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实录
《桃花源记》教学实录
本课程荣获2014年第二届北京市基础教学技能大赛初中组一等奖
张赫/辅导、组织
1.思考并提取单词和句子
学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名诗《桃花源记》。早些时候,我们通读了这篇文章并阐明了其含义。现在,老师要考验大家了。请合上书本,想一想:文中描述桃花源景象的词句有哪些?
健康:“土地平坦广阔,房屋整齐,田野肥沃,池塘美丽,桑竹茂盛。”
健康:“行街,鸡犬相闻。耕作其中,男女衣着如外人。”
师:“其中”中作中作”应读作“zhng”。
健康:“黄发垂下,心情愉悦。”
(屏幕展示,学生齐读。)
土地平坦广阔,房屋整齐,田野肥沃,池塘美丽,桑树翠竹。街上车水马龙,鸡犬相闻。其中,男女的穿着都像外地人一样。他的黄发垂下来,他对自己很满意。
(设计意图:筛选提取描述桃花源情景的词句,明确研究对象。)
2. 搜索并理解单词
师:根据这些单词和句子,老师特意画了一个插图来测试大家对单词和句子的理解。学生寻找图中与原文不同的地方。
(在屏幕上显示。)
(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并在发言前互相交流。)
师:同学们都跃跃欲试。看来你们都有自己的发现。谁能告诉我?
学生:土地画错了。文中是“地平”,“平阔”是“平坦开阔”的意思,但图中的土地有高有低,凹凸不平。
师:观察得很仔细。
(屏幕显示。) 平旷,平坦,宽阔。
学生:房子也画错了。文中“房子看起来像”和“,看起来像”的意思是————(皱眉,思考)反正图中的房子是横着竖着画的,与原文不一致。
师:谁来帮助他?
学生:“俨Ran”是“整齐地”的意思,“Ran”应解释为“The Appearance of.”,“俨Ran”可译为“整齐的外观”。
师:你对“好像”这个词的理解很好。
(屏幕显示。)看起来干净整洁。
师:我还有什么地方做错了吗?
学生:田间的路也画错了。文中提到“道路交通”,田野里的小路要纵横交错,相连。图片中的路径没有交织在一起。
师:“交通”这个词我们都很熟悉。不是交通的意思吗?例如城市交通、交通工具等。
学生:不是。现在,“traffic”这个词指的是交通。在古代,“交通”是两个字,译为“互联互通”。
(屏幕显示)交通在古代是由“交”和“通”两个字组成的,有“跨越、思考”的意思;现在它是一个词,指的是交通。
师:这种古今词义变化的现象叫————
生(气):古今不同的意思。
师:文中还有哪些词语具有“古今不同义”?
健康(杂):“老婆”、“好吃”、“无所谓”、“绝境”……
(在屏幕上显示。)
古今同义词,古今含义,交通,妻子,美味,无论绝境
师:现在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些古今同义词。谁会是第一个? 《妻子》———
健康:“妻”现义为“男人的配偶”,古义为“妻子儿女”。
老师:第二个是————“好吃”。
健康:“美味”源于“无杂树,草香”。 “鲜美”现在是一个词,意思是“好品味”;古代是两个字,应译为“光明美丽”。
师:你可以把这句话放在上下文中解释一下。这是非常好的!下一个。
盛:“无所谓”出自“问今何时,不知有汉、魏、晋”。 “No Matter”现在是一个相关词,相当于“No Matter”或“No Matter”;在古代它也是一个词,常被译为“别说,更不用说”。
师:很好。最后一位,谁会来呢?
生:“绝境”出自“子云先祖逃离秦朝之乱,率妻族人,来到这绝境”。绝境,现代意义是“没有出路的困境;困境”,古代意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设计意图:用词语的现代意义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厘清“交通”的古今意义,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进行梳理和总结。)
师:同学们找得很准。学习文言文时,要注意积累文言词句,关注文言现象。还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人们工作的地方也是不对的。 “人们往来耕种庄稼的地方”中的“气”是代词,指的是上面所说的肥沃的土地。人们应该在田野里劳动。
师:“气”到底指的是什么?
盛:“其中有那么多庄稼”中的“气”不是指田地,而是指整个桃花源。文章从平原出发,描写桃花源里的情景。无论是桃花源里的自然景观,还是人们来来往往、农耕劳作的场景,都在整个桃花源里进行。
所以,这里的“气”就是指“桃花源”。
师:“气”这个词在文言文中很常见,通常指文中提到的人或事。比如下面这篇文章“一出来就得到船”。根据上下文,这句话中的“它”指的是什么?
