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的读后感范文十篇
共产党宣言的读后感范文十篇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撰写、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书。书价为:4.50元,页数:88。 阅读完后,小编精心整理了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共产党宣言》感想(一):两句话感想
当我想入党时,我还在读高中。我参加了两年党校,但从未读过这本书。当我进入大学时,我一直以为我没有入党的打算,因为我想出国,但我想到了阅读有关内容。
我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才读完,今天终于读完了。
本书内容分为两部分: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理解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为什么以及如何斗争
第二部分不适合我这个水平和地位的人读。
然后是第一部分
两句话很简单,但很有洞察力
1 资本主义是一种将财产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的所有制形式。
2 在资产阶级社会中,过去主导着现在。
读《共产党宣言》的感想(二):《共产党宣言的时代特征与社会发展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是信息智能化、思想自由化的时代。出现了许多前人没有预见到的新情况,如金融市场的日益成熟、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普选和代表制度、第三产业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等。变化是当今“现代性”、“后现代性”等思潮出现的原因。对于由三大理论体系组成的马克思主义来说,更需要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意识形态背后追寻其科学性。毫无疑问,《共产党宣言》可以提供一个机会。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的思想本质。自然科学可以沿着追求终极真理的道路前行,而社会科学则似乎“条条大路通罗马”,永远带有深深的阶级烙印。这尤其使构建未来社会的理论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因为它既不能被“证实”,也不能被“证伪”。对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来说,虽然革命时代的神圣光环已经逐渐褪去,但马克思主义仍然不能像普通西方哲学那样“纯学术化”。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今天,本质是一场学术与政治的争论。马克思主义似乎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年轻一代对“马”视而不见。在青少年中,物质享受和自由的价值观已经深入骨髓。基于这样的背景,在学术上回归马克思主义理论本源并与历史发展实践进行比较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共产党宣言》的时代特征
人们很难预测未来,但当我们回顾过去时,可以为今天和未来提供教训。这份为共产主义同盟起草的纲领正式发表于1848年,当时马克思已年近三十,恩格斯年仅28岁。那确实是一个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而我们熟悉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才刚刚开始。大工业时代的周期性经济危机越来越频繁地爆发。此时,工人阶级已经提出了政治权利的诉求,渴望寻求组织和指导思想,将“阶级本身”转变为“阶级为自己”。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有其社会基础。因此,我们也应该开始基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和时代背景来讨论《共产党宣言》。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部作品中延续了一贯的激情、热情和批判态度,在文学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全文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在逻辑上层层推进,从阶级斗争的历史到资产阶级创造的社会,以及隐藏在这个社会华丽面纱下的本质,最终达到了我们的历史使命。工人阶级和夺取政权的措施。伴随着资本无情的原始积累,19世纪中叶的资本主义取得了巨大的飞跃。就资本主义的出现阶段而言,《宣言》论述:“从中世纪的农奴中,诞生了早期的城市公民;从这个公民阶级中,发展出了第一批资产阶级分子”。然后它发展壮大,最后穿过了资产阶级。 ——年革命夺取政权,建立了资产阶级国家。 “现代国家政权无非是一个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委员会。”这句话揭示了早期资本主义国家权力的构成,反映了无产阶级岌岌可危的社会现实。经济发展的成果没有惠及下层无产阶级,贫富差距持续扩大,工人劳动条件持续恶化。尽管马克思试图把他的理论构建成像自然科学一样严谨的科学,但他在《宣言》中仍然表现出了对无产阶级强烈的人道主义关怀。我们甚至可以发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厌恶演变成对机器的厌恶,机器是甘地式自然经济的情感阴影。
“工人已经成为机器的一个附属品,要求他做的只是极其简单、极其单调、极其易学的操作”。马克思将“劳动的异化”归因于“劳动者不获得、获得者不劳动”的资本主义生产制度。事实上,这种“异化”很大程度上是大工厂时代生产效率低下的社会分工造成的。即使实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只要生产力不提高,社会分工依然存在。更简单的工作不是对人类更有利吗?未来,信息化的发展也将使得人类彻底退出生产领域,生产力将得到更加彻底的解放。相比之下,历史上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工人在初次分配中拿到的工资仍然较低,生产效率更低。总之,马克思主义《共产党宣言》是时代精神的精髓,回答了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阶级压迫问题。阶级斗争以彻底暴力的革命方式试图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当时两个主要社会阶级的划分基本上是正确的,但世界历史的进程却不同。 1872年德国版宣言的序言中写道:“所以这个计划现在在某些地方已经过时了。”这还只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刚刚准备好的初期。从更大的角度来看,马克思已经发展至今。暴力革命理论是针对资本主义国家初期矛盾尖锐时期的时代特点而产生的。
二、暴力革命的社会模式
在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情况下,《宣言》中的暴力革命显得尤为现实。在这种不平等的社会形态下,我们必须以科学和实践为特征的革命为手段,建立人类的“理想社会”。 ”社会模式,即走阶级革命道路。
