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生境与生存压力》读书笔记
《童年生境与生存压力》读书笔记
《童年栖息地与生存压力》——贾平凹文学创作的动力机制
一
在文明社会中,文学艺术家作为特殊个体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他们为人类创造了一个美丽的艺术世界,也给自己的“物种”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生态文学艺术认为,文学艺术家也是有生命的有机体,是生长在地球生物圈中的“生物”。它们就像珍稀植物中的灵芝、雪莲、铁杉,以及珍稀动物中的燕尾蝶、鳄蜥、猞猁。它极为罕见,其生长发育往往需要特定的栖息地。文学艺术家往往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
在生态学中,“栖息地”也称为“生境”,是生物个体或种群生存的特定环境,它比通常的环境要具体得多。对于人们来说,童年的早期经历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起着巨大的作用。对于文学艺术家来说,早期的经历具有更大的意义,可以影响他们一生的艺术创作和审美追求。重要的早期经验是从文学艺术家童年生活的“栖息地”中获得的。童年栖息地是人作为生物个体生活的特定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民族文化环境等。
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互融合、渗透,形成独特的个体生存环境。对于孩子来说,人文环境因素往往通过自然环境影响他们。童年环境中的许多刺激,哪怕是生活中最微小的细节,都会在孩子相对平静、干净的心灵中留下永久的印记,进而转化为文学艺术家的形象记忆和情感记忆。 “孩子的心灵是纯净的、清晰的,就像一张白纸,环境赋予什么信息,就会留下什么印记。” ,并且会长久而顽强地保存下来。无论一个人离开家乡多久、距离有多远,无论家乡发生了多么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现在他梦想中的家仍然是那个小木屋。他生活在童年,梦中出现的故乡,依然是田野、村庄、草地、池塘,还是那个叫着她宝贝名字的邻居,那个浑身是泥的玩伴,还有那个辫子凌乱的小女孩。一起过家家,对于文学艺术家来说,这些童年的记忆,经过艺术想象和加工,都会成为优秀的艺术作品。童年的栖息地对于文学艺术家的个体发展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们以当代作家为例进行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了解贾平凹及其作品。
二
在当代文坛,贾平凹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个性的作家。其作品之多、题材之广实为罕见。他的主要作品均以他曾经或现在居住的地方为背景,即他的家乡商州和他现在的居住地——-西京(西安)。从贾平凹的传记和一些随笔中不难发现,自然环境在贾平凹的童年环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贾平凹出生在一个极其普通的农民家庭,家境贫寒。他的父亲是一位乡村教师,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农妇。他在陕西省商洛山区丹凤县迪化镇长大。他的家乡虽然贫瘠,但风景美丽动人。春日六十九,风和煦。丹江上浮着一层软软的层,水是绿绫,沙是素丝;长堤柳如轻烟薄雾蜿蜒而去,淡黄绿绿,如软屏。那里泉水甘甜,四时美景。中秋月圆之夜,我和兄弟姐妹去河边捉月亮。秋后农闲时,我下河捉龟,上山追兔子,在山顶上放石头,在山坡上钓红薯。冬天温暖的阳光下,我躺在门前的石板上干活。一个漫长的梦。这种童年印象体现在他的商州系列作品中,催生了《月轨》、《丑石》等著名作品,让他受益匪浅。
贾平凹童年时身体发育缓慢,身材矮小,相貌丑陋。他在打架中吃亏,担心体育课,观看
女孩羞得只能坐下来打坐,看着“地缝里有一只蚂蚁,柳叶上有蝉壳,牵牛花上有一个白点,向日葵上有两只彩蝶”。他开始感到孤僻。他说:“我不喜欢人群,总是感到孤独。每次坐在我家大殿高高的石阶上,看着远处聊斋村顶升起的白云,我就无法停下来。”我的心跳。我知道云是什么,从哪里来。一只大鹰在天上盘旋。这个飞行物没有像我这样的同伴吗?我经常去村口的荷花池里观看拖着鲜红尾巴的蓝色蜻蜓静静地站在荷叶上,我对这个美丽的生物充满了喜爱,我喜欢它可爱又沉默的样子,于是我用手捏了捏它,蓝色的翅膀闪烁了一会儿,可怜兮兮的挣扎着,我立刻就放下了,同时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混乱。孤独的他沉浸在大自然中,敏感、多愁善感、充满想象力。他曾说过,山石和日月是抚慰他心灵的两本大书。自然环境对他心灵的影响是非常典型的,而他的思辨本性似乎蕴含着一些能让他成为作家的资格因素。一旦有适合他成长和发展的环境,他就会绽放出灿烂的光芒。