生(气):渔夫。
(设计意图:引导和明确“气”的内容,掌握“气”的用法,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理解词义。)
师:图中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老人的表情不对。从“黄发垂下,自得其乐”可见,老人和孩子们都心旷神怡。老人们也应该感到高兴。然而,照片中的老人却十分悲伤。
师:哪个词是“度”的意思?
生:“和”。
师:课文中有没有“都”字?
生:《男女衣着如外人》中的“兮”。
生:“听说村里有此人,冼来打听”中的“冼”。
健康:“皆出饮食”、“皆叹息”中的“皆”。
老师:“丙”、“夕”、“贤”、“吉”都是“全部、全部”的意思。它们的使用不仅避免了重复,而且使文章的词语和句子更加丰富多样。
(设计意图:整理课文中“都”的近义词,帮助学生对文言文进行分类。)
师:分类、归纳、整理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很好的方法。这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你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自然就会提高。
3.谈论并分析词语
1、读单词、句子,探索天堂。
师:现在我们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我们来看看作者通过这句话描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桃花源。学生们读着,品味着,谈论着这些词句描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桃花源,描述了桃花源里的人们是什么样的生活。你可以使用这个语言表达————
(在屏幕上显示。)
语言形式:从“____________”读到《桃花源记》中的“______”。
(设计意图:在巩固词句翻译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相关词句所描述的桃花源场景,了解相关词句所描述的桃花源里人们的生活。作者。)
学生:从“地势平坦,房屋整齐,有良田,有美池,有桑竹”这句话中,我读到了桃花源的“美”。肥沃的土地、整齐的房屋、美丽的池塘、桑竹等绿色植物,充满了田园气息。
学生:我从“街上车水马龙,鸡犬不闻”中读到了桃花源的“静”。清晨,时不时传来几声鸡鸣狗叫,村里都能听见。 “闻”是“听”的意思,正是这个词形容了桃花源的宁静。
师:哪个词形容宁静?
(平时的读法是“街上车水马龙,鸡犬相闻”,重在“相”。)
学生:我觉得“相”字表达了桃花源的宁静。重点不在于“气味”,而在于能够听到对方的声音。几声鸡鸣和狗叫衬托出乡村的宁静。
师:很好!正是因为安静,我们才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正是因为一两声鸡鸣,一两声狗叫,才衬托出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南朝诗人王绩在《入若叶溪》中说“蝉林更幽,鸟鸣山更幽”,王维的《鹿柴》说“人间无人”。山空空,却可闻人声”,两者都采用了这一理念。一种对比静止与运动的方法。还有吗?
学生:我从“黄发垂下,自得其乐”中读到了桃花源的“幸福”。老人和孩子都安心、快乐。
师:老人长寿,孩子幸福。除了这些,你还读了什么?请注意“怡然”二字。
学生:“怡然”的意思是“舒服的样子”。老年人之所以长寿,是因为他们生活悠闲、安逸。
(设计意图:抓住“宜人”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从词义解读人们的生存状态。)
2.展示背景,再探桃源。
师:通过读单词和句子,我们可以看到桃花源的美丽和宁静,以及人们生活的悠闲和安逸。误入桃花源的渔民看到这样的场景会作何感想?现在,我们一起进入东晋太元时期。
(配乐、屏幕背景信息、画外音朗读。)
太原,东晋孝武帝(公元376-396年)年号。这一时期政治极其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生活荒淫,互相倾轧,赋税徭役繁重,战争频繁爆发。短短21年间,爆发了60场大小战争。结果是:
白骨露野,万里无鸡鸣。 (曹操《好力行》)
战争尚未停止,孩子们正在向东进军。 (杜甫《羌寨三》)
师:谁能解释一下这两句诗的意思?小组讨论后即可回答。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交流。)
健康:“白骨露于原野,千里无雄鸡啼鸣”意思是“兵士白骨露于原野,千里无雄鸡啼鸣”。
(宜生犹豫片刻,举手问道。)
学生:老师,“军队”似乎是指“武器、铠甲等装备”。怎样才能用“维希”呢? “不休息”,这句话有道理吗?
师:“兵哥”字面意思是“武器防具等装备”,但也可以指————(有几个同学举手。)
师:有的同学知道。谁来帮助他?