“取代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旧资产阶级社会,将会出现一个联盟,其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所有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苏联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但由于当时俄罗斯生产力相对较低,加上内忧外患,不得不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及后来的斯大林模式。像苏联这样的国家社会主义政权与马克思更自由、更民主的社会主义背道而驰。王亚男老师将中国古代官僚体系划分为独立的阶级,奥威尔的《1984》也向我们展示了极权主义的恐怖和绝望。如何保证“他们没有不同于整个无产阶级利益的利益”。并且“他们没有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当然,马克思本人并不能代表整个马克思主义,甚至马克思也说过:“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本质上反映了继承者与原创者的思维差异。但社会主义者必须解决:如何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因为根据经验,掌握权力的人总是不愿意放弃权力,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国家作为暴力工具将逐渐消亡”。回顾历史,往往不尽如人意。奥威尔的《1984》也为社会主义的变种极权主义敲响了警钟。这是任何社会人特别是社会主义者都必须正视的问题。
三、和平改革的社会模式
还有一种改良主义的社会模式,大致可以追溯到英国光荣革命。在资本主义内部争取权利的抗议和斗争,例如要求各种政治和经济权利的宪章运动。政治上,我们通过罢工、示威等方式争取普选、社会福利、取消财产限制;经济上,改革工资制度,缩短工时,改变企业持股方式等。只有不断提高生产力,加大科技创新,才能提高生产效率,无产阶级首先要在物质上得到解放。在此期间,他们继续进行上述权利斗争,甚至组建左翼政党参加议会选举,在资本主义框架内进行改革,最终推动向公民社会转型。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导致了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标志着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结束。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马克思忽视了国家职能从阶级社会向公民社会的转变。波普尔强烈同意国家监管的重要性。例如,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在经济危机中不一定会导致革命和社会主义,而只能导致国家对经济干预的出现。资本主义自强的意义是巨大的,从上个世纪东德和西德的差距就可以看出。福利国家也随之发展。二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日趋完善,在20世纪60年代和1970年代达到顶峰,并稳定至今。信息产业等许多新兴产业的发展,在大工业时代是难以想象的。大量剩余价值也向第三产业转移,扩大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大多数工人阶级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产阶级”。他们通常拥有自己的房子,甚至汽车和股票。北欧一些左翼政党上台后,在很大程度上实行了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体现了社会主义应有的宽松、自由、民主,对于社会主义的完善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马克思主义。
4、历史照亮——中国发展的未来
正如卡尔波普尔所说:“如果社会主义能够与个人自由结合起来,那么我仍然是一个社会主义者。” 中国要有超越左右之争的勇气。我们不能一味地划分立场和左右,而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门科学,消除其头上政治意识形态的光环。其实,如果大家都是为了祖国好,那么很多方面都是可以做到团结和妥协的。比如理性、民主、自由、关怀……都是普世观点,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波普尔,乔姆斯基还是罗尔斯。
在当今共同的资本主义世界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独一无二的。在处于改革十字路口的中国,我想引用雅克比迪的话来结束这篇文章:“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我认为问题是要弄清楚两个极点中哪一个会获胜:权力还是所有权?对于组织者来说,控制资本家并最终使社会主义获胜的条件是下层人民很好地控制了组织者,从而消除了组织的破坏。而且,我认为这种来自下层阶级的控制意味着社会适当的政治和自由结社形式。”
笔记: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同上,第258 页。
同上。 (第4 卷),第695 页。
《流行传》,第120页,河北人民出版社。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2007》,第259页,人民出版社。
参考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
《2007年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流行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周宝松:《乔姆斯基的困境》
奥威尔:《1984》,译林出版社。
读《共产党宣言》后的感想(三):《共产党宣言》中那些瞬间杀了我的句子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困扰着欧洲。 (24页)
现代国家权力无非是一个管理整个资产阶级共同事务的委员会。 (27 页)
资产阶级将宗教虔诚、侠义热忱和小资产阶级多愁善感的神圣爆发淹没在利己主义算计的冰水中。它将人的尊严转化为交换价值,并用无良心的贸易自由取代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更生的自由。简而言之,它用公开、无耻、直接和露骨的剥削取代了宗教和政治幻想掩盖的剥削。 (27 页)
资产阶级抹杀了一切历来令人尊崇、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将医生、律师、牧师、诗人和学者变成了付费招募的雇佣工人。 (28页)
资产阶级用来打败封建主义的武器现在瞄准了资产阶级自己。 (31 页)
一切运动从来都是为了少数人,或者为了少数人的利益。无产阶级运动是最广大人民的独立运动,是为最广大人民谋福利的运动。 (36页)
共产党人的理论原则绝不是建立在这个世界或那个世界的改革者想象或发现的一些概念和原则的基础上的。 (37 页)
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拥有社会产品的权利;它只是剥夺了任何人利用这种占有来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利。 (41 页)
