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梦知道答案》读书笔记和摘抄笔记

《梦知道答案》读书笔记和摘抄笔记

札记

读这本书的想法源于王**老师培训时的心理学课。他的课一开始就问我们一个问题:梦是好是坏?大家的回答也很有趣,1/3的人认为梦是好的,剩下2/3的人认为梦是坏的。

说实话,我对这个结果感到惊讶。虽然我之前没有读过任何与“梦”相关的书籍,但以我有限的心理学知识,我也清楚地知道梦是人类潜意识的体现。它必须是好的,即使它以噩梦的形式出现。

我想,那些认为梦不好的同学,是不是经常做不好的梦呢?他们是否认为梦是混乱的、不美丽的?难道他们没有从梦想中得到自己想要的营养吗?我不知道答案。但这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好奇。

这本书的书名是《梦想……》,用大量的真实案例来描述当我们梦见死亡、梦见考试、梦见情绪失意、梦见家庭变故、梦见工作困难等时会发生什么,我们是如何努力和坚持的。潜意识一再试图告诉我们一些事情。如果我们留意它发出的信号,我们不仅可以防止自己陷入危险,还可以改善我们与周围人的关系,甚至可以拯救一个或多个人。几条命——看起来有点夸张,但事实证明我们的潜意识有这么强大的力量。

关键是我们是否真正重视它。

我不禁想起王**老师说过的,人的睡眠分为四个层次:浅睡眠、中睡眠、深睡眠和梦。在前三个层次中,如果一个人的睡眠被打断,他不会影响什么,但是如果一个人在做梦的时候(快动眼期)被打断,那么只要持续一周,每晚打断一次,人很快就会陷入精神错乱甚至崩溃的状态。由此可见梦想对于我们每个人的重要性。

在吴志红的书中,梦不仅与心理学密切相关,而且与我们的童年,尤其是三岁之前我们没有记忆的童年密切相关。即使我们不记得当时发生了什么,我们的潜意识仍在帮助我们记住它。成年后我们的行为模式、心理状态以及与外界的关系都与我们的童年经历有关。幸运的是,潜意识会不断地通过梦境告诉我们哪些事情可以做、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不幸的是,不懂其言的人可能只会认为梦是杂乱的、奇怪的、荒唐的、不可思议的,从而将梦归为坏事。 —— 除了无法接受潜意识对你说的话之外,还有什么办法呢?信号更遗憾吗?

多学习心理学不仅对我们自己有好处,对我们的亲朋好友,还有我们周围的世界都有好处。

我坚信潜意识世界里还有另一个我。我和现实世界中的我是相互依赖的,一刻也密不可分。

摘录笔记

精神的成长会同时体现在梦中,而梦的变化往往是精神变化的标志。对于我来说,考试梦是一种极大的焦虑,考试梦的解决也是我心灵成长的一个里程碑。

极度的痛苦是需要转变的信号。

起初,她尝试着去感受自己的手,但她觉得这太简单了,好像除了感觉之外还应该做点什么,于是她想象着自己的每一个手指和脚趾都会像一棵小树苗一样慢慢长大。而且,她并不是从头到脚按顺序感受自己的身体,而是感受了双手之后,感受了自己的脚。结果,不管发生什么事,只要她专心做这个功法,还没做完就会睡着。

这个练习的核心是与你的内在自我建立联系。当我们能够熟练地进行这个练习时,那就很容易了,我们在生活中的任何时候都可以找到与自己内在联系的感觉。这样,无论外面发生什么,只要我们内心能够感受到自己,就不会轻易失控。

当你遇到某人或某事时,不要只关注外表,而是先照顾好自己,与内心的自我联系,然后通过这种联系做出选择。这个时候,你会真正感受到,这是你的选择,这是你自己的选择,只有你自己负责。

心灵感应在亲密关系中应该是无处不在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注意到它的存在。

两个相爱的人,看似是两个人的相遇,其实是两个系统的相遇。我自己以及我看过的无数爱情故事都表明,相爱的两个人往往有两种家庭系统。惊人的相似,加上对彼此内心的投入,让恋人之间的心灵感应更容易出现。

