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论语十二章》解读

《论语十二章》解读

以前,我给学生讲《论语》的时候,我只是觉得,翻译完之后,学生只需要掌握基本的思想,能够听写背诵,最多也就自学一下。培养修养、学习方法、学习态度,让他们读后联系实际、发展思想。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孔子、孔子思想在各种资料中都有现成的答案。我从来没有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从文化和生活的角度深入研究过它们。

前段时间,我给一些从小升初中的孩子讲了小学语文和初中语文在学习方法、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讲完后,还剩一些时间,我就选择了。” 子曰:“我十五,立志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聪敏;七十岁时,随心所欲,不逾矩。 ”作为例子,引导他们以相对独立的方式进行创造性学习。之所以选择这一章,完全是因为它易学、易懂、简单。适合尚未进入初中的孩子又省去了老师的麻烦。

因为我之前讲过现实生活中的语文大概念,并与语文知识进行了几次有趣的互动,而孩子们对即将到来的初中生活充满了向往和期待,他们大声朗读,结合课堂注释,猜句子内容、背诵、优美的听写,孩子们听写得又快又好,谈论着与学习、生活有关的感受等,我不禁感慨:如果生活也像我们第一次见面!我希望这些同学们能够保持对初中生活的热情或者保持得越久越好,再久一点……如果我们的语文课不让考试逼得我们着急,我们就可以放慢脚步,继续我们的生活。自己的规则和方式。多么高兴啊!

孩子们的快乐瞬间引发了我的思考,我用了15分钟即兴讲述了我对这段话的理解。我以前从未有过这样的顿悟。教与学是互惠互利的。现在想来,我已经开始向王军学习了。老师,尝试用老师自己的思维走在语文课上的感觉真好。其组织方式如下:

“我十五岁了,决心学习。” ——孔子总结了他的一生。十五岁,他已经过了顽皮的年纪,也过了懵懂无知的年纪。他开始认真、仔细地思考: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他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又如何呢?他翻来覆去,翻来覆去,思绪万千。他环顾四周,寻找着。 “独自登上高楼,望天涯”,他终于恍然大悟:他绝不会白白度过这一生,也不会为了自己的财富而抛弃世界。我们要为了世界而努力学习,用自己的努力造福世界。这是一个树立和坚持理想的过程。 “志”字表达了孔子在探索理想过程中的曲折和决心。十五岁,相当于现在的阶段,初中毕业,即将进入高中。孔子在这个年纪就树立了坚定的志向,决心不惧一切艰难险阻,这样他就能有方向、有目标地生活。孔子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后人:立志很重要,奋斗要早。

孔子十五岁立志学习,并不是说他十五岁就开始学习或者决心学习,而是他十五岁就开始思考“为什么读书”,就像周一样恩来的“为中华崛起而学习”,沉从文的“为信仰而奋斗”也是如此。孔子少年时就是一个有着崇高理想追求的人,属于“有志之士”之一。

经过十五年的学习、奋斗、磨练、拼搏,——终于学会了一技之长,获得了安身立命的资本。能够在专业领域独树一帜,拥有过硬的技能和能力,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学有所成”。这是创业的绝佳时机,你的人生将进入实施理想行动的阶段。这时,孔子开始授徒,他的事业开始腾飞。需要注意的是,一个人从十五岁到三十岁的十五年学习绝不局限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应该包括长期扎实的社会实践和理性思考。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通过不断追求知识、论证、失败、成功的反复探索,孔子终于获得了成功。他的学识、眼界、眼光、性格、果断都相当成熟,能够独自主宰国家和家庭。三十岁相当于现在的学生博士毕业的年纪。然后练习一两年。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是多么“与时俱进”,他的成长速度又是多么符合当今有志青年的步伐!