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永远只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44页)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称,他们的目标只有通过暴力推翻整个现有的社会制度才能实现。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瑟瑟发抖。在这场革命中,无产阶级除了锁链之外什么也没有失去。他们将赢得一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60 页)
无论过去二十五年来发生了多大的变化,总体而言,该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则在今天仍然是完全正确的。有些地方可能需要单独修改。 《宣言》本身的生命力以及这些原则在任何时间和地点的实际应用取决于历史上存在的情况。 (3 页,1872 年德文版序言)
注:页码以程方武译本人民出版社1978年11月出版第一版为准。
读《共产党宣言》感想(四):历史仍在继续
《共产党宣言》应该是了解共产主义运动和政治理论的必读之作,但它读起来并不容易。一是涉及到很多历史背景,二是它的书写习惯和中文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读一遍仍不容易获得整体印象,需要反复阅读。英语阅读印象深刻,修辞也很好,但由于年龄差异,生僻字很多,有些句子不太好理解。
《宣言》诞生于资本主义第一次全球化时代。它用唯物史观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形成和两大阶级的对立,提出了无产阶级消灭私有制、消灭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历史使命。宣言最重要的部分是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三、第四部分,由于时代的发展,有些太遥远了。正如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所说:“宣言中阐述的一般原则至今仍然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则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所说,必须在任何时候、任何时候都进行下去。” ”。当时的历史条件不同,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革命措施根本没有什么特殊意义。如果放在今天,这段话在很多方面都会写得不一样。”对《宣言》的理解必须结合起来,不能以教条的方式来进行。
该宣言更好地反映了维多利亚时代无产阶级的生活状况。然而,从一百年来的历史来看,《剩余宣言》所预言的工人阶级的贫困化和社会的沦为两大阶级和周期性生产并没有完全出现,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遇到了困难。消灭私有制、实行计划经济的实践。可以认为,马克思准确地描述和判断了当时资本主义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并提供了解决方案的方向性判断,但他并没有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直接的治理蓝图。苏联解体、东欧国家转型、中国转向市场经济,让西方普遍认为资本主义已经战胜了共产主义,一度欢呼历史的终结。冷战的结束将原来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纳入全球贸易和资本主义体系,新一轮全球化促进产业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转移。过去几十年,美国企业利润占GDP的比重上升,工资比重下降,贫富分化加剧,收入中位数停滞不前。这也引发人们质疑战后发达国家工人阶级状况的改善是否部分相同。由于存在另一个阵营比赛结果?一旦另类竞争制度不复存在,资本逐利的本能必然会将产业转移到没有劳动保护、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地区。发达国家的劳动者只能忍受就业机会消失、收入停滞的局面。事实上,贫富分化加剧会影响经济增长和复苏,因为富人的边际消费需求不高,而美国的消费约占GDP的2/3,经济增长严重依赖消耗。 2008年金融危机前,美国消费者通过举债增加消费,部分解决了这个问题。但危机过后,旧有的债务消费模式难以为继,量化宽松进一步增加了持有股票的富人的财富,贫富差距持续扩大。虽然新增就业岗位大部分来自低收入行业,但工资增长乏力,难以拉动消费。这会造成另一种相对贫困和生产过剩吗?历史仍在发展,现在下任何结论还为时过早。
1.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迄今为止,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在资产阶级时代,社会对立被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个敌对政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世界市场的创造:美洲的发现和非洲的航行为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视野。东印度群岛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与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造成了商业、航海和工业的空前繁荣。资产阶级用廉价的商品摧毁了所有的长城,迫使各国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使未文明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使农民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民族。属于西方。古代民族工业被消灭了。
商业危机:资产阶级生产力强大,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无法适应。由于这种关系的阻碍,生产过剩会周期性地发生。
无产阶级的出现:由于机器的推动和分工,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属物,只进行简单的操作。花在工人身上的费用几乎仅限于维持他们的生活和延续他们的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工资水平下降,工作时间延长,劳动强度加大。工人变成了穷人。
无产阶级的政治觉醒:随着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不仅数量增多,而且联合成更大的集体,力量日益壮大。单个工人与单个资产阶级之间的冲突发展成为两个阶级之间的冲突。资产阶级联合无产阶级反对其他阶级的过程,统治阶级的一部分人沦为无产阶级,统治阶级的一部分人依附于革命阶级,都给无产阶级带来了教育因素和启蒙作用。
无产阶级必须摧毁一切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东西。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首先是一个国家范围内的斗争,首先应该打倒这个国家的资产阶级。资产阶级通过大工业的发展,造就了自己的掘墓人。
2.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
现代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抗和某些人对他人的剥削的基础上的。共产党的理论是消灭私有制。
