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十六声.香囊》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1800字
《花间十六声.香囊》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1800字
一花引春,一书引思。暂时还达不到李白“笔落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成就。不过,我们怀着美好的希望,带领大家去书中寻找颜如玉,并通读一遍。 《花间十六音.香囊》,落笔后,能感觉到纸上飘着的清香。
是谁站在历史的卷轴上,带着美丽的笑容和美丽的眼睛,终于揭开了她的面纱,而我们带着对她的向往慢慢走近。
烧香熏衣、佩带香囊,装点了贵族的优雅生活。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外出不闻气味就成为必要的礼仪。 《礼记内》对少女、少年有要求:“男女未幼”。戴冠戴簪者,鸡初啼时,以盐洗手,梳头梳发,戴流苏,无不臭脸。”香包又名“臭脸”。 ”。一大早起床,女孩和男孩就洗漱、化妆,衣服都整理得整整齐齐。还带着香包。
法门寺出土的银香囊,其内部陈设精美,耐人寻味。这款香包的外壳是一个圆球,球壳上布满了镂空的图案,可以让香味逸出。内部装置巧妙地利用了重力原理。球体内装有两个可旋转的同心环,环内装有一个通过轴承与环相连的小圆碗。主编孟辉:《花间十六声.香囊》,人生。阅读。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9月,165页。
到了宋代,这种香包甚至被引入国家仪式中。在集应殿举行的盛大“宴会”上,“殿内布满锦帘,悬香团,前门槛置银香兽”。主编孟辉:《花间十六声.香囊》,人生。阅读。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9月,168页。
圆香袋的名称及用途,《诸经音义》卷七有记载:“受香袋者,亦为焚香之圆器。其材质为铜、铁、金、银质,玲珑圆润,内有香囊,机制巧妙巧妙,虽外表纵横圆润,但内平不翘,为妃嫔贵族所用。 ”。唐人参照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盘存碑和实物,将这种圆形、球形的香器称为“香袋”。
刻金球是唐代香包的一种。 “帐篷里长着香囊。”在皇宫里皇帝寝宫的标间里随处可见它们的身影。每一颗都香气四溢,等待着宫中的长夜。
关于杨贵妃之死,唐代广为流传的一个细节是:“贵妃初患瘘管时,用紫胶布包扎,移至下葬时,皮肤已消失,胸前还挂着一个锦香囊,中官入葬,作为祭品,皇帝将它放在袖子上。” (宋代音乐史,《杨太真传》)主编孟辉:《花间十六音.香囊》,人生。阅读。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9月,第163页。
骑在红尘上的妃子笑了,谁也不知道那是荔枝。杨贵妃吃荔枝是闻名于世的。杨贵妃喜爱晶莹剔透的荔枝,同时也是一位爱香的女人。常佩锦香囊,有奇香。还有用什么香呢?晚唐小说家段成式在《酉阳杂祖》中提到,杨贵妃的头巾不小心掉到了何怀之的头上。头巾散发出来的香气实在是太香了,贺怀之就把头巾留在了家里。八年过去了,香气还在,杨贵妃却早已去世。何怀智带着旧头巾去见唐玄宗。唐玄宗无限感叹:“这吉祥龙脑香有香味,我曾将它涂在暖池的玉莲花上,幸好还有。”她用的是昂贵的香,而被称为“香料之王”的龙涎香就是常用的一种。将香料装在香囊里,绑在手臂或袖子上,香味很香。
即使杨贵妃死后,她的皮肤已经破损,但香囊还在。何家村的宝物中,香包原名烟球,可以防止腐蚀。我们可以理解,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看到锦香囊,悲痛欲绝,将其放入怀中、袖中,以慰思念。
回首一笑倾心,后宫无色,李隆基佳丽三千,为何偏爱一个?世间有无数的猜测,也有很多作品从各个角度探索它的奥秘。其中的原因恐怕当事人最清楚,剩下的猜测还需要调查。
“香包”这个名字确实经常被用来指缝在丝织物上的香包。比如唐代皇甫楣的《飞燕传》中,步飞燕送给自己的爱慕者赵祥一个“连禅锦香囊”。看来当时流行送这种锦香包作为礼物给心上人表达感情。孙光贤在他的歌曲《雅芳园》中唱道:红丝带,锦香囊。为了表达花儿的初心,我给玉郎送上了一份殷勤的礼物。主编孟辉:《花间十六声.香囊》,人生。阅读。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9月,163页。
用香表达爱情的传统从《诗经》时代就流传下来,向喜欢的人赠送香草有诗为证:
“我看你像菱角,你在我手里像辣椒。” (《诗.陈风.东门挞》)
如何表达爱人的想法?香包逐渐成为爱情的信物。香气随时能唤起对爱人的思念。赠送香包给恋人,传递浓浓的情意。
《红楼梦》第十八章林黛玉不小心割破了香囊。香袋通常用作个人物品。香包是林黛玉亲自绣的,送给宝玉,足见她的贴心。只是,她为什么要把香袋切成碎片呢?原来,众童子都争着要宝玉的赏赐,把宝玉身上的饰物都脱下来了。黛玉听说,误以为上次送给宝玉的荷包也被抢走了。他割断了给宝玉做的香囊,但香囊其实在宝玉的衣服里,他没有抢走。
不管黛玉的反应是小事还是小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香囊是有情感的。黛玉很珍惜与宝玉的感情,希望宝玉能够理解。送一个钱包或香袋作为礼物胜过千言万语。她还保留着女性的矜持。
拿起香包,仿佛穿越时空,恍然领悟古人“何必敲门,香包绑在肘后”的深情;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18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