影响他童年环境的另一个因素是三姨妈无私的爱。父母不在的时候,他每天晚上都含着三姨妈空荡荡的乳头睡在三姨妈怀里。她勤劳、善良、忠诚、耐心、尊老爱幼。他被打了,她却保护了他,她还要忍受其他家长和孩子的恶言相向。在贾平凹孤独的童年里,她温暖了他的身体,保护了他的灵魂,滋养了他的精神。从他笔下的商州女子身上不难看出她的善良和忍耐。 《山恋》中香香面对不幸生活的努力、善良和坚忍; 《火纸》中孙二娘对阿吉的无私关爱,都依稀可见三姨娘美好的心灵得到体现。她的爱情对贾平凹独特的艺术个性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对待逆境的爱心、坚韧和宽容,与三姨的言行密切相关。
三
贾平凹14岁初中毕业,回到家乡当了农民。他身材瘦弱,体力薄弱,动作笨拙。他一天只能挣三个工分,连女人都不愿意和他一起干活。他工作很努力,主动请缨到水库工地工作。他在搬运石头三天后被解雇了。作为一名农民,他无法从事体力劳动,这让他感到自卑、沮丧和歧视。此时贾平凹的处境就是我们常说的逆境,即他处于一个不利于个人发展的环境中。在生态学中,逆境是指干扰生态系统平衡、阻碍和限制个体生物或种群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在自然界的生存竞争中,物种在恶劣的环境中要么逐渐衰弱甚至灭绝;或者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克服环境中的不利因素。他选择了后者,积极的生活态度。这也是物种在逆境中最好的反应。
那么,他有哪些优点呢?他从小学习好,写得一手好字。他从书中获得了知识、朋友和村民的尊重。他为别人写信、记账、得到好评,有时甚至还吃得好喝得好。这让他坚信“我生来就有天赋,将来会有用处”。他竭尽全力发挥自己的优势,抓住了一次偶然的机会——为水库建设工地写标语,改变了他的人生。他在水库工地上的出色表现不仅让他重新找回了做人的自尊和自信,也让他产生了文学创作的冲动。他还被上级推荐到西北大学中文系学习。上大学是他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也是他主动选择人生道路的结果。
五年的农民生活中,他承受着外界的各种压力,包括政治和经济压力(1970年,父亲因政治问题回到家乡务农,家里经济一落千丈,他还背负着“黑五类”的恶名。)、性格、体力等。如此恶劣的生活环境不仅磨炼了他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也让他懂得了激烈的生存竞争、适应的重要性。适应环境,利用自身的优势克服环境的困难,实现人生的价值。
贾平凹刚进入大学时,就获得了诗人的美誉,这激发了他创作文学的冲动。在文学的摇篮里吸收养分,不断投稿、屡遭退稿,但他并不气馁,继续写作。因为他清楚地知道,这是他的优势。无论是体力、外貌、家庭背景,他都无法与同学相比。尽管贾平凹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对城市文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但他在1970年代拼命写作的最直接的功利目的是为了成功并留在省城。他曾说过,他喜欢的是西安的钟楼和图书馆,迷恋的是古都的文化氛围,但这些都不是这座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他向往城市生活,因为乡村给他带来了太大的压力。他跳出了农门,但这座城市并没有像商州的大山一样开放地接纳他。他感受到城里人的歧视,以及自己与城市的不和谐。从衣着、行为举止到生活习惯,他经历了城市生活的挑战。他必须与沉重的压力作斗争。
然而,真正让他惊慌的是,录取通知书上明确写着这群人“出入社会”。如果他回到农村,他的作家梦可能就会搁浅;如果他回到农村,他必须面对过去的尴尬,重新适应他想尽一切办法逃避的生存困境。 “从社会走向社会”是他时刻必须面对的风险。贫穷、相貌丑陋、没有背景、政治上缺乏进步、无法适应城市生活,也是他必须承受的生存压力。然而贾平凹却把这些逆境中的风险和压力转化为文学创作的动力,化作字体,从而获得了这座城市的签证。大学三年期间,他在各类报刊上共发表纯文学作品25篇。毕业后分配到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部任编辑。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他再次依靠自己的努力,战胜了原本对自己不利的生存环境,获得了继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同时,他也向他阐明了写信的重要性。农村孩子没有其他才能。他要想在城市立足、出人头地,就只能利用自己的优势,而他的优势就是写作。