利己观念不是永恒的自然规律和理性规律,而是生产关系和所有制的产物,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一旦人与人之间的剥削消失,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剥削也将消失。人的意识会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社会关系、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精神生活将随着物质生活的转变而改变。旧观念的瓦解与生活方式的瓦解是同步进行的。
共产主义革命是对传统所有制关系最彻底的决裂。旧的生产关系的消灭,也就消灭了阶级对抗存在的条件。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所有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读《共产党宣言》感想(五):游鬼
作为第一次完整、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共产党宣言》显然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它是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同盟”撰写的党纲,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份纲领性文件。它的出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标志。列宁曾说过:“这部作品极其彻底、清晰地描述了新的世界观,描述了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描述了辩证法这一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理论,描述了阶级斗争理论、主义”。共产主义新社会的缔造者无产阶级所肩负的世界历史革命使命。”
程序性词语比一般的描述性或抒情性词语更有力量。这是其自身性质所决定的。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常被这些文字所感染,充满革命斗争的激情和冲动,并惊叹于这些文字的功效。一个理论到什么程度才能被称为成功?它是否成功地指导了实践并取得了与理论本身一致的结果?我们都知道,理论作为一种认知产品,蕴含着预测,所以有时人们会陷入物质与意识的恶性循环,认为理论的指导对现实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事实上,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这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积极作用。
《共产党宣言》完整、系统、严谨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贯彻了一个基本思想:每个历史时代的经济生活和由此必然产生的社会结构,就是那个时代的政治历史和精神历史。根据。马克思用他的经典唯物史观来分析包括整个社会生活在内的普遍现象。在我看来,这不仅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高峰,也是撰写《宣言》等文本的高超技巧。作者用更贴近人民生活的事例生动地阐述了作者自己的观点,在身份上强烈地影响着读者,从而获得他们的认可。
通过阅读一些宣言书,我发现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第一,它们基于特定的阶级。这是非常基本和必要的。对理论的认可必须始终有实践的支持。二是口号响亮。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后,加强了与工人运动的联系,特别注重与德国“同盟”的联系。正义者的。”该组织通过改变其阴谋性质并扩大其成员数量,成为一个国际组织。他们的口号是“四海之内皆兄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后,名称改为“共产主义同盟”,口号改为“世界工人联合起来”。显然,后者比前者具有更明确的斗争目标和阶级性质。我认为,成立革命团体最重要、首要的条件,就是让革命者明白自己在做什么、朝着什么方向努力。只有这样,革命团体才能在枪林弹雨和狂轰乱炸中形成坚强的力量。三是与传统观念最彻底的决裂。似乎一切运动兴起之初,都会通过对前概念、前现象的强烈否定来确立和巩固自己的地位。这并不难理解。五四运动就是典型代表之一。通过“打倒儒家店”来否定儒家思想。文化推动新思想、新思潮。甚至有人提议用拉丁字母来代替方形字母。这更多的是出于不安全感而产生的行为。我承认,这是新思想在世界上立足的一种方式,但人们往往把握不好适当的尺度,常常走向极端,使事态变得不可控。马克思、恩格斯的进步性就在于他们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起了非常革命的作用”。第四,提出了革命的任务和目标。 《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的任务是消灭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澄清革命性质的重要性,前面已经提到过,这里不再重复。五是有基本核心线索。无论宣言式的文本如何努力增强其鼓动性,它始终以说服为中心。文本要想有说服力,就必须有主题和逻辑。马克思、恩格斯在撰写《宣言》的过程中,运用唯物史观,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澄清了资本主义的概念。社会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是客观规律。
“资产阶级在它所统治的地方,摧毁了一切封建的、父权的、田园的关系。它无情地割断了一切把人与自然上级联系起来的封建联系。它使人与人分离。除了赤裸裸的利益关系之外,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除了无情的“现金交易”之外,没有其他联系。它将宗教的虔诚、骑士的热情、利己主义中小市民的悲伤等情感的神圣刺激淹没在计划的冰水中。事物的两面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资产阶级确实在历史上发挥了非常革命的作用。它打破了各种封建关系和封建道德观念,代之以各种资产阶级观念和关系;建立了世界市场;创造了巨大的城市;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摧毁了封建割据的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等等。但资产阶级的作用毕竟有其历史局限性。在我看来,最大的限制不是生产力与私有制矛盾激化造成的经济危机,也不是产生与自身截然对立的无产阶级,而是“把人的尊严变成交换价值,用一种无良心的贸易自由取代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更生的自由。”
人类的情感是最值得尊重和珍惜的。但资产阶级却把这个一直令人尊敬、令人敬畏的职业的光环抹掉了。它将医生、律师、诗人和学者变成了付费雇佣的雇佣劳动者。正如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撕下了覆盖家庭关系的柔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于是,这个世界就混乱了现实,破灭了理想。我们无法从事自己真正热爱的行业,更无法更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们分不清谁在为梦想而奋斗,谁在为资本而前行。资产阶级创造了一个贪婪的时代,却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幸福。这是福还是祸?这样一个问题常常困扰着我:认识死者好还是不认识者好?资产阶级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取代了宗教和政治幻想所掩盖的剥削,对人民来说是好事吗?