《四十不惑》—— 一般情况下,经过十年的社会和职场打拼,现代人到了四十岁,做事就不再迷茫了。企业内外很多复杂的事情都可以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解决方案,可以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意识形态的东西开始固定化,比如人生观、价值观、宇宙观。这是一个人职业生涯的巅峰状态和全盛时期。在学术上,他充满了无尽的灵感和创造力,这是他从十五岁起二十五年积累的结果。不仅是事业,就连情感、家庭也逐渐变得安稳稳定。他们不再东张西望,也不再患得患失。他洞悉世事,深谙人情世故,事业有成。彻底摆脱“心如莲子,总含苦涩,愁如春蚕,未断丝”的偏执。在此期间,孔子也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但在齐鲁两地都失败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正直:“富贵而无正义,于我而言如浮云。”

《五十知天命》—— 五十岁,人经历了更多的坎坷。他们经历和见证了太多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开始思考宇宙、自然、人生、生死等哲学命题。移开视线,看清暗淡,看透,顿悟。坦然地接受生活中的一切苦难,坦然地对待人生路上的一切悲欢离合。我此时的心情:满月是诗,缺月是画,日出灿烂,日落浪漫。苦难与成功,悲伤与欢乐,都是岁月深处的温柔。不再注重是非,不再注重追求结果。享受上帝赐予你的所有礼物。即使死亡马上来临,他依然会“敲罐唱”,从容、从容。 “心如白云,常自在,心如流水,自西向东漂流”。孔子五十五岁时开始周游世界,宣扬他的政治理想,过着十四年的流浪生活。季康子迎接他回到鲁国时,他已经六十八岁了。他被尊为“国之老人”,却从未被重用。五年后去世(孔子551—— BC 479 BC),享年七十三岁。

《六十而耳顺》—— 六十而能广泛听取意见。到了六十岁,你就能接受一切不同的声音,能够辩证地客观分析对方的所作所为,不带任何个人色彩,能够冷静、公正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且能够理解对方。即使是意见不同的政敌、水火不容的情敌、死敌,也能和睦相处、从容相处。对以前无法理解的一切的包容和理解。从“爱”的角度看待人类乃至万物,“仁”的吉祥之光开始闪耀,内心变得平和、清明。在这里,“耳顺”不仅仅是广泛听取意见,更是包容一切的“宽恕”之道。因为慈悲,所以我们理解,所以我们爱。达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圣境界。

“七十了,随心所欲,不逾矩。” —— 道路看不见。七十岁的时候,所有的规则都已经融入到思想和行动上的高度自觉。你可以左转或右转,跟随你的心,不会超越道德信仰、规则和法律。此时此刻,孔子已经放弃了身体感官的外在感知,回归内心,谨慎反省,达到了儒家修养的巅峰,——“慎独”。

人是一种欲望动物。所谓“生活的追求”,无非是寻求各种欲望的满足。君子的修身,就是抑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望。在追求和实现各种欲望的过程中,难免会与他人的欲望、他人的利益发生冲突。也就是说,学生报考、教师职称评定、官员不合理晋升、商人非法交易、甚至农民过量生产农药等各种利益传递过程中不可能没有冲突。第一,不是自己的利益与他人的利益相互斗争,才导致大家为自己、世界而混乱。更多的时候,这是人们内心深处良知和道德的宣战。这是一场极其漫长、艰苦、复杂的精神内战。真正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不犯规矩”,知天识地知己,才是真正的“圣人”

从十五岁到七十岁,孔子完成了“立志、立业、立世、明理、仁恕、慎独”的完美过程。他化茧成蝶,修成“仙”,从“凡夫体”转变为“圣人”。同时,从这个过程中也可以看出,“修身”靠青年,“修德”贯穿一生,只有“修德修才”,才能成就大业。因此,儒家主张先“修身”,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才德”是儒家衡量人的重要标准。

当然,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活医疗条件有限,古代人的平均寿命在四十五岁左右,七十岁的人“古稀”。孔子的寿命很长。他一生知识渊博,充满激情,热心侍奉天下,胸怀天下。然而,他却屡屡受挫。在他被迫前往山东、游历各国期间,他露宿街头,食不果腹,充满危险,甚至多次差点丧命。此时的他已经五十五岁了,却依然没有退缩的意思。他对自己的理想和事业充满热情,令人敬佩。看看现代人,四十岁出头就开始腹胀,浪费时间,怀念退休生活。以如何保持健康为爱好,心灵提前进入衰老状态。

