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写作的范例
作者:杭凌
去年,我为初中生上了一堂读后写作指导课——《心灵手杖》——读后感写作的范例,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
课程一开始,我和学生们就通过答卷复习了一些读后写作的基础知识。
师:读完后有什么感想?
学生:读后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形式。人们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将自己的想法和经历写在文章中,这就是读后。
师:答案完全正确。请告诉我,写读后评论有什么要求?
学生:理解原文,抓住要点,谈谈你最深的感受。
生:尽量把原文描述得尽可能简短、简短,重点关注你的感受。
学生:要结合实际,从感受中说出来。
出生:
讨论中心论点时要适当运用引用、举例、比较等方法。
师:可以说,同学们对写读后笔记的基础知识有了比较全面的掌握。那么写读后笔记的基本模式是什么呢?
第一步是引言(大多是一段话),应该总结材料并介绍想法;
第二步是分析(多为一段或两三段),这是重头戏。这部分需要分析、推理、论证;
第三步是结论(这部分是段落)。这部分主要是总结、重申要点、呼应开头。
那么,如何写一篇好的读后评论呢?我们一起来读读《心灵手杖》这篇课文,看看这篇样文是如何体现读后笔记的写作要求的。它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然后我布置了以下问题,让学生读完文章后进行分析和讨论。 (投影)
1.文章讨论了什么问题? (或者说张居正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发?) 从张居正的故事中得知什么真相?
2. 为什么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3挫折是好事还是坏事?如何应对挫折?
4挫折的积极作用在哪里?
5. 如何理解有挫折的人生就是有力量的人生?
6.本文使用了哪些事实?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7、本文第二部分为什么写得详细?
8、最后一句提到:文中的灵杖是什么意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9.文章哪里使用了比较的方法?这对讨论中的论点有什么影响?
10学习完这篇文章,我们学到了哪些写读后笔记的技巧呢?
十分钟后,我宣布:针对以上十个思考题,全班分成八个小组进行讨论。这时,课堂气氛突然活跃起来,同学们用自己的读后写作知识来衡量和分析《灵杖》。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这篇文章立意深刻,想法新颖。这是一篇典型的文章读后感写作的范例。
《灵杖》引用张居正的故事,指出这个故事给人的重要启发(引言)。一个人应该正确对待挫折,然后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为什么人们应该正确对待挫折(结合现实来论证)。最后进一步指出:克服挫折、转害为利的关键在于顽强的精神和无畏的勇气,这就需要一根精神拐杖。
我立即问道: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读完后的感想该怎么写呢?
学生:从样文《心灵手杖》来看,我认为要写出一篇好的评论,首先要精读原文,然后在对原文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阐述自己的感受和经历。文本。
学生:写评论时,应该只围绕原文的中心思想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生:一定要结合实际来写。内容应当具体、恰当、中肯、有说服力、有感染力。
学生:写读后感言的关键是写好反思部分,用理论论证和现实生活中的事实论证来证明中心论点的正确性。
学生:我觉得经过反复学习和思考《灵杖》这篇文章,我能明白写读后笔记的要领了。有借鉴才有创造。借鉴是创造的前提,创造是借鉴的发展。
师:刚才同学们畅所欲言地谈了读完《灵杖》之后的写作体会。他们聊得很好。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这篇样本文章来回顾一下以下材料的主题、想法和想法。 (显示投影)
材料1.美国加拿大某自然保护区拉斯。鹿和狼原本是共存的。为了保护鹿不被狼吃掉,人们赶走了所有的狼。没想到,鹿在宁静祥和的环境中,悠闲、悠闲,跑得不再快,体能也明显下降。不久,许多鹿病死了。人们无奈,只好把狼请回来。很快,小鹿又恢复了生机和活力。
老师指点:本材料表面上讲的是生态平衡问题,实际上涉及到:没有狼,鹿为什么会病死;没有狼,鹿为什么会病死?有了狼,鹿就会充满活力、发展吗?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命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资料二、禁烟会议:作为全国各省市第一部地方政府禁烟法规,《上海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暂行规定》于1994年12月1日正式实施。
老师批语: 1、这是上海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2、将1840年鸦片战争与当今中国有4亿多烟民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重点关注其危害。它不仅危害人们的健康,而且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材料三、《爱国学生顾炎武》一书主要内容:顾炎武的母亲是一位非凡的女性。顾炎武六岁时,亲授他《大学》。从此,他经常用刘基、方孝孺、于谦等人的事迹来教育他,要求他做一个忠于国家、忠于民族的人。当清兵围困昆山时,他的母亲绝食自杀。临终前嘱咐他不要当外国大臣。
老师的建议:顾炎武能够成为一名坚强的爱国者和一位有伟大成就的学者,与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启发学生真正的母爱是无私的。
素材四:“海伦凯勒”的真实故事:海伦凯勒,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一岁半时就失去了视力和听力。这是常人难以想象、难以承受的痛苦。然而,海伦并没有向命运屈服。在老师的教育和帮助下,她克服了身体残疾,学会了说话、用手指听话,并掌握了五种书写方式。二十四岁时,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著名的哈佛大学。从此,她将一生奉献给了造福世界盲聋哑人的事业。她受到了许多国家政府、人民和大学的好评。和奖项。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11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