飞翔的梦想是美好的。它反映了自由、自由表达生命力量的能力,以及对自己和世界的深刻信任和控制感。 —— 我可以控制自己的身体飞行,并且可以安全降落在地球上。

坠落的梦很可怕,也是最常见的梦之一。它们反映了一个极其普遍的问题:不安全感。不安全感可以直观地理解为:当你陷入空虚时,没有爱来支撑你。

飞翔的梦想,你在天空中翱翔,下面是坚实的大地。翱翔意味着自己的个性和生命力在自由延伸,大地就是爱。

坠落的梦想,首先是飞不起来,因为没有力量和勇气,还因为那不是有星星、有云、有风的美丽天空,而是没有大地、无法着陆的虚空。飞行没有目的地;坠落没有着陆。

生活无非是一场增强控制、降低期望、甚至彻底悲观的竞赛。

如果有一个主要照顾者,控制欲极强,总是质疑孩子,那么孩子会自觉地配合他,但潜意识里,孩子会想要有自己的空间。但孩子甚至不让自己意识到后一种心理,因为这会与他对照顾者的忠诚和爱发生严重冲突。所以最好是即使自己被欺骗了,——也没有意识到他想将自己与照顾者隔离开来。结果就是我对你绝对忠诚。你问我什么我都想告诉你,但我真的想不起来。

作为著名荣格心理学家,沈浩勇老师表示,梦是通向无意识的通道。 “我一直相信,梦想一定是积极的、补偿性的、保护性的。可以说,梦想一定来自于帮助你”。

心灵和谐的本质在于真理,只有纯洁的心才能捕捉到真理。然而,我们习惯于从规则中寻找答案,依靠理性和大脑,所以我们离自己的内心越来越远。最终我们会变得很麻木,活得越来越不切实际,心灵也越来越不和谐。另外,内心的不和谐肯定会体现在我们自己的生活和别人的生活中。结果,内心的不和谐就会导致家庭、社会和世界的不和谐。

然而,无论我们的心多么麻木,我们至少有一种接近现实的方式,那就是梦想。

申荷勇老师说,梦想一直在尽力告诉我们真实的信息。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听到。

梦想一开始是经过伪装的,而且也必须如此,因为在我们麻木的状态下,我们还没有准备好接受真正的信息。

如果我们准备好了,开始学会通过梦来倾听内心的声音,那么梦的伪装就会逐渐褪去,真正的信息最终会不加任何伪装地到来。

由此,我们的灵魂成长并走向和谐。

即使你不想做深入的心理讨论,不关心心灵成长,关注梦境所传达的声音仍然很重要。

例如,我们最常见的梦之一是牙齿松动或掉落。这个梦的含义非常直接和简单,那就是“你身体最强壮的部分不再强壮了”。这是提醒大家注意身体。如果你继续忽视这个消息,那么它最终会成为现实,当然,不一定你的牙齿会掉,但你的身体会崩溃。

所谓自由联想,就是当你看到、听到、读到一个细节时,你首先想到什么,然后随着这个内容继续思考。最终,这种自由联想将引导你发现隐藏在潜意识深处的心理真相。

梦的机制之一:位移

位移是梦最常见的机制之一,即梦的本义是一个人,但梦却显示了另一个人。然而,梦中所表现的人与白天发生的事情,或者梦者正在进行的心理活动之间似乎并没有明显的心理联系,这让梦者感到非常不可思议。

但如果梦中的人换成另一个人,则梦的含义就很明显了。

梦见考试:接受考试是增强自己的唯一途径。

考试梦是一个常见的梦。它显然具有一些共同的心理意义。那么,这意味着什么呢?

考试=测试!

这是考试梦最简单的心理意义。当我们梦见考试时,大多是因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考验。这种真实的考验,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焦虑。

弗洛伊德将人的人格结构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超我和自我。本我是欲望和本能层面的力量,而超我是规则层面的力量。本我渴望为所欲为,而超我则控制本我,而自我则扮演着协调超我和本我的角色。

我们还可以对这种人格结构有更直观的理解,即本我被视为一个人的“内在孩子”,超我被视为他的“内在父母”。

“内在小孩”和“内在父母”是由一个人在6岁之前的经历形成的,它基本上是这个人小时候与其主要照顾者之间的关系模式的内化,即他的生活方式。父母在现实中对待他。他们会被他内化为“内在父母”,当他年轻时,他会被他内化为“内在孩子”。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的性格在6岁以后就基本固定了,以后可以改变,但难度很大。也就是说,人在6岁之前与父母的关系模式决定了他的基本人格结构。

那么,孩子6岁之前父母对孩子的惩罚就会永久地根深蒂固在孩子的潜意识里。比如,如果你做了恶作剧,被父母严厉训斥,那段记忆就会在你心里扎根。如果你的父母比较严厉,你经常受到父母的严厉教导或惩罚,就会形成强大的超我。