也许这个问题的结果因人而异。有的人在得知真相后变得歇斯底里、怨声载道,有的人宁愿过着无知无畏的生活,也有的人愿意清醒地接受自己的命运。第一类人一生只能生活在体制之外,无法获得幸福;第二类人成为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永不停歇地奉献自己的生命;最后一类人成为哲学家。
运动是绝对的,社会历史的车轮永远前进。从唯物史观来看,也许资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最大程度、最快速度地推动社会进步。 “资产阶级必须不断地革新生产工具、生产关系、乃至一切社会关系,才能生存。”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关系的不断动荡,永远的不稳定和变化,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与以往历代的区别。从此,人类社会进入了新的水平,或者说一直在同一个水平上前进。 “一切固定的东西都消失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要以冷静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人生地位和相互关系了。”也许这就是冷漠的人际关系和享乐主义的来源。人们必须抓住这短暂的时间来享受生活。每个人都生活在对危险和不安全感的巨大恐惧之中,所以这使得一切都变得浮躁和极端,这就需要静下心来过生活。这变得极其困难。每个人都高于生存,低于生活。或许,这就是钢轮巨轮的客观性。社会的进步必须牺牲相当一部分人的幸福。
《宣言》还提到了世界文学的诞生。世界市场的发展,为民族新兴产业的崛起提供了可能。这个新兴产业所需的原材料远远超出当地所能提供的。交通运输的发展带来了来自其他国家,甚至是极其遥远的国家的原材料。事情的两面在这里再次得到证实。封闭的国家被强行开放,资源被疯狂掠夺,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气息。 “各个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为公共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越来越不可能,于是多种民族文学和地方文学就形成了世界文学。”中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闭关锁国的政策愚不可及,成为强国的方法并不是把眼睛闭上,而是睁大眼睛看谁比我们强。盲目自守、腐败成风使我们沦为半殖民地国家这并不稀奇。稀奇的是我泱泱国人在此等境遇下畏头畏尾、崇洋媚外。这也是西方“文明”传播的必然后果。想我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却在每每遭遇质疑时被国人批评的体无完肤,这并不是在一个理性的国度里应该发生的事。我们要做的不只是学习,还有保护。保护我们的文化,保护我们的文明。正如马克思所说“克服抛弃旧事物中消极的部分,保留继承新事物中积极的部分。” 资产阶级带来了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带来了世界文学和先进的交通工具,创造了市场和私有制。但是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工人,即无产者。正如《宣言》中提到的那样:“资产阶级愈发展,无产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跟着发展。”虽然无产阶级在认清自身历史性质的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但它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和它的存在同时开始的。他们从个别工人同个别资本家之间的斗争,发展为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从分散的斗争到联合的斗争;从经济斗争发展到政治斗争,要求成立自己的政党。“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它是大工业的产物,是最有前途的阶级。过去的一切阶级只为了夺取政权,取得自己的统治,而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东西必须保护,他们的目的就是消灭整个私有制,解放全人类。共产党强调所有制的问题,这是最基本的问题。有人反驳说,私有制一消灭,一切活动就会停止,懒惰之风就会兴起。但如果这样说来,资产阶级社会早就应该因为懒惰而灭亡了,因为这个社会是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这便是资产阶级社会的一大不公平之处了,劳动的人并没有不劳动的人幸福。随着对工人的压迫愈演愈烈,无产阶级的反抗是必然的。“因为现代的工人并不是随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而是越来越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工人们创造的东西越完美,他们自己就越卑贱”。于是,马恩提出了这样一个鲜明的理论观点,那就是“当它不得不让自己的奴隶落到不能养活它反而要让它来养活的地步,社会再不能再它的统治下生活下去了”。这便是资产阶级必将失败而无产阶级必将胜利的理论依据。 工人斗争想要胜利也是需要许多条件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团结。而资产阶级生产力的发展正为工人的团结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铁路等交通工具的兴起把各地的工人们联系起来,将许多地方性的斗争汇为全国性的斗争从而汇合成阶级斗争。而斗争转化为起义的基础条件是,一旦发生冲突,生活上要有所保障。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占有资本,如果缺乏生活保障,工人们就无法大规模的起义,这就是人思想的无限性和自身有限性的矛盾所在了。于是工人开始成立工联,联合保卫自己的工资。起义的发展极为迅速,甚至以圣西门、傅里叶、欧文为代表进行了早期的共产主义尝试,欧文建立了新拉纳克村社以达到人人平等,消灭剥削制度,但最后由于种种问题而破产。 在第二章中,马恩分析了共产党的性质、基本观点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基本观点。指出,共产党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定的部分,实现共产主义必须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使国家逐渐消亡。事实上,对于这一点我有些不同的观点。随着当今经济全球化和贸易全球化的发展,我们越来越证明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可行性。但国家的消亡是否有必要呢?马恩认为:“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道理是有的,但我始终认为人的情感是需要尊重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也是人的情感的一部分,如果百年之后整个世界都实现了共产主义,那么是否是将我们情感中的一部分硬生生的剥离了呢?