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读后感及读书笔记1200字
《万万没想到》读后感及读书笔记1200字
我花了两个小时读了不到一半,已经改变了一些原来的认知,获得了一些思考问题、看问题的新视角。让我与您分享这一点。废话不多说,进入正题。
首先,序言中有一段话深深吸引了我:如果不吃前两块烧饼,即使只吃第三块烧饼也吃不饱。如果不读很多糟粕,就无法发现本质。
这正应了我之前常说的一句话:人生不会少走弯路。完全一样的事情。在这个信息铺天盖地的时代,你通常读到的都是垃圾,但只有当你读到真正好的东西时你才会意识到这一点。
书中有一个例子我认为很适合说明讲故事的重要性:
有一封筹款信呼吁为非洲儿童捐款。这封信有两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列出了一些可靠的统计数据:马拉维有300 万儿童面临粮食短缺;安哥拉三分之二的人口,即四百万人,被迫离开家园,等等。
第二个版本说,您的全部捐款将捐给一位名叫罗基亚的七岁女孩。她住在马里。她的家庭很穷,她经常挨饿。你的钱会让她的生活变得更好。也许您的捐款可以帮助她获得更好的教育和健康条件。
研究人员询问受试者是否愿意将部分报酬捐给非洲。收到第一版信件的人平均捐赠了1.14 美元,而收到第二版信件的人平均捐赠了2.38 美元。
据说斯大林说过:“杀一个人是一场悲剧,杀一万人是一个统计数字”。
书中引用的另一个观点非常接地气:
人们做出判断的机制有两种:一是“科学家机制”,先有证据,再下结论;二是“科学家机制”。另一种是“律师机制”,先下结论,再寻找证据。
绝大多数人像律师一样思考,只会接受符合他们现有信念的信息。
每个人都喜欢看到能够证实他们现有想法的事物。我们不仅不喜欢看它,而且还简单地忽略那些不符合我们现有想法的证据。
如果我在微博或微信上不喜欢你,我就会拉黑你。你不必为我辩护,与我争论,或责骂我。阻止我是如此简单。世界变得更加干净,但也变得越来越极端……(这样不好)
如果每个人只接收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甚至只与与自己有共同兴趣的人交流,那么就会形成“回音室效应”。网络时代,一群原本不太可能认识的人联系在一起。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观点,并且往往会分道扬镳,直至死亡。成功者正是他们的纽带,生活就变成了矛盾。身体,我想这才是这个时代正确的生存之道。
万伟刚老师在书中提到,他想把这两句话用英文刻在他的iPad上,时刻提醒他并落实他的行为:
谨慎消费。接受信息而不是肯定。
翻译成成人语,这是我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本文开头给大家的一句话:只有不断的自我迭代,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随后,他列出了概率论中的常识性思维:随机性、误差等。稍微理性一点的人都知道,在一个装有一红一白两个球的袋子里接住红球100 次的概率。还是50%,无需赘述。
在这一点上,文科生应该学习理工科的思维,不要想当然。感觉下次白球的几率总是会比较高,哈哈。
读完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我可以用这几句话来概括万维刚老师的思想:
做一个清醒的人。清醒就是不盲从,能够独立辨别是非;能够找到信息的来源,而不是得到别人n次处理的产物。例如,可以通过研究各项经济指标来判断当前的房价是否过高。通过这种方法得出的结论是最可靠的。毕竟,你做的饭菜更好吃。这是同样的道理;你必须培养直接阅读论文和数据的能力。只有努力获取更真实的信息,才不会轻易被别人说服(迷惑)。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18570.html