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被毁》讲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风景及其被毁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盗匪的痛恨。激励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文字语言简洁,结构严谨,立意新颖。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篇章。

课后我会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有得也有失。先说收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课文单词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课文中的生词不能涵盖,每一个都要提到。相反,解释学生自己无法解决的发音、汉字和单词就足够了。例如,注意本文的语音发音:估计的“数量”一词在这里需要发第二声。精致而清晰的“tic”必须是第一次发音。该词重在“月上繁星”,应结合正文来理解。这句话概括了圆明园的结构布局。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拱:聚集,包围。就像许多星星聚集并包围月亮一样。”教学时我问:文中的“星”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很多小花园。”这里的月亮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本段这句话的意思是:许多小花园像星星一样围绕着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结合上下文理解单词,而且对圆明园的布局有了很好的了解。

2.理解文章的结构。这篇文章组织得很好。教学时,学生首先用自己的话总结每段内容。学生读完全文后发现:课文第一自然段总结了圆明园的毁坏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与“我国的瑰宝”相吻合。文末提到的“园林艺术与建筑艺术”。精华化为灰烬。”自始至终呼应,作者的仇恨和悔恨之情跃然纸上。第二自然段至第四自然段详细介绍了古城的布局、建筑风格和珍贵藏品。第五自然段用简洁准确的语言介绍了圆明园的毁坏情况,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本文的内容,还教学生如何布置文字。

3、结合资料,观看纪录片《圆明园》,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百年的屈辱历史,警示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教学中,我首先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圆明园被毁的历史根源。学生们查阅资料了解到,自清朝中期以来,国家的科技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1840年(道光二十周年)西方殖民主义者挑起侵华战争(公元——年),即第一次鸦片战争;随后中国爆发了反抗清朝统治的“太平天国运动”。 1856年10月,英法两国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首先,他们两次在广州挑起战争,但都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为了向清政府直接施压,他们决定出兵京师。 1858年5月,侵略军逼近天津,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俄、美等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 1860年7月(咸丰十年),英法侵略舰队再次闯入大沽口。他们打着英法公使进京换和平的幌子,强行推进,诱导“和平”。目的是派兵进京,迫使清廷就范。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在战争与防御战略的选择上犹豫不决。侵略军直进通州。 9月21日,清军在通州八里桥决战失利。第二天一早,咸丰皇帝匆忙从圆明园逃往承德避暑山庄,造成京城无主、百官散乱、士兵无动力、百姓惶恐的危机局面。

4.让学生写出读后的感想。听完这堂课,学生们感慨万千,义愤填膺。他不仅对圆明园被毁深感悲痛,而且对英法联军的土匪行径也深恶痛绝。看到这一幕,我问道:“同学们,这段屈辱的历史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心里。我们不仅悲痛,更应该警醒,让这样的历史悲剧不被改写。那么作为今天的青少年,我们该做什么?”你应该做什么?请写下你的感受。”它结合了阅读和写作。

没有完美的课堂,只有遗憾的教学。这堂课结束后,也有一些不足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

1. 课前复习资料。学生只停留在机械地从计算机中打印出信息,没有熟练运用选择。改进的办法是,课堂上不让你看资料,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

2、情感阅读不够。尤其是对“圆明园的毁坏是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认识不够。所以遗憾没有读。今后加强阅读训练。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11420.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