我们的子孙将永远无法体会到五星红旗飘扬升起时的骄傲。也许国家的消亡会使工人的剥削烟消云散,但更好的方案难道不是既消灭了剥削又保存了我们完整的情感么? 在第三章,马恩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假社会主义的流派,深刻的分析了它们产生的社会阶级根源与本质。《宣言》将当时的假社会主义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反动的社会主义。包括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其中,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指的是以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观点去解释社会主义,以人性论、人道主义冒充社会主义的学说。第二类是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这是资产阶级中的一部分人群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改良,并把所有有利于资产阶级的事情,都说成对无产阶级有利。第三类是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我看来,这一类的流派的问题在于他们对资本主义的生产状况认识不清。马恩肯定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作用“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设想和“积极的主张”。 在第四章,马恩阐明了共产党人的策略原理:无产阶级要为最近的当前的利益而斗争,在参加当前的斗争时不能忘记自己的最终目的——实现共产主义。体现了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的辩证统一,也体现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阅读《共产党宣言》是一个令人享受的过程。文字的应用、思想的碰撞以及对马恩强大的理论预见性的钦佩常常激荡左右。正如最后一段写到的: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六):【一些摘录】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做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 《共产党宣言》英文读后感(七):Class Struggle Class struggle is a fundamental concept of Marxism. It is also the basis to discuss the struggle between proletariat and bourgeoisie. At the very beginning of this book, Karl Marx puts it that “the history of all hitherto existing society is the history of class struggles”. Marx and Engels have not illustrated to us the theory of class struggle in detail in this book. However, we can collect some principles for class struggle throughout their discussion on the struggle between the two particular classesproletariat and bourgeoisie. After reading the book, I have collected three important principles for class struggle. The first one is that hitherto, every form of society has been based, as we have already seen, on the antagonism of oppressing and oppressed classes. Almost everywhere in history, there has always been a complicated arrangement of various orders and manifold gradation of social rank in society. In ancient Rome, we have patricians, plebeians, freedman and slaves. In middle ages, we have the pope, the king, nobles, freemen and serfs. The bourgeois society is no exception. It has established new classes, new conditions of oppression, new forms of struggle in place of the old ones, among which one of the sharpest conflicts lies between the bourgeoisie and the proletariat. The struggle between them begins as soon as the proletariat appears. There is one more thing worth paying attention to. In his letter to another Marxist revolutionary J. Weydemeyer, Marx says that “No credit is due to me for discovering the existence ofclassesin modern society or the struggle between them. Long before me bourgeois historians had described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is class struggle and bourgeois economists, the economic economy of the classes”. From this letter, I learned that what Marx has proven are following two principles I collected in the book. Theexistence of classesis only bound up withparticular historical phas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on. In other words, the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being compatible with the productive forces is the condition of the existence of a class, otherwise it has to perish. He uses the extinction of feudal society as an