2题,不仅要求学生判断对错,而且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 “倍数”不仅仅是“整数倍”的概念,“乘”还可以是“多少倍”。 “多多少倍”或“少多少倍”为今后进一步深化时代概念铺平了道路。再举个例子:大正方形是阴影部分的多少倍?首先展示两个量之间的4倍关系,然后展示两个量之间的16倍关系,这会将学生的思维带到另一个层次。当然,作为新老师,涂老师的课也有不足之处。比如,他对“双重”这个概念的构建就有些仓促了。讲完例子后,他应该放慢速度,让学生画圈、画画、说话。通过上述等练习,让学生充分感知“双”与“份”之间的联系,体会到多少份等于多少倍,从而真正掌握“双”的概念。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10762.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