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写作格式
读后评论是读完给定的材料后谈谈你的想法。
读后写:
根据以下材料,选择自己的角度,起草自己的主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1814年,英国人斯蒂芬森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当时,有人驾着马车来赛跑。新火车又丑又笨重。我们走得很慢,漂亮的马车傲然地跑在我们面前。而且,由于列车没有安装弹簧,导致路基受损。不过,史蒂芬森并没有因为比赛的失败而气馁。他不断改进自己的机车,坚信火车有着马车无法比拟的未来。 100多年过去了,车厢仍以原来的速度转动着,但火车却在快速前行。高铁列车时速可达200公里,实验列车的速度更加惊人。
这个问题需要你写一篇读后评论。如何掌握读后评论的写作方法?让我们分析一篇文章并从中获得一些启发。
例子:
“失败是成功之母”
——从世界上第一列火车开始,它的速度无法超过马车。
当我读到世界上第一辆马车与马车赛跑并远远落后于马车的故事,然后看到现在高铁的速度达到每小时200公里时,我无法理解。不禁想起中国一句著名的谚语:失败就是成功。母亲。
(引用、揭示。开篇介绍材料,揭示核心:失败乃成功之母。文章抓住所提供材料的要点,有目的地引用材料,从材料到论点,简洁、贴切、清楚地。)
如果火车的发明者因为原来的机车跑不过马车而灰心丧气,没有去寻找它的毛病或者想办法改进它,那么也许直到今天,人们仍然乘坐着马车。全国各地的车厢,都不知道什么是机车!没有第一次的失败,怎么可能有后来的成功呢?
(分析:紧扣原材料,阐明观点。文章充分发挥了原材料的论证作用。通过对材料的简要分析,一方面从侧面揭示了作者的思考过程。一方面阐明了材料的观点,另一方面阐明了中心,可谓一石二鸟。)
但有些人一谈到“失败”,就回避它。他们总是认为,无论做什么,只会成功,不会有失败和挫折。其实,只要我们回顾历史,我们就会发现,真正成功的人都是在经历过失败和挫折之后才取得巨大成就的。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失去皇位后愤怒地写了一本书,继而写下了《聊斋志异》;著名化学家尤尔里希在发明药物666之前经历了665次失败;爱迪生,被誉为“发明之王”,他一生发明了1000多种新产品,但每一项新发明都经历了无数的失败。在一项新发明的实验中,他失败了8000多次,但他仍然乐观地说:“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8000次失败至少让我知道8000种方法行不通。”可见,没有失败,就不会有成功的果实,害怕失败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也许今天的失败预示着你明天的成功!
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经历过失败的人都会成功。经历失败后能够成功的人是明智的,但世界上更多的是经历失败后不愿悔改的平庸之人。有些人已经碰壁了,却不知道如何改变。他们只是一次又一次地走同样的老路,结果却一次次碰壁。有一种人明明失败了却又不肯承认。这种人是最危险的。
不仅在学习、工作上要正确对待失败,在国家建设上也不能因为一点挫折而悲观。今天,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与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它就像一列不完美的火车和一辆美丽的车厢,而我们每个人都是火车的设计者。如果我们因为这列火车跑不过马车而对它失去信心,那么国家就没有发展的未来。但如果我们像史蒂芬森一样,就不会灰心、气馁。找出我们“车”的不完美之处并进行改进。有一天,我们的国家将会像一列高铁,将资本主义国家远远抛在后面。
(链接。联系现实,深化主题。另外,所说的现实不仅指个人现实(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的现实),还指社会现实(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各种现实) )文章第三段联结中外历史上的三个事例,结合叙述和论证,说明“真正成功的人是在经历失败和挫折后取得伟大成就的。”第四段用辩证的视角来思考和思考分析问题,与上面的文章形成鲜明对比,说明有些人经历了失败,却没有取得最终的成功,其原因一是不悔改,二是不承认。进步事关自己和社会、国家,细节一致,一句话都事关自己,言辞简短,重点是国家建设。针对性明确,切合实际,共同把文章的思想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11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