example. The bourgeoisie was built up on the foundation of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and of exchange. When these means of production and of exchange reached a certain stage where the feudal relations of property became no longer compatible with the already developed productive forces, the society was burst asunder. In the bourgeois society, the productive forces will inevitably be too powerful for the conditions. When they are trying to overcome the fetters, they bring disorder into the whole of the bourgeois society. Also, in order to oppress a class, certain conditions must be assured to the class so that it can at least continue it slavish existence. However, the proletarians sinks deeper and deeper below the condition of existence of his own class instead of rising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production. In other words, it cannot let its slaves within his slavery, so that its existence is no longer compatible with society. In the third chapter when talking about the first direct attempts of the proletariat to attain its own ends, Marx and Engels criticizes that these attempts’ failure is necessarily inevitable, for at that time the feudal society was still being overthrown and the proletariat was of undeveloped state. They were absent of the economic conditions for its emancipation and those conditions could only be produced by the impending bourgeois epoch alone. The last principle which has also been proven by Marx is that the class struggle necessarily leads to thedictatorship of the proletariat and this dictatorship itself only constitutes the transition to theabolition of all classesand to aclassless society. To analyze it this way, the essential condition for the existence of the bourgeois society is the formation and augmentation of capital; the condition for capital is wage labor; the condition of wage labor is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laborers. The competition of wage laborers leads to the isolation of laborers; however, the advance of industry, for example, improved means of communication, helps to break this isolation of laborers and unite them of different localities to get in touch with one another.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dustry cuts from under its feed the very foundation on which the bourgeoisie produces and appropriates products. Therefore, what the bourgeoisie produces is its own grave diggers. The fall of the bourgeois ruling society and the dictatorship of the proletariat are equally inevitable. The proletarians are compelled to organize themselves as a class by force of circumstances during its struggle with the bourgeois. And then the class sweeps away the old conditions of production by force and makes itself a ruling class. During this period, class distinctions have disappeared and all production has been concentrated in the hands of a vast association of the whole nation. The class antagonisms no longer exist. The society eventually becomes a classless society, in which the free development of each individual is the condition for the free development of all.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八):自由与人性的悖论 【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 【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它使人口密集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使财产聚集在少数人的手里。由此必然产生的后果就是政治的集中。】 【要证明这一点,只要指出在周期性的循环中愈来愈危及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生存的商业危机就够了。在商业危机期间,总是不仅有很大一部分制成的产品被毁灭掉,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已经造成的生产力被毁灭掉。】 