为以后的健康生活打下基础固然好,但为舒适的生活铺路可能还为时过早。据权威机构统计,现代人的平均寿命为七十二岁。人们活到八十岁或九十岁并不罕见。像杨绛、周有光这样的百岁老人并不罕见。 “车不倒的话,就推吧。”前天电视新闻还报道称,石家庄老太太杜明凤89岁高龄,风雨无阻仍在卖报纸,并计划工作到95岁才“退休”。这真的很令人兴奋。从四十岁到九十岁,中间会有一个清晰的五十年的时间来填补,这已经足够丰富了!人如果没有爱好,没有精神寄托,怎么能忍受长时间的退出社会舞台呢?孔子四十岁开始认真“悟道”。七十岁时,他终于有所成就,欣喜若狂。

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四十岁应该是心智完全成熟的美好阶段。现代很多男女都感叹岁月不饶人,看着青春的逝去显得格外焦虑。 “我恨不得拿个擀面杖在全身揉一揉,希望能把浮在身上的肉压得更紧实;或者干脆不吃肥肉,勒紧裤腰带,恨不得挨饿回到年轻时。” ”。太专注太怀念年轻时的时光,外表看起来很迷茫。施耐庵在《水浒传》序中说:“三十而未嫁,不宜再娶;不到四十,不宜为官”。这应该是因为古人的生活条件太“穷”了,吃蔬菜、吞糠的人都无法生存。下来不易,三四十岁已经腐朽,只好“中途放弃”,“丧失斗志”。不过西方的生活水平恐怕更高一些,所以西方有句谚语:人的生命四十岁才开始。我喜欢周有光老师说的一句话:以前我们是从中国的角度看世界,现在我们要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视野越宽,格局就越大;心不老,生命的姿态就永远年轻,王军老师就是那种将繁杂的生活还原为简单原色的青春舞者,他的率直已经进入了不朽的境界。今天,5月4日青年节,我发一篇旧文,表达我对我欣赏和喜欢的青春姿态的深深敬意,以及对你们的敬意。

民国时期学者梁实秋在其《中年》一文中也有这样的论述,引述如下:

“我见过一些天生有福的男女,年轻的时候很傻,浓眉大眼,僵硬僵硬,像一些青涩的毛桃,上面长着一层很长的毛。”他们,原封不动,是被打磨过的原石,但到了中年,他们却变得光彩照人,仿佛脚下有泉水,一眼就知道他们是充实的。他们的生活就像喝窖藏多年的老酒,浓浓的,香浓的!对于他们来说,中年没有忧愁,四十岁开始生活还不算晚。中年的乐趣在于懂得好好的生活和自己,这样才能做自己能做的事,享受自己能享受的生活。幼儿演员适合唱大型武侠剧,而中年演员才能承接大型大戏,因为他们只有到了中年才能真正理解戏曲的内容。”

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情感、叹息、记忆、皱纹,甚至疾病。在掠夺、夺回的同时,也在不断的给予。那些经历与思考,那些淡定与从容,那些理解与通透,都是人生旅途中的宝贵财富。心态要平静,不要惧怕时间。每个年龄段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景。 “活出当下的美丽”,这个世界不虚此行。从三十五岁到四十九岁,人到中年,各种积累已经成熟,应该是人生大结局的开始。

孔子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和回顾,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信息。除了上述之外,还应该包括对逝去青春的慰藉:每个年龄段都有该做的事、该思考的问题、该走过的风景。这真正实现了我们所说的“关爱自己,热爱生活”。用思想走在人生路上,无论是上坡还是下坡,都是美好的。

同时,从伟大教育家孔子的这段“自我总结评价”来看,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长”,更重要的任务是关爱学生。他们灵魂的“成长”。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11597.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