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第二课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和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文中卖火柴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虚实结合的写作表达方法,体会这样写作的好处。
流程及方法:
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著名童话故事。讲述了除夕夜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被冻死在大街上的故事。现实与虚构的交替,美丽的幻想与残酷的现实的交替,是这个童话的特点,也是这个凄美故事中最感人的部分。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验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和表达效果。和现实。教学的难点在于理解课文最后三段的一些深刻的句子。
学术分析
这篇文章的故事相当悲惨。学生要根据故事背景理解课文,进入小女孩的情感世界去体验。
教学与学习
采用“引导—发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来理解课文内容,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第二课
1. 对话介绍
1、老师们、同学们,在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笔下,我们认识了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健康:贫穷、寒冷、饥饿、可怜……
师:这个可怜的孩子在除夕夜被冻死了,但她带着美好的愿望离开了。
2.我们来学习第二部分(展示课件)
1、深入阅读,感受女孩的悲惨命运
2、以报道的形式,通过对比,感受到女孩命运的悲剧。
(比如,在点燃火柴的美好幻想中,我感受到了女孩现实生活的残酷:小女孩特别冷,渴望温暖,所以她幻想有一个大炉子;她特别饿,渴望食物,所以她幻想烧鹅;现实中,她是孤独的,渴望亲人的爱,我幻想已故的奶奶。)
现实与幻想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越是美好的幻想,越是衬托出现实的悲伤,让人感受到女孩的命运越是悲惨。
3、完成形式,在美丽的幻象与残酷的现实的对比中突出小女孩的悲惨经历。小女孩对幸福生活最后的渴望是那么强烈。
3.围绕中心,另一个主题
1. 显示句子
“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句话的意思是,小女孩去世了,死在了美丽的幻境中。只要小女孩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只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只有死亡才能让她免于寒冷、饥饿和痛苦。
2.表演:没有人知道她看到了多么美丽的事物,她过得多么幸福,跟随奶奶走向新年的幸福。
学生可能会问:这么漂亮的东西意味着什么?你为什么看到它?你怎么看到的? “幸福”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小姑娘真的幸福吗?
3、正当别人开开心心过年的时候,女孩却静静地冻死在大街上。我们来读课文的最后两部分,跟着音乐大声朗读。
4.思考问题,理解写作方法
1、讲解虚实结合的书写方法和作用。
2、练习运用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
5. 扩展和延伸
1. 通过写感言、信件或歌曲来练习写作。
2. 课外阅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故事。
版式设计: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可怜冷酷的现实(实际)
《幸福》美丽的幻象(假文)
痛苦、悲惨的命运(实际)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11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