【现代的工人只有当他们找到工作的时候才能生存,而且只有当他们的劳动增殖资本的时候才能找到工作。】 【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生存条件是雇佣劳动。】 【你们说,从劳动不再能变为资本、货币、地租,一句话,不再能变为可以垄断的社会力量的时候起,就是说,从个人财产不再能变为资产阶级财产的时候起,个性就被消灭了。】 【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 【在发展进程中,当阶级差别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的时候,公众的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原来意义上的政治权力,是一个阶级用以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如果说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一定要联合为阶级,如果说它通过革命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并以统治阶级的资格用暴力消灭旧的生产关系,那末它在消灭这种生产关系的同时,也就消灭了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从而消灭了它自己这个阶级的统治。】 ————————————————————————————— 这种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概念遭到了很多人的批评,特别是在苏联和后苏联时期。无政府主义者、自由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都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 即马克思所提出的革命政府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消亡。 无论是传统的对于政治权力吸引力的看法,还是现代关于组织形态的理论都指出,当一个团体取得政治权力之后,它更倾向于保持这种权力,而不是在一定的时候将权力交出——即使这种权力是在革命或建立平等社会的名义下取得。 这个悖论如果不能解决,事实则会走向乌托邦的反面:极权主义。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 极其振奋人心又富有煽动性的语句。 对于时代的先知不好评价什么,不过有一点我还是可以肯定的,这本书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创造了更多问题。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九):小学生作文 马克思主张历史地看待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地解决问题,颇有几分实用主义的味道,个人觉得很有道理,因地制宜真乃不二法门。奉行原教旨注定是会滑向极端滑向暴力的,诸如当时未进行宗教改革时候的基督教以及现在奉行伊斯兰原教旨的伊西斯。不过要奉行原教旨本身也是十分困难的,就算是现代中国,也没能斩断几千年来以【儒家】为代表根深蒂固的思想暗涌,思想有个先来后到,后到的身上多多少少总会有些先来的影子,所以纯粹的【原教旨】可能只存在在第一个发明人的思维里。 关于完全消灭公有制,这应该更多的是一种逻辑上的推论,毕竟在当时甚至现在都没有国家能完全消灭私有,包括朝鲜在内。可笑的是在朝鲜嘲笑我们是【中修】的时候,他们的共产主义,已经成为一张皮,内中包裹着的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本拥有者】。 对于共产共妻,我没办法去评判,毕竟当人类跃迁到【共产主义】时期,道德就该重新被定义,那时候现有道德将被粉碎和重组,就像古代人没办法理解现代人觉得女人不是附属品一样,一个时代应该有一个时代的道德,我们用现代的平权思想去批判古代人的思维和生活,这毫无意义,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地看待问题这一基本方法。 总得来说,《宣言》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构建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理想中的未来。但是人类社会的未来到底会如何应该如何,这终究还是个我们一直需要追问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也需要我们结合实际不断地去完善。毕竟这个世界的复杂远远超越了目前人类思维的极限,人类可能走到历史的尽头也回不到【伊甸园】了吧。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十):我也是读过共产党宣言的人了 就像热门短评说的那样: 我也是读过共产党宣言的人了~ 书摘: 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个基本思想完全是属于马克思一个人的。 一、资产者和无产者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 资产阶级的这种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上的进展。 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 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 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 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二、无产者和共产党人 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 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 而资产阶级却把消灭这种关系说成是消灭个性和自由!说对了。的确,正是要消灭资产者的个性、独立性和自由。 在现今的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范围内,所谓自由就是自由贸易,自由买卖。 但是,你们共产党人是要实行公妻制的啊,——整个资产阶级异口同声地向我们这样叫喊。 资产者是把自己的妻子看作单纯的生产工具的。他们听说生产工具将要公共使用,自然就不能不想到妇女也会遭到同样的命运。 他们想也没有想到,问题正在于使妇女不再处于单纯生产工具的地位。 三、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 1、反动的社会主义 2、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资产阶级中的一部分人想要消除社会的弊病,以便保障资产阶级社会的生存。 3、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四、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 总之,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 在所有这些运动中,他们都强调所有制问题是运动的基本问题,不管这个问题的发展程度怎样。 最后,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11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