或者,虽然你的父母并不严厉,但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你在很小的时候就主动约束自己,表现得像个小大人,这也会形成强大的超我。

例如,你的父亲太忙,你的母亲生病了。你的父母非常爱你,你也会回报父母的爱。当你很小的时候,你就可以主动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这样,你在很小的时候就成为了一个“小大人”。这样的“小大人”,会受到亲朋好友的称赞,大家都会夸你懂事。这看上去是件好事,但实际上,“小大人”的自我被压抑了,你也会形成强大的超我。

不管是什么原因,只要一个人有很强的超我,在面对考验时就很容易感到焦虑。然而,这种焦虑不仅是存在性的,而且是惩罚性的。也就是说,他害怕考试不及格。他不仅害怕在生存竞争中被淘汰,还害怕受到惩罚。他害怕自己不再得到老师、父母或其他人的认可,也害怕受到超我,即“内在父母”的惩罚。

强大的超我带来的焦虑和惩罚是考试梦的明显含义。然而,这还不是考试梦最关键的信息。最关键的信息实际上是本我的鼓励,或者换句话说,本我对超我的抵抗。

这怎么理解呢?

最简单的理解是,任何梦见考试的人最终都会发现,虽然他在梦中考试没及格,但他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通过了这些考试。

一方面,我们确实很焦虑,但另一方面,这些考试梦也像潜意识在安慰我们:没关系,你遇到了困难,但你还没有克服吗?

超我强的人在考试梦中会有更大的焦虑感。超我较弱的人在考试梦中的焦虑程度也会较弱。也就是说,超我太强的人很容易梦见那种命悬一线,经过超凡努力终于通过的考试;超我较弱的人可能也会梦见考试,但他们选择的却都是那种让自己不是很焦虑的考试经历。

道德是典型的超我层面的内容,所谓为所欲为就是典型的自我层面的内容。当具有强烈道德感的人,即具有强烈超我的人,渴望服从源自本我的愿望时,这必然会导致超我与本我之间的强烈冲突。

有些超我很强的人,成年后突然变得为所欲为。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感觉自己的真实自我被压抑了太多。于是,他们开始有意识地挑战自己的超我。他的父母或社会以前教他的,他现在却反其道而行之。我的一个辅导员朋友说,这个方法是“用本我摧毁超我”,可以让本我逐渐变得更强。

自我的力量很重要,因为它是我们人格力量的源泉。一个超我过强的人,会让人觉得他没有吸引力,无趣;虽然一个具有强烈本我的人可能会让我们觉得不愉快,但我们很容易被他吸引。

如果父母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孩子很容易将父母的压力合理化。那么,当老师也给他压力的时候,他也会把老师的压力合理化。如此一来,老师和家长的压力就变得难以承受。

在梦中,金钱往往意味着情感。如果梦见自己买不起任何东西,往往意味着你处于情感贫困的状态,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情感。

很多人的梦是无色的,梦中的场景也只有灰、白、黑。他们在得知别人的梦有颜色后会很好奇,会问梦有颜色好还是没有颜色好。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一切都好。因为梦想是心灵的需要。梦想没有颜色,因为你不需要有颜色的梦想;梦想有颜色,因为你需要彩色的梦想。这里没有对错之分。

海灵格认为,婆媳关系之所以容易出现问题,是因为我们的习惯是儿媳妇儿子跟公公婆婆住在一起。 -法律。如果女儿女婿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那么容易出问题的就是公公女婿。关系。

这也不难理解,因为由于很多微妙的心理原因,婆婆和儿媳会争夺儿子的爱,而公公和女婿会争夺儿子的爱。对他们女儿的爱。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们在恋爱时常常会感到一些莫名的悲伤。这些莫名的悲伤,很多都源于与父母的分离。我们即将进入自己的世界,我们要选择自己最爱的爱人……这也意味着我们必须离开父母。这种心理上的失落,让我们不禁产生一些悲伤。我们原本想忠于父母。这甚至是一种独特的忠诚,那就是我们只爱父母,不爱爱人。这就是牌坊的意义。

然而,生命的本质之一就是我们必须离开父母,进入一个独立的世界,找到自己最爱的爱人,形成一个真正属于我们的世界。

对于正常人来说,恋爱后分手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这会伤害对方。不管对方让他多么不满意,他终究还是爱他的。所以,一想到要分手,我就很难过。