工作之余,他利用所有业余时间进行文学创作,全国各地的文学刊物上都能看到他的名字。小说的获奖和观众的喜爱使他成为著名作家。市政府破例将他的妻子转移到西安,还为他分配了住房。写作为他赢得了社会地位、名声、住房以及作为一名作家的良好感觉。现阶段,对于贾平凹来说,写作似乎是一种谋生手段。它是作家在不利的生存环境中为了维持生存、谋求发展而采取的一种反抗方式。这是他在环境中的主动选择。 ——-“有目的的选择。”可见,生存压力并不是个体必须被动承受的危险,它还创造了更高的生命价值。
从以上对贾平凹文学创作动机的分析不难看出,风险和逆境带来的生存压力必然会给个体带来各种身体、情感、精神上的痛苦。这种痛苦必须转化为创造更高的生活。价值的动因最终要通过主体的有目的的选择。 H.加德纳说:艺术家总是倾向于“首先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坚强而自信的个体”。这样,风险、逆境、痛苦就会成为文学艺术家个体发展过程中的积极因素,并在他们的文学艺术创作中发挥作用。
贾平凹的童年环境赋予了他最初成为作家的特殊天赋。西北大学中文系,这座文学殿堂,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他成为作家提供了沃土和充足的养分,使他的文学艺术成就之花永远盛开,永不凋谢。
四
总的来说,为了写而写、为了功利而写的成功例子并不多。写作作为一种谋生手段很少能产生伟大的作品。贾平凹1983年以前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理想化倾向和时代共鸣,这与时代环境和作家创作的动力机制有关。换句话说,这个阶段作家的个人风格尚未形成。后来商州文学使他真正成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1983年是他人生和文学创作的重大转折点。今年他在城里有了自己的房子,不再感觉自己像个客人。 House —— - 栖息地是个体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他的基本生存需求已经得到满足,写作不能再作为谋生手段,作家可以向更高层次的需求迈进。努力、追求,就能写出最能激发你情感的东西。他随后的作品一直在寻找人类的家园——无论是存在的还是精神的。
钱古榕老师在《文学创作的生命与力量》一文中说:“作家总是从内心的要求出发进行创作,他的创作总是来自于社会现实在他内心激起的情感波澜上。这种情感浪潮不仅激励着他,迫使着他,让他不得不拿起笔;而他作品的倾向,是由这股情感浪潮奔涌的方向决定的,他的作品的基调和力量是由气势决定的。情感波动的大小和尺度,这就是艺术创作的‘动力原理’。” 情感植根于生命的本能和灵魂的无意识。是生命活力的积聚。它可能情绪化、混乱,就像富含养分的肥沃土壤,却能长出茂盛、鲜艳的庄稼。
贾平凹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从小敏感而热情。成为职业作家后,他的肉体更好地定居在城市,但他的精神却离开了滋养它的自然,在城市上空徘徊。同时,在生活在城市中,充分享受城市优越条件的同时,他也认识到了城市的不足。他试图挖掘商州文化传统中朴素、美好的东西,并将其注入现代城市文明。这是他回到商州的深层动机。是他的另一个独立选择,因为商州是他的家乡,也是他每天梦想的地方。商州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最能激发他的创作激情。另外,以城市视角聚焦商州,距离更添美感。他发现了商州文化传统质朴的一面,也看到了家乡现代变异的一面。在《商州重录》中,他说他感觉商州已经不再是以前的商州了。在深刻揭示、讽刺、批判了商州文化心理的不良根源和惰性之后,他在《烈火》中敏锐地捕捉到了社会变革转型时期的时代共性心理——浮躁,为他的创业奠定了基础。哲学。周文学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并在《后记》中表示,他的下一步作品将会有重大改变。
20世纪90年代以来,贾平凹的创作在题材、写作方法、审美追求和艺术风格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艺术风格的变化与文学艺术家生存环境的变化密不可分。但最根本的原因仍然是创作动机的问题。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15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