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书笔记2200字
《追风筝的人》读书笔记2200字
我有信仰吗?
大约上周,从事亲子教育并与佛结缘的xx问我:“你有信仰吗?”我说不,我不知道什么是信仰。
第二天,做精准健康管理的玉儿给我分享了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访谈记录《觉者》。采访持续了近一个小时,我深受震撼。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说,修行不需要问外在的问题,比如如何打坐、如何持戒、如何念经等,最简单的修行只需要你“欲”,对法有强烈的欲。你的心底。
前天,我看完了《追风筝的人》,和两年前第一次看一样震撼。不,我认为不应该使用“震惊”这个词。从始至终,我的心都像被章鱼紧紧地束缚着。作者用看似平常的平淡叙述,记录了一个令人心痛的故事,没有任何多余、夸张或华丽的修饰。以至于我完全相信这个故事中的人物一定是真实存在的。不用说,它发生的时代背景简直是真实的。
关于国家
我根本不懂政治。从初中开始,政治课本上的知识在我看来就像是闲聊的文字。一段文字中的N个确定的句子在我的脑海里就像打结的鱼线一样,让我找不到主题。很久以前,我在父亲的威逼下,看了几天新闻联播。那时候,我经常在新闻的最后听到塔利班巴拉巴拉……,但我根本不知道塔利班是谁,为什么要发动战争。
如果没有这本书,我想我不会知道战前阿富汗的美丽。我不知道这个饱受灾难的国家还有这么多充满爱心和有趣的民俗,比如放风筝、祈祷、以及婚礼前持续的特殊订婚仪式。一个月了,依然是那些白墙平顶的房子,院子里的杨树和果树,挂满衣服的晾衣绳在微风中摇曳,集镇上卖馕饼的小店,还有耍杂耍的猴子。艺术家……主角虽然童年缺乏父母的爱,但心态却并不那么阳光,极其敏感又胆怯。小说的前半部分,我更关心的是当地的风土人情。
我也不知道那些看似为战争而生的人有多伤心。发动战争的人是可恨的、可恨的。毁掉一切美好的事物,城墙已成废墟,百姓陷入热水之中,每个人的头顶都悬着一把利剑,随时都有可能死去。以前的学校教授衣衫褴褛,头发脏兮兮,浑身散发着恶心的温度,眼睛都快瞎了。他们坐在破旧房屋的台阶上,等待着路过的人给予一点钱或者食物,或者也许有人会到晚年等待塔利班的一颗子弹来结束悲伤。孤儿院被炸毁,废墟上散落着无数孩子的尸体。对哈扎拉人实施的种族灭绝暴行简直令人发指……
我仿佛看到了抗战时期的中国。那段悲惨的历史应该被记住,但绝对不是在各种抗日剧中呈现的。同时,我庆幸自己出生在一个和平的时代,一个和平的国家!
关于家庭
阿富汗两个民族存在严重的阶级分化。一名普什图贵族男子与一名卑微的哈扎拉女子(也是他仆人的妻子)发生了一夜情,然后生下了一个私生子。仆人对他一心一意,认为他是他的儿子,而私生子对他的儿子也极其忠诚。一对父子背叛了另一对“父子”。父亲做了很多善事来赎罪。为了让时间带走心中的愧疚,儿子愈加深感愧疚,强行带走了永远说不过去的同父异母的弟弟。这一切都是因为我觉得父亲对待仆人儿子比自己好而开始的。他对父爱的渴望和对小仆人的嫉妒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上一代人爱子之心,希望家庭兴旺。我本以为是个儿子,但不幸的是上帝没有如我所愿,我生下来是个女孩。还记得上小学的时候,邻居三个家庭的阿姨们和妈妈一起坐在院子里的长凳上,笑着说我应该把名字改成“朵朵”,因为多余,生的也太多了。很多孩子。直到初中,我穿着哥哥的旧衣服,把头发剪成男孩的短发,步行去学校。见到我的人都称我为“假小子”。
我非常讨厌那些人。当我听到他们说这些话时,我哭了,感到难过。看来他真的是多余的,真的被家人抛弃了。直到今天,我似乎还能看到那个小人独自在角落里哭泣。
可能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变得爱哭。从那时起,我什么事情都要和哥哥竞争。我必须拥有他所拥有的。我不去争取什么,只是寻找一种存在感,希望他们心里有我。
嫉妒就像黑夜里一条沉默的蛇。就像爱情一样,它可以让人的智商下降到负数。虽然我很嫉妒,但我也深深地爱着我的兄弟。小学时,我把好吃的食物留到周末他回来吃。中学时,我跑到男生宿舍给他洗衣服,在家给他倒茶和水,睡觉前关灯。关掉电视,你就会很高兴一直被他欺负。我大概就像小说里的小仆人一样对主角忠诚吧。我对他的感情充满了我母亲对他的嫉妒。
但小说的主人公阿米尔却没有那么幸运,因为他因嫉妒而背叛了自己忠实的朋友,各种人性的弱点都出现在他的身上:虚伪、怯懦、嫉妒、欺骗等等……他能意识到那些罪恶。却无法勇敢面对。最后,我要用我的余生来赎罪,救赎我的灵魂。
亲子教育越来越普及,原生家庭的问题总是被提及。由此可见,现在人们对孩子问题的重视程度。希望下一代的孩子能够真正身心健康!有能力爱与被爱,更有能力承担责任!
关于民俗
许多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教派。虽然我们不知道我们所信仰的真主或上帝是否会在人们遇到危险时真的出现,但我们可以将日常的祈祷和念诵融入到生活的每一天中,并一生坚持下去。不得不让人佩服。小说的最后,从来没有祈祷过的主人公开始虔诚地敬拜祈祷,不仅是为了精神上的救赎,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和我?我必须相信什么?
当我问自己的时候,我想到了南焕金老师对现代年轻人“佛系”的看法。
不知道什么时候“佛教徒”成了朋友圈里的贬义词。它没有动力,几乎一样,逃避现实。说到底,只是能力不足的代名词。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觉得这是在说我,为什么我会变成这样的人。
南怀瑾老师说,善良的年轻人,要想学佛,先学做人,再学佛。这里学佛和佛法虽然不一样,但都和佛教有关。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也说过,每个人本身就是佛。
他们都是级别这么高的人,说的话一定是正确的。而我祈求的只是内心的力量,少一点焦虑和担心,多一点内心的平静。
古人曾云:“君子闻道,则精进;士人闻道,则生死;小人闻道,则笑”。我只是众生中的一个普通人,走到哪里都可能会不知所措。但我也想象自己像一名“军士”一样,追随自己的内心,孜孜不倦地去做!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17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