有些人,当意识到对方要分手时,会急着先提出分手。与其被抛弃,不如先抛弃对方,这样会让对方感觉好一点。

这些急于分手的人,内心的安全感都比较低。他们害怕受到伤害,这会让自己显得很弱,而对方却很强。

不过,也有很多人,虽然想分手,但又不想伤害对方,所以希望对方主动提出分手,这样造成的伤害就会少一些。

这些等待对方分手的人,内心的安全感都比较高。虽然他们不想自己受到伤害,但他们宁愿被伤害也不愿伤害别人。

必须强调的是,很多时候,等待对方分手的人并不比那些急着分手的人更有“良心”,更懂得如何去爱。

相反,等待对方分手的人,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其实也不想承担“做坏人”的恶名和责任。

海灵格说,做出结束一段关系的决定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无论它变得多么糟糕。因为那些主动提出分手的人,显然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更容易被斥为“情感刽子手”,被认为是伤害感情的加害者。我们不想这样做,我们不想被外人骂,我们不想给别人指责我们留下借口,我们也不想承担由此带来的愧疚。

因此,很多情侣就这样浪费了。海灵格表示,他见过大量的案例,两个人的关系实际上早已“死亡”。双方都深知这一点,也真实感受到这段关系对双方都造成了制约和伤害。两人都想结束这一切。但为了不背上“情感刽子手”的名声,两人只能用几年的时间等待对方分手。

真正的善良是尊重自己的感受。

弗洛伊德说,文明是性的捍卫和升华。

为什么要防守?弗洛伊德的答案是俄狄浦斯情结,即男孩的俄狄浦斯情结和弑父情结,女孩的伊莱克特拉仇恨情结。 (俄狄浦斯与弑父情结一般称为“俄狄浦斯情结”,相应的厄勒克特拉仇恨情结称为“厄勒克特拉情结”。中文上下文有时也将俄狄浦斯情结称为“俄狄浦斯弑父情结”和“俄狄浦斯弑父情结”)俄狄浦斯情结。)

性是排他性的,当它第一次出现时,3到6岁的孩子会瞄准异性的父亲或母亲。这是对同性父亲或同性母亲的背叛,从而引发一系列复杂的心理问题。

解决俄狄浦斯情结的关键是让孩子认同同性父母。

要认识到这个关键,父母之间的关系必须良好。他们深爱着对方,并认同对方。同时,父母双方都爱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也深爱着对方。

实现这一点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在3岁之前都必须和母亲有非常好的关系。这种好包括两点:第一,稳定,母亲和孩子不是一个好人。长时间分开;第二,品质,即母亲深爱孩子,能看到孩子真实的存在。

妈妈注定是不完美的。因此,每个婴幼儿心里都有两种母亲形象:一种是能看到自己、满足自己、陪伴自己的好妈妈,另一种是否定自己、拒绝自己、抛弃自己的坏妈妈。而且,好母亲会养育出善良的好孩子,坏母亲会养育出恶毒的坏孩子。这是每个人心中最初的善(母亲)与坏(母亲)、善(孩子)与恶(孩子)的划分。

如果好妈妈的部分足够多,孩子在3岁之前就初步具备了包容和融入的能力,他能把外界的好与坏与自己内心的好与坏融为一体。如果坏妈妈的部分很多,孩子的整合能力就无法形成,因为对他来说,整合好妈妈和坏妈妈就意味着好妈妈的部分会被坏妈妈的部分压倒。

3岁以后,父亲开始介入母子关系。这时,父亲会被孩子,尤其是男孩视为敌人。一方面,这是真实的,因为父亲对孩子和母亲之间的依恋关系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它是投射性的,即孩子将坏母亲的原始形象投射到父亲身上,并以坏孩子的态度恶意对待父亲。

如果善与恶、善与恶的对立不严重,孩子就有了初步的整合能力,父亲也不算太差。比如说,如果他对儿子没有强烈的敌意,而是非常爱自己的孩子,那么儿子就能接受自己的父母。共存于自己的现实世界中。

如果善与恶、善与恶的对立已经很严重,而父亲对儿子缺乏爱,甚至有强烈的敌意,那么3岁以后,俄狄浦斯情结就很容易成为男孩无法逾越的坎。他会思念母亲,并有强烈的弑父情结。

虽然真正会犯弑父罪的男人并不多,但这种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罪恶却会带来无数的麻烦。

女孩也有类似的心理发展过程,但比男孩复杂和晦涩得多。

在我们的社会中,俄狄浦斯情结往往更为严重。有几个原因:

