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如何让课堂“出彩”

如何让课堂“出彩”

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三尺讲台讲述着师生成长的故事。故事精彩与否,不仅关系到老师个人的幸福,也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长。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出类拔萃”呢?

古人云:奏千曲而声晓;观千剑,便知兵器。文化底蕴决定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驾驭能力。只有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教师才能创造精彩的课堂。

前不久,观摩了老师讲授的一门经典入门课程《读西游记,谈悟空,启迪成长》,感触颇深。面对一本名著,老师巧妙地抓住悟空的“三遍三遍”,梳理情节,聚焦人物。通过读、听等多种形式,悟空已内化于心,从一开始的“不守规矩”到“重情重义”到“力争正果”,从“猴性难改”到“悟空本性难改”。 “人间温情”再到“佛性境界”,人物的成长轨迹非常清晰地呈现在每个学员的面前。最后全班讨论:悟空成长的因素有哪些?这样,你就能比较自己,获得感悟和成长。

学生们在这节课中收获很多,而这种成长并不是依靠显性的灌输,而是一种隐性的、渗透性的滋养和熏陶,这是由老师丰富的文化底蕴支撑的。

教师只有对教材有透彻、深入的理解并能创造性地运用,才能创造出教学的“最佳路径”。否则就只能按照教科书来。经常提到的“仔细阅读课文”就是一个好方法。 “一个词不恰当,但每个词都有它的意义。”有时连标点符号我都能用。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只有准确把握课文主旨,找到立足点,才能顺流而下,创造一道亮丽的风景。

首先,聚焦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眼睛,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这是进入课堂的重要起点。比如,二年级语文第二卷《我不是最弱的》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课文标题中得到很多信息:“我”指的是谁? “最”是什么意思?这是什么意思? “弱”是什么意思? “弱”是本课需要掌握的一个新词。它的本义是什么?谁说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文中哪些段落与主题相关?其他段落起什么作用?

可以说,当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之后,教师的教学设计就基本出来了。这叫“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二,问为什么。文章为什么这么写?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是那个词?为什么文本要这样排列?教师要学会“读无字”,一只眼睛读纸上的内容,另一只眼睛穿透纸的背面,读单词背后的内容。

当老师讲到陆游《十一月四日的风雨》第一句“我卧孤村而不自哀”时,你可以问这样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卧”?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不要为自己感到难过”?他在“悲伤”什么?一个人为何要“卧于孤村”?他的家人在哪里?通过不断的提问,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就会越来越深,教学思路也就水到渠成。

最后,品味语言。汉语是通过语言和文字来表达的。 “修饰文字的人感动了,然后才说出来。”例如,《红楼梦》中宝玉被打的那一章,有这样几句:“贾政端坐在椅子上,气喘吁吁,满脸泪水,口中不住地说:‘拿宝玉来!拿根大棍子!用绳子把他们绑起来!把所有人都用绳子绑起来。门都关上了!如果有人在里面发消息,立刻就会被打死!’”对于一个文学大师来说,不缺有钱人言辞,但这里连续使用了三个“取”字,说明父子之间的矛盾已经激化,失去了控制感。平衡,以不寻常的形式呈现出“汹涌的波浪”。又如,“贾政仍觉打得太轻,便将手掌一脚踢开,自己拿开,咬紧牙关,狠狠打了三十、四十下”。 “踢”、“抓”、“咬”、“掩”,盛怒之下,贾政对儿子的一系列猛烈殴打,描绘了这个封建卫士的狰狞面目。教师只有先了解这些,才能引导学生了解。

当然,一个好的课堂因学生而精彩。在精彩的课堂中,教师让位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在一场《鲁滨逊漂流记》阅读表演展示课上,课堂由学生们主持,整个交流活动按照他们喜欢的方式进行:有的善于写作的学生写下自己的读后感想,有的为鲁滨逊写信喜欢阅读的同学读上一段有配乐,感慨万千;善于口才的学生,讲故事生动;喜欢画画的同学画思维导图、小报;喜欢表演的同学们盛装打扮,为大家重现那一瞬间。场景……整节课老师只是旁观者,而学生们则喋喋不休、妙语连珠,展示着自己的阅读成果,让老师的课变得精彩。

一个“优秀”的课堂需要一生的努力。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11414.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