学生:老师,这里的“军事革命”可以指“战争”。 “战事未休”就是战争没有停止,所以“孩子们向东进军”————连孩子都被迫上战场。
(盛叹了口气,脸上露出悲伤的表情。)
师:一目了然。借助这两首诗,学生可以想象东晋太原时期的情景。
学生:我看到了荒野。战争结束后,许多人死去,尸骨散落在荒野。方圆千里,荒无人烟,连鸡叫声都听不到。四周一片寂静。
师:你们看到的是战后的景象。
学生:我看到了那个村庄。战争久久不能停止,政府派人逮捕了这些年轻人,甚至连年幼的孩子也抓捕了。老老少少,妇女儿童都痛哭流涕。
师:你看到的是村庄之间的景象。 (举起手来。)
师:请来发言。
学生:老师,我想起了杜甫的《石运官》。 “听女人说话,三名男子正在城中驻守,一名男子带着一封信抵达,两名男子战死,幸存的还活着,而死者却早已去世。没有人了。”房间里除了孙子。”
师:你能解释一下吗?
学生:老太婆家有三个儿子,都被抓去当兵了。一个儿子写了一封信,说另外两个儿子都在战争中阵亡了。老太太还没来得及伤心,政府又来抓捕她了。老头子只能翻墙逃走,老太婆也只能连夜跟着官员到军营做饭。家里只剩下儿媳妇和还在吃奶的婴儿。在这样的日子里,人们确实很痛苦。
(学生同情地听着。)
师:这位同学知识面很广。看
得了吧,他平时很喜欢读书。 “战乱未终,儿女东行”也是杜甫的一首诗,也表达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学生:根据屏幕背景信息,东晋太原时期,短短21年时间,爆发了60场大小战争。在这样的社会里,普通人只能过着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生活。
师:很好!只有了解了作者所处的时代,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为何要写出这样的桃花源。如果你是从战争中走出来的渔夫,你最惊讶在桃花源里看到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了解时代背景,从渔人的角度反思桃花源,加深学生对“桃花源理想”的理解。)
健康:如果我是一名渔夫,我会习惯在荒野中看到白骨,而最让我惊叹的就是“肥沃的田野、美丽的池塘、广阔的交通”。
老师:是啊!有这样一个美丽而宁静的乡村!
学生:如果我是一个渔民,听惯了战争的声音,最奇妙的就是“鸡犬相闻”。
老师:是的,我捕捉到了声音的对比。
学生:如果我是一名渔民,我会习惯看到家庭被毁、人们流离失所,而最让我惊讶的是“金毛垂下,自得其乐”。
老师:“老人有老人的样子,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样子。”让老人和孩子幸福地生活,一直是古代先贤的社会理想。
(设计意图:换个角度,从渔夫的角度重新审视桃花源的景象,解读桃花源里人们的生活价值。)
4.比较并求根。
师:对于来自乱世的渔民来说,桃花源里的宁静是多么珍贵啊!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东晋士人有着怎样的理想呢?我们先来看看晋代成书的《海上十洲》中的记载。
(屏幕显示,教师朗读。)
瀛州位于东海之滨,面积四千里。大概是会稽左右,距西海岸七十万里。其上长有蘑菇、仙人、玉石,高数千丈。泉水如酒,味甜,故名玉梨泉。喝了几升,就能让人长生不老。岛上有很多神仙。 ————“海上十洲”
老师:谁能告诉我东晋读书人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思考、交流。)
学生:在东海,有一座岛屿,名叫“瀛洲”,面积四千里,距西海岸七十万里。其上长有灵芝、仙草,还有玉石,高千丈。那里所产的泉水甘甜如酒,名玉里泉。喝几升泉水,很容易让人醉,还能让人长生不老。瀛州居住着许多神灵。
师:这位同学的理解很好。瀛州,东晋文人心目中的理想境界,宛如仙境。这里有让人长生不老的泉水,也有各种奇花异草。说到这里,老师想问:陶渊明的《桃花源》和东晋的《瀛州》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同学们议论纷纷。)
健康:瀛州充满神话色彩,难以捉摸,遥不可及。它位于东海,七十万里之外,凡人无法到达。其泉水如酒,味甜。喝了它就能长生不老,变仙。真是太梦幻了。
老师:桃花源呢?
盛:桃花源充满田园气息,田园肥沃,池塘美丽,桑竹茂盛。这些场景似乎就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
师:梦想和现实,差别这么大。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桃花源记》呢?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学生:我想陶渊明在乡村隐居了16年。他在田间劳作,过着“早晨起床收拾荒地,荷花归锄”的生活,所以他笔下的桃花源充满了田园气息。
师:这位同学把我们刚才提到的《归园田野》的诗句结合起来就很好理解了。有人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学生:刚才我们了解到陶渊明生活的东晋——年,战乱频繁,人民生活水深火热。正是因为现实生活如此残酷,他笔下的桃花源才呈现出和平、宁静的特点。
师:能够结合时代背景来分析,真是太好了。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瀛州和桃花源,了解桃花源的象征意义——代表老百姓的共同理想。)
老师:这么美丽的桃花源,这么理想的桃花源,能实现吗?陶渊明在文末只留下了淡淡的六个字————“以后再也没有人关心了”。这六个字应该怎么解释呢?