首先,缺乏爱的能力,导致夫妻之间缺乏爱的滋养。

其次,母亲很容易与儿子建立过于亲密的关系,她对儿子的感情很容易超过她对丈夫的感情,这使得儿子成为俄狄浦斯情结的胜利者。

第三,母亲自身的人格发展很不完善。结果,对儿子缺乏爱,导致了对儿子的严重吞噬。这在儿子心里造成了好妈妈和坏妈妈之间的严重矛盾。

第四,父亲与家庭疏远,在与孩子建立关系时往往严厉、冷漠。于是,他们似乎成了儿子的敌人,而儿子们又将心中“坏妈妈”的形象,也就是最初的敌人,投射到了父亲身上。

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导致了中国家庭、社会乃至历史文化中隐藏着强烈的俄狄浦斯情结。

有两种重要的方法可以抵御俄狄浦斯情结。

第一,孝顺。孝,在我看来,主要是孝顺自己的母亲。孝是尊重,不是爱。爱是亲近的、亲近的,尊重是居高临下的、疏远的。

其次,抑制甚至摧毁性欲。既然男孩的原罪是把性欲引向母亲,又想杀父,那么杀戮也是为了争夺欲望。那么,如果你消除了欲望,你也就消除了随之而来的竞争欲望。

所以,在我们的文明中,以及我们文明所覆盖的东方文明中,夫妻之间的情欲是被排斥的,而父母子女之间的爱却是被大力鼓励的。结果,这进一步加剧了俄狄浦斯情结的严重性。

梦见蛇可能是最常见的噩梦。

对此的一个常见解释是,对蛇等爬行动物的恐惧是人类最原始的恐惧之一。它是人类及其祖先数百万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集体经验的积累。如果我们能理解其他动物的梦,我们可能会发现对蛇的恐惧是它们最常见的噩梦之一。

毕竟,蛇是许多动物的共同威胁。

而且蛇还有一个特点:它们的攻击方式是先释放毒液,然后将其吞噬。那些没有毒的蛇,会被直接吞掉。

因此,当我们感觉自己被某人“吞没”时,就容易梦见蛇。

父母不必了解孩子的一切

丰富的生活有很多关系需求,而不仅仅是与父母和其他亲戚的密切关系。

例如,当一个孩子全神贯注地看着一棵树时,他正在与这棵树建立一种关系。

这时候,如果父母过来问孩子从树上看到了什么,那么父母就切断了孩子和树之间的直接联系。

很多教育方面的文章都写到,父母应该多鼓励孩子。但如果父母把这一点绝对化,不管孩子做什么都鼓励孩子,那么孩子做事的动力,比如满足好奇心等就会被摧毁,以后做的一切都会显得是为了博取别人的青睐。他的父母或其他人。认可,一旦没有得到父母或者其他人的认可,他就会不知所措。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形成一种外在的评价体系,即他做事的动力来自于别人,而不是自己的内心。

孩子只有从内心出发,才能形成对世界独特的认识,这就是创造力的源泉。

孩子的才华是无穷无尽的,但父母却以为自己了解孩子的一切,所以孩子就仅限于自己所知道的平庸。父母不必渴望了解孩子的一切。爱因斯坦的父母能理解儿子的世界吗?

总之,在每一种人际关系中,都存在着一对矛盾:既渴望融合的时刻,又渴望独立的空间。

因此,我们不能把融合视为绝对正确的事情,因为那样就会冒着把爱变成吞并对方的风险,并且必然导致对方产生逃避的欲望。

控制欲源于低安全感

控制欲从何而来?为什么有的人控制欲很强,而有的人控制欲很一般?

我认为控制的另一面是安全感。控制欲强的人安全感低,安全感高的人控制欲低。

安全感的形成与童年时期接受爱的多少有关。如果得到更多的爱,而且是无条件的爱,那么年幼的孩子就会确信“我是有价值的”,就会形成安全感。相反,如果孩子接受的爱较少,而且经常是有条件的爱,那么孩子就会很紧张,安全感也很低。

如果你的安全感低,你就会有自卑感。如果你有自卑感,你可能会渴望出人头地并超越你的自卑感。

母亲对于孩子基础心理的构建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父亲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就是父亲介入母子关系,可以打开孩子的世界。并且,带孩子进入更广阔的世界。如果父亲缺席,孩子的心很容易崩溃到母亲的世界里。通常,母亲的世界比较狭窄,这最终会影响孩子尤其是男孩进入男性世界后的表现。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15762.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