(在屏幕上显示。)
之后就没有人关心了。
健康:从那以后,就没有人再去寻找桃花源了。
师:从作者身上你能读出什么样的感情?
健康:感叹为什么人们不再搜索它。
师:除了感叹之外,还能读出其他的情绪吗?
(老师在师范读完后读到“没有人对此感兴趣”,于是学生们低声跟着他。)
学生:还有“忧郁”。
学生:还有“遗憾”。
师:哪两个词可以表达这种感叹?
(趁你还活着的时候阅读和品味。)
生(气):“岁”、“午”。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文章的最后一句“无人问津”,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桃花源理想的惆怅和遗憾。)
5.读完后就会爱上这个场景。
师:陶渊明去世了,我深感悲痛,但他追求理想的形象却深深地铭刻在世人的心中。他年轻时当官,希望帮助百姓。然而官场黑暗,他不肯为了五斗米就范。他隐居乡村,亲自劳动。尽管战争仍在继续,他仍然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天堂。让我们再次朗读描写桃花源景象的句子,再次体会作者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设计意图:重读描写桃花源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对桃花源理想的不懈追求。)
6.写信表达你的感受
师:“桃花源”一出现,就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所追求的理想。从唐代的王维到当代的毛泽东,许多名人都有赞誉之词。
(屏幕展示,学生齐读。)
春天一到,桃花遍地,不知何处寻仙源。 ———王伟
渔船不归,想着一片世外桃源,一条通向世界的路。 ———张炎
陶玲不知道该去哪里。桃花源里有田野。 ———毛泽东
师:今天,我们走进桃园,赏词赏句,畅谈理想。老师相信大家都有很多话要说。现在,请你拿起笔,写下你此时此刻的感受,以及你对桃花源、陶渊明的理解。
(屏幕显示,教师朗读。)
对于我们来说,桃花源其实很平常,但无论是权势太守,还是隐士刘子基,都找不到它。隐居乡村十六年,不曾放弃五斗米的陶灵公,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理想的境界,也安排了这样一个难以捉摸的结局。你怎么看待这件事?请写下你的感受。可以是对联、诗歌、读后感言等形式,也可以通过联系课前找到的材料进行补充和转移。
(学生思考、写作,教师检查、指导。)
师:谁能告诉我?
学生:老师,我发现了一副对联,我觉得很有趣。上联是“一日本源,渔耕皆其乐,无论魏晋”,下联是“千里之外,食暖皆需,何必有汉朝”。这副对联不仅巧妙地在文中运用了“不知汉朝,不顾魏晋”这句话,而且还表达了世外桃源的孤立。
学生:老师,我还写了一副对联。
首行第一行是“入桃源,见良田美池,自得其乐”;下句是“出桃花源,荒野寻白骨,家破人亡”。
(掌声。)
师:写得真好,桃园内外,两个世界。还有吗?
学生:老师,我写了几句话反思。 “年轻时,家境贫寒,苦读诗书,却没有陷入成为伟人的志向;初入官场,被人轻视,但我并没有不忘济世报国,几经坎坷,豪情满怀,为五斗米不放弃,南山种豆,东采菊,篱笆不忘青春的初心,如椽子巨笔,绘出桃花源,抒发百姓心声,古往今来,聆听这声音,感悟圣贤之情。
(全场师生热烈鼓掌)
老师:太棒了!如果陶渊明能活到今天,他一定会成为你的朋友。你可以了解他的经历、他的诗歌、他的理想。还有谁想发言?
学生:老师,我想发言。
(老师点头。)
健康:陶渊明辞官隐居,是一种妥协和无奈。然而,他却以这种方式,向昏暗颓废的官场发出了呐喊。南山种豆,深夜归家,诗人感受到了人民的辛劳,感受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于是,他用自己的笔和诗,写下了人民的心声。 “春蚕聚丝,秋熟征君”。即使是这样一个简单的理想也很难实现,所以桃花源很难找到,因为它只是当时人们的共同理想。也许陶公从来没有想到,一千多年后,仍然有人吟诵他的诗文,甚至被他的情怀所感染。事实上,陶渊明并没有离开。他的身影还在,他的桃花源还在,他的理想还在,他追求的脚步还在……
(同学们兴奋不已,老师和同学都受到了影响。)
师:那太好了!希望我们能够追随陶公的脚步,追求自己的理想。课后请整理一下自己的所思所言,并写一篇对本文的评论。下课了。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对桃花源理想是历代文人墨客共同追求的认识,引导学生用文字表达对桃花源理想的理解。)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11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